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嗣紀要》~ 卷之十五 (1)
卷之十五 (1)
1. 育嬰方論
諺云:寧醫十男子,莫醫一婦人;寧醫十婦人,莫醫一小兒。非以小兒口不能言,脈無可診,為啞科歟。傳曰:如保赤子,心誠求之。雖不中,不遠矣。大抵小兒之病有三:一曰稟賦不足,二曰胎毒,三曰乳食所傷。蓋稟賦不足者,羸父弱母,精耗血衰,胞胎之氣既虧,血肉之軀先損。
既生之後,目無精采,啼聲不揚,顱解發稀,皮薄肉軟,齒久不生,行坐過遲者,皆稟賦不足之病也,宜大補腎地黃丸主之。胎毒者,父餌壯陽之丹,母飲暖宮之藥,交接無度,淫火猖狂,飲食不忌,膏粱內變,令兒受之,丹瘤瘡疹,驚癇臍風,盤腸內吊之病作矣,宜保嬰解毒丸主之。
白話文:
俗話說,寧願醫治十個男人,也不要醫治一個女人;寧願醫治十個女人,也不要醫治一個小孩。這不是因為小孩不會說話,脈象難以診斷,屬於啞科。古人說,要像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,真心誠意地去醫治。即使不能完全治好,也不會相差太遠。總之,小孩的疾病主要有三大類:一是先天不足,二是胎毒,三是飲食所傷。先天不足指的是父母身體虛弱,精氣不足,孩子從母體得到的精氣也相對不足,導致血肉虧損。這種孩子出生後,眼睛無神,哭聲微弱,頭骨稀疏,皮膚薄肉軟,牙齒生長遲緩,走路坐立也比其他孩子晚,都屬於先天不足的病症,可以用補腎地黃丸來治療。胎毒指的是父親服用壯陽藥物,母親服用溫宮藥物,夫妻房事過度,導致火氣旺盛,又飲食不節制,吃太多油膩的食物,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,導致孩子長丹毒、瘡疹、驚癇、臍風,以及腸道疾病,可以用保嬰解毒丸來治療。
乳食所傷者,小兒腸胃脆薄,乳食過多,難以傳化,而父母溺於護愛,惟恐飢乏,凡肥甘生冷與食之,以致宿食成積,久積成癖,而吐瀉瘧痢,腫脹腹痛,疳蟲之病生矣,肥兒丸主之。
小兒肝常有餘,病多驚癇,琥珀抱龍丸主之。脾常不足,病多疳癆,集聖丸主之。
八味地黃丸,治稟賦不足,腎氣虛弱,骨髓枯竭,囟大頭縫不合,體瘦語遲,行步多艱,齒生緩者。
乾山藥(去黑皮),山茱萸(酒拌潤,蒸軟,去核取肉,焙乾),熟地黃(酒洗,焙乾,各五錢),鹿茸(蜜塗炙,酒浸炙亦可),川牛膝(酒洗,焙,各四錢),牡丹皮(去心,淨洗),白茯苓(去皮,各三錢),澤瀉(二錢)
白話文:
嬰兒腸胃嬌嫩,若過度餵食乳汁,容易造成消化不良,而父母過於溺愛,擔心孩子餓肚子,就給孩子吃肥膩生冷的食物,結果積食成疾,久而久之形成積癖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瘧疾、腹脹疼痛,以及疳蟲等疾病,可以用肥兒丸來治療。
嬰兒肝氣旺盛,容易驚癇,可以用琥珀抱龍丸來治療。脾氣虛弱,容易患上疳癆,可以用集聖丸來治療。
八味地黃丸可以治療先天不足、腎氣虛弱、骨髓枯竭、囟門大開、頭縫不閉合、身體瘦弱、說話遲緩、行走困難、出牙晚等症狀。
配方如下:山藥(去黑皮)、山茱萸(酒拌潤,蒸軟,去核取肉,焙乾)、熟地黃(酒洗,焙乾,各五錢)、鹿茸(蜜塗炙,酒浸炙亦可)、川牛膝(酒洗,焙,各四錢)、牡丹皮(去心,淨洗)、白茯苓(去皮,各三錢)、澤瀉(二錢)。
上銼,焙,研為細末,煉蜜丸,如麻仁大,每服十五丸,或二十五丸,至三十五丸,空心溫鹽湯下,溫酒亦佳。
