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上 (4)

1. 礬石湯

(金匱),治腳氣衝心。(此亦因風而自下而上也。故方列中風門。)

礬石(二兩),以漿水一斗五升,煎三五沸,浸腳良。

礬石收濕解毒,故以之為外治。然至衡心,亦能治之。蓋腳氣而至衝心,皆由腎水挾腳氣以凌心。得礬石之卻水,而勢自不能相凌,所以有護心之功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礬石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腳氣病,症狀是腳氣的病氣上衝到心臟。(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風邪導致病氣從下往上走的,所以這個方子也列在中風的篇章裡。)

做法是:用二兩的礬石,加入一斗五升的米漿水,煎煮三到五次沸騰,然後用來浸泡雙腳,效果很好。

礬石有收斂濕氣、解毒的功效,所以用它來做外敷治療。但是,如果病氣上衝到心臟,礬石也能夠治療。因為腳氣病會衝到心臟,都是因為腎臟的水液夾帶著腳氣病邪向上侵犯心臟。礬石可以去除水濕,這樣病勢自然就不能夠再向上侵犯,所以它有保護心臟的作用。

2. 朮附湯

(近效),治風虛,頭重,眩苦極,不知食味。暖肌,補中,益精氣。

附子(一枚半炮去皮),甘草(炙),白朮(一兩),三味銼,每五錢,煨姜五片,棗一枚,水盞半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

腎氣空虛,風邪乘之,漫無出路。風挾腎中濁陰之氣,厥逆上攻,故頭重眩苦至極,兼以胃氣亦虛,不知食味。此非輕揚風劑可愈,故用附子暖其水臟,白朮甘草,暖其土臟,水土一暖,猶之冬月井中。水土既暖,陽和之氣,可以立復,而濁陰之氣,不驅自下矣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指朮附湯),是治療因為風虛引起的頭重、頭暈嚴重、甚至不知道食物味道的病症。它能溫暖肌肉,補養中焦脾胃,增益精氣。

藥材組成為:炮製過的附子(一枚半,去皮),炙甘草,白朮(一兩),將這三味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加入五片煨過的生薑,一顆紅棗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。

這種病症是因為腎氣虛弱,風邪趁虛侵入,卻找不到出路。風邪夾帶著腎中的濁陰之氣,向上逆行攻擊,所以導致頭重、頭暈嚴重至極,同時因為胃氣也虛弱,所以不知道食物的味道。這種情況不是用輕飄的發散風邪的藥物可以治好的,因此要用附子來溫暖腎臟(水臟),用白朮和甘草來溫暖脾胃(土臟),水和土都溫暖了,就好像冬天的井水一樣。水土溫暖之後,陽氣就能恢復,而濁陰之氣,不用驅趕也會自然下降了。

3. 越婢加朮湯

(千金),治內熱極,則身體津脫,腠理開,汗大泄,歷風氣,下焦腳弱。

石膏(半斤),麻黃(六兩),白朮(四兩),甘草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),六味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惡風加附子一枚。

此治風極變熱之方也。謂風勝則熱勝,以致內熱極而汗多,將必津脫,津脫而表愈虛,則腠理不能復固,汗泄不已。將必大泄,風入營為厲。內經曰:厲者,有營氣熱胕。今風入營為熱,即是厲風氣矣。蓋風勝氣浮,下焦本虛,至厥陽獨行,而濁陰不降。無以養陰而陰愈虛,則下焦腳弱。

故以麻黃通痹氣,石膏清氣分之熱,薑棗以和營衛。甘草白朮,以理脾家之正氣。汗多而用麻黃,賴白朮之扶正,石膏之養陰以制之。故曰越婢加朮湯,所謂用人之勇,去其暴也。汗大泄而加惡風,即須防其亡陽,故加附子。(方內,麻黃用根,姜用炮姜為是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出自《千金方》,是用來治療體內熱到極點,導致身體的津液大量流失,皮膚毛孔打開,汗水大量流出,經歷風邪侵襲,以及下半身腳無力的狀況。

