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嗣紀要》~ 卷之十六 (1)
卷之十六 (1)
1. 卷之十六
2. 幼科醫案
山中讀《易》,研精宓義。小往大來,福壽均齊。歲月云邁,而無所之。及其出壬,人相扶持。別號通仙,業專於醫。江湖逸叟,七十有四。幼科醫案,暮年自敘。
白話文:
在山中專心研究《易經》,深入鑽研其深奧的意義。認為小事情過後必有大事到來,這樣的人會得到福壽雙全的生活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流逝,卻沒有找到什麼具體的方向。直到他開始專注於醫學,人們開始尋求他的幫助。他被人們稱為通仙,他的專業就是醫術。作為一個逍遙自在的江湖老人,他已經七十四歲了。這些關於兒童醫學的案例,是他晚年自己寫下的回憶。
3. 胎疾
嘉靖丁酉八月,英山縣鄭斗門初八日初生一男,命名廷試,生五日不乳,噴嚏昏睡,請予視之。予曰:此臍風病也,一名馬牙風。小兒生後,一臘之內尤急。斗門驚懼,予曰無妨。乃看其口中上齶有白泡子,如珠大者三四個,取銀挖耳刮去之。斗門憐惜之情見於色。去之未盡,次日猶不乳。
鄰親金氏老嫗聞之,傳語斗門,以臍風之害。斗門憂惶,復請予,叩問臍風之病何如?予告之曰:臍風之病,不可治者有三:臍腫腹脹,大小便不通者,名曰鎖肚;口緊不開,不乳不啼,時作搐者,名曰噤風;環口青色,口唇緊撮者,名曰撮口。令郎初病,未至困也。復以手法去其白泡而安。
斗門曰:當用何藥?予曰:兒在母腹之中,賴母之血以養之;及其生也,食母之乳,乳亦血所化也。胃氣常脆,穀氣未生,豈能任其藥毒耶?雖有古方,不敢用也。斗門曰:若然,則坐視其死而不救哉?予曰: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初病,下工治已病。治未病者,十全八九;治初病者,十救四五;治已病者,十無一生也。
斗門曰:治未病者何如?曰:兒初生時,必先浴之,後斷其臍。斷臍之後,以火灸其斷處,臍乾未落,常謹視之,勿為兒尿所浸,則自無臍風之病矣。斗門曰:治初病者何如?曰:但見兒噴嚏多啼,少乳者,即視其口中上齶,有白泡子成聚者,急以手法刮去之,以軟布拭淨其血,則臍風不發矣。
斗門曰:治已病者何如?曰:不知以上二法,其泡落入腹中,或為鎖肚,或為噤風,或為撮口,雖有神丹,不能救也。斗門謝曰:請詳記之,以為育嬰之法。
隆慶壬申,羅田監生胡正衢次子生兩月,病吐乳發熱,昏睡不思乳,請予視之。予曰:此傷乳病也。先有一乳母,其乳少,又使一乳母佐之。兒生兩月,脾胃尚弱,乳哺易傷。二乳母恐兒之啼,觸主之怒,強以乳相繼哺之,因此成病。教令損其一日之乳,其病自愈,不必服藥。乳母聽教,次日果安。
白話文:
【胎疾】
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丁酉年八月,英山縣的鄭鬥門家裡初八那天生了一個兒子,取名叫廷試。孩子出生五天後就不肯喝奶,還不斷打噴嚏,昏昏欲睡,鄭鬥門於是請我去看診。我看過後說,這孩子得的是臍風病,俗稱馬牙風。這種病對於新生兒來說,第一年特別危險。鄭鬥門聽了十分害怕,我安慰他不用太擔心。我檢查孩子的口腔,發現他的上顎有幾個像珍珠一樣大的白色泡泡,我用銀質的挖耳棒把它們刮掉。鄭鬥門看到孩子受苦,臉色顯露出心疼的神情。但是刮完後,孩子第二天還是不肯喝奶。
鄰居金家的老太太聽到了消息,就告訴鄭鬥門臍風病的危害。鄭鬥門更加焦急,再次請我去,詢問臍風病的詳細情況。我解釋說,臍風病有三種無法治療的情況:臍部腫脹、腹部膨脹,大小便不通暢的,叫做鎖肚;嘴巴緊閉,不喝奶不哭鬧,時常抽搐的,叫做噤風;嘴周圍皮膚變青,嘴脣緊閉的,叫做撮口。你的兒子剛開始生病,病情還不算嚴重。我再次用手術方法去除他口中的白色泡泡,孩子終於安穩下來。
