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上·脈證治法 (6)
卷上·脈證治法 (6)
1. 傷風腹脹
脾臟虛也,當補脾,必不喘後發散,仍補脾也。去脹,塌氣丸主之;發散,大青膏主之。
白話文:
「這是因為脾臟虛弱所導致的,應當補充脾氣。在喘息症狀消失後再進行發汗療法,但依然要繼續補充脾氣。若是要消解腹部脹氣,可以使用塌氣丸來治療;如果要進行發汗療法,則使用大青膏為主。」
2. 傷風兼臟
兼心則驚悸。
兼肺則悶亂,喘息哽氣,長出氣,嗽。
兼腎則畏明。
各隨補母,臟虛見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風邪侵入同時影響到心臟,就會出現驚嚇與心悸的症狀。
若影響到肺部,會感到胸悶混亂,呼吸困難,有如梗塞感,且會長籲短嘆,甚至咳嗽。
若影響到腎臟,則會對光線產生恐懼。
這些都是因為臟腑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所導致的病徵。需根據病情補充相應臟器所需的養分。
3. 傷風下後餘熱
以藥下之太過,胃中虛熱,飲水無力也。當生胃中津液,多服白朮散。
白話文:
「因為用藥物治療導致身體虛弱過度,使得胃部產生虛熱,喝水都感到無力。應該要促進胃部產生津液,應多服用白朮散來調理。」
4. 傷寒瘡疹同異
傷寒男體重、面黃;女面赤、喘急、憎寒。各口中氣熱、呵欠頓悶、項急也。瘡疹則腮赤燥、多噴嚏、悸動、昏倦、四肢冷也。傷寒,當發散之。治瘡疹,行溫平之功,有大熱者解毒。余見前說。
白話文:
在傷寒疾病中,男性會出現體重增加、臉色泛黃的症狀;而女性則會臉色泛紅、呼吸急促、極度畏寒。無論男女,患者都會有口氣熱、頻繁打哈欠並感到悶堵、脖子僵硬的問題。至於瘡疹,其特徵是兩頰泛紅且乾燥、頻繁打噴嚏、心跳加速、精神昏沉疲倦,以及四肢冰冷。
治療傷寒,主要採用發汗散熱的方法。而對於瘡疹的治療,則應使用溫和平衡的療法,若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,則需進行解毒治療。對於上述治療方式的詳細說明,可參閱先前的討論。
5. 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
不思乳食,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,是傷食。當下之,後和胃。下用白餅子;和胃用益黃散主之。
白話文:
在嬰兒出生的前三天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及高燒的情況。孩子不想吃奶,且大便中有未消化的奶塊或是呈現白色,這表示是消化不良造成的。應先進行通便,之後再調理脾胃。通便可使用一種稱為「白餅子」的藥物;而調理脾胃則可用「益黃散」來處理。
6.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
不思乳食,大便青白色,乳食不消,此上實下虛也。更有兼見證。
肺睡露睛、喘氣。
心驚悸、飲水。
脾困倦、饒睡。
肝呵欠、頓悶。
腎不語、畏明。
當瀉,見兒兼臟,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此二證。多病於秋夏也。
白話文:
在出生三日以上至十日的嬰兒出現嘔吐與腹瀉,且身體感覺溫涼的情況。孩子不想吃奶,大便呈現青白色,喝下的奶無法完全消化,這代表上焦過盛而下焦虛弱的狀況。此外,還可能出現以下相關症狀:
肺部問題:睡覺時眼睛半開,呼吸急促。
心臟問題:驚恐不安,頻繁喝水。
脾臟問題:精神疲憊,嗜睡。
肝臟問題:頻繁打哈欠,情緒低落。
腎臟問題:不願說話,對光線敏感。
