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·諸方 (8)

1. 治虛風方回生散

治小兒吐瀉或誤服冷藥,脾虛生風,因成慢驚。

天南星(一個,重八、九錢以上者良)

上用地坑子一個,深三寸許,用炭火五斤,燒通赤,入好酒半盞在內,然後入天南星,卻用炭火三、二條,蓋卻坑子,候南星微裂,取出刺碎,再炒勻熟,不可稍生,候冷為細末,每服五分或一字,量兒大小,濃煎生薑防風湯,食前調下,無時。

白話文:

在上方的(爐)臺上放一個深約三寸的坑洞,放入赤紅的炭火五斤,倒入半杯好酒,然後放入天南星,再用炭火三、兩條,蓋住坑洞,等天南星稍稍裂開,取出刺碎,再炒至均勻,不可稍有生味,等冷卻後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分或一字,根據孩童大小調整,用濃煎的生薑、防風湯調和,可以在飯前任何時間服用。

2. 又方梓樸散

半夏(一錢,湯洗七次,薑汁浸半日曬乾),梓州厚朴(一兩細銼)

白話文:

半夏(一錢,以湯水洗七次,再用薑汁浸泡半日後晾乾) 四川厚朴(一兩,細細研磨)

上件米泔三升,同浸一百刻,水盡為度,如百刻水末盡,加火熬干,去厚朴,只將半夏研為細末。每服半字、一字,薄荷湯調下。無時。

白話文:

使用糯米淘米水三升,與半夏同浸泡 100 分鐘,水盡為止。如果還沒浸泡完,就用火熬乾。移除厚朴,只將半夏研磨成細末。每次取半錢或一錢的量,用薄荷湯送服。服用頻率不限。

3. 褊銀丸

治風涎,膈實,上熱及乳食不消,腹脹喘粗。

巴豆(去皮油心膜研細),水銀(各半兩),黑鉛(二錢半,水硍結砂子),麝香(五分另研)好墨(八錢研)

白話文:

巴豆(去皮、去除油心膜後研磨成細粉):12 克 水銀:12 克 黑鉛:6.25 克(用石磨研成砂子) 麝香:1.25 克(另行研磨) 上好的墨:20 克(研磨)

上將巴豆末並墨再研勻,和入砂子、麝香,陳米粥和丸,如綠豆大捏褊。一歲一丸,二、三歲二、三丸,五歲以上五、六丸,煎薄荷湯放冷送下,不得化破。更量虛實增減,並食後。

白話文:

將巴豆末和墨汁一起研磨均勻,再加入砂子、麝香,用陳米粥調和,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一歲的嬰兒服用一丸,二、三歲的兒童服用二、三丸,五歲以上的兒童服用五、六丸。用薄荷湯煎服(待薄荷湯冷涼後服下),避免丸子在湯中溶解。根據個人體質的強弱,調整丸子的數量。服藥宜在飯後。

4. 牛黃膏

治熱及傷風疳熱。

雄黃(研),甘草末,川甜硝(各一分),寒水石(生飛研一兩),腦子(一錢),綠豆粉(半兩)

白話文:

雄黃(研磨成粉),甘草粉末,川芎(各取一錢),寒水石(生飛研磨,取一兩),腦子(取一錢),綠豆粉(取半兩)

上研勻,煉蜜和成膏薄荷水化下,半皂子大,食後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與蜂蜜混合成膏狀,用薄荷水稀釋後服用,每次服用約半個皁子大小,在進食後服用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寒水石作一分,一作一兩,有鬱金末一錢,此與前牛黃膏小異。「聚珍本」作生黃膏

白話文:

《學海案》:在「聚珍本」中,「寒水石」的用量有兩種版本,一是「一分」,另一個是「一兩」。此外,還添加了一錢的「鬱金末」。這與前述的「牛黃膏」略有不同。而在「聚珍本」中,這則藥方被稱為「生黃膏」。

5. 五福化毒丹

治瘡疹餘毒上攻口齒,躁煩,亦咽乾,口舌生瘡,及治蘊熱積,毒熱,驚惕,狂躁。

熟地黃(焙秤各五兩),玄參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焙秤各三兩),甘草(炙),甜硝(各二兩),青黛(一兩半)

白話文:

