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(5)

1. 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

此者是脾虛瀉。醫妄治之,至於虛損,下之即死。當即補脾。若以使君子丸即緩。錢又留溫胃益脾藥止之。醫者李生曰:何食而噦?錢曰:脾虛而不能食,津少即噦逆。曰:何瀉青褐水?曰:腸胃至虛,冷極故也。錢治而愈。

黃承務子,二歲,病瀉。眾醫止之,十餘日,其證便青白,乳物不消,身涼,加哽氣、昏睡。醫謂病困篤。錢氏先以益脾散三服,補肺散三服。三日,身溫而不哽氣。後以白餅子微下之,與益脾散二服,利止。何以然?利本脾虛傷食,初不與大下。揞置十日,上實下虛,脾氣弱,引肺亦虛,補脾肺,病退即溫,不哽氣是也。

有所傷食,仍下之也,何不先下後補?曰:便青為下臟冷,先下必大虛,先實脾肺,下之則不虛,而後更補之也。

睦親宮中十大王,瘡疹,云瘡疹始終出,未有他證,不可下,但當用平和藥,頻與乳食,不受風冷可也。如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。如瘡發後不多出,即加藥;加藥不出,即大發之。如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證,即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小熱者,當解毒。

若不快,勿發勿下攻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瘡疹若起能食者,大黃丸下一二行即止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;有小熱者,宜解毒。若黑紫干陷者,百祥丸下之;不黑者,甚,勿下。身熱煩躁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,面赤悶亂大吐,此當利小便。不瘥者,宣風散下之也。若五七日痂不焦,是內發熱氣,蒸於皮中,故瘡不得焦痂也。

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角磨汁解之,使執不生必著痂矣。

辛氏女子,五歲,病蟲痛。諸醫以巴豆、乾漆、硇砂之屬,治之不效。至五日外,多哭而俯仰睡臥不安,自按心腹,時大叫。面無正色,或青、或黃、或白、或黑,目無光而慢,唇白吐沫。至六日,胸高而臥轉不安。召錢到,錢詳視之。用蕪荑散三服,見目不除青色,大驚曰:此病大困,若更加瀉,則為逆矣。

至次日,辛見錢曰:夜來三更果瀉。錢與瀉盆中看,如藥汁,以杖攪之,見有丸藥。錢曰:此子肌厚當氣實,今證反虛,不可治也。辛曰:此子肌厚當氣實,今證反虛,不可治也。辛曰:何以然?錢曰:脾虛胃冷則蟲動,而今反目青,此肝乘脾,又更加瀉,知其氣極虛也。而丸藥隨糞下,即脾胃已脫,兼形病不相應,故知死病。

後五日昏篤,七日而死。

段齋郎子,四歲,病嗽,身熱,吐痰,數日而咯血。前醫以桔梗湯及防己丸,治之不愈。涎上攻,吐、喘不止。請錢氏,下褊銀丸一大服,復以補肺湯、補肺散治之。或問:段氏子咯血肺虛,何以下之?錢曰:肺雖咯血,有熱故也。久則虛痿,今涎上潮而吐,當下其涎,若不吐涎,則不甚便。

白話文:

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

這是一位脾虛引起的腹瀉。醫生誤治,導致病人虛損,再瀉下去就會死。應該馬上補脾。如果用使君子丸緩解一下,再配合溫胃益脾的藥物就能止瀉。醫生李生問:為何會呃逆?錢氏回答:脾虛不能消化食物,津液減少就會呃逆。李生又問:為何瀉出青褐色的水?錢氏回答:腸胃極度虛弱,太冷造成的。錢氏治療後病人痊癒了。

