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8)
卷下·諸方 (8)
1. 治虛風方回生散
治小兒吐瀉或誤服冷藥,脾虛生風,因成慢驚。
大天南星(一個,重八、九錢以上者良)
上用地坑子一個,深三寸許,用炭火五斤,燒通赤,入好酒半盞在內,然後入天南星,卻用炭火三、二條,蓋卻坑子,候南星微裂,取出刺碎,再炒勻熟,不可稍生,候冷為細末,每服五分或一字,量兒大小,濃煎生薑、防風湯,食前調下,無時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小孩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的抽搐(慢驚)的方子,可能是因為孩子嘔吐或腹瀉,或是誤服了性寒的藥物,導致脾氣虛弱,進而產生風邪。
主要使用的藥材是大天南星,選擇質量較好的,重量最好在八、九錢以上。
先挖一個深度約三寸的地坑,放入五斤的炭火,燒到通紅,然後倒入半盃的好酒,接著放入天南星,再用兩三塊炭火蓋住地坑,等到天南星稍微裂開,取出並搗碎,再炒至均勻且完全熟透,不能有一點生,等冷卻後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量視孩子的年齡和體型,可選擇五分或一字,用生薑和防風煮成濃湯,在飯前服用,隨時可以使用。
2. 又方梓樸散
半夏(一錢,湯洗七次,薑汁浸半日曬乾),梓州厚朴(一兩細銼)
上件米泔三升,同浸一百刻,水盡為度,如百刻水末盡,加火熬干,去厚朴,只將半夏研為細末。每服半字、一字,薄荷湯調下。無時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名為「又方梓樸散」的藥方,內容如下:
取半夏一錢,先用熱水洗七次,再浸泡在薑汁中半天後曬乾。另取梓州產的厚朴一兩,切成細片。
然後將上述兩種藥材與三升米泔水一起浸泡一百刻(古代時間單位),直到水完全被吸收完畢。如果一百刻後水仍未被完全吸收,則需加熱使其蒸發至乾。接著去掉厚朴,僅保留半夏並研磨成細粉。
每次服用量為半字或一字(古稱量單位,相當於0.3-0.6公克左右),用薄荷茶湯調和後服用。服用時間不限。
3. 褊銀丸
治風涎,膈實,上熱及乳食不消,腹脹喘粗。
巴豆(去皮油心膜研細),水銀(各半兩),黑鉛(二錢半,水硍結砂子),麝香(五分另研)好墨(八錢研)
上將巴豆末並墨再研勻,和入砂子、麝香,陳米粥和丸,如綠豆大捏褊。一歲一丸,二、三歲二、三丸,五歲以上五、六丸,煎薄荷湯放冷送下,不得化破。更量虛實增減,並食後。
白話文:
[褊銀丸]
用於治療因風痰引起的胸膈部實滿,上身燥熱,以及消化不良導致的母乳或食物無法正常消化,腹部脹滿,呼吸粗重。
所需藥材為:巴豆(去除外皮、油脂和心膜後研磨成細粉),水銀(各取半兩),黑鉛(二錢半,用水火法結合成砂子狀),麝香(五分,另外單獨研磨),好墨(八錢,研磨)。
將巴豆粉末和墨再次混合研磨均勻,加入砂子和麝香,使用老米煮成的粥糊來調和成丸,丸的大小約如綠豆般,然後捏扁。一歲的兒童服用一丸,二到三歲的兒童服用二到三丸,五歲以上的兒童服用五到六丸,需用薄荷煎煮的湯汁冷卻後送服,不可將藥丸在口中咬碎。應根據患者身體虛實情況酌情增減劑量,並且在飯後服用。
4. 牛黃膏
治熱及傷風疳熱。
雄黃(研),甘草末,川甜硝(各一分),寒水石(生飛研一兩),腦子(一錢),綠豆粉(半兩)
上研勻,煉蜜和成膏,薄荷水化下,半皂子大,食後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寒水石作一分,一作一兩,有鬱金末一錢,此與前牛黃膏小異。「聚珍本」作生黃膏。
白話文:
【牛黃膏】
這款藥膏用於治療因熱邪或感冒所引起的高熱。
所需材料包括:雄黃(磨碎)、甘草粉、川甜硝(各取一份量)、寒水石(天然未經煅燒,磨碎,取一兩)、龍腦香(一錢)、綠豆粉(半兩)。
將上述材料充分混合均勻,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成膏狀。服用時,用薄荷水融化藥膏,服用量約為半塊皁子大小,應在飯後服用。
學海案:在「聚珍本」版本中,寒水石的份量為一份,另有一個版本中其份量為一兩,並額外添加了一錢的鬱金粉,這與前面提到的牛黃膏配方稍有不同。「聚珍本」中此方名稱為生黃膏。
5. 五福化毒丹
