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嗣紀要》~
1. 卷之十六
2. 幼科醫案
山中讀《易》,研精宓義。小往大來,福壽均齊。歲月云邁,而無所之。及其出壬,人相扶持。別號通仙,業專於醫。江湖逸叟,七十有四。幼科醫案,暮年自敘。
白話文:
在山中專心研究《易經》,深入鑽研其深奧的意義。認為小事情過後必有大事到來,這樣的人會得到福壽雙全的生活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流逝,卻沒有找到什麼具體的方向。直到他開始專注於醫學,人們開始尋求他的幫助。他被人們稱為通仙,他的專業就是醫術。作為一個逍遙自在的江湖老人,他已經七十四歲了。這些關於兒童醫學的案例,是他晚年自己寫下的回憶。
3. 胎疾
嘉靖丁酉八月,英山縣鄭斗門初八日初生一男,命名廷試,生五日不乳,噴嚏昏睡,請予視之。予曰:此臍風病也,一名馬牙風。小兒生後,一臘之內尤急。斗門驚懼,予曰無妨。乃看其口中上齶有白泡子,如珠大者三四個,取銀挖耳刮去之。斗門憐惜之情見於色。去之未盡,次日猶不乳。
鄰親金氏老嫗聞之,傳語斗門,以臍風之害。斗門憂惶,復請予,叩問臍風之病何如?予告之曰:臍風之病,不可治者有三:臍腫腹脹,大小便不通者,名曰鎖肚;口緊不開,不乳不啼,時作搐者,名曰噤風;環口青色,口唇緊撮者,名曰撮口。令郎初病,未至困也。復以手法去其白泡而安。
斗門曰:當用何藥?予曰:兒在母腹之中,賴母之血以養之;及其生也,食母之乳,乳亦血所化也。胃氣常脆,穀氣未生,豈能任其藥毒耶?雖有古方,不敢用也。斗門曰:若然,則坐視其死而不救哉?予曰: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初病,下工治已病。治未病者,十全八九;治初病者,十救四五;治已病者,十無一生也。
斗門曰:治未病者何如?曰:兒初生時,必先浴之,後斷其臍。斷臍之後,以火灸其斷處,臍乾未落,常謹視之,勿為兒尿所浸,則自無臍風之病矣。斗門曰:治初病者何如?曰:但見兒噴嚏多啼,少乳者,即視其口中上齶,有白泡子成聚者,急以手法刮去之,以軟布拭淨其血,則臍風不發矣。
斗門曰:治已病者何如?曰:不知以上二法,其泡落入腹中,或為鎖肚,或為噤風,或為撮口,雖有神丹,不能救也。斗門謝曰:請詳記之,以為育嬰之法。
隆慶壬申,羅田監生胡正衢次子生兩月,病吐乳發熱,昏睡不思乳,請予視之。予曰:此傷乳病也。先有一乳母,其乳少,又使一乳母佐之。兒生兩月,脾胃尚弱,乳哺易傷。二乳母恐兒之啼,觸主之怒,強以乳相繼哺之,因此成病。教令損其一日之乳,其病自愈,不必服藥。乳母聽教,次日果安。
白話文:
【胎疾】
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丁酉年八月,英山縣的鄭鬥門家裡初八那天生了一個兒子,取名叫廷試。孩子出生五天後就不肯喝奶,還不斷打噴嚏,昏昏欲睡,鄭鬥門於是請我去看診。我看過後說,這孩子得的是臍風病,俗稱馬牙風。這種病對於新生兒來說,第一年特別危險。鄭鬥門聽了十分害怕,我安慰他不用太擔心。我檢查孩子的口腔,發現他的上顎有幾個像珍珠一樣大的白色泡泡,我用銀質的挖耳棒把它們刮掉。鄭鬥門看到孩子受苦,臉色顯露出心疼的神情。但是刮完後,孩子第二天還是不肯喝奶。
鄰居金家的老太太聽到了消息,就告訴鄭鬥門臍風病的危害。鄭鬥門更加焦急,再次請我去,詢問臍風病的詳細情況。我解釋說,臍風病有三種無法治療的情況:臍部腫脹、腹部膨脹,大小便不通暢的,叫做鎖肚;嘴巴緊閉,不喝奶不哭鬧,時常抽搐的,叫做噤風;嘴周圍皮膚變青,嘴脣緊閉的,叫做撮口。你的兒子剛開始生病,病情還不算嚴重。我再次用手術方法去除他口中的白色泡泡,孩子終於安穩下來。
