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(4)
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(4)
1. 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
朱生曰:先治何病?錢曰:止渴治痰,退熱清裡,皆此藥也。至晚服盡。錢看之曰:更可服三升。又煎白朮散三升,服盡得消愈。第三日又服白朮散三升,其子不渴無涎。又投阿膠散,二服而愈。
朱監簿子,三歲,忽發熱。醫曰:此心熱,腮赤而唇紅,煩躁引飲。遂用牛黃丸三服,以一物瀉心湯下之。來日不愈,反加無力、不能食,又便利黃沫。錢曰:心經虛而有留熱在內,必被涼藥下之,致此虛勞之病也。錢先用白朮散,生胃中津,後以生犀散治之。朱曰:大便黃沫如何?曰:胃氣正,即瀉自止,此虛熱也。
朱曰:醫用瀉心湯何如?錢曰:瀉心湯者,黃連性寒,多服則利,能寒脾胃也。坐久眾醫至,曰實熱。錢曰虛熱。若實熱,何以瀉心湯下之不安,而又加面黃頰赤,五心煩躁,不食而引飲?醫曰:既虛熱,何大便黃沫?錢笑曰:便黃沫者,服瀉心湯多故也。錢後與胡黃連丸治愈。
張氏三子病,歲大者,汗遍身;次者,上至頂,下至胸;小者,但額有汗。眾醫以麥煎散,治之不效。錢曰:大者與香瓜丸;次者與益黃散;小者與石膏湯。各五日而愈。
廣親宅四大王宮五太尉,病吐瀉不止,水穀不化。眾醫用補藥,言用薑汁調服之。六月中服溫藥,一日益加喘吐不定。錢曰:當用涼藥治之。所以然者?謂傷熱在內也。用石膏湯三服,並服之。眾醫皆言:吐瀉多而米穀不化,當補脾,何以用涼藥?王信眾醫,又用丁香散三服。
錢後至曰:不可服此。三日外必腹滿身熱,飲水吐逆。三日外一如所言。所以然者,謂六月熱甚,伏入腹中而令引飲,熱傷脾胃,即大吐瀉。他醫又行溫藥,即上焦亦熱,故喘而引飲,三日當死。眾醫不能治,復召錢至宮中,見有熱證,以白虎湯三服,更以白餅子下之。一日減藥二分,二日三日,又與白虎湯各二服,四日用石膏湯一服。
旋合麥門冬、黃芩、腦子、牛黃、天竺黃、茯苓,以硃砂為衣,與五丸竹葉湯化下,熱退而安。
馮承務子,五歲,吐瀉,壯熱,不思食。錢曰: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,面色㿠白,神怯也。黑睛少,腎虛也。黑睛屬水,本怯而虛,故多病也。縱長成,必肌膚不壯,不耐寒暑,易虛易實,脾胃亦怯。更不可縱酒欲,若不保養,不過壯年,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,如婦人之失血也。
今吐利不食,壯熱者,傷食也,不可下。下之虛入肺則嗽,入心則驚,入脾則瀉,入腎則益虛。此但以消積丸磨之,為微有食也。如傷食甚則可下,不下則成癖也。實食在內,乃可下之,畢,補脾必愈。隨其虛實,無不效者。
廣親宮七太尉,七歲,吐瀉。是時七月,其證全不食而昏睡,睡覺而悶亂,哽氣,乾噦,大便或有或無,不渴。眾醫作驚治之,疑睡故也。錢曰:先補脾,後退熱。與使君子丸補脾;退熱,石膏湯。次日又以水銀、硫黃二物下之,生薑水調下一字。錢曰:凡吐瀉,五月內,九分下而一分補;八月內,十分補而無一分下。
白話文:
卷中·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
朱生問先治療什麼病,錢氏回答說:止渴、治痰、退熱、清裡,都是用這種藥。晚上服完藥後,錢氏查看病情,說可以再服用三升。又煎了三升白朮散,服完後病情好轉痊癒。第三天又服用三升白朮散,病人(其子)不再口渴,也沒有唾液了。之後又服用阿膠散,服用了兩次就痊癒了。
