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方妙用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附錄慎柔五書
凡久病服寒涼。氣伐過多。以至三陽氣衰。痰凝氣滯。以調元之劑治之。陽氣一動。則少陽先升。少陽欲先出。前有太陽。後有陽明。遏截不能伸。少陽之氣至太陽。太陽與之並則寒。與陽明並則熱。適成寒熱瘧狀。非真瘧也。其太陽氣達。遂有傷風之狀。鼻塞惡風寒之症見矣。陽明氣達。則有作瀉之症。此時正當調脾補元。分頭施治。則舊病盡脫矣。
白話文:
凡是長期患病的人服用寒涼的藥物,導致氣虛過多,以至於三陽之氣衰弱,痰液凝結,氣機鬱滯。此時,採用調元補氣的藥物進行治療。一旦陽氣一復甦,首先是少陽之氣升發。少陽之氣想要首先發出,但前面有太陽之氣,後面有陽明之氣,抑制阻遏,無法伸展。少陽之氣到達太陽,太陽與之並存則出現寒冷。與陽明並存則出現發熱。正好形成了寒熱交替的瘧疾的症狀。這並不是真正的瘧疾。當太陽之氣暢達,就會出現傷風的症狀。鼻塞惡風寒的症狀就會出現。陽明之氣暢達,就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此時,正是調補脾胃元氣的時機。針對病情分門別類地施治,那麼舊病就能夠完全去除。
損病。六脈俱數。聲啞口中生瘡。晝夜發熱無間。經云。數則脾氣虛。此真陰虛也。用四君。加黃耆山藥蓮肉白芍五味子麥冬煎。去頭煎不用。止服第二三煎。此為養脾陰秘法也。服十餘日。發熱漸退。口瘡漸好。方用丸劑。如參苓白朮散。亦去頭煎。曬乾為末。陳米鍋焦打糊為丸。
白話文:
身體虧損受傷,六種脈搏都數。聲音嘶啞,口中長瘡。晝夜發燒,沒有間斷。經典裡說,脈搏數表明脾氣虛。這是真正的陰虛。用四君子湯,加上黃耆、山藥、蓮肉、白芍、五味子、麥冬煎煮。第一煎藥液不要,只服用第二、三煎。這是滋養脾陰的祕方。服用十幾天,發熱逐漸退去,口瘡逐漸好轉。然後服用丸劑,如參苓白朮散。第一煎藥液也不要,曬乾後磨成粉末。用陳米鍋巴打糊做成丸劑。
如綠豆大。每日服三錢。或上午一錢。百沸湯下。蓋煎去頭煎。則燥氣盡。遂成甘淡之味。淡養胃氣。微甘養脾陰。師師相授之語。毋輕忽焉。
愚按。煎去頭煎不用。黃履素(諱承昊)折眩漫錄。亦云神妙秘法。
白話文:
綠豆大小。每天服用三錢。或上午服用一錢。用百度沸騰的水沖服。因為煎煮第一遍,燥氣就沒有了。隨後才能成為甘淡的味道,甘淡養護胃氣。微甘養護脾陰。師師口傳的心得,不要輕忽。
又按。以淡補脾之說。余一時亦不能會悟。後得徐靈胎書。謂五味各有所屬。味甘屬土。然土實無味也。故洪範論五行之味。潤下作咸。炎上作苦。曲直作酸。從革作辛。皆即其物言之。惟於土則曰稼穡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。可知土本無味也。無味即為淡。淡者。五味之所從出。
白話文:
此外,還有一種說法是用平淡的東西補脾。我一時也無法領悟。後來讀了徐靈胎的書,說是五味各有所屬。甜味屬於土。然而土實際上沒有味道。所以《洪範》論五行之味的時候,說向下滋潤的屬鹹味,炎熱向上的屬苦味,彎曲通透的屬酸味,順從變化的屬辛辣味。都是根據具體的東西來講的。只有談到土的時候說,稼穡作甘味,不是指土,而是指土所生長的東西。由此可知,土本身是沒有味道的。沒有味道就是平淡。平淡,是五味之所由產生。
即土之正味也。故味之淡者。皆屬於土。如茯苓山藥石斛之類是也。五臟皆受氣於脾。故脾為五臟之本。五味皆托始於淡。故淡為五味之本。慎柔黃履素煎去頭煎。取無味之味以補脾。誠秘法也。
白話文:
脾是最重要的體質,就像土壤的正味。因此,味道淡的,都屬於土壤。像是茯苓、山藥、石斛之類的。五臟皆從脾臟獲得元氣,所以脾臟是五臟的根本。五味皆以淡味為開端,因此淡味是五味的根本。慎柔黃履素煎服,去掉頭煎,取沒有味道的味道來補脾,這是真切的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