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1)
卷下·諸方 (1)
1. 卷下·諸方
2. 大青膏
治小兒熱盛生風,欲為驚搐,血氣未實,不能勝邪,故發搐也。大小便依度,口中氣熱,當發之。
天麻(末一錢),白附子(末生一錢五分),青黛(研一錢),蠍尾(去毒生末),烏蛇梢肉(酒浸焙乾取末各一錢),硃砂(研),天竺黃(研)
上同再研細,生蜜和成膏,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。月中兒粳米大。同牛黃膏、溫薄荷水化一處服之。五歲以上,同甘露散服之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蠍尾、蛇梢肉各五分,有麝香研,同硃砂、竺黃各一字匕。方末附錄云《閻氏集寶生信效方》內小兒諸方,言皆得於汝人錢氏,其間大青膏無天麻,有大青生研一分,其餘藥味,分料和制,與此皆同。其方下證治云:治小兒傷風,其候伸欠頓悶,口中氣熱,惡風脈浮,比此為詳。只用薄荷湯下。
白話文:
【大青膏】
這款藥膏適用於治療兒童因體內熱氣過盛而引發的風症,可能出現抽搐、驚厥的情況。由於孩子們的血氣尚未完全充盈,無法抵擋邪氣入侵,因此導致抽搐發生。在大小便正常的情況下,如果孩子口氣熱,即將發病。
所需藥材如下:天麻、白附子、青黛、蠍尾、烏蛇梢肉以及硃砂、天竺黃。將天麻、白附子磨成粉末,用量分別為一錢和一錢五分;青黛研磨成一錢;蠍尾去毒後磨成粉末;烏蛇梢肉需先浸泡在酒中,再烘乾磨粉,用量亦為一錢;硃砂和天竺黃則需研磨細緻。
將上述所有藥材再次研磨細緻,加入生蜜攪拌成膏狀。服用時,根據年齡調整劑量,嬰兒每次可服用半皁子至一皁子大小的藥膏,一個月大的嬰兒則可服用如粳米粒大小的藥膏。若與牛黃膏一同使用,需搭配溫薄荷水一同服用。五歲以上的兒童,則可搭配甘露散服用。
另外,在「聚珍本」中,蠍尾和蛇梢肉的用量為五分,並加入麝香研磨,與硃砂、天竺黃一同使用,每種藥材的用量約為一字匕。根據《閻氏集寶生信效方》中的記載,此方是從汝人錢氏處獲得,其中大青膏配方並無天麻,但有大青研磨成一分的成分,其餘藥材及製法與此方相同。該書中描述此方適用於治療兒童受風,症狀包括打哈欠、感到悶熱、口氣熱、怕風、脈象浮動,使用薄荷湯送服即可。
3. 涼驚丸
治驚疳。
草龍膽,防風,青黛(各三錢),鉤藤(二錢),黃連(五錢),牛黃,麝香,龍腦(各一字)麵糊丸粟米大,每服三五丸,金銀花湯下。
白話文:
[涼驚丸]
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的疳積病症。
所需藥材及份量如下:龍膽草、防風、青黛各三錢,鉤藤二錢,黃連五錢,以及牛黃、麝香、龍腦各一字。將這些藥材與麵糊混合製成如粟米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應以金銀花煮的湯水送服。
4. 粉紅丸
(又名溫驚丸)
天南星(臘月釀牛膽中百日,陰乾,取末四兩別研,無釀者,只銼炒熟用),硃砂(一錢五分研),天竺黃(一兩研),龍腦(半字別研),坯子胭脂(一錢研,乃染胭脂。)
上用牛膽汁和丸,雞頭大,每服一丸,小者半丸,沙糖溫水化下。
白話文:
這款藥丸又名為「溫驚丸」。
所需材料有:天南星(需在農曆十二月時放入牛膽中醃漬一百天,然後在陰涼處晾乾,取出後磨成粉末四兩,若沒有條件放入牛膽中醃漬,則可直接切片炒熟使用)、硃砂(一錢五分,需要研磨)、天竺黃(一兩,需要研磨)、龍腦(半字,需要單獨研磨)、坯子胭脂(一錢,需要研磨,即是製作胭脂的原料)。
將以上材料用牛膽汁調和成雞頭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一丸,體質較弱或小孩則服用半丸,用溫熱的糖水送服。
5. 瀉青丸
治肝熱搐搦,脈洪實。
當歸(去蘆頭切焙秤),龍腦(焙秤),川芎,山梔子仁,川大黃(濕紙裹煨),羌活,防風(去蘆頭切焙秤)
上件等分為末,煉蜜和丸,雞頭大,每服半丸至一丸,煎竹葉湯同沙糖溫水化下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方後附錄云,王海藏斑疹改誤云,東垣先生治斑後風熱毒,翳膜氣暈遮睛,以此劑瀉之,大效。初覺易治。
白話文:
[瀉青丸]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肝臟過熱導致的抽搐症狀,以及脈象呈現洪大且實的情況。
