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·諸方 (2)

1. 益黃散

(又名補脾散)

治脾胃虛弱及治脾疳,腹大,身瘦。

陳皮(去白一兩),丁香(二錢,一方用木香),訶子(炮去核),青皮(去白),甘草(炙各五錢)

上為末,三歲兒一錢半,水半盞,煎三分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名為「益黃散」的藥方,又稱為「補脾散」。

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功能虛弱的情況,以及針對一種名為脾疳的疾病,其特徵是腹部腫大而身體消瘦。

藥方成分包括:陳皮(去除內層白色部分,用量一兩),丁香(用量二錢,另一版本的藥方使用的是木香),訶子(炒熟後去掉核,用量五錢),青皮(去除內層白色部分,用量五錢),甘草(經過火烤,用量五錢)。

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。對於三歲大的兒童,每次服用量為一錢半,用水半盞煮至剩下三分之二的量,在飯前服用。

2. 瀉黃散

(又名瀉脾散)

治脾熱弄舌。

藿香葉(七錢),山梔子仁(一錢),石膏(五錢),甘草(三兩),防風(四兩去蘆切焙)

上銼,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,每服一錢至二錢,水一盞,煎至五分,溫服。清汁,無時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山梔仁一兩,甘草三兩云一作三分。方後有附論石膏文云,南方以寒水石為石膏,以石膏為寒水石,正與京師相反,乃大誤也。蓋石膏潔白,堅硬有牆壁,而寒水石則軟爛,以手可碎,外維青黑,中有細文,方書中寒水石則火鍛用之。石膏則堅硬不可入火,如白虎湯用石膏,則能解肌熱,破痰,治頭痛。

若用寒水石則誤矣。又有一等,堅白全類石膏,而方敲之,亦皆成方者,名方解石也,可代石膏用之。南人有不信此說者,季忠嘗相與同就京師大藥肆中,買石膏、寒水石、方解石三種,又同詣惠民和劑局,及訪諸國醫詢之,皆合此說,乃信季忠頃編《保生信效方》,已為辨論,恐小兒尤不可誤,故復見於此。

白話文:

(又稱為瀉脾散)

這是用來治療因脾臟過熱導致的舌頭不適。

使用藿香葉七錢,山梔子仁一錢,石膏五錢,甘草三兩,防風四兩(需去掉蘆莖部分,切成片後烘焙)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一半,溫熱後服用。無需限制服用時間。

根據學海案記載,"聚珍本"中記載的山梔子仁是一兩,甘草是三兩,但也有記載甘草用量為三分。在該處方後面有關於石膏的附論,提到南方常將寒水石誤認為石膏,將石膏誤認為寒水石,這與京城的做法完全相反,這是個很大的錯誤。因為真正的石膏潔白且堅硬,就像牆壁一樣,而寒水石則質地較軟,用手就可以捏碎,外觀顏色為青黑色,內部有細紋,醫書中提及的寒水石需經火煉後使用。石膏堅硬,無法放入火中,如白虎湯中的石膏,可以解除肌肉的熱度,打散痰液,治療頭痛。

如果使用寒水石代替,效果就會出錯。還有一種堅硬且全然像石膏的石頭,敲擊後會形成方形,這種被稱為方解石,可以替代石膏使用。對於不相信這種說法的南方人,季忠曾經與他們一同前往京城的大藥店,購買了石膏、寒水石、方解石三種,並一起前往惠民和劑局,以及向國家級的醫生請教,結果都符合上述的說法,他們才相信。季忠之前編輯《保生信效方》時,已經對此進行了辯論,擔心小孩更不能出現誤用的情況,因此在此再次強調。

3. 白朮散

治脾胃久虛,嘔吐泄瀉,頻作不止,精液苦竭,煩渴躁,但欲飲水,乳食不進,羸瘦困劣,因而失治,變成驚癇,不論陰陽虛實,並宜服。

人參(二錢五分),白茯苓(五錢),白朮(五錢炒),藿香葉(五錢),木香(二錢),甘草(一錢),葛根(五錢,渴者加至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煎,熱甚發渴,去木香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葛根二兩,余並一兩。

白話文:

這份處方叫做[白朮散],主要用於治療長期脾胃虛弱的情況,如反覆發生的嘔吐、腹瀉,且一直持續無法停止,導致身體精氣耗盡,常感口渴焦躁,只想喝水,連奶和食物都難以下嚥,身體變得消瘦無力,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會轉變為驚癇等嚴重症狀。此方不分是因陰虛或陽虛引起的症狀,都適合服用。

處方成分包含:人參(約9克)、白茯苓(15克)、白朮(15克,需炒過)、藿香葉(15克)、木香(6克)、甘草(3克)以及葛根(15克,若感到極度口渴可增加到30克)。

所有藥材研磨後,每次服用約9克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發燒且極度口渴,則應去掉木香成分。