保嬰解毒丸,治胎熱,胎驚,胎黃,臍風,丹瘭,瘡疹,一切胎毒。
甘草(半生以解毒,半熟以溫中),黃連(去枝梗,解毒瀉火,各三錢),黃柏(去皮,蜜水炒,瀉陰火,二錢),辰砂(水飛,鎮驚解毒,二錢)
共為細末,臘雪水杵和為丸,如芡實大,未周歲者半丸,周歲者一丸,燈心煎湯化下。
白話文:
以上的古文中提到:
-
將藥材磨碎、烘烤並研磨成為細粉末。用蜂蜜製成像芝麻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 15 至 25 隻藥丸,最多可到達 35 隻。在空腹時使用溫暖的鹽水送服,也可以搭配溫酒食用。
-
解毒丸可以治療胎兒因為過度燥熱而引起的疾病,例如胎驚、胎黃等症狀;還能處理因臍風、丹痄、癬疹以及所有與胎兒有關的毒素所引發的問題。
-
製作解毒丸所需的材料包括:甘草 (一半是生的來解除毒性,另一半則經過加工以增強其溫性),黃連 (去除枝條以消除毒素及降低火氣,用量約為 3 個錢幣重量),黃柏 (去掉外皮後加入蜜糖水進行烹煮以減低陰火,用量約為 2 個錢幣重量),辰砂 (用水漂洗以平息驚嚇及消炎,用量也約為 2 個錢幣重量)。
-
所有這些材料都應該被混合在一起,然後利用臘雪水攪拌均勻再塑造成跟芡實一樣大的小球形狀。如果寶寶尚未滿週歲,就只吃半個藥丸;如果是已經滿了一年的孩子,就可以吃一個完整的藥丸了。最後可以用燈芯熬出的湯汁溶解藥丸以便吞嚥。
肥兒丸,健脾胃,進飲食,消積滯,殺疳蟲,補疳癆,長肌肉,乃保嬰之第一方也。
人參(去蘆,三錢),白朮(堅白者,去蘆,五錢),橘紅(刮淨,五錢),白茯苓(去皮,四錢),甘草(去皮,炙,二錢),青皮(四花者,去穰,三錢),縮砂仁(二錢五分),木香(二錢五分),山藥(刮淨,五錢),蓮肉(去皮去心,五錢),使君子(去殼,三錢),山楂子(蒸取肉,三錢),三奇神麯(炒,三錢)
白話文:
肥兒丸能健脾胃、增進食慾、消除積滯、殺死疳蟲、補虛勞、長肌肉,是保護嬰兒的首選良方。藥方包含人參、白朮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青皮、縮砂仁、木香、山藥、蓮肉、使君子、山楂和神曲。
共研為極細末,用生荷葉包粳米煮熟,去荷葉,將米杵爛,以淨布扭出,再煮成糊,為丸,如麻仁。每服二十五丸,或三十五丸,至五十丸,陳倉米炒熟,煎湯,不拘時服。
琥珀抱龍丸,抱者,養也。龍者,陽之象也。《易》曰:震為龍,一陽初生,乃少陽之氣。震為乙木,內應乎肝。小兒初生,純陽之體,肝常有餘,故立此方。以抱龍名者,所以保養陽氣,使不至於暴泄,滋益陰精,令得制乎炎光也。常服祛風化痰,鎮心解熱,和脾胃,益精神,尤保嬰之第一方也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生荷葉包裹粳米煮熟,去除荷葉,將米搗爛,用乾淨布包裹擰出米汁,再煮成糊狀,製成丸藥,大小如麻仁。每次服用二十五丸、三十五丸或五十丸。陳倉米炒熟,煎湯,不限時間服用。
琥珀抱龍丸,其中“抱”字意為養護,“龍”字則象徵陽氣。《易經》中說:“震為龍,一陽初生,乃少陽之氣。”震卦屬乙木,內應於肝臟。小兒初生,體質純陽,肝氣常常充盈,因此制定此方。以“抱龍”命名,意在保養陽氣,使其不至過度耗散,滋養陰精,使其能夠制衡炎熱之氣。常服此丸可祛除風寒,化解痰濕,鎮定心神,解熱降溫,調和脾胃,增益精神,是保護嬰兒的最佳藥方。
