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12)
卷下·諸方 (12)
1. 秦艽散
治潮熱,減食,蒸瘦方。
秦艽(去蘆頭切焙),甘草(炙各一兩),干薄荷(半兩勿焙)
上為粗末,每服一二錢,水一中盞,煎至八分,食後溫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像潮熱、食慾下降以及消瘦的症狀的處方,名為秦艽散。
藥材包括:秦艽(去除蘆頭部分,切片後烘乾)、甘草(烤過,各取一兩),以及乾燥薄荷(半兩,注意不要烘培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較粗的粉末。每次服用時,取約一二錢的藥粉,加入中盞的水量進行煎煮,煮至剩下八分水量即可。在飯後,趁溫熱時服用。
2. 地骨皮散
治虛熱潮作,亦治傷寒壯熱,及餘熱方。
地骨皮(自採佳),知母,銀州柴胡(去蘆),甘草(炙),半夏(湯洗十次,切焙),人參(切去頂焙),赤茯苓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姜五片,水一盞,煎至八分,食後溫服,量大小加減。
白話文:
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虛弱導致的發熱,以及處理傷寒高燒和其餘的發熱情況。
藥材包含:自行採集的地骨皮、知母、去除蘆頭的銀州柴胡、炙過的甘草、用水洗過十次再切碎烘乾的半夏、切掉頂部並烘乾的人參、以及赤茯苓(以上藥材用量相同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時取兩錢,加入五片薑和一杯水,煮至剩下八分滿,飯後趁溫熱飲用,根據病患年齡和身體狀況調整劑量。
3. 人參生犀散
解小兒時氣寒壅、咳嗽,痰逆喘滿,心忪驚悸,臟腑或秘或泄,調胃進食。又主一切風熱,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。
人參(切去蘆三錢),前胡(去蘆七錢),甘草(炙黃二錢),桔梗,杏仁(去皮尖略爆干為末,秤各五錢)
上將前四味為末,後入杏仁,再粗羅羅過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食後。
白話文:
【人參生犀散】
用於緩解兒童因季節性感冒所導致的寒冷擁塞、咳嗽,以及痰多逆氣、喘息困難,心跳加速、驚嚇心悸,內臟功能失調導致的便祕或是腹瀉,並有助於調理胃部,增進食慾。此外,對於各種風熱症狀,尤其是服用一般清涼藥物後易引起腹瀉及減少食慾的情況也適用。
所需材料:人參(去莖部,約9克)、前胡(去莖部,約21克)、甘草(炒至呈黃色,約6克)、桔梗、杏仁(去皮尖,略烤乾磨成粉,各約15克)。
製作方法:將前四種材料研磨成細末,再加入杏仁粉,一起過篩混合均勻。每次取約6克,加入一杯水,煮沸後再煎煮至剩三分之二杯,濾掉渣滓,趁溫暖時飲用,飯後服用。
4. 三黃丸
治諸熱。
黃芩(半兩去心),大黃(去皮濕紙裹煨),黃連(去須各一錢)
上同為細末,麵糊丸綠豆大或麻子大。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、二十丸,食後,米飲送下。
白話文:
[三黃丸]
用於治療各種熱症。
藥材包括:黃芩(半兩,要去掉中心部分)、大黃(去掉外皮,並用濕紙包裹後烘焙)、黃連(去掉根鬚,各一錢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麵糊製成綠豆大小或麻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可從五到七丸開始,最多可服用十五至二十丸,在飯後服用,用水或稀粥送服。
以上即為全部翻譯。
5. 治囟開不合、鼻塞不通方
天南星大者,微炮去皮為細末,淡醋調,塗緋帛上,貼囟上,火炙手頻熨之。
白話文:
翻譯內容如下:
取一顆較大的天南星,稍微用火烘烤後去掉外皮,然後研磨成細粉。用淡醋調和這粉末,塗抹在紅色的布帛上,將其貼在囟門(嬰兒頭頂未閉合的部分)上,再用手沾熱力反覆地熨燙該部位。
這就是用來治療囟門未閉合以及鼻塞不暢的古方。
6. 黃耆散
治虛熱盜汗。
牡蠣(煅),黃耆,生地黃(各等分)
上為末,煎服,無時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體虛產生的熱感以及盜汗的黃耆散配方。
所需材料有:煅燒過的牡蠣,黃耆,和生地黃(三者份量相同)。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服用,服用時間不限。
7. 虎杖散
治實熱盜汗。
上用虎杖銼,水煎服。量多少與之,無時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因體內實火旺盛導致的盜汗症狀。
使用方法是將虎杖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服用的劑量可依個人情況調整,並無特定的時間限制。
8. 捻頭散
治小便不通方。
延胡索,川苦楝(各等分)
上同為細末,每服五分或一錢,捻頭湯調下,量多少與之。如無捻頭湯,即湯中滴油數點,食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「捻頭散」的古方,用於處理小便不暢的問題。