鄭鬥門問我該使用什麼藥物。我回答說,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,靠母親的血液來養育;出生後,吃母親的奶水,奶水也是由血液轉化而來。孩子的胃腸功能脆弱,消化系統尚未成熟,怎麼能承受藥物的毒性呢?雖然有古方,但我也不敢輕易使用。鄭鬥門問道,那麼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,不救他嗎?我回答說,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,一般的醫生會在疾病剛開始時進行治療,低級的醫生會在疾病已經形成後才開始治療。如果能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,十有八九都能成功;如果在疾病剛開始時進行治療,十有四五能成功;如果等到疾病已經形成後再治療,十有八九都治不好。
鄭鬥門問我,如何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?我回答說,孩子出生後,必須先幫他洗澡,然後剪斷他的臍帶。剪斷臍帶後,用火灸燒一下剪斷的地方,臍帶幹燥未脫落之前,要小心觀察,不要讓孩子的尿液浸泡到,這樣就不會得臍風病了。鄭鬥門又問,如何在疾病剛開始時進行治療?我回答說,如果看到孩子不斷打噴嚏、哭鬧,喝奶量減少,就要檢查他的口腔,如果發現有白色的泡泡聚集,立刻用手術方法刮掉,用柔軟的布擦拭乾淨流出的血,這樣就不會引發臍風病了。
鄭鬥門又問,如果疾病已經形成,該怎麼辦?我回答說,如果不知道前面兩個方法,這些泡泡掉入孩子的肚子裡,可能會導致鎖肚、噤風或撮口等病症,就算有神仙般的藥物,也無法救治。鄭鬥門感謝地說,我會詳細記錄下來,作為撫養嬰兒的方法。
到了隆慶年間的壬申年,羅田縣的監生胡正衢的次子出生兩個月,出現吐奶、發燒、昏昏欲睡,不想喝奶的症狀,胡正衢請我去看診。我判斷這是因為過度餵奶造成的疾病。胡正衢原本有一位奶媽,但是奶水不足,於是找了第二位奶媽來幫忙。孩子纔出生兩個月,脾胃功能還很弱,容易受到過度餵奶的影響。兩個奶媽怕孩子哭鬧,會惹主人不高興,於是不斷地餵奶,結果導致孩子生病。我建議他們減少一天的餵奶量,孩子的病情就會好轉,不需要服用藥物。奶媽聽從了我的建議,隔天孩子果然恢復了健康。
4. 驚風
黃州府同知張,命我縣知縣朱,差人致書云:本府張二守公子得風疾,苦無良醫,聞汝知醫且精,轉我召汝,汝當星夜速來,是亦濟世之端,功名之會也。全奉命,亟往視其病,兩腮紅,上氣喘急,脈浮緩而濡。此因傷食得之,食傷脾,脾虛不能養其肺,脾為之母,肺為之子,母子俱虛。
兩腮紅者,虛熱也;上氣喘急者,肺虛也;脈浮緩而濡,氣虛也。時醫各以驚風治之,用抱龍丸、牛黃丸、蘇合香丸,不效。予告曰:公子不是風病,乃肺虛證也。諸醫顧笑。予用阿膠炒成珠,一服二分,煎蘇葉烏梅湯化服,三劑而安。張公大喜,厚賜而歸,眾醫各有慚色。
羅田知縣朱云閣一女,未周歲,病驚風,召全治之。乃用瀉青丸,治驚風之秘方也,何故不效而搐轉甚?豈喉中有痰,藥末頗粗,頑痰裹藥,黏滯不行之故歟?改用煎過作湯,以薄綿紙濾去滓,一服而效。朱公大喜,賜以儒醫之匾。
英山縣知縣吳前洲公子病驚風,差人請全往治之。至則眾醫聚議,用藥無功,吳甚憂懼,而有千金之託。全告曰:公子病可治,勿憂也。乃用導赤散作湯,吞瀉青丸,一服而搐止,復進琥珀抱龍丸,調理三日而安,吳公大喜。
羅田縣學教諭曾加一子病驚風,先請萬石泉治之。庠生也,善醫。時予在庠,因往問之,曾留予同醫。石泉主小續命湯,予曰:不可用也。肝主風,心主驚,風火相煽,乃發搐也。續命湯多辛燥之藥,恐反助火邪,而病益甚也,不如通聖散效。石泉心服,未盡劑而安。
蘄水縣庠生徐淑道一子病驚風,先請張醫治之,不效,遣人請余。時病七月矣,發搐無時,痰鳴氣急,其勢危困。予按治驚之法,先降其痰,次止其搐,後補其虛,一言以蔽之,惟治其火而已。乃用河間涼膈散,改朴硝為馬牙硝,煎成湯,入青礞石末,調服之,痰下喘止。隨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二方相合,作湯服之,而搐止。
餘熱未除,張主小柴胡湯、竹葉湯、涼驚丸,予不許,乃用四君子湯加炒黑乾薑,一服而身涼。祖母蕭氏怪而問淑道曰:莫非用芩、連、梔子,令兒身冷耶?淑道應其母曰:所服者參、朮、乾薑,非芩、連也。蕭命其子問予治病之法,後來有病,莫為醫所誤也。予答曰:大凡小兒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。
