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上·脈證治法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·脈證治法 (5)

1. 咳嗽

夫嗽者,肺感微寒。八九月間,肺氣大旺,病嗽者,其病必實,非久病也。其證面赤、痰盛、身熱,法當以葶藶丸下之。若久者,不可下也。十一月、十二月嗽者,乃傷風嗽也,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,當以麻黃湯汗之。有熱證,面赤、飲水、涎熱、咽喉不利者,宜兼甘桔湯治之。

若五七日間,其證身熱,痰盛,唾黏者,以褊銀丸下之。有肺盛者,咳而後喘,面腫,欲飲水,有不飲水者,其身即熱,以瀉白散瀉之。若傷風咳嗽五七日,無熱證而但嗽者,亦葶藶丸下之,後用化痰藥。有肺虛者,咳而哽氣,時時長出氣,喉中有聲,此久病也,以阿膠散補之。

痰盛者,先實脾,後以褊銀丸微下之,涎退即補肺,補肺如上法。有嗽而吐水,或青綠水者,以百祥丸下之。有嗽而吐痰涎、乳食者,以白餅子下之,有嗽而咯膿血者,乃肺熱,食後服甘桔湯。久嗽者,肺亡津液,阿膠散補之。咳而痰實,不甚喘,而面赤,時飲水者,可褊銀丸下之。

治嗽大法:盛即下之,久即補之,更量虛實,以意增損。

白話文:

[咳嗽]

咳嗽這狀況,是因為肺部感受到些許的寒氣。在八九月期間,肺的功能特別強,如果這時生病咳嗽,病情通常較為實際,並非長期疾病。病人會臉紅、痰多、身體發熱,應該使用葶藶丸來治療。但如果已經是長期的咳嗽,就不適合再用此法。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咳嗽,通常是風邪入侵所導致的風咳,風邪從背脊第三節椎骨處的肺俞穴進入,應以麻黃湯來發汗治療。如果有熱症,臉紅、想喝水、口水熱、喉嚨不舒服,應搭配甘桔湯來一起治療。

如果在五七天內,病徵為身體發熱,痰多且濃稠,應使用褊銀丸來治療。肺功能過強的人,會先咳嗽再喘,臉部浮腫,想喝水,但也有不喝水的情況,身體會發熱,應使用瀉白散來治療。如果受風咳嗽五七天,沒有熱症只咳嗽,也可用葶藶丸來治療,之後再服用化痰的藥物。肺虛的人,咳嗽時會有窒息感,時常長籲短嘆,喉嚨會有聲音,這是長期疾病,應使用阿膠散來補充。

痰多的人,應先調理脾胃,再適度使用褊銀丸來治療,等到口中的分泌物減少,就開始補肺,補肺的方式如前述。如果咳嗽時會吐出清水,或青綠色的水,應使用百祥丸來治療。如果咳嗽時會吐出痰、口水、奶水、食物,應使用白餅子來治療。如果咳嗽時會吐出膿血,是肺部有熱,飯後服用甘桔湯。長期咳嗽的人,肺部會失去津液,應使用阿膠散來補充。咳嗽且痰多,不太喘,臉紅,時常喝水,可用褊銀丸來治療。

治療咳嗽的大原則:如果病情嚴重就用下法,如果已經是長期的咳嗽就要補,同時根據虛實情況,酌情增加或減少藥量。

2. 諸疳

疳在內,目腫,腹脹,利色無常,或沫青白,漸瘦弱,此冷證也。

疳在外,鼻下赤爛,目燥,鼻頭上有瘡不著痂,漸繞耳生瘡。治鼻瘡爛,蘭香散。諸瘡,白粉散主之。

肝疳,白膜遮睛,當補肝,地黃丸主之。

心疳,面黃頰赤,身壯熱,當補心,安神丸主之。

脾疳,體黃腹大,食泥土,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

腎疳,極瘦,身有瘡疥,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

筋疳,瀉血而瘦,當補肝,地黃丸主之。

肺疳,氣喘,口鼻生瘡,當補脾肺,益黃散主之。

骨疳,喜臥冷地,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

諸疳,皆依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,冷則木香丸,熱則胡黃連丸主之。

疳皆脾胃病,亡津液之所作也。因大病或吐瀉後,以藥吐下,致脾胃虛弱亡津液。且小兒病疳,皆愚醫之所壞病。假如潮熱,是一臟虛一臟實,而內發虛熱也。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。假令日中發潮熱,是心虛熱也,肝為心母,則宜先補肝,肝實而後瀉心,心得母氣則內平,而潮熱愈也。醫見潮熱,妄謂其實,乃以大黃、牙硝輩諸冷藥利之。