生地黃、熟地黃(各 250 克),玄參、天門冬(去籽)、麥門冬(去籽,各 150 克),炙甘草、甜硝(各 100 克),青黛(75 克)

上八味為細末,後研入硝、黛,煉蜜丸如雞頭大。每服半丸或一丸,食後,水化下。

白話文:

將前面介紹的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硝石和石墨研磨,用蜂蜜煉製成雞蛋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半丸或一丸,飯後用溫水送服。

6. 羌活膏

治脾胃虛,肝氣熱盛生風,或取轉過,或吐瀉後為慢驚,亦治傷寒。

羌活(去蘆頭),川芎人參(去蘆頭),赤茯苓(去皮),白附子(炮各半兩),天麻(一兩),白殭蠶(酒浸炒黃),乾蠍(去毒炒),白花蛇(酒浸取肉焙乾各一分),川附子(炮去皮臍),防風(去蘆頭切焙),麻黃(去節秤各三錢),豆蔻肉,雞舌香(即母丁香),藿香葉木香(各二錢)輕粉(一錢),珍珠麝香牛黃(各一錢),龍腦(半字),雄黃,辰砂(各一分以上七味各別研入)

白話文:

  • 羌活(去除蘆頭)
  • 川芎
  • 人參(去除蘆頭)
  • 赤茯苓(去除外皮)
  • 白附子(炮製各半兩)
  • 天麻(一兩)
  • 白殭蠶(浸泡在酒中,炒至金黃)
  • 乾蠍(去除毒性,炒製)
  • 白花蛇(浸泡在酒中,取出肉,烘乾,各一分)
  • 川附子(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臍)
  • 防風(去除蘆頭,切片炒製)
  • 麻黃(去除莖節,稱重,各三錢)
  • 豆蔻肉
  • 雞舌香(母丁香)
  • 藿香葉
  • 木香(各二錢)
  • 輕粉(一錢)
  • 珍珠
  • 麝香
  • 牛黃(各一錢)
  • 龍腦(半字)
  • 雄黃
  • 辰砂(各一分,以上七味分別研磨後混入)

上同為細末,熟蜜和劑旋丸,大豆大。每服一、二丸,食前,薄荷湯麥冬湯溫化下。實熱、驚急勿服,性溫故也。服無時。

白話文:

上面所述藥材都很細碎,用熟蜂蜜混合製成丸劑,每個丸子像大豆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在飯前,用薄荷湯或麥冬湯溫熱送下。實熱、驚急體質的人不宜服用,因為這藥性溫熱。服藥時間沒有限制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白花蛇下云各一兩;木香上有沉香一味。後附辨雞舌香文云:古今論雞舌香同異紛紛,或以為番棗核,或以為母丁香,互相排抵,竟無定說。季忠以為最為易辨。所以久無定說者,惑於其名耳!古人名藥,多以其形似者名之,如烏頭狗脊鶴蝨之類是。番棗核、母丁香本是二物,皆以形似雞舌,故名適同。

白話文:

「聚珍本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白花蛇,各一兩;木香上有一味沉香。後附的《辨雞舌香文》說:古今以來,關於雞舌香的看法紛紛擾擾,有人認為是番棗核,有人認為是母丁香,互相爭論不休,一直沒有定論。季忠認為其實很容易分辨。之所以長久以來沒有定論,是因為迷惑於其名稱罷了!古代的藥名,大多以其形狀類似的東西來命名,像烏頭、狗脊、鶴蝨之類就是這樣。番棗核和母丁香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東西,但都因為形狀類似雞舌,所以名稱相同。

凡藥同名異實,如金櫻、地錦之類,不足怪也。如雞舌二類,各有主療。番棗核者,得於乳香中,今治傷折藥多用之。母丁香即丁香之老者,極芳烈,古人含雞舌香,乃此類也。今治氣溫中藥多用之。所謂最易辨者如此。

白話文:

中藥中有一些名稱相同但用途不同的藥材,例如金櫻草和地錦草,這並不奇怪。像是雞舌草,就有兩種不同的種類,それぞれ都有不同的治療功效。番棗核是在乳香中發現的,現在常被用在治療骨折的藥物中。母丁香是較老的丁香,具有非常強烈的芳香,古人含在嘴裡的雞舌香就是這類藥材。現在的溫補性中藥也常使用它。這些都是最容易辨別的中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