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錢氏小兒直訣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卷四

上每服二三錢,姜水煎。

薛按:前症若風邪退而痰熱不止,但健中氣,則痰自化,而病自愈。若專用化痰利氣,則中氣愈虛,痰熱愈盛矣。

敗毒散,治傷寒時氣,寒熱咳嗽。

人參,茯苓,甘草(炒),前胡,川芎,羌活,獨活,桔梗,柴胡,枳殼(麩炒,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生薑、薄荷水煎。

薛按:《秘旨》云:小兒雖有感冒傷風,鼻塞流涕,發熱咳嗽,以降痰為主,略加微解。凡散利敗毒,非幼稚所宜。或冒輕者,不必用藥,候一二日自愈。竊謂前症,若手足冷,或腹脹脾虛也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、升麻。若腹脹,或氣喘,肺虛也,用四君子湯加柴胡、升麻。

蓋肺虛則腠理不密,外邪易感,發表之後,其邪既去,即補脾肺,以實其表,庶無變症矣。

百部丸,治肺寒壅嗽微喘。

百部(炒),麻黃(各三分),杏仁(四十個,微炒,水煮)

上為末,蜜丸,皂子大。每服一二丸,薑湯下。

麻黃湯,治傷風發熱,無汗,咳嗽喘急。

麻黃(去節,三錢,水煮去沫,漉出,曬乾),肉桂(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,杏仁(七個,去皮尖,麩炒黃,研膏)

每服一錢,水煎服。以汗出為度,自汗者不宜服。

薛按:前方乃發表出汗之劑,審其寒邪在表宜用。若邪既去,宜補脾肺,以實其表,庶風邪不能再入,往往表散之後,熱嗽不退。復行發表,多變壞症。

地黃清肺飲,治肺疳咳嗽,痰唾稠黏。

阿膠(一錢,麩炒),鼠黏子(二分,炒),馬兜鈴,甘草(炙,各五分),杏仁(七枚,去皮尖),糯米(十粒,炒)

上每服一錢,水煎。

葶藶丸,治傷風咳嗽,面赤身熱,痰盛喘促。

刮葶藶(隔紙略炒),黑牽牛(炒),杏仁(炒黃,研膏),漢防己(各一兩)

上為末,入杏膏、蒸棗肉搗丸,麻子大。每服十丸,薑湯下。

薛按:前方行氣導濕之峻劑,若脾胃虛熱而致諸症者,當調補中氣為主。若果系前症,宜用惺惺散、參蘇飲、清肺丸、茯苓半夏湯,選用之。

惺惺散,治傷寒時氣,風熱痰壅咳嗽。

桔梗,細辛,人參,甘草(炙),白茯苓,白朮(炒),瓜蔞根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入薄菏五葉,水煎。

參蘇飲,治感冒風寒,或腹脹少食,泄瀉嘔吐,或手足並冷,喘促痰涎。

人參,紫蘇,陳皮,半夏,茯苓,枳殼(炒),桔梗(炒),前胡,乾葛,甘草(炒,各五分),木香(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

茯苓半夏湯,治胃氣虛弱,痰涎噁心;或飲食不化,嘔吐發搐;或睡臥不寧,口流痰涎;或乳母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以致兒患前症,亦宜用此藥主之。

白朮(炒),茯苓,半夏,神麯(炒各一錢),大麥(炒,五錢),陳皮,天麻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[卷四]

每劑藥用二到三錢,用薑湯煎服。

薛氏註解:之前的症狀,如果風邪已退但痰熱未除,只要健運脾胃之氣,痰液就會自行消散,疾病自然痊癒。如果單純使用化痰利氣的藥物,反而會導致脾胃之氣更加虛弱,痰熱更加旺盛。

敗毒散,用於治療傷寒時疫引起的寒熱咳嗽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炒)、前胡、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桔梗、柴胡、枳殼(麩炒),各等分。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劑藥用一到二錢,用生薑、薄荷水煎服。

薛氏註解:《秘旨》中記載:小兒即使出現感冒傷風、鼻塞流涕、發熱咳嗽,也應以化痰為主,稍微配合一些解表藥物。凡是具有散寒、利濕、解毒功效的藥物,都不適合幼兒服用。如果症狀較輕,不必用藥,等候一兩天,通常會自行痊癒。我私下認為,如果出現手腳冰冷或腹脹,可能是脾胃虛弱,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柴胡、升麻。如果出現腹脹或氣喘,可能是肺氣虛弱,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再加柴胡、升麻。

因為肺氣虛弱則肌膚腠理疏鬆,容易受外邪侵襲,因此在發表藥物治療後,邪氣去除,就應該補益脾肺,使肌膚腠理堅固,以防止疾病複發。

百部丸,用於治療肺寒壅塞引起的咳嗽和輕微氣喘。

藥方組成:百部(炒)、麻黃(各三分)、杏仁(四十個,微炒,水煮)。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皂莢子。每劑藥用一到二丸,用薑湯送服。

麻黃湯,用於治療傷風引起的發熱、無汗、咳嗽氣喘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去節,三錢,水煮去沫,過濾,曬乾)、肉桂(二錢)、甘草(炙,一錢)、杏仁(七個,去皮尖,麩炒黃,研成膏)。

用法:每劑藥用一錢,水煎服。以出汗為度,自行出汗者不宜服用。

薛氏註解:這個方子是發表出汗的藥物,要仔細判斷寒邪是否在表證,才可使用。如果邪氣已去,應該補益脾肺,使肌膚腠理堅固,以免風邪再次入侵。往往發表後,熱咳不退,再次使用發表藥物,很容易導致病情惡化。

地黃清肺飲,用於治療肺部疳積引起的咳嗽,痰液稠黏。

藥方組成:阿膠(一錢,麩炒)、鼠黏子(二分,炒)、馬兜鈴、甘草(炙,各五分)、杏仁(七枚,去皮尖)、糯米(十粒,炒)。

用法:每劑藥用一錢,水煎服。

葶藶丸,用於治療傷風咳嗽,伴有面紅、發熱、痰多、氣喘。

藥方組成:葶藶子(隔紙略炒)、黑牽牛(炒)、杏仁(炒黃,研成膏)、漢防己(各一兩)。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杏仁膏和蒸熟的棗肉,製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每劑藥用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薛氏註解:這個方子是行氣導濕的峻猛藥物,如果脾胃虛熱導致這些症狀,應該以調補中氣為主。如果確實是上述症狀,應該使用惺惺散、參蘇飲、清肺丸、茯苓半夏湯等藥物,選擇合適的藥方。

惺惺散,用於治療傷寒時疫引起的風熱痰壅咳嗽。

藥方組成:桔梗、細辛、人參、甘草(炙)、白茯苓、白朮(炒)、瓜蔞根,各等分。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劑藥用二錢,加入薄荷五葉,水煎服。

參蘇飲,用於治療感冒風寒,或伴有腹脹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、嘔吐,或手腳冰冷、氣喘、痰涎壅盛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紫蘇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枳殼(炒)、桔梗(炒)、前胡、葛根、甘草(炒,各五分)、木香(三分)。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劑藥用一到二錢,水煎服。

茯苓半夏湯,用於治療胃氣虛弱,伴有痰涎、噁心;或飲食不消化,嘔吐、抽搐;或睡眠不安,流口水;或哺乳期婦女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導致嬰兒出現上述症狀,也應該服用此藥。

藥方組成:白朮(炒)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麴(炒,各一錢)、大麥(炒,五錢)、陳皮、天麻(各三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