利既多矣,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,即成疳也。又有病癖,其疾發作,寒熱飲水,脅下有形硬痛。治癖之法,當漸消磨,醫反以巴豆、硇砂輩下之。小兒易虛易實,下之既過,胃中津液耗損,漸令疳瘦。

又有病傷寒,五六日間有下證,以冷藥下之太過,致脾胃津液少,即使引飲不止,而生熱也。熱氣內耗,肌肉外消,他邪相干,證變諸端,因亦成疳。

又有吐瀉久病,或醫妄下之,其虛益甚,津液燥損,亦能成疳。

又有肥疳,即脾疳也,身瘦黃,皮乾,而有瘡疥。其候不一,種種異端,今略舉綱紀:目澀或生白膜,唇赤,身黃干或黑,喜臥冷地,或食泥土,身有疥瘡,瀉青白黃沫,水利色變,易腹滿,身耳鼻皆有瘡,髮鬢作穗,頭大項細極瘦,飲水,皆其證也。

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。其初病者為肥熱疳,久病者為瘦冷疳。冷者木香丸,熱者黃連丸主之。冷熱之疳,尤宜如聖丸。故小兒之臟腑柔弱,不可痛擊,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。凡有可下,量大小虛實而下之,則不至為疳也。初病津液少者,當生胃中津液,白朮散主之。惟多則妙。余見下。

白話文:

[疳疾各類]

疳疾在體內發生時,會出現眼睛腫脹,腹部膨脹,排泄物顏色不穩定,可能呈現青白色泡沫狀,患者逐漸變得瘦弱,這是屬於冷性質的疾病。

若疳疾在體表,會見到鼻子下方紅腫破爛,眼睛乾燥,鼻尖上長瘡且不易結痂,病情嚴重時,耳朵周圍也會開始長瘡。治療鼻部瘡瘍,可以使用蘭香散。對於各種瘡瘍,則可用白粉散來治療。

肝疳的症狀為眼睛被白色薄膜覆蓋,應補充肝臟功能,地黃丸是適用的藥物。

心疳會使臉色發黃,雙頰泛紅,全身發高燒,需補充心臟功能,安神丸是適用的藥物。

脾疳會導致身體發黃,腹部脹大,有吃泥土的行為,應補充脾臟功能,益黃散是適用的藥物。

腎疳的患者會極度消瘦,身上出現瘡癬,需補充腎臟功能,地黃丸是適用的藥物。

筋疳會導致排血便且人體消瘦,應補充肝臟功能,地黃丸是適用的藥物。

肺疳會引起呼吸急促,口鼻長瘡,需補充脾肺功能,益黃散是適用的藥物。

骨疳的患者喜歡躺在冰冷的地面上,需補充腎臟功能,地黃丸是適用的藥物。

所有的疳疾,都應依照臟腑虛弱的程度,補充相應的臟腑功能,並使用治療疳疾的藥物。若是冷性質的疳疾,可使用木香丸;熱性質的疳疾,則用胡黃連丸。

疳疾多是由脾胃功能失調,體內津液流失所導致。通常是在大病或是嘔吐、腹瀉後,因使用藥物催吐或瀉下,導致脾胃虛弱和津液流失。小孩得疳疾,多是因庸醫誤診所致。

例如,潮熱是某一臟器虛弱,另一臟器過盛,進而產生虛熱。治療方法應是補充虛弱的臟器,並清除過盛的臟器,如此才能痊癒。例如中午時分出現潮熱,表示心臟虛弱有熱,肝臟為心臟的母臟,因此應先補充肝臟,待肝臟功能恢復後再清心火,這樣心臟得到肝臟的滋養,潮熱就能痊癒。但醫生看到潮熱,往往誤以為是實火,就使用大黃、牙硝等寒涼藥物來瀉下。