藥材組成有:石膏半斤,麻黃六兩,白朮四兩,甘草、生薑各二兩,大棗十五枚。將這六味藥材加入六升水,先煮麻黃,撈去上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三升。分成三次溫服。如果怕風,可以再加一枚附子。

這個方子是治療風邪太過而轉化成熱的方子。所謂風邪強盛,熱邪也會跟著強盛,導致體內熱到極點而大量出汗,這樣下去一定會津液耗盡。津液耗盡後,身體的表面會更加虛弱,毛孔無法緊閉,汗水就會不停地流出,最後會大量流失。如果風邪侵入營分,就會變成「厲風」。《內經》說:「厲」是指營氣發熱。現在風邪侵入營分而化熱,就是「厲風」了。因為風邪強盛,氣往上浮,下半身原本就虛弱,導致陽氣獨自上行,陰氣無法下降。沒有辦法滋養陰液,陰液會更加虛弱,下半身的腳就會沒力氣。

所以用麻黃來疏通經絡的阻塞,用石膏來清除氣分中的熱,用薑和棗來調和營衛。用甘草和白朮來調理脾胃的正常功能。雖然汗多,卻用麻黃,是因為有白朮扶助正氣,並用石膏滋養陰液來制衡麻黃的發散。所以這個方子叫做越婢加朮湯,這就像用人的勇猛,來去除他的暴躁。汗水大量流失又怕風,就必須預防陽氣耗竭,所以要加上附子。(方子裡,麻黃最好用根部,生薑最好用炮薑。)

4. 小續命湯

(千金),治中風不省人事,神氣憒亂,半身不遂。〔丹溪曰:左半身不遂,屬血虛與瘀血,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薑汁竹瀝。右半身不遂,屬氣虛與痰,以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。(分氣血屬左右,亦太拘著,不甚驗也。)〕筋急拘攣,口眼喎斜,語言謇澀,風濕腰痛,痰火併多,六經中風,及剛柔二痙。

(痙者,項背強直,手足反張也。傷風有汗為柔痙,以風能散氣也,傷寒無汗為剛痙,以寒能澀血也,亦有血虛筋脈無所榮養而成痙者。凡中風口開為心絕,手撒為脾絕,眼合為肝絕,遺尿為腎絕,鼻鼾為肺絕。吐沫直視,髮直頭搖,面赤如妝,汗綴如珠,皆不治。或只見一二證,尚有得生者。

金匱中風篇曰: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虛寒相搏,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。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。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吐涎。釋曰:中絡者,邪方入衛,尚在經絡之外,故但肌膚不仁。

中經則入營脈之中,骨肉皆失所養,故身體重著。至中腑中臟,則離外而內,邪入深矣。中腑必歸於胃者,胃為六腑之總司也。中臟必歸於心者,心為神明之主也。風入胃中,胃熱必盛,蒸其津液,結為痰涎。胃之大絡入心,痰涎壅盛,堵其出入之竅,故中腑則不識人也。諸臟受邪,迸入於心,則神明無主。

故中臟者,舌縱難言,廉泉開而流涎沫也。廉泉穴在舌下,竅通於腎,津液之所出也。)

防風(一錢二分),桂枝,麻黃,杏仁(去皮尖炒研),芎藭(酒洗),白芍(酒炒),人參,甘草(炙),黃芩(酒炒),防己(八分),附子(四分),每服三錢,加薑棗煎。筋急語遲,脈弦者,倍人參,加薏仁當歸,去芍藥以避中寒。煩躁不大便,去桂附,倍芍藥,加竹瀝。

日久不大便,胸中不快,加大黃枳殼。臟寒下痢,去防己黃芩。倍附子,加白朮。嘔逆加半夏。語言謇澀,手足戰抖,加石菖蒲竹瀝。身痛發搐加羌活,口渴加麥冬花粉。煩渴多驚,加犀角羚羊角。汗多,去麻黃杏仁,加白朮。口燥,去桂附,加石膏。

