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上 (3)
卷六上 (3)
1. 防己地黃湯
(金匱),治病如狂狀,妄行,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。
桂枝,防風(三分),防己,甘草(一分),以酒一杯。漬之一宿,絞取汁。生地黃二斤。㕮咀蒸之,如斗米飯久。以銅器盛其汁,更絞地黃汁和,分再服。
此亦風之迸入於心者也,風升必氣湧,氣湧必滯涎,涎滯則流濕,濕留壅火。邪聚於心,故以二防桂甘去其邪。而以生地最多,清心火,涼血熱。謂如狂妄行,獨語不休,皆心火熾盛之證也。況無寒熱,則知病不在表,不在表而脈浮,其為火盛血虛無疑後爾。後人地黃飲子,犀角地黃湯等,實祖於此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防己地黃湯)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像發狂一樣的病症,患者會胡亂走動、自言自語說個不停,沒有忽冷忽熱的症狀,脈象是浮的。
藥材組成是:桂枝、防風各三分,防己、甘草各一分,用一杯酒浸泡一晚,然後絞取藥汁。另外,用兩斤生地黃,切碎後蒸煮,時間要像蒸煮一斗米飯那麼久。將蒸好的生地黃汁用銅器盛裝,再將先前絞取的藥汁與生地黃汁混合,分兩次服用。
這種病症也是風邪侵入心臟所導致的。風邪上升一定會引起氣往上湧,氣湧則會導致痰涎阻塞,痰涎阻塞則會導致濕氣流動,濕氣停留則會積聚火氣。邪氣聚集在心臟,所以用防風、防己、桂枝、甘草來去除邪氣。並且大量使用生地黃,來清心火、涼血熱。所謂像發狂一樣胡亂走動,以及自言自語說個不停,都是心火旺盛的症狀。而且患者沒有忽冷忽熱的症狀,就能判斷病不在體表;不在體表卻脈象浮,可以肯定這是因為火氣旺盛、血虛造成的。後世的地黃飲子、犀角地黃湯等方子,實際上都是從這個方子衍生出來的。
2. 頭風摩散方
(金匱)
大附子(炮),鹽,等分為散,沐了,以方寸匕,摩疾上,令藥力行。
頭風,乃偏著之病,故以附子劫之,鹽清其邪。
白話文:
將大附子(炮製過的)和鹽磨成粉末,兩者的份量相等。洗完頭髮後,取一小匙(約方寸匕)的藥粉,塗抹在疼痛的部位,讓藥力發揮作用。
頭風,是一種偏向一側的病症,所以用附子來驅散病邪,用鹽來清除邪氣。
3. 桂枝芍藥知母湯
(金匱),治諸肢節疼痛,身體尪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溫溫欲吐。
生薑(五兩),桂枝,白朮,知母,防風(四兩),芍藥(三兩),附子(炮),麻黃,甘草(二兩)九味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此類歷節病,由風濕外邪,而兼脾腎俱虛之方也。謂諸肢節疼痛,濕留關節也。因而身體為邪所痹,則尪羸。濕從下受,亦或自上注之,總是濕喜歸下,故腳腫如脫。腎虛挾風,故頭眩。衛氣起於下焦,腎元既虧,三焦無主,致太陽與陽明相牽制為病,故胃氣欲下行。而太陽制其氣在上,太陽欲上行,而胃濕相搏不利,故短氣,溫溫欲吐。
用桂枝湯,去棗加麻黃,以助其通陽。加白朮防風,以伸脾氣。加知母附子,以調其陰陽,謂欲制其寒,則上之鬱熱已甚,欲治其熱,則下之腎陽已痹,故並加之爾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桂枝芍藥知母湯)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各種肢體關節疼痛、身體虛弱消瘦、腳腫得像要脫落、頭暈目眩、呼吸短促、以及感覺想吐的病症。
藥方組成包含:生薑五兩、桂枝、白朮、知母、防風各四兩、芍藥三兩、炮附子、麻黃、甘草各二兩。將這九味藥材加水七升,煮到剩二升,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這種關節疼痛的疾病,是由於風濕等外邪侵襲,同時又兼有脾腎虛弱所導致的。所謂的肢體關節疼痛,是濕邪停留在關節的緣故。因為身體被邪氣所阻礙,所以會變得虛弱消瘦。濕邪從下方入侵,也可能從上方流注下來,但總是喜歡往下走,所以會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。腎虛又夾帶風邪,所以會頭暈。衛氣從下焦升起,腎氣虛弱,導致三焦功能失調,以致太陽經和陽明經互相牽制而發病。胃氣本應下行,但因為太陽經阻礙而停留在上,太陽經又想上行,和胃中的濕氣相互搏擊而運行不暢,所以會呼吸短促,感覺想吐。
這個方子的用藥原理,是運用桂枝湯的基礎,去掉大棗,加入麻黃,來幫助疏通陽氣。再加入白朮和防風,來提升脾氣。又加入知母和附子,來調和陰陽。這是因為想抑制寒邪,但上方的鬱熱又已經很嚴重;想要治療熱邪,下方的腎陽又已經衰弱,所以才兩者都要兼顧。
4. 烏頭湯
(金匱),治病歷節,不可屈伸,疼痛,亦治腳氣疼痛,不可屈伸。
烏頭(五枚。㕮咀。以蜜二升。煎取一升。即出烏頭。),甘草(炙),黃耆,芍藥,麻黃(三兩),將後四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內蜜煎。中更煎之,服七合,不知盡服之。
歷節病,即行痹之屬也。乃濕從下受,挾風流注,故或足腫而必發熱,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。故以甘芍和陰,麻黃黃耆,通肌肉之陽氣,而借川烏之迅發,以行其痹著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來治療關節疼痛,導致關節不能彎曲伸直,也治療腳氣引起的疼痛,同樣會關節不能彎曲伸直。
使用烏頭(五枚,搗碎),用兩升蜂蜜煎煮,取出一升藥液,隨即把烏頭取出。另外,準備炙甘草、黃耆、芍藥、麻黃(各三兩),將後四味藥材搗碎,加入三升水煎煮,取出一升藥液,去除藥渣,再倒入之前煎好的蜜液,一同再次煎煮。服用七合(約140毫升),如果沒有效果,就全部喝完。
所謂的歷節病,就是行走時肢體疼痛麻木的一種。是因為濕氣從下肢侵入,夾雜著風邪在體內流竄,所以有時會腳腫而且發熱,而且會因為關節不能彎曲伸直而疼痛。因此,用甘草和芍藥來調和陰液,用麻黃和黃耆來疏通肌肉的陽氣,再藉助川烏(烏頭)快速發散的特性,來疏通阻滯的經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