黃承務的兒子,兩歲,患腹瀉。許多醫生都試圖止瀉,十多天後,大便變成青白色,奶水消化不良,身體冰冷,還伴有哽咽、昏睡。醫生認為病情危篤。錢氏先用益脾散三劑,補肺散三劑。三天後,身體暖和了,也不哽咽了。後來用白餅子輕微通便,再服用益脾散兩劑,腹瀉就止住了。為什麼這樣有效呢?因為腹瀉的根本原因是脾虛傷食,一開始並沒有用大瀉的方法。觀察十天,發現是上實下虛,脾氣虛弱,導致肺也虛弱,所以補脾肺之後,病情好轉,身體就暖和了,也不哽咽了。

有人問,如果是傷食,為什麼不先瀉後補?錢氏回答:大便發青表示下焦寒冷,如果先瀉就會導致極度虛弱,應該先補益脾肺,然後再瀉,這樣就不會虛弱,之後再繼續補益。

睦親宮中十大王的兒子患瘡疹,他說瘡疹一直都在出,沒有其他症狀,不能瀉,只能用平和的藥物,經常喂食乳汁,避免風寒即可。如果瘡疹三天不出,或者出得不好,就稍微發散一下。如果瘡疹發出來後不多,就加藥;加藥後還不多,就加大劑量發散。如果發散後還是不多,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,說明瘡疹本來就少,就不要再發散了。如果發熱厲害,就要利小便;如果發熱不厲害,就要解毒。

如果瘡疹不好,不要發散也不要攻下,只用抱龍丸治療。如果瘡疹發出來後能吃東西,就用大黃丸瀉一兩次即可。如果發熱厲害,就要利小便;如果發熱不厲害,就要解毒。如果瘡疹顏色黑紫乾枯下陷,就用百祥丸瀉;如果不是黑紫色的,病情嚴重,就不要瀉。如果身體發熱煩躁,肚子脹滿還喘不過氣,大小便不通暢,臉紅悶亂,大量嘔吐,就要利小便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就用宣風散瀉。如果五七天後瘡痂不結痂,是因為內部發熱,熱氣蒸騰於皮膚之中,所以瘡疹不能結痂。

應該用宣風散疏導,用生犀角磨成汁液來解毒,這樣才能讓瘡疹結痂。

辛氏的女儿,五岁,患虫痛。許多醫生都用巴豆、乾漆、硇砂等藥物治療,但無效。五天後,孩子哭鬧不止,睡臥不安,自己按壓腹部,時常大叫。臉色不定,有時青、有時黃、有時白、有時黑,眼睛無神,嘴唇蒼白,流口水。第六天,孩子胸部高聳,翻身也困難。於是請錢氏診治,錢氏仔細觀察後,用蕪荑散三劑,看到孩子的眼睛仍然青色不退,非常驚訝,說:這病很嚴重,如果再瀉,就會危及生命。

第二天,辛氏告訴錢氏:孩子半夜果然腹瀉了。錢氏查看瀉盆,發現像藥汁一樣,用棍子攪拌,看到有丸藥。錢氏說:這個孩子肌膚厚實,應該屬於氣實,現在症狀卻是虛弱,沒救了。辛氏問:為什麼?錢氏回答:脾虛胃寒則蟲子會活動,現在眼睛發青,這是肝氣乘脾,又加上腹瀉,知道他的氣已經極度虛弱了。而丸藥隨著糞便排出,說明脾胃已經衰竭,身體症狀也不相符,所以知道是死症。

五天後孩子昏迷不醒,七天後死亡。

段齋郎的兒子,四歲,患咳嗽,身體發熱,吐痰,幾天後咯血。之前的醫生用桔梗湯和防己丸治療,無效。痰液往上涌,咳嗽、喘息不止。於是請錢氏診治,錢氏用褊銀丸一大劑,然後再用補肺湯、補肺散治療。有人問:段氏的兒子咯血,肺已經虛弱了,為什麼還要瀉?錢氏回答:雖然肺咯血,但這是因為有熱,時間長了就會虛弱萎靡,現在痰液上涌而咳嗽,應該瀉掉痰液,如果不吐出痰液,就不會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