《時方妙用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小兒脈法
小兒五歲以下,血氣未盛,經脈未充,無以別其脈象,故以食指絡脈之象彰於外者察之。食指第一節寅位,為風關;第二節卯位,為氣關;第三節辰位,為命關。以男女左右為則,紋色紫曰熱,紅曰傷寒,青曰驚風,白曰疳疾,淡黃隱隱為無病,黑色曰危。在風關為輕,氣關為重,命關為危。脈紋入掌為內釣,紋彎里為風寒,紋彎外為食積。及五歲以上,乃以一指取寸關尺之處,常以六至為率,加則為熱,減則為寒,皆如診大人法。
小兒脈亂身熱,汗出不食,食即吐,多為變蒸。小兒四末獨冷,鼓慄惡寒,面赤氣粗,涕淚交至必為痘疹。
半歲以下,於額前眉端髮際之間,以名中食三指候之。食指近發為上,名指近眉為下,中指為中。三指俱熱,外感於風,鼻塞嗽咳;三指俱冷,外感於寒,內傷飲食,發熱吐瀉。食中二指熱,主上熱下冷;名中二指熱,主夾驚。食指熱,主食滯。
白話文:
小孩子五歲以下,因為身體的氣血還不夠旺盛,經脈也沒有發展完全,所以無法像大人一樣透過脈象來判斷身體狀況。因此,觀察他們食指的絡脈(血管)外顯的狀況來判斷。食指的第一節,叫做風關;第二節叫做氣關;第三節叫做命關。觀察時要區分男女和左右手。如果紋路呈現紫色,表示有熱;呈現紅色,表示感冒;呈現青色,表示有驚風;呈現白色,表示有疳積(營養不良);呈現淡淡的黃色,表示沒有生病;呈現黑色,表示病情危急。如果紋路出現在風關,表示病情輕微;出現在氣關,表示病情比較嚴重;出現在命關,表示病情危急。如果紋路往手掌方向延伸,叫做內釣,表示有內傷;紋路彎向內側,表示有風寒;紋路彎向外側,表示有積食。等到五歲以上,就可以用一根手指在手腕的寸關尺三個部位診脈,通常以每分鐘六次跳動為基準。如果跳動次數增加,表示有熱;如果跳動次數減少,表示有寒,診斷方法就跟大人一樣。
小孩子脈象混亂,身體發熱,出汗且不進食,吃了就吐,通常是變蒸(指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,出現的一些生理性變化)。如果小孩子手腳末端特別冰冷,發抖怕冷,臉色發紅、呼吸急促,並且鼻涕眼淚直流,那很可能是要長痘疹了。
半歲以下的嬰兒,可以把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放在額頭眉毛和髮際之間來診斷。食指靠近髮際,代表上方;無名指靠近眉毛,代表下方;中指代表中間。如果三個手指都感覺到熱,表示是外感風邪,可能會鼻塞、咳嗽;如果三個手指都感覺到冷,表示是外感寒邪,或是內傷飲食,可能會發熱、嘔吐、腹瀉。如果食指和中指感覺到熱,表示上熱下冷;如果無名指和中指感覺到熱,表示可能受到驚嚇。如果只有食指感覺到熱,表示可能是消化不良。
2. 中風
猝倒無知,牙關緊閉,痰涎上壅,危在頃刻是也。李東垣主氣虛;劉河間主火盛;朱丹溪主濕盛生痰。三子皆言中風之因,如作文之推原法。薛立齋、趙養葵,言真水竭、真火虛、肝鬱脾傷,及諸虛所致。更推廣言之,總非正面文字。其曰風者,主外來之邪風而言也;其曰中者,如矢石之中於人也。此時因風治風,尚恐不及,其他奚論焉?小續命湯為第一諸說,不足憑也。
若謂是氣虛、火盛、痰多、水竭、火虛、肝鬱、脾傷,及諸虛所致,為病日久,即未中風之前,以大劑調養,非一兩月不效。豈於既中風之際,死生只在頃刻,尚可以一劑回其氣虛、平其火勢、清其痰源、滋其腎水、溫其命火,及疏肝健脾、補養諸虛乎?必無是理也。如牛黃、腦麝,及市上馳名丸藥,人尚知其劫傷元氣,不敢輕投。而數家之書,言似近理,其實偽君子之為害,更甚於真小人。(念祖)為活人計,不敢不得罪前人,而直辨其非。
脈喜浮大。(浮者,邪尚在腑也;大者,風為陽邪,陽症見陽脈也。若浮大鼓指,恐邪盛正衰,元氣欲脫。)忌沉小。(沉者,邪入臟也;小者,正氣衰也。其沉小而氣度和緩,來去分明,乃是吉兆。)
中經有六經之形證,宜_小續命湯_。(三十二)
中臟多滯九竅,故有唇緩、失音、鼻塞、耳聾、目瞀、便秘之症。風自外來,故不外麻桂;手足抽掣,故兼用歸芍;二便阻隔,故用滑石硝黃。宜_防風通聖散_。(五十六)
中腑多著四肢,故有半身不遂、手足不隨、左癱右瘓之形。
中血脈,外無六經之形症,內無便弱之阻隔,唯口眼喎斜,或左或右。
偏左,宜_六君子湯_。蓋左半雖血為主,非氣以統之,則不流也。(二)