朱監簿的兒子,三歲,突然發燒。醫生診斷為心熱,臉頰發紅,嘴唇紅潤,煩躁不安,口渴引飲。於是使用了牛黃丸三次,用瀉心湯送服。第二天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更加虛弱,不能進食,而且大便稀溏呈黃色泡沫狀。錢氏診斷說:心經虛弱,但體內還有餘熱,一定是因為服用涼藥導致了虛勞。錢氏先用白朮散調理胃中津液,之後再用生犀散治療。朱生問:大便稀溏呈黃色泡沫狀怎麼回事?錢氏回答說:胃氣恢復正常後,大便就會自行好轉,這是虛熱。
朱生問:醫生使用瀉心湯如何?錢氏回答說:瀉心湯含有黃連,性寒,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,而且會傷寒脾胃。坐了一會兒,許多醫生都來了,診斷為實熱。錢氏認為是虛熱。如果是實熱,為什麼服用瀉心湯後病情反而加重,臉色發黃,兩頰發紅,五心煩躁,不進食卻口渴引飲呢?醫生說:既然是虛熱,為什麼大便稀溏呈黃色泡沫狀?錢氏笑道:大便稀溏呈黃色泡沫狀,是因為服用瀉心湯過多的緣故。後來錢氏給他服用胡黃連丸治癒了。
張氏三個兒子生病,大的全身出汗;中等大小的孩子,汗從頭頂流到胸部;最小的孩子,只有額頭出汗。許多醫生都用麥煎散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錢氏說:大的孩子服用香瓜丸;中等大小的孩子服用益黃散;最小的孩子服用石膏湯。各服藥五天後都痊癒了。
廣親宅四大王宮五太尉,患病嘔吐腹瀉不止,水谷不化。許多醫生都使用補藥,說用薑汁送服。六月中服用溫熱藥物,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,嘔吐不止,喘息不定。錢氏說:應該用涼藥治療。原因是體內有熱邪。於是用了石膏湯三次,一次服用。許多醫生都說:嘔吐腹瀉厲害,米穀不化,應該補脾,為什麼要用涼藥?太尉相信那些醫生,又服用了丁香散三次。
錢氏後來到來後說:不可以服用這個藥。三天後一定會腹部脹滿,全身發熱,喝水都會嘔吐。三天後果然如他所說。原因是六月天氣炎熱,熱邪伏藏於腹中,導致口渴引飲,熱邪傷及脾胃,所以大吐大瀉。其他醫生又用溫熱藥物,結果上焦也熱,因此喘息並且口渴引飲,三天內就會死亡。眾醫生都治不好,又召錢氏到宮中,看到有熱證,就用白虎湯三次,再用白餅送服。第一天減藥二分,第二天、第三天,又分別服用白虎湯各二次,第四天服用石膏湯一次。
然後把麥門冬、黃芩、牛黃、天竺黃、茯苓混合在一起,用硃砂做藥衣,分成五丸,用竹葉湯送服,熱退而安。
馮承務的兒子,五歲,嘔吐腹瀉,壯熱,不思飲食。錢氏說:眼睛裡黑睛少,白睛多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。黑睛少,說明腎虛。黑睛屬水,本就虛弱,所以容易生病。即使長大了,也一定肌膚不壯,不耐寒暑,容易虛容易實,脾胃也虛弱。更不能縱慾飲酒,如果不保養,活不過壯年,臉上總是沒有精神光澤,就像婦女失血一樣。
現在嘔吐腹瀉,不思飲食,壯熱,這是傷食,不可以下瀉。下瀉的話,虛邪入肺則咳嗽,入心則驚悸,入脾則腹瀉,入腎則更加虛弱。這個情況只要用消積丸研磨成細末服用,稍微有點食物就好。如果傷食很嚴重,可以下瀉,不下瀉就會變成癖證。如果是實邪積滯在體內,就可以下瀉,瀉完後,補益脾胃,就一定會痊癒。根據虛實情況用藥,沒有不有效的。
廣親宮七太尉,七歲,嘔吐腹瀉。那時是七月,症狀是完全不進食,昏昏欲睡,睡覺時覺得煩悶,胸悶氣短,口乾咽燥,大便時有時無,不口渴。許多醫生都當作驚癇來治療,懷疑是睡眠障礙。錢氏說:先補脾,後退熱。於是給他服用使君子丸補益脾胃;退熱則用石膏湯。第二天又用水銀、硫磺兩種藥物下瀉,用生薑水送服。錢氏說:凡是嘔吐腹瀉,五月內,九分用下瀉藥,一分用補藥;八月內,十分用補藥,不用下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