根據學海案記載,「聚珍本」中的葛根用量為60克,其餘藥材均為30克。

4. 塗囟法

麝香(一字),薄荷葉(半字),蠍尾(去毒為末,半錢,一作半字),蜈蚣末,牛黃末,青黛末(各一字)

上同研,用熟棗肉劑為膏,新綿上塗勻,貼囟上,四方可出一指許,火上炙手頻熨,百日內外小兒,可用此。

白話文:

【塗囟法】

所需材料如下:麝香一小份,薄荷葉半份,蠍尾(需去除毒性,磨成粉末,量取半錢,也有版本記載為半份),蜈蚣粉,牛黃粉,青黛粉(這三項各取一小份)。

將以上所有材料一同研磨混合,再加入煮熟的棗子肉攪拌成膏狀。使用新的棉布塗抹均勻,然後敷在嬰兒頭頂未閉合的軟骨區(囟門),四周超出約一個手指寬。接著,用手在火上加熱後,反覆輕柔地在膏藥上按摩。此方法適用於一百日內外的小嬰兒。

5. 浴體法

治胎肥、胎熱、胎怯。

天麻末(二錢),全蠍(去毒為末),硃砂(各五錢),烏蛇肉(酒浸焙乾),白礬(各二錢),麝香(一錢),青黛(三錢)

上同研勻,每用三錢,水三碗,桃枝一握、葉五七枚,同煎至十沸,溫熱浴之,勿浴背。

白話文:

[沐浴療法]

治療胎兒過胖、胎火旺盛、胎兒體質虛弱等問題。

所需藥材:天麻粉(約8公克)、全蠍(去毒後磨成粉)、硃砂(各約15公克)、烏蛇肉(先以酒浸泡再烘乾)、白礬(各約8公克)、麝香(約3公克)、青黛(約9公克)。

將上述藥材混合均勻,每次取約9公克,加上三碗水,再加入一把桃樹枝和五到七片桃葉,一同煎煮至水滾十次,待水溫適中時進行沐浴,注意不要讓背部接觸到藥水。

6. 甘桔湯

治小兒肺熱,手掐眉目鼻面。

桔梗(二兩),甘草(一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加荊芥、防風,名如聖湯。熱甚加羌活、黃芩、升麻。

白話文:

[甘桔湯]用於治療兒童因肺部火熱導致用手抓撓眉毛、眼睛、鼻子和臉部。

藥方材料:桔梗二兩,甘草一兩。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末,每次服用時取兩錢,加入一碗水,煮至剩下約七分水量,過濾掉藥渣,飯後溫服。若添加荊芥和防風,則名為如聖湯。如果火熱症狀嚴重,可再加入羌活、黃芩、升麻。

7. 安神丸

治面黃頰赤,身壯熱,補心。一治心虛肝熱,神思恍惚。

馬牙硝(五錢),白茯苓(五錢),麥門冬(五錢),乾山藥(五錢),龍腦(一字研),寒水石(五錢研),硃砂(一兩研),甘草(五錢)

上末之,煉蜜為丸,雞頭大,每服半丸,砂糖水化下,無時。

白話文:

[安神丸]

用於治療面色萎黃,雙頰泛紅,身體發熱的情況,主要用於滋補心臟。同時,也適用於心臟虛弱,肝臟過熱導致精神恍惚的情況。

藥方成分包括:五錢的馬牙硝,五錢的白茯苓,五錢的麥門冬,五錢的乾山藥,微量的龍腦需研磨,五錢的寒水石需研磨,一兩的硃砂需研磨,以及五錢的甘草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使用煉製的蜂蜜揉合成雞頭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半顆,以砂糖水溶解後吞服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

8. 當歸湯

治小兒夜啼者,臟寒而腹痛也。面青手冷,不吮乳者是也。

當歸,白芍藥,人參(各一分),甘草(炙半分),桔梗,陳皮(不去白各一分)

上為細末,水煎半錢,時時少與服。又有熱痛,亦啼叫不止,夜發,面赤唇焦,小便黃赤,與三黃丸,人參湯下。

白話文:

[當歸湯]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嬰幼兒夜晚哭鬧不停的情況,這是因為他們內臟虛寒導致腹部疼痛。具體表現為臉色蒼白、手掌冰冷,甚至拒絕吸吮母乳。

藥方成分如下:當歸、白芍藥、人參(以上各取等量),炙甘草(取一半量),桔梗、陳皮(保留其白色部分,同樣取等量)。

這些藥材需研磨成細粉,每次用水煎煮取半錢的份量,應隨時少量地讓孩子服用。如果孩子是因熱痛而持續哭鬧,尤其在夜晚更為嚴重,臉色潮紅,嘴脣乾燥,小便顏色偏黃,這種情況下應使用三黃丸,並用人參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