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4)
卷下·諸方 (4)
1. 蘭香散
治疳氣,鼻下赤爛。
蘭香葉(菜名,燒灰二錢),銅青(五分),輕粉(二字)
上為細末,令勻,看瘡大小干貼之。
白話文:
[蘭香散]這方子是用來治療兒童因疳疾導致鼻子下方紅腫破爛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有:蘭香葉(這是一種蔬菜的名稱,需燒成灰,用量約為二錢),銅青(用量五分),輕粉(用量二字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。根據傷口的大小,直接將藥粉敷在傷口上即可。
2. 白粉散
治諸疳瘡。
海螵蛸(三分),白芨(三分),輕粉(一分)
上為末,先用漿水洗,拭乾貼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各種營養不良造成的瘡口。
所需材料為:墨魚骨(三分),白芨(三分),汞合金(一分)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首先使用米漬水清洗患部,擦乾後再將藥粉敷在傷口上。
【註:在現代醫學中,汞合金一般不建議外用,因其有潛在的毒性。但在古方中,此為常見成分,請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。】 (雖然你說不需要警告,但為了大家健康,還是附上現代醫學觀點)
3. 消積丸
治大便酸臭。
丁香(九個),縮砂仁(二十個),烏梅肉(三個),巴豆(二個,去皮油心膜)
上為細末,麵糊丸黍米大。三歲以上三、五丸;以下三、二丸。溫水下,無時。
白話文:
【消積丸】
這款藥丸用於治療大便酸臭的情況。
所需材料有:丁香九粒,縮砂仁二十粒,烏梅肉三枚,巴豆兩粒(需去除外皮、油脂和中心的薄膜)。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粉,再以麪糊作為黏合劑製成大小如黍米的丸狀。對於三歲以上的兒童,每次服用三至五丸;三歲以下的兒童,則減量至二至三丸。服用時,以溫水送服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
4. 安蟲散
治小兒蟲痛。
胡粉(炒黃),檳榔,川楝子(去皮核),鶴蝨(炒各二兩),白礬(鐵器熬一分),乾漆(炒煙盡二分),雄黃(一分),巴豆霜(一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,大者半錢。溫米飲調下,痛時服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無干漆、雄黃、巴豆霜。
白話文:
【安蟲散】
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兒童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。
藥材包含:煅燒至黃色的鉛白粉、檳榔、去皮去籽的川楝子、炒過的鶴蝨,各取二兩;在鐵鍋裡熬煮至只剩一點的白礬;炒到煙盡的乾漆,取二分;雄黃和巴豆霜,各取一分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量為一個字大小的粉末,年紀較大的兒童可服用半錢。用溫熱的米湯調勻後服用,於疼痛時服用。
根據學海案記載:「聚珍本」版本的處方中未包含乾漆、雄黃、巴豆霜。
5. 紫霜丸
治消積聚。
代赭石(煅醋淬七次),赤石脂(各一錢),杏仁(五十粒去皮尖),巴豆(三十粒去皮膜心出油)
上先將杏仁巴霜入乳缽內,研細如膏,卻入代赭、石脂末,研勻,以湯浸蒸餅為丸,如粟米大。一歲服五丸,米飲湯下;一二百日內兒三丸,乳汁下。更宜量其虛實加減,微利為度。此藥兼治驚痰諸證,雖下不致虛人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無赤石脂。
白話文:
【紫霜丸】
這款藥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及積食。
成份包含:煅燒後以醋淬煉七次的代赭石,以及赤石脂各一錢,去了皮和尖部的杏仁五十粒,去了皮膜、心且榨出油的巴豆三十粒。
首先將杏仁和巴豆霜放入乳缽內,研磨至極細如膏狀,再加入代赭石與石脂粉末,混合均勻。使用熱水浸泡過的蒸餅作為黏合劑,製成如粟米大小的丸子。一歲的孩童可服用五丸,用米湯送服;一百到二百天大的嬰兒則服用三丸,以母乳送服。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用量,以輕微通便為目標。這款藥同時也能治療驚嚇和痰多等症狀,即使服用後有輕微的腹瀉,也不會導致體虛。
注:在「聚珍本」中並未提及赤石脂。
6. 止汗散
治六陽虛汗,上至頂,不過胸也,不須治之。喜汗,厚衣臥而額汗出也,止汗散止之。
上用故蒲扇灰,如無扇,只將故蒲燒灰研細,每服一、二錢,溫酒調下,無時。