鄭鬥門問我該使用什麼藥物。我回答說,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,靠母親的血液來養育;出生後,吃母親的奶水,奶水也是由血液轉化而來。孩子的胃腸功能脆弱,消化系統尚未成熟,怎麼能承受藥物的毒性呢?雖然有古方,但我也不敢輕易使用。鄭鬥門問道,那麼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,不救他嗎?我回答說,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,一般的醫生會在疾病剛開始時進行治療,低級的醫生會在疾病已經形成後才開始治療。如果能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,十有八九都能成功;如果在疾病剛開始時進行治療,十有四五能成功;如果等到疾病已經形成後再治療,十有八九都治不好。
鄭鬥門問我,如何在疾病發生前進行預防?我回答說,孩子出生後,必須先幫他洗澡,然後剪斷他的臍帶。剪斷臍帶後,用火灸燒一下剪斷的地方,臍帶幹燥未脫落之前,要小心觀察,不要讓孩子的尿液浸泡到,這樣就不會得臍風病了。鄭鬥門又問,如何在疾病剛開始時進行治療?我回答說,如果看到孩子不斷打噴嚏、哭鬧,喝奶量減少,就要檢查他的口腔,如果發現有白色的泡泡聚集,立刻用手術方法刮掉,用柔軟的布擦拭乾淨流出的血,這樣就不會引發臍風病了。
鄭鬥門又問,如果疾病已經形成,該怎麼辦?我回答說,如果不知道前面兩個方法,這些泡泡掉入孩子的肚子裡,可能會導致鎖肚、噤風或撮口等病症,就算有神仙般的藥物,也無法救治。鄭鬥門感謝地說,我會詳細記錄下來,作為撫養嬰兒的方法。
到了隆慶年間的壬申年,羅田縣的監生胡正衢的次子出生兩個月,出現吐奶、發燒、昏昏欲睡,不想喝奶的症狀,胡正衢請我去看診。我判斷這是因為過度餵奶造成的疾病。胡正衢原本有一位奶媽,但是奶水不足,於是找了第二位奶媽來幫忙。孩子纔出生兩個月,脾胃功能還很弱,容易受到過度餵奶的影響。兩個奶媽怕孩子哭鬧,會惹主人不高興,於是不斷地餵奶,結果導致孩子生病。我建議他們減少一天的餵奶量,孩子的病情就會好轉,不需要服用藥物。奶媽聽從了我的建議,隔天孩子果然恢復了健康。
4. 驚風
黃州府同知張,命我縣知縣朱,差人致書云:本府張二守公子得風疾,苦無良醫,聞汝知醫且精,轉我召汝,汝當星夜速來,是亦濟世之端,功名之會也。全奉命,亟往視其病,兩腮紅,上氣喘急,脈浮緩而濡。此因傷食得之,食傷脾,脾虛不能養其肺,脾為之母,肺為之子,母子俱虛。
兩腮紅者,虛熱也;上氣喘急者,肺虛也;脈浮緩而濡,氣虛也。時醫各以驚風治之,用抱龍丸、牛黃丸、蘇合香丸,不效。予告曰:公子不是風病,乃肺虛證也。諸醫顧笑。予用阿膠炒成珠,一服二分,煎蘇葉烏梅湯化服,三劑而安。張公大喜,厚賜而歸,眾醫各有慚色。
羅田知縣朱云閣一女,未周歲,病驚風,召全治之。乃用瀉青丸,治驚風之秘方也,何故不效而搐轉甚?豈喉中有痰,藥末頗粗,頑痰裹藥,黏滯不行之故歟?改用煎過作湯,以薄綿紙濾去滓,一服而效。朱公大喜,賜以儒醫之匾。
英山縣知縣吳前洲公子病驚風,差人請全往治之。至則眾醫聚議,用藥無功,吳甚憂懼,而有千金之託。全告曰:公子病可治,勿憂也。乃用導赤散作湯,吞瀉青丸,一服而搐止,復進琥珀抱龍丸,調理三日而安,吳公大喜。
