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嗣紀要》~ 卷之十六 (2)
卷之十六 (2)
1. 驚風
用導赤散一劑而搐止。淑卿大喜,詳問其故。予曰:心屬火,笑者火之聲也。火生在寅,屬虎,貓聲者虎之聲也。心為君主,不可輕犯,小腸為之府,導赤散以瀉小腸之火,則心火自平矣。
又一富室張世魯子病驚風,迎予往治之。時病已十七日矣,目右視而眨,口右張而動,手足向右掣引,舌上黑苔,勢已危急。予謂世魯之父希賢曰:令孫病劇,宜急取薄荷葉煎濃湯洗其舌,如黑苔去而舌紅,則病可治,否則不可治也。洗之黑苔盡去,以瀉青湯作大劑服之,口眼俱定,手足不掣,以涼驚丸、至聖保命丹調理十餘日而安。
又張族一寡婦吳氏,有子周歲,病驚風,大小便不通,請予治之。予用五色三黃丸利其驚熱,至聖保命丹定其搐。
縣學庠生汪元津一子,年五歲,傷食成瘧,瘧後發搐,乃脾虛病也,請予治之。予謂元津曰:凡治驚風,必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雖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。今在令郎,必不可用,非予不能理此疾也,願得女衣一套,與公治之。元津曰:但得小兒安,何止女衣哉。予用調元湯、琥珀抱龍丸服之而搐止,但目不能開,昏昏喜睡,父母憂之。
予思脾虛極矣,脾主困,故喜睡,目之上下胞屬脾,脾虛故不能開也。仍以調元湯服之,以補其虛,琥珀抱龍丸以安其神。脾喜樂,命平日所與作伴,同嬉戲者,環列床前,取鼓鈸之器擊之,或歌或舞以引之,病兒之目,乍開乍閉,以漸而醒,不喜睡矣。後用肥兒丸調之,兒病既安,竟負前言。
又伯兄監生汪前川一子,年四歲,七月病驚搐,請醫以拿法掐止之;八月連發二次,並以掐法;九月又發,乃遣人來問予。予曰:痰聚成驚,驚久成癇,幼科拿法,即古之按摩法也,病在榮衛者,可以用之,使榮衛之氣行,亦發散之意,病在臟腑,則不能去矣。驚久成癇,痰塞心竅之中,不亟治之,必成痼疾,古人所謂五癇者,自此得之。
因制一方,以黃連瀉心中之邪熱為君,枳實、半夏去胸中之積痰為臣,硃砂、寒水石之類墜之,以安其神為佐,甘遂以逐上焦之痰飲,麝香以利竅為使,神麯作糊丸,如龍眼大。每用一丸,用獖豬心一個,刀批開,納丸於中,縛而煮之,待心熟,取丸和心食之,飲其湯以吞之,名曰斷癇丸。凡服豬心五個,再不發矣。
英山縣聞宅一子,年六歲,病驚風,請予往治。至則悶死,衣棺具備。予視其形色未變,手足尚溫,謂其父母曰:勿哭,吾能活之。與之針湧泉二穴,良久而蘇。父母喜而稱謝予。予曰:此兒之病,得之傷食,宿食成痰,痰壅作搐,今病雖愈,宿痰未去,恐他日復再作也,當制丸藥以除其根,不然神氣漸昏,必成癇也。
其家不聽,謂吾索利,至次年八月,果成痰迷之病,大小便不知,解去其衣,水火不知避,復求予治之。予思其重醫之情,因制一方,以黃連、山梔仁瀉其浮散之火,牛膽南星、白附子(炮)以去其壅積之痰,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硃砂以安其神,麝香以利其心竅,用獖豬心中血和神麯糊為丸,如黍米大,燈心煎湯送下,調理半年,不復發矣。又與之灸風池、曲池、三里六穴而安。
白話文:
驚風
一位病人因驚風抽搐,用導赤散一劑便止住了抽搐。病人親屬十分高興,詳細詢問原因。醫生解釋說:心臟屬火,笑是火的聲音;火生於寅時(虎),貓叫聲像虎叫聲。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不可輕犯,小腸是心臟的府庫,導赤散瀉小腸之火,心火自然平息。
