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(6)

1. 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

蓋吐涎能虛,又生驚也。痰實上攻,亦能發搐,故以法只宜先下痰,而後補脾肺,必涎止而吐愈,為順治也。若先補其肺,為逆耳!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後為治也。

鄭人齊郎中者,家好收藥散施。其子忽臟熱,齊自取青金膏,三服並一服,餌之。服畢,至三更瀉五行,其子困睡,齊言子睡多驚,又與青金膏一服,又瀉三行,加口乾身熱,齊言尚有微熱未盡,又與青金膏。其妻曰:用藥十餘行未安,莫生他病否?召錢氏至,曰:用藥十餘行未安,莫生他病否?召錢氏至,曰:已成虛羸。先用前白朮散,時時服之,後服香瓜丸,十三日愈。

曹宣德子,三歲,面黃,時發寒熱,不欲食而飲水及乳。眾醫以為潮熱,用牛黃丸、麝香丸,不愈。及以止渴乾葛散,服之反吐。錢曰:當下白餅子,後補脾。乃以消積丸磨之,此乃癖也。後果愈。何以故?不食,但飲水者,食伏於管內不能消,致令發寒,服止渴藥吐者,以藥沖故也,下之即愈。

白話文:

吐口水太多會傷身體,還會導致驚厥。痰濕壅盛上犯,也會引起抽搐,所以治療方法應該先清除痰濕,然後再補益脾肺。只有口水止住,嘔吐才能痊癒,這是順理成章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先補益肺氣,那就錯了!這就是所謂的辨明疾病的輕重緩急,再決定治療順序。

有個鄭姓郎中,家中常備藥物,免費施藥濟貧。他兒子突然發高燒,鄭郎中自己取用青金膏,三次服用,每次一劑。服藥後,到三更時瀉了五次肚子,兒子昏昏欲睡。鄭郎中說兒子睡覺容易驚醒,又給他服用了青金膏一劑,又瀉了三次肚子,而且還出現口乾舌燥、身體發熱的症狀。鄭郎中說還有些微熱未退,又給他服用了青金膏。他妻子說:「用了十幾劑藥還沒好,不會反而生出別的病吧?」於是請錢氏診治。錢氏說:「已經虛弱了。」於是先用前白朮散,間斷服用,之後服用香瓜丸,十三天後痊癒。

曹宣德的兒子,三歲,面色發黃,時而發冷發熱,不願吃飯,只喝水和奶。很多醫生認為是潮熱,用牛黃丸、麝香丸治療,都沒有效果。後來用止渴的乾葛散,服後反而嘔吐。錢氏說:「應該先瀉掉積滯,然後再補益脾胃。」於是用消積丸研磨成末服用,這是積滯導致的病症。後來果然痊癒了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不吃飯,只喝水,食物停留在腸胃中無法消化,導致發冷;服用止渴藥物反而嘔吐,是因為藥物衝撞所致,瀉掉積滯後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