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。鶴皋曰:麻黃杏仁,麻黃湯也,治太陽傷寒。桂枝芍藥,桂枝湯也,治太陽中風。此中風寒有表證者,所必用也。人參甘草補氣,川芎芍藥補血。此中風寒氣血虛者,所必用也。風淫,故主以防風。挾濕,佐以防己。挾寒,佐以附子。挾熱,佐以黃芩。

病來雜擾,故藥亦兼該也。(嘉言曰:中風之脈,必有所兼。兼寒則浮緊,兼風則浮緩,兼熱則浮數,兼痰則浮滑,兼氣則浮澀,兼火則盛大。兼陽虛則脈微,兼陰虛,則脈數或細如絲。虛滑為頭痛,緩遲為營衛衰。然虛浮遲數,正氣不足,尚可補救。急大數疾,邪不受制,必死無疑。

然數大未至急疾,尚有不死者。又曰:世傳中風之人,每遇外風一發,宜進續命湯以御之。殊為不然,風勢才定,更用續命湯,重引風入,是添蛇足也。惟用甘寒藥,頻頻熱服,俾內不召風,外無從入之路。且甘寒一可息風,二可補虛,三可久服,何樂不用耶。保命集曰:厥陰瀉痢不止,脈沉遲,手足厥逆,膿血稠黏,此為難治,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。謂有表邪縮於內,當散表邪,則臟腑自安矣。

又曰:厥陰風瀉,以風治風,小續命消風散主之。)

易老六經加減法,倍麻黃杏仁防風,名麻黃續命湯,治太陽中風,無汗惡寒。倍桂枝芍藥杏仁,名桂枝續命湯,治太陽中風,有汗惡風。去附子,加石膏知母,名白虎續命湯,治陽明中風無汗,身熱不惡寒。加葛根,倍桂枝黃芩,名葛根續命湯,治陽明中風,身熱有汗不惡風,倍附子,加乾薑甘草,名附子續命湯,治太陰中風,無汗身涼。倍桂附甘草,名桂附續命湯,治少陰中風,有汗無熱。

加羌活連翹,名羌活連翹續命湯,治中風六經混淆,系少陽厥陰,或肢節攀急,或麻木不仁。(玉機微義曰:此方無分經絡,不辨寒熱虛實,雖多亦奚以為,易老治分六經,庶乎合法。)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,加當歸石膏,即古今錄驗續命湯。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持,或拘急不得轉側,內之營衛痹,而口不能言。

冒昧不知痛處。(嘉言曰:痱,即痹之別名也。風入而痹其營衛,即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也。然營衛有虛有實,虛者自內傷得之,實者自外感得之。此方則治外感之痹其營衛者,故以得小汗為貴。然已變越婢之制,而加芎歸養血,人參益氣矣。

其內傷而致營衛之痹者,於補氣血藥中,略加散風藥為制,更可知矣。)錄驗方,去人參,加乾薑黃芩竹瀝,即千金大續命湯,通治五臟偏枯賊風。

白話文:

【小續命湯】

《千金》中的小續命湯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病,患者會失去意識、精神混亂、半身無法活動。丹溪指出,如果左半身無法活動,通常是由於血虛或是瘀血造成的,這時可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紅花、薑汁和竹瀝;而右半身無法活動,則是氣虛和痰濕所致,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竹瀝和薑汁。

然而,這種根據左右側區分氣血的理論,有些過於拘泥,實際效果並不是非常顯著。此湯也能用於治療肌肉緊繃、抽搐、面部和眼睛歪斜、說話不清、風濕性腰痛、痰火旺盛、六經中風以及剛性和柔性痙症。

所謂的「痙」,指的是頸部和背部僵硬、手腳向後彎曲。因風邪侵襲而出汗的,稱為柔性痙,因為風能散氣;因寒邪侵襲而不出汗的,稱為剛性痙,因為寒能凝血。此外,也有因為血虛導致筋脈缺乏養分,進而形成痙症的情況。

