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嗣紀要》~ 卷之十五 (1)
卷之十五 (1)
1. 卷之十五
2. 育嬰方論
諺云:寧醫十男子,莫醫一婦人;寧醫十婦人,莫醫一小兒。非以小兒口不能言,脈無可診,為啞科歟。傳曰:如保赤子,心誠求之。雖不中,不遠矣。大抵小兒之病有三:一曰稟賦不足,二曰胎毒,三曰乳食所傷。蓋稟賦不足者,羸父弱母,精耗血衰,胞胎之氣既虧,血肉之軀先損。
既生之後,目無精采,啼聲不揚,顱解發稀,皮薄肉軟,齒久不生,行坐過遲者,皆稟賦不足之病也,宜大補腎地黃丸主之。胎毒者,父餌壯陽之丹,母飲暖宮之藥,交接無度,淫火猖狂,飲食不忌,膏粱內變,令兒受之,丹瘤瘡疹,驚癇臍風,盤腸內吊之病作矣,宜保嬰解毒丸主之。
乳食所傷者,小兒腸胃脆薄,乳食過多,難以傳化,而父母溺於護愛,惟恐飢乏,凡肥甘生冷與食之,以致宿食成積,久積成癖,而吐瀉瘧痢,腫脹腹痛,疳蟲之病生矣,肥兒丸主之。
小兒肝常有餘,病多驚癇,琥珀抱龍丸主之。脾常不足,病多疳癆,集聖丸主之。
八味地黃丸,治稟賦不足,腎氣虛弱,骨髓枯竭,囟大頭縫不合,體瘦語遲,行步多艱,齒生緩者。
乾山藥(去黑皮),山茱萸(酒拌潤,蒸軟,去核取肉,焙乾),熟地黃(酒洗,焙乾,各五錢),鹿茸(蜜塗炙,酒浸炙亦可),川牛膝(酒洗,焙,各四錢),牡丹皮(去心,淨洗),白茯苓(去皮,各三錢),澤瀉(二錢)
上銼,焙,研為細末,煉蜜丸,如麻仁大,每服十五丸,或二十五丸,至三十五丸,空心溫鹽湯下,溫酒亦佳。
保嬰解毒丸,治胎熱,胎驚,胎黃,臍風,丹瘭,瘡疹,一切胎毒。
甘草(半生以解毒,半熟以溫中),黃連(去枝梗,解毒瀉火,各三錢),黃柏(去皮,蜜水炒,瀉陰火,二錢),辰砂(水飛,鎮驚解毒,二錢)
共為細末,臘雪水杵和為丸,如芡實大,未周歲者半丸,周歲者一丸,燈心煎湯化下。
肥兒丸,健脾胃,進飲食,消積滯,殺疳蟲,補疳癆,長肌肉,乃保嬰之第一方也。
人參(去蘆,三錢),白朮(堅白者,去蘆,五錢),橘紅(刮淨,五錢),白茯苓(去皮,四錢),甘草(去皮,炙,二錢),青皮(四花者,去穰,三錢),縮砂仁(二錢五分),木香(二錢五分),山藥(刮淨,五錢),蓮肉(去皮去心,五錢),使君子(去殼,三錢),山楂子(蒸取肉,三錢),三奇神麯(炒,三錢)
共研為極細末,用生荷葉包粳米煮熟,去荷葉,將米杵爛,以淨布扭出,再煮成糊,為丸,如麻仁。每服二十五丸,或三十五丸,至五十丸,陳倉米炒熟,煎湯,不拘時服。
琥珀抱龍丸,抱者,養也。龍者,陽之象也。《易》曰:震為龍,一陽初生,乃少陽之氣。震為乙木,內應乎肝。小兒初生,純陽之體,肝常有餘,故立此方。以抱龍名者,所以保養陽氣,使不至於暴泄,滋益陰精,令得制乎炎光也。常服祛風化痰,鎮心解熱,和脾胃,益精神,尤保嬰之第一方也。
白話文:
育嬰方論
俗話說:寧可醫治十個男子,也不要醫治一個婦女;寧可醫治十個婦女,也不要醫治一個小孩。這並不是因為小孩不會說話,脈象難以診斷,把它當成啞巴病。古籍記載:如同保護嬰兒一般,用心誠懇地治療,即使方法不完全正確,也不會相差太遠。
總的來說,小兒疾病大致有三種:一為稟賦不足,二為胎毒,三為乳食所傷。
稟賦不足,是指父母體質虛弱,精氣神耗損,胎兒在母體中就已經營養不良,出生後,眼睛沒有神采,哭聲低弱,頭顱骨縫開合不好,頭髮稀疏,皮膚薄弱,肉質鬆軟,出牙晚,學坐學走路都遲緩,這些都是稟賦不足的表現,宜用大補腎地黃丸治療。
胎毒,是指父親服用壯陽藥,母親服用溫宮藥,房事過度,導致體內淫火旺盛,飲食不節制,過食肥甘厚味,這些都會影響胎兒,導致嬰兒長丹毒、瘡疹,驚癇、臍風、腸絞痛等疾病,宜用保嬰解毒丸治療。
乳食所傷,是指嬰兒腸胃嬌嫩,餵食過多,消化不良,而父母又過度溺愛,擔心孩子餓著,餵食肥甘生冷等食物,導致積食,日久成癖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瘧疾、痢疾、腹脹、腹痛、疳蟲等症狀,宜用肥兒丸治療。
小兒肝氣常盛,容易出現驚癇等症狀,可用琥珀抱龍丸治療。小兒脾氣常虛,容易出現疳勞等症狀,可用集聖丸治療。
八味地黃丸,用於治療稟賦不足,腎氣虛弱,骨髓虧損,囟門大、頭縫不閉合,體瘦語言遲緩,行走困難,出牙遲緩等症狀。藥物組成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川牛膝、鹿茸。
保嬰解毒丸,用於治療胎熱、胎驚、胎黃、臍風、丹毒、瘡疹等一切胎毒。藥物組成:甘草、黃連、黃柏、辰砂。
肥兒丸,具有健脾胃、促進飲食、消積滯、殺疳蟲、補益疳勞、增強肌肉等功效,是保嬰的良方。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青皮、縮砂仁、木香、山藥、蓮子、使君子、山楂、神曲。
琥珀抱龍丸,抱者,養護之意;龍者,陽之象徵。《易經》說:震為龍,一陽初生,是少陽之氣。震卦屬木,內應於肝。小兒初生,體質純陽,肝氣常盛,故立此方。以「抱龍」命名,是為了保養陽氣,避免其過度耗散,滋養陰精,使陽氣不致過盛。常服此方,可祛風化痰,鎮靜安神,解熱,和胃健脾,益氣養神,也是保嬰的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