藥方成分包括:當歸(需去除蘆頭,切片後烘焙再稱重)、龍腦(同樣需烘焙並稱重)、川芎、山梔子仁、川大黃(需用濕紙包裹後進行煨製)、羌活、防風(同樣需去除蘆頭,切片烘焙後稱重)。將以上所有藥材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好的蜂蜜揉合成丸,大小約雞頭般。每次服用半丸到一丸,可用煎煮的竹葉湯加上砂糖及溫水一同送服。
根據學海案記載,「聚珍本」方後附錄提到,王海藏在治療斑疹時曾改正錯誤,指出東垣先生使用此藥方來治療斑疹後風熱毒,以及因熱毒引發的眼部翳膜氣暈遮蔽視線的症狀,使用效果非常顯著。若在剛出現症狀時即刻治療,療效更佳。
6. 地黃丸
治腎怯失音,囟開不合,神不足,目中白睛多,面色㿠白等方。
熟地黃(八錢),山萸肉,乾山藥(各四錢),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去皮各三錢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,空心,溫水化下三丸。
白話文:
[地黃丸]的製備與用法,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聲音嘶啞、囟門未能閉合、精神不振、眼睛白色部分過多、臉色蒼白等症狀。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:熟地黃(約32克)、山茱萸肉、乾山藥(各約16克)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去皮,各約12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使用煉製過的蜂蜜搓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在空腹時,用溫水溶解三粒藥丸後服用。
7. 瀉白散
(又名瀉肺散)
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。
地骨皮,桑白皮(炒各一兩),甘草(炙一錢),上銼散,入粳米一撮,水二小盞,煎七分,食前服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甘草作半兩。
白話文:
(又稱為瀉肺散)
這是用來治療小孩因為肺部功能過於旺盛,導致呼吸急促、喘息及咳嗽的處方。
所需藥材包括:地骨皮和經過炒製的桑白皮各一兩,炙過的甘草一錢。將這些藥材混合後研磨成散劑,加入一小撮的粳米,再倒入二小碗的水進行煎煮,等到藥湯剩下約七分滿時,應在飯前服用。
根據學海案記載,在「聚珍本」中,甘草的使用量為半兩。
8. 阿膠散
(又名補肺散)
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。
阿膠(一兩五錢麩炒),黍黏子(炒香),甘草(炙各二錢五分),馬兜鈴(五錢焙),杏仁(七個去皮尖炒),糯米(一兩炒)
上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食後溫服。
白話文:
這是一種名為阿膠散的藥方,也稱作補肺散。
主要用於治療兒童因肺部虛弱導致的呼吸急促、氣喘。
藥方成分包括:
- 阿膠(經過麩炒處理)1兩5錢,
- 黍黏子(炒至香氣四溢),
- 甘草(經過炙烤,各2錢5分),
- 馬兜鈴(烘培過的)5錢,
- 杏仁(去皮尖,炒熟,共7顆),
- 糯米(炒過的)1兩。
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後混合。每次服用時取1-2錢,加入一杯水中煎煮至剩下約六分之四的量,飯後趁熱服用。
9. 導赤散
治小兒心熱,視其睡,口中氣溫,或合面睡,及上竄咬牙,皆心熱也。心氣熱則心胸亦熱,欲言不能,而有就冷之意,故合面睡。
生地黃,甘草(生),木通(各等分)
上同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竹葉同煎至五分,食後溫服。一本不用甘草,用黃芩。
白話文:
[導赤散]
用於治療兒童因心臟火氣旺盛所導致的症狀。可觀察孩子在睡覺時,若口中的氣息溫熱,或是喜歡臉朝下睡覺,以及夜間磨牙、躁動不安,這些都是心臟火氣過旺的徵兆。當心臟的氣血過熱,心胸也會感到燥熱,孩子可能想說話卻說不出來,並且會有尋求涼快的傾向,因此會臉朝下睡覺。
所需藥材為生地黃、生甘草和木通(各取相等份量)。
將上述藥材一同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一碗水,再加入竹葉一起煎煮至剩五分之二的水量,飯後溫服。另有一種配方不使用甘草,改用黃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