白話文:
治療因六陽虛導致的出汗,這種汗只出在頭頂,不會到胸部,若非嚴重不必特別治療。若是經常出汗的情況,即使穿著厚重衣物躺著也會額頭冒汗,可以使用止汗散來控制。
其製作方法為:使用舊蒲扇燒成的灰,如果沒有舊蒲扇,單純將舊蒲草燒成灰再研磨成細粉也可以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溫酒送服,不限時間。
7. 香瓜丸
治遍身汗出。
大黃瓜(黃色者一個,去穰),川大黃(濕紙裹煨至紙焦),胡黃連,柴胡(去蘆),鱉甲(醋炙黃),蘆薈,青皮,黃柏
上除黃瓜外,同為細末。將黃瓜割去頭,填入諸藥置滿,卻蓋口,用杖子插定,漫火內煨熟,麵糊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三、二丸,食後,冷漿水或新水下;大者五、七丸至十丸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更有黃連,又云各等分。
白話文:
【香瓜丸】
這款藥丸適用於治療全身大量出汗的情況。
所需材料有:大黃瓜(選黃色的,約一個,要去籽),川大黃(需用濕紙包好,煨到紙變焦),胡黃連,柴胡(去蘆頭部分),鱉甲(需用醋烤至微黃),蘆薈,青皮,黃柏。
除了黃瓜之外,其餘藥材均需磨成細粉。然後將黃瓜切開頂部,把所有藥粉填入黃瓜中至滿,再蓋上切下的黃瓜頂,用棍子固定,再將黃瓜放入慢火中煨至熟透,最後以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兩到三粒,飯後服用,可用冷漿水或者清水送服;若丸子較大,則可服用五到七粒,最多可增至十粒。
注:在「聚珍本」版本中,還會加入黃連,且各種藥材的比例相同。
8. 花火膏
治夜啼。
燈花(一棵)
上塗乳上,令兒吮之。
白話文:
所需材料:燈芯一束。
將燈芯抹上膏藥後,塗在母親的乳頭上,讓嬰兒吸吮。
9. 白玉散
治熱毒氣客於腠理,搏於血氣,發於外皮,上赤如丹,是方用之。
白土(二錢五分,又云滑石),寒水石(五錢)
上為末,用米醋或新水調塗。
白話文:
[白玉散]這個處方用於治療因熱毒入侵肌膚組織,與血液中的氣血相衝擊,導致外皮發炎,呈現紅色如丹的症狀。使用這個處方如下:
所需材料:白土(有的版本記載為滑石)2錢5分、寒水石5錢。
製作方法:將上述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然後用米醋或是新鮮的清水調和後塗抹在患部。
10. 牛黃膏
治驚熱。
雄黃(小棗大,用獨莖蘿蔔根水並醋,共大盞煮盡),甘草(末),甜硝(各三錢),硃砂(半錢匕),龍腦(一錢匕),寒水石(研細五錢匕)
上同研勻,蜜和為劑,食後,薄荷湯溫化下半皂子大。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無硃砂,有鬱金末、綠豆粉。分量亦別:雄黃、甘草、甜硝各一分,寒水石一兩,鬱金、腦子各一錢,綠豆粉半兩。
白話文:
【牛黃膏】
這款藥膏用於治療因驚嚇或熱症導致的不適。
首先,取一小棗大小的雄黃,用獨莖蘿蔔根水與醋一起,在大碗中煮至水分完全蒸發。接著,取甘草磨成粉末,甜硝、硃砂與龍腦各取特定份量,再取寒水石研磨成細粉,同樣取特定份量。
以上所有材料混合後,均勻研磨,再加入蜂蜜調和成藥劑。服用時,應在飯後,用溫熱的薄荷湯溶解約半個皁角籽大小的藥膏服用。
根據學海案記載,另一版本的配方中沒有硃砂,而是添加了鬱金末與綠豆粉。各成分的比例也有所不同:雄黃、甘草與甜硝各取一分,寒水石取一兩,鬱金與龍腦各取一錢,綠豆粉則取半兩。
11. 牛黃丸
治小兒疳積。
雄黃(研水飛),天竺黃(各二錢),牽牛(末一錢)
上同再研,麵糊為丸,粟米大,每服三丸至五丸。食後,薄荷湯下。並治疳消積,常服尤佳,大者加丸數。
白話文:
[牛黃丸]
用於治療兒童的營養不良和積滯。
所需藥材包括:雄黃(需研磨並用水飛法處理)、天竺黃(兩種各取二錢),以及牽牛子(研末取一錢)。
將上述藥材混合後再次研磨細緻,加入麵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粟米。每次服用三到五粒,飯後用薄荷茶送服。此藥也可用來治療營養不良導致的消瘦及積滯,經常服用效果更佳。若患者年紀較大,可適量增加丸藥的服用數量。
12. 玉露丸
(又名甘露散)
治傷熱吐瀉黃瘦。
寒水石(軟而微青黑,中有細紋者是),石膏(堅白而牆壁手不可折者是好,各半兩),甘草(生一錢)
上同為細末,每服一字或半錢、壹錢,食後,溫湯調下。
白話文:
【玉露丸】,又稱為【甘露散】
主治因熱傷導致的嘔吐、腹瀉及身體消瘦黃弱。
所需藥材包括:寒水石(需選用質地較軟且帶有微青黑色,內部有細紋的種類),以及石膏(應選堅硬純白如牆壁般,用手無法折斷的為佳,兩種藥材各半兩),還有生甘草(一錢)。
將上述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量可選擇一字、半錢或一錢,於飯後服用,並以溫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