羅田縣學教諭曾加一子病驚風,先請萬石泉治之。庠生也,善醫。時予在庠,因往問之,曾留予同醫。石泉主小續命湯,予曰:不可用也。肝主風,心主驚,風火相煽,乃發搐也。續命湯多辛燥之藥,恐反助火邪,而病益甚也,不如通聖散效。石泉心服,未盡劑而安。
蘄水縣庠生徐淑道一子病驚風,先請張醫治之,不效,遣人請余。時病七月矣,發搐無時,痰鳴氣急,其勢危困。予按治驚之法,先降其痰,次止其搐,後補其虛,一言以蔽之,惟治其火而已。乃用河間涼膈散,改朴硝為馬牙硝,煎成湯,入青礞石末,調服之,痰下喘止。隨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二方相合,作湯服之,而搐止。
餘熱未除,張主小柴胡湯、竹葉湯、涼驚丸,予不許,乃用四君子湯加炒黑乾薑,一服而身涼。祖母蕭氏怪而問淑道曰:莫非用芩、連、梔子,令兒身冷耶?淑道應其母曰:所服者參、朮、乾薑,非芩、連也。蕭命其子問予治病之法,後來有病,莫為醫所誤也。予答曰:大凡小兒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。
肝主風,搐搦氣逆,皆屬於肝。經云:太過則乘其所勝,而侮所不勝。故肝木旺則乘其脾土,侮其肺金,所以用參、苓補肺,甘、術補脾也。肝膽之火,名龍雷之火,水不能制,寒不能勝,必辛甘之藥,從其性而伏之,故用炒乾姜之辛熱,合人參、甘草之甘溫,以瀉其火而身涼也。張醫聞而驚服,乃命其子從予講幼科,予盡以其術教之。
羅田縣富室胡淑卿一子病驚風,先請甘醫治之,甘乃吾妾之兄,授以幼科,其術頗明,用瀉青丸不效,復請予至。吾恐其丸劑太緩,作湯加全蠍服之,不效。予思藥之不效,不對病也,於是親視其發驚之狀,其子昏睡,醒則大笑一聲,復作貓聲而後搐也。予曰:怪得瀉青丸不效,此非肝病,乃心病也。
用導赤散一劑而搐止。淑卿大喜,詳問其故。予曰:心屬火,笑者火之聲也。火生在寅,屬虎,貓聲者虎之聲也。心為君主,不可輕犯,小腸為之府,導赤散以瀉小腸之火,則心火自平矣。
又一富室張世魯子病驚風,迎予往治之。時病已十七日矣,目右視而眨,口右張而動,手足向右掣引,舌上黑苔,勢已危急。予謂世魯之父希賢曰:令孫病劇,宜急取薄荷葉煎濃湯洗其舌,如黑苔去而舌紅,則病可治,否則不可治也。洗之黑苔盡去,以瀉青湯作大劑服之,口眼俱定,手足不掣,以涼驚丸、至聖保命丹調理十餘日而安。
又張族一寡婦吳氏,有子周歲,病驚風,大小便不通,請予治之。予用五色三黃丸利其驚熱,至聖保命丹定其搐。
縣學庠生汪元津一子,年五歲,傷食成瘧,瘧後發搐,乃脾虛病也,請予治之。予謂元津曰:凡治驚風,必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雖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。今在令郎,必不可用,非予不能理此疾也,願得女衣一套,與公治之。元津曰:但得小兒安,何止女衣哉。予用調元湯、琥珀抱龍丸服之而搐止,但目不能開,昏昏喜睡,父母憂之。
予思脾虛極矣,脾主困,故喜睡,目之上下胞屬脾,脾虛故不能開也。仍以調元湯服之,以補其虛,琥珀抱龍丸以安其神。脾喜樂,命平日所與作伴,同嬉戲者,環列床前,取鼓鈸之器擊之,或歌或舞以引之,病兒之目,乍開乍閉,以漸而醒,不喜睡矣。後用肥兒丸調之,兒病既安,竟負前言。
又伯兄監生汪前川一子,年四歲,七月病驚搐,請醫以拿法掐止之;八月連發二次,並以掐法;九月又發,乃遣人來問予。予曰:痰聚成驚,驚久成癇,幼科拿法,即古之按摩法也,病在榮衛者,可以用之,使榮衛之氣行,亦發散之意,病在臟腑,則不能去矣。驚久成癇,痰塞心竅之中,不亟治之,必成痼疾,古人所謂五癇者,自此得之。