治瘡疹餘毒上攻口齒,躁煩,亦咽乾,口舌生瘡,及治蘊熱積,毒熱,驚惕,狂躁。
生熟地黃(焙秤各五兩),玄參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焙秤各三兩),甘草(炙),甜硝(各二兩),青黛(一兩半)
上八味為細末,後研入硝、黛,煉蜜丸如雞頭大。每服半丸或一丸,食後,水化下。
白話文:
[五福化毒丹]
用於治療因病後殘留毒素影響口腔、牙齒,引發焦躁煩悶,以及咽喉乾燥,口舌長瘡的情況。此外,也適用於治療體內熱氣過盛、毒素累積,造成的驚嚇、精神緊張,和狂躁症狀。
藥方成分與份量如下:生地黃和熟地黃(需烘焙,各自五兩),玄參,天門冬(需去除中心部分),麥門冬(需去除中心部分並烘焙,各自三兩),甘草(需炒製),甜硝(各自二兩),青黛(一兩半)。
將上述八種材料研磨成細粉,再加入研磨好的硝和青黛,使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雞頭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半丸或一丸,於飯後用水送服。
6. 羌活膏
治脾胃虛,肝氣熱盛生風,或取轉過,或吐瀉後為慢驚,亦治傷寒。
羌活(去蘆頭),川芎,人參(去蘆頭),赤茯苓(去皮),白附子(炮各半兩),天麻(一兩),白殭蠶(酒浸炒黃),乾蠍(去毒炒),白花蛇(酒浸取肉焙乾各一分),川附子(炮去皮臍),防風(去蘆頭切焙),麻黃(去節秤各三錢),豆蔻肉,雞舌香(即母丁香),藿香葉,木香(各二錢)輕粉(一錢),珍珠,麝香,牛黃(各一錢),龍腦(半字),雄黃,辰砂(各一分以上七味各別研入)
上同為細末,熟蜜和劑旋丸,大豆大。每服一、二丸,食前,薄荷湯或麥冬湯溫化下。實熱、驚急勿服,性溫故也。服無時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白花蛇下云各一兩;木香上有沉香一味。後附辨雞舌香文云:古今論雞舌香同異紛紛,或以為番棗核,或以為母丁香,互相排抵,竟無定說。季忠以為最為易辨。所以久無定說者,惑於其名耳!古人名藥,多以其形似者名之,如烏頭、狗脊、鶴蝨之類是。番棗核、母丁香本是二物,皆以形似雞舌,故名適同。
凡藥同名異實,如金櫻、地錦之類,不足怪也。如雞舌二類,各有主療。番棗核者,得於乳香中,今治傷折藥多用之。母丁香即丁香之老者,極芳烈,古人含雞舌香,乃此類也。今治氣溫中藥多用之。所謂最易辨者如此。
白話文:
【羌活膏】
這方藥膏適用於脾胃虛弱,肝氣旺盛導致內熱而生風,或是治療轉側不寧、嘔吐與腹瀉後出現的緩慢驚厥,同時也能用於感冒的治療。
所需藥材包括:羌活、川芎、人參、赤茯苓、白附子、天麻、白僵蠶、乾蠍、白花蛇、川附子、防風、麻黃、豆蔻肉、雞舌香(即母丁香)、藿香葉、木香、輕粉、珍珠、麝香、牛黃、龍腦、雄黃、辰砂等,其中部分藥材需進行特殊處理,如去蘆頭、去皮、烘焙、炒黃等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再用熟蜜調和成膏狀,製成大小如大豆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一至兩丸,於飯前以薄荷湯或麥冬湯溫和送服。但若是實熱症狀或緊急驚厥狀況,請避免使用,因為此藥性質偏溫。
在學海案中提及,「聚珍本」中的白花蛇用量應為一兩,並在木香之前添加沉香一昧。後面還附有關於雞舌香的辨識說明,指出古往今來對於雞舌香的認知存在爭議,有人認為是番棗核,有人認為是母丁香,各種說法互相辯駁,始終沒有確定答案。然而,根據季忠的看法,其實這種混亂的根源在於被其名稱所迷惑。
古人命名藥材時,往往會選擇與其外形相似的事物作為名稱,例如烏頭、狗脊、鶴蝨等。番棗核和母丁香雖然名字相同,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藥材,只不過它們的外形都像雞舌,因此纔有了相同的名稱。藥材同名不同實的情況,如金櫻、地錦等並不少見,這並不值得奇怪。
對於雞舌香的兩種類型,各自有不同的療效。番棗核通常在乳香中發現,現今常用於骨折治療。母丁香則是丁香的老年階段,香味濃烈,古人所含的雞舌香正是這一類。現在,母丁香多用於溫中調氣的藥方中。所謂最容易辨別的,就是這樣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