另一位富人家孩子張世魯,患驚風十七天,眼睛右斜且眨動,嘴巴右歪且動,手腳向右抽搐,舌苔發黑,情況危急。醫生告訴孩子的父親張希賢,孩子病情嚴重,應該立即用薄荷葉煎濃湯洗舌,如果黑苔去除、舌頭變紅,則病情可治,否則難以治療。洗淨黑苔後,服用大量瀉青湯,孩子的口眼便恢復正常,手腳也不抽搐了。之後再用涼驚丸、至聖保命丹調理十多天便痊癒。
張家另一位寡婦吳氏的周歲孩子也患驚風,大小便不通,請醫生治療。醫生用五色三黃丸來泄其驚熱,用至聖保命丹來止其抽搐。
縣學庠生汪元津五歲的兒子,因傷食導致瘧疾,瘧疾後發生抽搐,這是脾虛的病症。醫生告訴汪元津,治療驚風,通常都要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即使是名醫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。但他的兒子這個情況不能使用這兩種藥,並不是醫生無能,而是需要另尋他法。醫生向汪元津索要一套女裝來治療。汪元津說,只要孩子能好,不只一套女裝,什麼都可以給。醫生於是用調元湯、琥珀抱龍丸治療,抽搐停止了,但孩子眼睛睜不開,昏昏欲睡,父母很擔心。
醫生認為孩子脾虛到了極點,脾主困倦,所以嗜睡;眼睛的上下眼瞼屬於脾,脾虛所以眼睛睜不開。醫生繼續用調元湯補益脾虛,用琥珀抱龍丸安神。脾喜樂,醫生讓孩子平日玩伴圍在床邊,用鼓鈸等樂器演奏,唱歌跳舞引逗他,孩子的眼睛時開時閉,逐漸清醒,不再嗜睡。後來再用肥兒丸調理,孩子病癒,醫生之前的承諾也就作罷了。
醫生的哥哥汪前川四歲的兒子,七月患驚風抽搐,請醫生用掐按的方法止住;八月又連續發作兩次,也是用掐按的方法;九月再次發作,才來請教醫生。醫生解釋說:痰聚積成驚風,驚風久了就變成癇症。幼兒科的掐按方法,就是古代的按摩方法,如果病在經絡,可以用這種方法使經絡之氣運行,起到發散的作用;但如果病在臟腑,這種方法就無效了。驚風久了變成癇症,痰堵塞心竅,如果不抓緊治療,就會變成慢性病,古人說的五種癇症,就是這樣引起的。
醫生於是開了一個方子:用黃連瀉去心火為君藥,用枳實、半夏去胸中積痰為臣藥,用硃砂、寒水石等藥墜痰安神為佐藥,用甘遂逐去上焦痰飲為使藥,麝香開竅為使藥,用神麴做成糊狀丸藥,像龍眼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一隻豬心剖開,把藥丸放進去,捆好煮熟,然後取出藥丸和豬心一起吃,喝湯吞服藥丸,藥名為斷癇丸。一共服用五個豬心,以後就不再發作了。
英山縣聞宅的六歲孩子患驚風,請醫生前去治療。醫生到達時,孩子已經昏迷,家人已經準備好棺材壽衣。醫生查看孩子面色沒有變化,手腳尚溫,就告訴其父母不要哭泣,他能治好。醫生用針灸湧泉穴,過了一會兒孩子就蘇醒了。父母非常高興,感謝醫生。醫生說:這個孩子是傷食導致的,宿食成痰,痰壅塞而抽搐。現在病雖然好了,但宿痰未除,恐怕以後還會再次發作。應該製作丸藥來徹底根除病根,否則元氣日衰,必定會變成癇症。
孩子的家人不聽勸,認為醫生是想多收錢。到了第二年八月,孩子果然又犯了痰迷的病,大小便失禁,衣服濕了也不知道,水火也不躲避,又來求醫生治療。醫生考慮到他們真心求醫,就又開了一個方子:用黃連、山梔仁瀉去浮散的火氣,用牛膽南星、白附子(炮製後)去除壅積的痰,用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硃砂安神,用麝香開利心竅。用獖豬心中血和神麴糊做成丸藥,像黍米般大小,用燈芯草煎湯送服,調理半年,就不再發作了。又用針灸風池、曲池、足三里等六個穴位,孩子徹底康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