真琥珀,天竺黃,白檀香(細銼),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,以上五味各一兩五錢),粉草(去皮節,三兩),枳殼(水浸潤,去穰,麵炒黃色),枳實(去殼,制,各一兩),硃砂(水飛,五兩),山藥(去黑皮,一斤,銼碎,慢火炒,令黃熟勿焦),牛膽南星(一兩),金箔(一百個,另篩入藥中,和勻)
上一十二味,除硃砂、金箔另制,檀香不見火外,九味或曬,或焙,同研為末,和勻。硃砂、金箔每一兩重藥,取新汲井水一兩重,入乳缽內,略杵勻,隨手丸如芡實大,約五分重一粒,陰乾,晴霽略曬,日色燥甚則拆裂,宜放當風處,取其自干。百日內兒,每丸作三次,一歲以上者,一丸或二丸,並用薄荷湯化服。
白話文:
真琥珀、天竺黃、白檀香(切成細末)、人參(去掉鬚根)、白茯苓(去皮,以上五味各取一兩五錢)、粉草(去皮節,取三兩)、枳殼(用水浸泡,去除內瓤,用麵粉炒至黃色)、枳實(去殼,加工處理,各取一兩)、硃砂(用水研磨成細粉,取五兩)、山藥(去黑皮,取一斤,切碎,用小火炒至黃色熟透,不要炒焦)、牛膽南星(取一兩)、金箔(取一百個,另外過篩加入藥末中,混合均勻)。
以上十二味藥材,除了硃砂和金箔另行處理,檀香不接觸火之外,其餘九味藥材可以曬乾或烘乾,然後一起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。硃砂和金箔每取一兩,加入新汲取的井水一兩,在乳缽中輕輕研磨至均勻,隨手搓成芡實大小的丸子,每粒約五分重,陰乾,天氣晴朗時稍微曬一下,太陽過於強烈會導致丸子裂開,最好放在通風處,讓它自然風乾。百日以內的嬰兒,每次服用三粒丸子;一歲以上者,每次服用一粒或兩粒,用薄荷湯送服。
痰壅嗽甚,淡薑湯下。感冒風寒,蔥湯下。痘疹驚癇搐搦,滾白水下。心悸不安,燈心湯下。中暑迷悶,麥門冬湯下。凡合此藥,品味必備,但缺一味,制不依法,即不效也。常用瓦罐收貯,勿令泄氣。
集聖丸,治小兒疳瘦發熱,肚大青筋,頭皮光緊,發稀作穗,喜吃泥土,此治疳病之第一方也。
蘆薈,五靈脂,夜明砂(洗淨,焙),縮砂仁,陳皮,青皮(去穰),莪朮(煨),木香,使君子(去殼,煨,各二錢),黃連(去皮梗),乾蟾(炙焦,去足,各三錢)
白話文:
痰堵塞導致咳嗽嚴重,可以用淡薑湯治療。感冒風寒,可以用蔥湯治療。出疹子驚癇抽搐,可以用滾燙的白水治療。心悸不安,可以用燈心湯治療。中暑昏迷,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。凡是使用這些藥方,藥材的品質和味道都要齊備,如果缺少一種,配伍方法不符合規矩,就沒有療效。一般用瓦罐儲存藥材,不要讓藥氣散失。
集聖丸,專治小兒疳瘦發熱,肚子青筋暴露,頭皮緊繃髮亮,頭髮稀疏像麥穗一樣,喜歡吃土,這是治療疳病的首選藥方。
藥方中包含蘆薈、五靈脂、夜明砂(洗淨,烘乾)、縮砂仁、陳皮、青皮(去除內核)、莪朮(煨)、木香、使君子(去殼,煨,每味二錢)、黃連(去除皮梗)、乾蟾(炙烤至焦黃,去除四肢,每味三錢)。
疳瘦加當歸、川芎各二錢。
共為細末,用獖豬膽二枚,取汁和藥,入糕糊丸,麻子大,陳米飲下。
白話文:
把當歸和川芎磨成細粉,每種放兩錢。然後拿兩個肥豬的膽汁來調和藥物,做成像麻子那麼大的丸子,用舊的大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