藥材如下:延胡索和四川產的苦楝,兩者份量相等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量為五分或一錢,用捻頭湯送服,服用量可依個人情況調整。若無捻頭湯,可在熱水中滴入幾滴食用油替代,應在飯前服用。
9. 羊肝散
治瘡疹入眼成翳。
上用蟬蛻末,水煎,羊子肝湯調服二三錢。凡痘瘡才欲著痂,即用酥或面油不住潤之,可揭即揭,若不潤及遲揭,瘡硬即隱成瘢痕。
白話文:
【羊肝散】
這方子是用來治療眼睛因長了疹子或瘡而形成翳障的。
首先,把蟬蛻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,再以羊肝湯調勻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。
另外,當痘瘡剛開始要結痂時,應該立即使用酥油或麵油不斷地滋潤它,只要一可以撕掉就馬上撕掉。如果沒有及時滋潤或拖延撕掉痂皮,瘡疤會變硬,並留下永久的疤痕。
10. 蟬蛻散
治斑瘡入眼,半年以內者,一月取效。
蟬蛻(去土取末一兩),豬懸蹄甲(二兩,罐子內鹽泥固濟,燒存性)
上二味研,入羚羊角細末一分拌勻。每服一字;百日外兒五分;三歲以上一、二錢。溫水或新水調下,日三、四,夜一、二,食後服。一年以外難治。
白話文:
[蟬蛻散]
用於治療斑疹或瘡進入眼睛的情況,若病程在半年內,可在一個月內見效。
所需材料:蟬蛻(需去掉附著的泥土,磨成粉末,約一兩);豬蹄甲(需兩兩配對,放入罐中,用鹽泥密封,燒製至保持其本質不變,約二兩)。
將上述兩種材料研磨混合,加入一分量的羚羊角細粉拌勻。每次服用量為一字;一百天以上的嬰兒服用量為五分;三歲以上的兒童服用量為一至二錢。用溫水或新鮮水調和藥粉吞服,白天服用三到四次,晚上服用一到二次,飯後服用。如果病程超過一年,治療會較困難。
11. 烏藥散
治乳母冷熱不和及心腹時痛,或水瀉,或乳不好。
天台烏藥,香附子(破用白者),高良薑,赤芍藥
上各等分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盞,同煎六分,溫服。如心腹疼痛,入酒煎。水瀉,米飲調下。無時。
白話文:
這份古方「烏藥散」是用來治療哺乳媽媽身體內外的寒熱調節失衡,以及偶發的心腹部疼痛,或是水樣性腹瀉,甚至乳汁品質不佳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包括:天台產的烏藥、香附子(需挑選色白且破碎的)、高良薑、赤芍藥。
將以上藥材各取等量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時取約一錢的藥粉,加入一碗水一同煎煮至剩六分之水量,趁溫熱時服用。如果心腹部有疼痛感,可以加入酒一起煎煮。若出現水瀉,則可以用水和米飲調和後服用。服用時間沒有特別限制。
12. 二氣散
治冷熱驚吐反胃,一切吐利,諸治不效者。
硫黃(半兩研),水銀(二錢半研,不見星,如黑煤色為度)
上每服一字至五分,生薑水調下或同炒,結砂為丸。
白話文:
這份古方名為[二氣散],主要用於治療因寒熱交錯引起的驚嚇、嘔吐、反胃以及各種嘔吐和腹瀉症狀,對於其他療法無效的情況特別適用。
所需藥材及劑量如下: 硫磺:半兩,需研磨細碎, 水銀:二錢半,同樣需研磨至看不見顆粒,直至呈黑色煤色為止,
使用時,每次服用一字至五分,可用生薑水調和後吞服,或者與上述藥材一同炒製,製成砂丸狀服用。
13. 葶藶丸
治乳食沖肺,咳嗽、面赤、痰喘。
甜葶藶(隔紙炒),黑牽牛(炒),漢防己,杏仁(炒去皮尖各一錢)
上為末,入杏仁泥,取蒸陳棗肉和搗為丸,如麻子大,每服五丸至七丸,生薑湯送下。
白話文:
【葶藶丸】
用於治療因飲食或乳品過多影響肺部,導致的咳嗽、臉色泛紅及有痰且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藥材包含:炒製後的甜葶藶,炒製後的黑牽牛,漢防己,以及炒製後去皮尖的杏仁(以上每種藥材各一錢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杏仁泥,再混入蒸熟後的陳年棗肉,攪拌均勻後捏成如麻籽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五至七粒,用薑湯送服。
14. 麻黃湯
治傷風發熱、無汗、咳嗽、喘急。
麻黃(去節三錢,水煮去沫,漉出曬乾),肉桂(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杏仁(七個去皮尖,麩炒黃研膏)
每服一錢,水煎服。以汗出為度,自汗者不宜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感冒發燒、不出汗、咳嗽及呼吸急促的麻黃湯。
藥材包含:麻黃(去除結節,用三錢份量,用水煮過後去掉浮沫,瀝乾並晾乾),肉桂(二錢),甘草(炙烤過的一錢),杏仁(七顆,去皮去尖,用小麥粉炒至微黃,研磨成膏狀)
每次服用一錢份量,用水煎煮後飲用。服用至出汗為止,但若本來就容易自發性出汗的人則不適合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