應採用瀉法治療,根據孩子的具體臟腑情況,進行脾臟的調理,使用益黃散來處理這些問題。這類病症常在秋季和夏季發生。
7. 初生下吐
初生下,拭掠兒口中,穢惡不盡,咽入喉中故吐,木瓜丸主之。凡初生,急須拭掠口中,令淨,若啼聲一發則嚥下,多生諸病。
白話文:
在嬰兒剛出生後,如果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不夠徹底,導致污濁物被吞入喉嚨,這就是寶寶會嘔吐的原因,這種情況可用木瓜丸來治療。通常,新生兒出生後必須立即清理口腔,確保乾淨,一旦他們開始啼哭便可能將口腔內的殘留物吞下,這樣容易引發各種疾病。
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講解新生兒出生後,清理口腔的重要性以及如果清理不當可能導致的後果。
8. 傷風吐瀉身溫
乍涼乍熱,睡多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,乳食不消,時咳嗽,更有五臟兼見證,當煎入臟君臣藥,化大青膏,後服益黃散。如先曾下,或無下證,慎不可下也。此乃脾肺受寒,不能入食也。
白話文:
[感冒導致嘔吐與腹瀉且身體微熱]
患者有時感到冷有時感到熱,睡眠時間增長且呼吸急促,排泄物呈現黃白色,伴有嘔吐,消化不良,偶爾會咳嗽,甚至可能出現涉及五臟的相關症狀。應根據具體臟腑情況,選擇相應的中藥來煎煮服用,可先使用「化大青膏」,之後再服用「益黃散」。如果先前已經進行過瀉下治療,或是並無瀉下的症狀,則應避免再進行瀉下治療。這是因為脾胃和肺部受到寒氣影響,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。
希望這對你有幫助!
9. 傷風吐瀉身熱
多睡,能食乳,飲水不止,吐痰,大便黃水,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。當生胃中津液,以止其渴,止後用發散藥。止渴多服白朮散。發散大青膏主之。
白話文:
[感冒引起的嘔吐與腹瀉伴隨發燒],描述的症狀包括:睡眠增加、能夠攝取奶類及水分,但仍然不停吐痰,且有黃色水樣的大便,這些都是因為胃部虛弱導致熱氣、口渴以及嘔吐和腹瀉的情況。應補充胃中的津液來解渴,之後再使用發汗的藥物。解渴可以多服用白朮散。而發汗的藥物則建議使用大青膏。
10. 傷風吐瀉身涼
吐沫,瀉青白色,悶亂不渴,哽氣,長出氣,睡露睛,此傷風荏苒輕怯,因成吐瀉。當補脾後發散。補脾,益黃散;發散,大青膏主之。此二證,多病於春冬也。
白話文:
患者出現嘔吐泡沫,腹瀉拉出青白色的便便,感到昏悶混亂但不口渴,有噁心感,常常深呼吸,睡覺時眼睛微開,這是因為受風邪侵襲導致身體虛弱,進而引起嘔吐和腹瀉。治療應先補充脾胃功能,再進行發汗解表。補脾胃可用益黃散,發汗解表則用大青膏。這兩種症狀,大多在春季或冬季發生。
補充說明:「益黃散」和「大青膏」是古方名稱,具體成分和使用方法需由專業中醫師指導。
11. 風溫潮熱壯熱相似
潮熱者,時間發熱,過時即退,來日依時發熱,此欲發驚也。壯熱者,一向熱而不已,甚則發驚癇也。風熱者,身熱而口中氣熱,有風證。溫壯者,但溫而不熱也。
白話文:
[類似風溫的潮熱和壯熱]
潮熱,指的是在特定時間才會發燒,過了這個時間燒就會退,到了第二天同一時間又會開始發燒,這是將要發生驚厥的徵兆。
壯熱,是指持續高燒不退,嚴重的情況下會引發驚厥或癲癇。
風熱,指的是身體發燒同時口中的氣息也是熱的,伴有風邪的症狀。
溫壯,僅僅是身體溫熱但還未達到發燒的程度。
12. 腎怯失音相似
病吐瀉及大病後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藥,此非失音,為腎怯,不能上接於陽故也。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失音乃猝病耳。
