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嗣紀要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九

2. 妊娠子懸

凡五論二方一案。

妊娠五六個月以後,胎氣不和,上湊心腹,脹滿疼痛者,謂之子懸,嚴氏紫蘇飲主之。

紫蘇,大腹皮,陳皮,川芎,白芍,當歸(各六分),人參,甘草(各三分)

姜三片,蔥五莖,水煎,空心服。亦治七情過傷,胎動不安之病。

蔡元度寵人有孕,夫人怒欲逐之,遂成此疾。醫官王師復處香術散,用莪朮(煨)二錢,丁香一錢,甘草三分。共為細末,分作三服,空心,鹽湯調,覺胸中如物推下之狀而愈。

古庵云:婦人忿怒,憂思過度,以致胸腹之間氣刺滿痛。此言良是。蓋婦人上有舅姑丈夫,事觸物忤,不能自決,而憂思忿怒,沉鬱於中。丹溪云:氣鬱成火,火載胎下,榮衛不通,則心腹之間脹滿疼痛俱作也。宜矣。

妊娠子上衝心昏悶,刺巨闕穴,在鳩尾下一寸是,下針令蘇不悶,次補合谷,瀉三陰交,胎應針而落。如子手掬心,生下子有針痕頂母心,向前人中有針痕,向後枕骨有針痕是。

辨云:按《十四經發揮》云:凡人心下有膈膜,前齊鳩尾,後齊十二椎,周圍著脊所遮膈,令濁氣不使上薰心肺,是心在膈上也。妊娠之婦,若子上衝至膈,則兒之在腹,指未能執物,尚堅握而不伸者,又有胞衣裹之,豈能破膈握心哉。心為一身之主,神明出焉,不容小有所犯,豈有破沖掬而不死哉。

蓋以其上衝近心,故云爾,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,學者不可以辭害意。

密齋云:五臟系皆通於心,而心通五臟系也。故胞門子戶上通心系,胎氣和則安靜而不動,胎氣不和則伸縮轉動,牽拽其系而心痛也,如物懸墜之狀,名曰子懸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孕期子懸症狀]

內容如下:

當孕婦在懷孕五六個月後,如果胎兒的狀態不穩定,胎氣上衝心腹,導致腹部脹滿且疼痛,這種情況我們稱爲子懸。治療子懸,嚴氏紫蘇飲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紫蘇、大腹皮、陳皮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各取六分,人參、甘草各取三分,加入三片生薑和五根蔥,用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因情緒過度波動,導致的胎動不安。

有位名叫蔡元度的人,他的寵妾懷孕了,正妻因此非常生氣想要驅逐她,結果這位寵妾就得了子懸症。醫生王師復開出了香術散,藥方爲:炒過的莪術二錢,丁香一錢,甘草三分,混合磨成細粉,分成三次,空腹時以鹽水送服,服後會感覺胸部像有東西被推下去一樣,病情就會緩解。

古庵先生說:女性如果長期處於憤怒和過度憂思的狀態,會導致胸腹間出現刺痛和滿悶感。這是很準確的說法。因爲女性在家中往往要面對公婆和丈夫的壓力,無法自行解決問題,久而久之,憂思和憤怒積鬱於心。丹溪先生說:氣鬱會轉化爲火,這股火會把胎兒向下壓,影響血液循環,造成心腹之間的脹痛。這是合理的解釋。

如果孕婦感到胎兒上衝,心慌悶亂,可以針刺巨闕穴,位於鳩尾穴下一寸的位置,針刺後,孕婦會感到舒適不再悶亂,然後補合谷穴,瀉三陰交穴,胎兒可能會隨針而下。如果胎兒像是抓住心臟,生下的嬰兒頭部會有針刺痕跡,面向母親的心臟;如果朝後,則會在枕骨處留下針刺痕跡。

在《十四經發揮》中提到:人體心下有膈膜,前面與鳩尾齊平,後面則與第十二椎骨齊平,環繞着脊柱,阻止濁氣上燻心肺,所以心臟位於膈膜上方。對於孕婦而言,如果胎兒上衝到膈膜,但胎兒在腹中尚未發育到能夠抓握物品的程度,且被羊膜包裹,怎麼可能穿透膈膜去抓握心臟呢?心臟是身體的主宰,神明之所,不允許有任何侵犯,怎麼可能穿透抓握而不會致命呢?

之所以說胎兒上衝接近心臟,只是形容詞,就像胃痛被稱爲心痛一樣,學習醫術的人不應因字面意思而誤解其意。

密齋先生說:五臟的系統都與心臟相通,而心臟也通過這些系統與五臟相連。因此,子宮門和產道都與心臟相連。如果胎兒狀態穩定,那麼一切都會安靜無恙;但若胎兒狀態不穩定,開始伸縮轉動,牽拉與心臟相連的系統,就會引發心痛,就像是有東西懸墜的感覺,這種情況就被稱爲子懸。

3. 妊娠子煩

凡七論九方。

妊娠四月六月,多苦煩悶,蓋四月屬少陰君火以養精,六月屬少陽相火以養氣,所以如是。又有不在此兩月分,而苦煩悶者,由將息失宜,七情傷感而然也,名曰子煩。

密齋云:子煩之症,皆屬於熱,有虛有實,更宜分十二經養胎之月,各隨其臟氣治之。此吾家傳之秘,群書未載。

如妊娠食少氣弱者,此虛煩也,宜麥門冬散主之。

麥門冬,白茯苓,防風(各一分),人參(半錢)