一旦中風,若嘴巴張開,代表心臟功能衰竭;手鬆開,代表脾臟功能衰竭;眼睛閉上,代表肝臟功能衰竭;尿失禁,代表腎臟功能衰竭;鼻子打鼾,代表肺臟功能衰竭。如果出現吐泡沫、目光呆滯、頭髮直立、頭部搖晃、面色如妝、汗水如珠等症狀,都是無法救治的。然而,有時候僅僅出現一兩個症狀,仍有可能存活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風篇提到,手腕脈搏浮動且緊繃,緊繃表示寒邪,浮動表示虛弱,虛弱和寒邪相互影響,邪氣進入皮膚。浮動表示血虛,經絡空虛,邪氣無法排出。無論是左邊還是右邊,邪氣反而變得緩慢,正氣卻變得急促,正氣牽引邪氣,導致口眼歪斜,行動不便。邪氣在經絡,則肌膚失去知覺;邪氣在經脈,則身體沉重無法承受;邪氣進入腑臟,則失去意識;邪氣進入臟器,則舌頭無法說話,口吐涎沫。

防風、桂枝、麻黃、杏仁、芎藭、白芍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防己、附子等藥材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薑和棗煎煮。如果肌肉緊繃、說話遲緩、脈象弦硬,應加倍使用人參,添加薏仁和當歸,去除白芍以避免寒邪。如果煩躁不安、大便不通,應去除桂枝和附子,加倍使用白芍,添加竹瀝。如果長期大便不通,胸口不舒服,應添加大黃和枳殼。如果內臟寒冷、腹瀉,應去除防己和黃芩,加倍使用附子,添加白朮。如果嘔吐,應添加半夏。如果說話不清楚、手腳顫抖,應添加石菖蒲和竹瀝。如果身體疼痛、抽搐,應添加羌活;如果口渴,應添加麥冬和花粉。如果煩渴、驚嚇,應添加犀角和羚羊角。如果汗多,應去除麻黃和杏仁,添加白朮。如果口乾,應去除桂枝和附子,添加石膏。

此方為治療六經中風的通用配方。其中,麻黃和杏仁組成的麻黃湯,用於治療太陽經風寒;桂枝和白芍組成的桂枝湯,用於治療太陽經風熱。這是治療中風伴隨寒邪和表徵所必需的。人參和甘草補氣,川芎和白芍補血,這是治療中風伴隨氣血虛弱所必需的。防風可以抵禦風邪,防己可以抵禦濕邪,附子可以抵禦寒邪,黃芩可以抵禦熱邪。因為疾病複雜多樣,所以藥材選擇也需全面考慮。

易老的六經加減法,加倍使用麻黃、杏仁和防風,稱為麻黃續命湯,用於治療太陽經中風、無汗惡寒。加倍使用桂枝、白芍和杏仁,稱為桂枝續命湯,用於治療太陽經中風、有汗怕風。去除附子,添加石膏和知母,稱為白虎續命湯,用於治療陽明經中風、無汗身熱不畏寒。添加葛根,加倍使用桂枝和黃芩,稱為葛根續命湯,用於治療陽明經中風、身熱有汗不怕風。加倍使用附子,添加乾薑和甘草,稱為附子續命湯,用於治療太陰經中風、無汗身涼。加倍使用桂枝、附子和甘草,稱為桂附續命湯,用於治療少陰經中風、有汗無熱。

添加羌活和連翹,稱為羌活連翹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六經混亂,可能是少陽經和厥陰經,或肢節緊張,或麻木無知覺。此方不區分經絡,不辨別寒熱虛實,雖然藥材眾多,但效果有限。易老的治療方法,分為六經,比較符合法度。去除防風、防己、附子和白芍,添加當歸和石膏,即為古今錄驗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病,身體無法自我控制,或肌肉緊張無法翻身,內部營衛受阻,口齒不清,對痛楚無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