白話文:
在生病如嘔吐、腹瀉或是大病康復後,雖然喉嚨還能發出聲音,但卻無法說話,不過仍能夠吞服藥物,這種情況並非是失音,而是腎虛弱,無法與身體的陽氣相連接所致。應該補腎,可以使用地黃丸來治療。而突然間的失音,那纔是真正的失音問題。
13. 黃相似
身皮、目皆黃者,黃病也。身痛,膊背強,大小便澀,一身盡黃,面目指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看物皆黃,渴者難治,此黃疸也。二證多病於大病後。別有一證,不因病後,身微黃者,胃熱也。大人亦同。又有面黃,腹大,食土,渴者,脾疳也。又有自生而身黃者,胎疸也。古書云:諸疸皆熱,色深黃者是也;若淡黃兼白者,胃怯、胃不和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的皮膚、眼睛都呈現黃色,這就是所謂的黃疸病。患者會感到全身疼痛,肩膀背部僵硬,大小便困難,全身包括臉部、手指和指甲都變黃,小便顏色像房頂塵土的顏色,看東西也都是黃色的,如果出現口渴的情況,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,這就是黃疸。這種病症多發生在重大疾病之後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,不是因為疾病後期才產生,而是身體微微發黃,這是胃部有熱的症狀,成人也會有同樣的現象。再有,如果臉色黃,腹部腫大,有吃土的傾向,且口渴,這可能是脾臟問題引起的疾病。還有,從出生開始就全身發黃,這稱為胎黃。古書上說,所有的黃疸都是由熱引起的,顏色深黃的就是這個道理;如果黃色偏淡並帶有白色,那可能是胃功能弱或胃部不調和的表現。
14. 夏秋吐瀉
五月十五日以後,吐瀉,身壯熱,此熱也。小兒臟腑,十分中九分熱也。或因傷熱乳食,吐乳不消,瀉深黃色,玉露散主之。
六月十五日以後,吐瀉,身溫似熱,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。吐嘔,乳食不消,瀉黃白色,似渴,或食乳或不食乳。食前少服益黃散;食後多服玉露散。
七月七日以後,吐瀉,身溫涼,三分熱七分冷也。不能食乳,多似睡,悶亂哽氣,長出氣,睡露睛,唇白多噦,欲大便,不渴。食前多服益黃散;食後少服玉露散。
八月十五日以後,吐瀉,身冷無陽也。不能食乳,乾噦,瀉青褐水。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不可下也。
白話文:
從五月十五日開始,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,伴隨著高燒,這是由於天氣炎熱所導致的。小孩的內臟處於一種九分熱的狀態。可能因為食用過熱的食物或是飲食不節制,導致奶水無法消化,排泄物呈現深黃色,這種情況應使用玉露散來治療。
進入六月十五日後,同樣出現嘔吐和腹瀉,但身體感覺溫熱,這是因為臟腑內六分熱、四分寒。孩子可能會嘔吐,奶水無法消化,排泄物是黃白色的,看起來像是口渴,但可能時而想吃奶,時而不願吃奶。在進食前可少量服用益黃散,在進食後則需大量服用玉露散。
到了七月七日後,嘔吐和腹瀉持續,但身體感覺溫涼,這是因為三分熱、七分寒。孩子可能完全無法吃奶,且常有嗜睡現象,精神混亂,呼吸困難,呼氣時間較長,睡覺時眼睛半開,嘴脣蒼白,常打嗝,想要大便,但不會口渴。在進食前需大量服用益黃散,在進食後則需少量服用玉露散。
八月十五日後,若仍有嘔吐和腹瀉,且身體冰冷,顯示體內缺乏陽氣。孩子無法吃奶,頻繁打嗝,排泄物為青褐色的水狀。此時應補充脾胃,使用益黃散來治療,切勿進行瀉下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