瀉下過度,無法控制,就會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,最終形成疳疾。有些孩子患有癖病,疾病發作時會有寒熱交錯、喝水增多的症狀,肋下部位會出現硬塊伴隨疼痛。治療此病的方法應該是慢慢消除病因,但醫生反而使用巴豆、硇砂等劇烈藥物來瀉下。兒童的臟腑容易虛弱,瀉下過度,胃中津液消耗殆盡,就會導致疳疾的產生。

有的孩子得了風寒,五六天後出現了下痢的症狀,醫生使用寒涼藥物來瀉下,導致脾胃津液減少,使孩子不斷喝水,產生熱感。熱氣在體內消耗,肌肉在外消瘦,其他病邪趁機侵入,症狀千變萬化,最終形成疳疾。

有的孩子長期嘔吐或腹瀉,或被醫生錯誤瀉下,虛弱程度更甚,津液乾涸,也能形成疳疾。

還有一種肥疳,即脾疳,身體瘦削發黃,皮膚乾燥,伴有瘡癬。這種疾病的症狀多種多樣,這裡只簡單列舉一些:眼睛乾澀或出現白膜,嘴脣泛紅,身體發黃或乾黑,喜歡躺在冰冷的地面上,或有吃泥土的行為,身上長瘡癬,排泄物呈現青白黃色泡沫狀,尿液顏色改變,容易感到腹部脹滿,身體、耳朵、鼻子都長瘡,頭髮稀疏,頭大頸細且極度消瘦,喝水增多,這些都是疳疾的症狀。

總的來說,診斷疳疾時要分辨其冷熱和肥瘦。新發的疳疾為肥熱型,久病的疳疾為瘦冷型。冷性質的疳疾,使用木香丸;熱性質的疳疾,使用黃連丸。冷熱兩種性質的疳疾,特別適合使用如聖丸。因此,兒童的臟腑柔弱,不宜使用強烈藥物,過度瀉下必然導致津液流失,進而形成疳疾。若有需要瀉下,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來決定瀉下的程度,就不會發展成疳疾。剛發病且津液不足的孩子,應增加胃中的津液,白朮散是適用的藥物。藥量要足夠纔有效。更多詳情請看下面。]

3. 胃氣不和

面㿠白無精光,口中氣冷,不思食,吐水。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臉色蒼白沒有光澤,口中的氣息也是冷冷的,沒有食慾,還會反胃吐水。這種情況應該要補充脾胃的能量,可以使用益黃散這種藥方來調理。

4. 胃冷虛

面㿠白色弱,腹痛不思食。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若下利者,調中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[胃寒虛弱]

臉色蒼白無光澤,身體虛弱,腹部會痛且沒有食慾。應該要補充脾胃的能量,可以使用益黃散來處理這種情況。如果伴有腹瀉的症狀,則應使用調中丸來治療。

5. 積痛

口中氣溫,面黃白,目無精光,或白睛多,及多睡,畏食,或大便酸臭者。當磨積,宜消積丸;甚者,當白餅子下之。後和胃。

白話文:

[積痛]

這個人口中的氣息溫熱,臉色呈現黃白色,眼睛缺乏精神光采,有的時候眼白部分特別顯得多,而且常嗜睡,對吃東西感到畏懼,或者大便有酸臭的味道。這應該是食物積滯在體內造成的問題,適合服用消積丸來幫助消化體內的積食;如果情況非常嚴重,應該使用白餅子(一種藥物)來清除體內的積滯。之後再用一些調理胃部的藥物來恢復胃部的健康。

6. 蟲痛

(虛實腹痛附)

面㿠白,心腹痛,口中沫及清水出,發痛有時,安蟲散主之。小兒本怯者,多此病。

積痛、食痛、虛痛,大同小異。惟蟲痛者,當口淡而沫自出,治之隨其證。

白話文:

【蟲咬痛】

面色蒼白,心臟和腹部疼痛,口中不自覺地流出泡沫或清水,疼痛發作有固定的時間,這可用安蟲散來治療。小孩子的本性較膽小,常見這種病症。

長期積累的疼痛、飲食引起的疼痛、體質虛弱導致的疼痛,這些症狀大致相同但細微處有差別。尤其是由蟲咬引發的疼痛,會使人口味變淡且不由自主地流出泡沫,治療時需根據具體症狀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