因制一方,以黃連瀉心中之邪熱為君,枳實、半夏去胸中之積痰為臣,硃砂、寒水石之類墜之,以安其神為佐,甘遂以逐上焦之痰飲,麝香以利竅為使,神麯作糊丸,如龍眼大。每用一丸,用獖豬心一個,刀批開,納丸於中,縛而煮之,待心熟,取丸和心食之,飲其湯以吞之,名曰斷癇丸。凡服豬心五個,再不發矣。
英山縣聞宅一子,年六歲,病驚風,請予往治。至則悶死,衣棺具備。予視其形色未變,手足尚溫,謂其父母曰:勿哭,吾能活之。與之針湧泉二穴,良久而蘇。父母喜而稱謝予。予曰:此兒之病,得之傷食,宿食成痰,痰壅作搐,今病雖愈,宿痰未去,恐他日復再作也,當制丸藥以除其根,不然神氣漸昏,必成癇也。
其家不聽,謂吾索利,至次年八月,果成痰迷之病,大小便不知,解去其衣,水火不知避,復求予治之。予思其重醫之情,因制一方,以黃連、山梔仁瀉其浮散之火,牛膽南星、白附子(炮)以去其壅積之痰,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硃砂以安其神,麝香以利其心竅,用獖豬心中血和神麯糊為丸,如黍米大,燈心煎湯送下,調理半年,不復發矣。又與之灸風池、曲池、三里六穴而安。
蘄水縣陳宅一子,年二歲,病驚風,失於調理成癇,半月一發,來求藥。予用六一散末,分三包,一包用青黛相和,名安魂散,寅卯時竹葉煎湯下;一包硃砂相和,名寧神散,巳午時燈心煎湯下;一包入輕粉少許,名定魂散,申酉時薄荷煎湯下,調理半年而安。大凡癇病初得之者,十全八九,如遇二三年後者,不可治矣。
時醫有用吐法者,有用滾痰丸下之者,徒損胃氣,百無一效。有制壽星丸治之者,一杯之水,豈能減積薪之火哉。
予婿李中庵,蘄水縣之學生也,年九歲時得癇,病則昏僕,口眼俱合,手足不動,喉中無痰,但僵仆如醉人也。予知其心病,乃制一方,用東垣安神丸去地黃,加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以通其心竅,南星、珍珠末、鐵花粉以墜其痰,湯浸蒸餅丸,如黍米大,燈心煎湯下,調理一年而愈。
子第四男邦治,七八歲有癇病,發則面先青慘,目定視,口中有痰,如嚼物之狀,昏僕一食頃即蘇。予教其母,但見面青目定時,即以鵝翎探吐其痰,母依吾教,前後葉痰二升許,癇竟不發,如此調理三年而安。大抵癇病皆痰也,雖有五獸之名,各隨其臟,詳見錢氏方中。凡得此病,氣實者,控涎丹;氣虛者,斷癇丸。
病愈之後,以琥珀抱龍丸調之,未有不安,但年深日久不可治也。
蘄水縣金谷山周小應子,半歲,病驚風,迎予往治之。視其昏睡不乳,發搐不休,予曰:搐而不止,止而復發,此不治證也。其家又請張醫,張用掐法,掐則目張口動,乃護痛也;捏其乳汁於口中,則吞之有聲。旁人竊笑予之不能,而稱張之術。予請再視其兒,目斜視,張曰看娘;口張而動,張曰要吃奶。
予曰:非也。目斜視者,睹不轉睛也;口張而動者,脾絕也;掐而痛不哭者,啼不出聲也;吞乳有聲者,乳汁如水,下流汩汩,非自吞也。去生遠矣,何術之足稱耶?半夜兒死,張亦逃去。
麻城縣新店童云衢一子,生三月,遍身有瘡,一日瘡隱而發搐,時予在見素家,因請予視之。曰:但得瘡復出,則驚止矣。以瀉青丸方與之,加白殭蠶、全蠍,遍身紅,搐略止。予曰:皮肉紅者,瘡必出也,不須服藥。云衢求安之心太亟,不信吾言,或用拿法,或服湯劑,瘡久不見,又發搐,七日後而兒死。
大抵小兒生下三月,變蒸未足,臟腑未實,不宜服藥,或不得已而用之,中病即止,不可過也。
黃州府學庠生周小川一女,生周歲,病昏睡不醒,頭傾項軟,眾醫議作風痰治之,時有管糧廳通判蕭取予在府,小川與予視之。予曰:頭者,六陽之合也。頭傾項軟者,乃陽虛之病也,非風也。主調元散,一服而安,覷者稱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