偏右,宜_四物湯_。蓋右半雖氣為主,非血以麗之,則易散也。(九)
二湯俱加竹瀝、薑汁,以行經絡之痰;再加殭蠶、鉤藤、天麻、羚羊角,以熄風活絡;或加附子以固陰,肉桂以通陽,黃耆以勝風。
中風不語,宜_資壽解語湯_。(三十九)
舌強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,宜_地黃飲子_。(三十)
中風死症,多是風中帶寒。其症:口開為心絕;手撒為脾絕;眼合為肝絕;遺尿為腎絕;聲如鼾睡為肺絕;汗出如油為元氣內絕。髮直、目上視、面赤如妝、汗綴如珠,法在不治。用藥若遲數刻,即死矣。急用三生飲一兩,加人參一兩。(一百零四)
按三生飲中,近時附子俱以鹽醃過烏頭,非四川產者無力。愚用熟附子一兩、乾薑五錢、炙甘草四錢。一服汗略止,再服眼睛略動,三服加人參三錢,漸有生意。必須半日服三劑。中風愈後,照劉、朱、李、薛諸法,緩緩調治之。
愚按:開竅以驅風,非是正法。《內經》重在填竅;《金匱》有侯氏黑散、風引湯二方,是補天手段。或猝倒時痰涎如塞,危在頃刻者,三因白散極驗,詳《三字經方》。
白話文:
中風
病人突然倒地昏迷,牙關緊閉,痰液阻塞呼吸道,情況危急。李東垣認為是氣虛,劉河間認為是火盛,朱丹溪認為是濕盛導致痰多,三位醫家都指出了中風的病因,如同作文一樣探究其根本。薛立齋、趙養葵則認為是真水不足、真火虛弱、肝鬱脾傷及其他虛弱所致,更廣泛地說,這些都不是中風的直接病因。所謂「風」,指的是外來的邪風;所謂「中」,如同箭矢擊中人一樣。此時若只治風,恐怕都來不及,更遑論其他治療方法了。《小續命湯》被列為第一方,但其說法不足為憑。
如果說是氣虛、火盛、痰多、水竭、火虛、肝鬱脾傷及其他虛弱所致,那病情已久,即使在中風之前,也需要大劑量調理,非一兩個月能見效。怎麼可能在已經中風、生死攸關的時刻,僅憑一劑藥就能回氣、平火、清痰、滋陰、溫陽,以及疏肝健脾、補益虛損呢?這是不可能的。像牛黃、麝香,以及市面上一些名貴藥丸,人們都知道它們會耗傷元氣,不敢輕易服用,而一些醫書的說法看似有理,實則如同偽君子一樣有害,比真小人更甚。為了救治病人,不得不冒犯前人的觀點,直接指出其錯誤。
脈象喜歡浮大(浮:邪氣仍在腑部;大:風為陽邪,陽症出現陽脈。若浮大而有力,恐怕邪盛正衰,元氣將要脫離)。忌諱沉小(沉:邪氣入侵臟腑;小:正氣衰弱。若沉小但脈象平和,來去分明,則是吉兆)。
根據六經的症狀,宜用小續命湯。
若臟腑氣滯,九竅不通,則出現嘴唇發紫、失聲、鼻塞、耳聾、眼花、便秘等症狀。邪風從外侵入,故常用麻黃、桂枝;手足抽搐,故加用當歸、芍藥;二便不通,故用滑石、硝石、黃連。宜用防風通聖散。
若腑氣滯礙,主要表現在四肢,則出現半身不遂、手足活動不靈、左癱或右癱等症狀。
若中風病變累及血脈,沒有六經的症狀,也沒有二便不通,僅僅是口眼歪斜,或左或右:
偏左,宜用六君子湯,因為左側雖然以血為主,但若無氣的統攝,則血液不能運行。
偏右,宜用四物湯,因為右側雖然以氣為主,但若無血的滋潤,則氣容易散失。
以上兩種湯劑都要加入竹瀝、薑汁,以行氣化痰;再加殭蠶、鉤藤、天麻、羚羊角,以熄風活絡;或加附子以溫補腎陽,肉桂以溫通陽氣,黃耆以祛風固表。
中風不語,宜用資壽解語湯。
舌強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,宜用地黃飲子。
中風危急症狀,大多是風寒夾雜,症狀包括:口張開為心臟衰竭,手鬆開為脾臟衰竭,眼睛閉合為肝臟衰竭,尿失禁為腎臟衰竭,呼吸如鼾睡為肺臟衰竭,汗出如油為元氣內耗,頭髮豎立,眼睛上視,面部紅潤如妝,汗珠累累,此乃不治之症,即使用藥稍遲幾刻,也會死亡。需緊急服用三生飲一兩,加入人參一兩。
按,三生飲中,現在的附子都用鹽醃製過的烏頭,非四川產的藥效不強。我用熟附子一兩,乾薑五錢,炙甘草四錢。一劑藥後,汗稍微止住;再服一劑,眼睛稍微能動;三劑藥後,漸有起色。必須半天服三劑。中風痊癒後,按照劉、朱、李、薛諸家的方法,慢慢調養。
我認為,開竅驅風並非正法,《內經》重視填補不足。《金匱要略》中侯氏黑散、風引湯二方,是補益元氣的良方。如果突然倒地,痰液阻塞,危在旦夕,則三因白散療效極佳,詳見《傷寒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