肝主風,搐搦氣逆,皆屬於肝。經云:太過則乘其所勝,而侮所不勝。故肝木旺則乘其脾土,侮其肺金,所以用參、苓補肺,甘、術補脾也。肝膽之火,名龍雷之火,水不能制,寒不能勝,必辛甘之藥,從其性而伏之,故用炒乾姜之辛熱,合人參、甘草之甘溫,以瀉其火而身涼也。張醫聞而驚服,乃命其子從予講幼科,予盡以其術教之。
羅田縣富室胡淑卿一子病驚風,先請甘醫治之,甘乃吾妾之兄,授以幼科,其術頗明,用瀉青丸不效,復請予至。吾恐其丸劑太緩,作湯加全蠍服之,不效。予思藥之不效,不對病也,於是親視其發驚之狀,其子昏睡,醒則大笑一聲,復作貓聲而後搐也。予曰:怪得瀉青丸不效,此非肝病,乃心病也。
白話文:
驚風
黃州府同知張大人,派我縣知縣朱大人,派人送信來說:府上張二公子得了風疾,苦於沒有好醫生,聽說您醫術精湛,特地請您前去。您務必連夜趕去,這也是您濟世救人的機會,也是您功名成就的契機。我遵命立即前往診治,觀察到他兩頰泛紅,呼吸急促,脈象浮弱而濡濕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導致的,飲食傷脾,脾虛不能滋養肺,脾是肺的母親,母子都虛弱了。
兩頰泛紅是虛熱,呼吸急促是肺虛,脈象浮弱而濡濕是氣虛。當時的醫生都診斷為驚風,用抱龍丸、牛黃丸、蘇合香丸治療,都無效。我告訴他們:公子不是風病,而是肺虛。眾醫生都嘲笑我。我用阿膠炒成珠,每次服用二分,用蘇葉烏梅湯送服,服用了三劑就好了。張大人非常高興,重謝我並送我回家,其他醫生都感到很慚愧。
羅田縣知縣朱云閣的一個女兒,未滿周歲,得了驚風,請我治療。我用瀉青丸,這是治療驚風的秘方,為何無效反而抽搐更厲害?是不是喉嚨有痰,藥粉太粗糙,痰黏住藥物,導致藥物不能發揮作用?於是我改用煎藥法,用薄棉紙過濾藥渣,一劑藥就見效了。朱大人非常高興,送給我「儒醫」的匾額。
英山縣知縣吳前洲的公子得了驚風,派人請我去治療。到了那裡,眾醫生都聚在一起商議,用藥都沒效果,吳大人非常憂慮,並許以重金酬謝。我告訴他:公子的病可以治好,不必擔心。於是我用導赤散煎湯服用,並服用瀉青丸,一劑藥抽搐就停止了,又服用琥珀抱龍丸調理三日就好了,吳大人非常高興。
羅田縣學教諭曾加的一個兒子得了驚風,先請萬石泉治療。萬石泉是庠生,醫術精湛。當時我在庠舍,便去探望,並與他一起診治。石泉用小續命湯,我說:不可用。肝主風,心主驚,風火互相煽動,才會發作抽搐。續命湯有很多辛燥的藥物,恐怕會助長火邪,使病情加重,不如用通聖散。石泉信服,藥還沒用完病就好了。
蘄水縣庠生徐淑道的一個兒子得了驚風,先請張醫生治療,無效,便派人請我。當時已經病了七個月了,時常抽搐,痰鳴氣急,病情危急。我按照治療驚風的方法,先降痰,再止搐,後補虛,一言以蔽之,就是治療火邪。我用了河間涼膈散,將朴硝改為馬牙硝,煎成湯,加入青礞石末,調服,痰就吐出來了,喘息也停止了。然後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兩種藥方合在一起煎湯服用,抽搐就停止了。
餘熱未消,張醫生主張用小柴胡湯、竹葉湯、涼驚丸,我不允許,我用四君子湯加炒黑乾薑,一劑藥就覺得身體涼爽了。祖母蕭氏奇怪地問淑道:是不是用了黃芩、黃連、梔子,讓孩子身體變冷了?淑道回答母親:服用的藥是人參、白術、乾薑,不是黃芩、黃連。蕭氏讓兒子問我治療的方法,以後生病,別再被醫生誤治了。我回答說:一般來說,小兒肝氣常盛,脾氣常虛。
肝主風,抽搐、氣逆,都屬於肝。經書上說:過度就會乘其所勝,而侮辱其所不勝。所以肝木旺盛就會乘其脾土,侮辱其肺金,所以用人參、茯苓補肺,白術、甘草補脾。肝膽之火,叫做龍雷之火,水不能克制,寒不能勝,必須用辛甘的藥物,順應其性質而收斂它,所以用炒乾薑的辛熱,配合人參、甘草的甘溫,以瀉其火,使身體涼爽。張醫生聽後驚訝並佩服,便讓兒子跟隨我學習小兒科,我把我的醫術都教給了他。
羅田縣富室胡淑卿的一個兒子得了驚風,先請甘醫生治療。甘醫生是我妾室的哥哥,擅長小兒科,醫術精湛,他用瀉青丸無效,又請我來。我擔心藥物太緩和,便煎湯加全蠍服用,無效。我認為藥物無效是因為藥不对症,於是親自觀察他發病的樣子,他的兒子昏睡,醒來就哈哈大笑一聲,然後發出像貓一樣的聲音,接著就抽搐。我說:怪不得瀉青丸無效,這不是肝病,而是心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