水一盞,姜三片,淡竹葉十片,煎七分服。

妊娠氣實體壯者,此實煩也,宜竹葉湯主之。

白茯苓,防風,麥冬,條芩,知母(各一錢)

淡竹葉十片,煎服。

如初受胎一月二月,此足厥陰肝、少陽膽二經之脈所養也。此時精血混合,胞胎融結,肝膽氣逆,使人煩悶不安,嘔吐惡阻,柴胡湯主之。

柴胡(錢半),赤茯苓,麥冬,條芩(各一錢),人參,橘皮,甘草(各五分)

水盞半,生薑三片,煎八分,溫服。

如妊娠三月四月,手心主包絡、少陽三焦二經之脈所養。二經皆屬相火,其氣逆,令人煩悶不安,口乾舌燥,加味竹瀝湯主之。

淡竹瀝(一合),黃芩,麥冬,知母(各一錢),白茯苓(錢半)

上㕮咀,水二盞,入炒黃柏三分,煎一盞,入竹瀝,再煎一二沸服。

如妊娠五月六月,此時屬足太陰脾、陽明胃經之脈所養。若因飲食勞倦所傷,以致氣逆,令人腹脹,煩悶不安者,和胎飲主之。

白朮,白茯苓,條芩(各一錢),厚朴(制),麥冬,枳殼(炒,各五分),甘草(二分)

水煎,食遠服。

如妊娠七月八月,此時受手太陰肺、陽明大腸二經之氣所養。若因形寒飲冷所傷,以致氣逆,令人喘咳,煩悶不安者,知母飲主之。

白茯苓,黃芩(各二錢半),知母,麥冬,炙草(各一錢六分),桑白皮,地骨皮(各一錢)

分二帖,水二盞,煎一盞,入竹瀝一合,再煎沸服。

如妊娠九月,屬足少陰腎經脈養。此時胎形俱足,如有煩悶不安者,乃胎肥作熱也,宜苓朮枳殼湯主之。

條芩(錢半),白朮,枳殼(炒,各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

淡竹葉十二片煎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[妊娠期間的煩躁症狀]

總共有七個理論觀點及九種治療方法。

懷孕四到六個月時,很多媽媽會感到特別煩悶。這是因為四個月的時候,身體進入了少陰君火階段,主要在滋養精氣;到了六個月,則進入少陽相火階段,主要在滋養氣血,因此會有這樣的反應。另外,如果在這兩個月之外還感到煩悶,可能是因為休息不足或情緒波動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子煩」。

密齋先生表示:子煩這種症狀,都跟熱度過高有關,可能是虛熱或實熱,應根據十二經脈養胎的不同月份,針對不同臟腑的特性來治療。這是我們家族傳承的祕訣,其他醫書未曾記載。

對於懷孕後食慾不振、氣力衰弱的孕婦,這可能屬於虛熱,可使用麥門冬散來調理。

麥門冬、白茯苓、防風(各取等量),人參(取一半量)

加入一杯水,三片薑,十片淡竹葉,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後服用。

對於懷孕後身體強壯、氣力充沛的孕婦,這可能屬於實熱,可以使用竹葉湯來調理。

白茯苓、防風、麥門冬、條芩、知母(各取等量)

加入十片淡竹葉,煮後服用。

在剛懷孕的一到二個月,是由肝經和膽經共同養護。這個時期,精血混雜,胎兒正在形成,肝膽氣機逆行,會使人感到煩悶不安,甚至嘔吐,這時可用柴胡湯來調理。

柴胡(取較多量),赤茯苓、麥門冬、條芩(各取等量),人參、陳皮、甘草(各取一半量)

加入一杯半的水,三片薑,煮至剩下八分水量,溫熱後服用。

在懷孕的三到四個月,由心包絡和三焦經共同養護。這兩個經脈都屬相火,氣機逆行,會讓人感到煩悶不安,口乾舌燥,這時可用加味竹瀝湯來調理。

淡竹瀝(取一定量),黃芩、麥門冬、知母(各取等量),白茯苓(取較多量)

將藥材切碎,加入兩杯水,加入炒過的黃柏,煮至剩下一杯水,再加入淡竹瀝,再煮一兩次沸騰後服用。

在懷孕的五到六個月,是由脾經和胃經共同養護。如果因飲食或疲勞過度導致氣機逆行,會讓人感到腹部脹滿,煩悶不安,這時可用和胎飲來調理。

白朮、白茯苓、條芩(各取等量),厚朴(經過處理)、麥門冬、炒過的枳殼(各取一半量),甘草(取較少量)

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在懷孕的七到八個月,是由肺經和大腸經共同養護。如果因受寒或吃冷食導致氣機逆行,會讓人感到呼吸困難,咳嗽,煩悶不安,這時可用知母飲來調理。

白茯苓、黃芩(各取較多量),知母、麥門冬、炙草(各取一定量),桑白皮、地骨皮(各取等量)

分成兩劑,加入兩杯水,煮至剩下一杯水,再加入淡竹瀝,煮沸後服用。

在懷孕的第九個月,是由腎經養護。這個時候胎兒已大致成形,如果感到煩悶不安,可能是胎兒發育過快導致熱度上升,這時可用苓朮枳殼湯來調理。

條芩(取較多量),白朮、炒過的枳殼(各取等量),生甘草(取較少量)

加入十二片淡竹葉煎煮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