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上 (4)
卷六上 (4)
1. 礬石湯
(金匱),治腳氣衝心。(此亦因風而自下而上也。故方列中風門。)
礬石(二兩),以漿水一斗五升,煎三五沸,浸腳良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治療腳氣上衝心臟的方法。(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風邪從下向上侵犯所致,所以方劑被列入中風的治療類別中。)
使用礬石二兩,加入漿水一斗五升,煎煮三到五次沸騰後,用來浸泡雙腳,效果很好。
礬石收濕解毒,故以之為外治。然至衡心,亦能治之。蓋腳氣而至衝心,皆由腎水挾腳氣以凌心。得礬石之卻水,而勢自不能相凌,所以有護心之功也。
白話文:
明礬能收斂濕氣、解毒,因此用它來作為外敷治療。然而,即便到了心臟病發作,也能用它來治療。這是因為腳氣病到了發作到衝擊心臟時,都是因為腎臟的水液挾帶著腳氣病氣凌虐人心。用明礬能去除水液,勢必使它們的力量不能互相凌虐,因此具有保護心臟的功能。
2. 朮附湯
(近效),治風虛,頭重,眩苦極,不知食味。暖肌,補中,益精氣。
白話文:
治療風邪引起的虛弱、頭部沈重、極度眩暈以及食不知味。能夠溫暖肌膚,補益中焦,增強精氣。
附子(一枚半炮去皮),甘草(炙),白朮(一兩),三味銼,每五錢,煨薑五片,棗一枚,水盞半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附子(一枚半,炮製後去皮)、甘草(炙甘草)、白術(一兩),藥材先切碎,每劑五錢,加乾薑五片、紅棗一枚,加一杯半的水,煮到剩七分之一,濾掉渣後溫服。
腎氣空虛,風邪乘之,漫無出路。風挾腎中濁陰之氣,厥逆上攻,故頭重眩苦至極,兼以胃氣亦虛,不知食味。此非輕揚風劑可愈,故用附子暖其水臟,白朮甘草,暖其土臟,水土一暖,猶之冬月井中。水土既暖,陽和之氣,可以立復,而濁陰之氣,不驅自下矣。
白話文:
腎氣虛弱,風邪趁虛而入,無法排出體外。風邪挾著腎中濁陰之氣,向上衝擊,所以頭重頭暈痛苦到極點,加上胃氣也虛弱,吃東西沒有味道。這種情況不是輕輕的祛風藥就能治好的,所以要用附子溫暖腎臟,白朮和甘草溫暖脾胃,腎臟和脾胃都溫暖了,就像冬天的井水一樣。腎臟和脾胃溫暖以後,陽和之氣就能立即恢復,而濁陰之氣不驅趕也會自然排出體外。
3. 越婢加朮湯
(千金),治內熱極,則身體津脫,腠理開,汗大泄,歷風氣,下焦腳弱。
白話文:
治療體內熱度極高的情況,會導致身體失去津液,皮膚毛孔張開,大量出汗,感受風邪,下肢無力。
石膏(半斤),麻黃(六兩),白朮(四兩),甘草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),六味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惡風加附子一枚。
白話文:
半斤石膏、六兩麻黃、四兩白朮、甘草、二兩生薑和十五枚大棗,用六升水煮,先煮麻黃,去除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到只剩下三升。分三次,溫熱服用。如果怕冷,可以再加入一枚附子。
此治風極變熱之方也。謂風勝則熱勝,以致內熱極而汗多,將必津脫,津脫而表愈虛,則腠理不能復固,汗泄不已。將必大泄,風入營為厲。內經曰:厲者,有營氣熱胕。今風入營為熱,即是厲風氣矣。蓋風勝氣浮,下焦本虛,至厥陽獨行,而濁陰不降。無以養陰而陰愈虛,則下焦腳弱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劑是治療風病極度變化為熱的方劑。所謂風勝則熱勝,由於風邪盛大,導致內熱極盛,汗液大量排出,將必然導致津液脫失,津液脫失則表虛更加嚴重,腠理不能恢復堅固,汗液泄漏不止。將必然導致大泄,風邪進入營衛而成為厲氣。內經說:厲氣,是有營氣熱毒。現在風邪進入營衛而成為熱毒,這就是厲風之氣了。這是由於風邪盛大,氣浮於上,下焦本來虛弱,至厥陽獨行,而濁陰不降。無法滋陰而陰虛更加嚴重,則下焦腳弱。
故以麻黃通痹氣,石膏清氣分之熱,薑棗以和營衛。甘草白朮,以理脾家之正氣。汗多而用麻黃,賴白朮之扶正,石膏之養陰以制之。故曰越婢加朮湯,所謂用人之勇,去其暴也。汗大泄而加惡風,即須防其亡陽,故加附子。(方內,麻黃用根,薑用炮薑為是。)
白話文:
因此用麻黃來疏通痺氣,石膏來清解氣分的熱氣,薑、棗來調和營氣和衛氣。甘草、白朮來調理脾胃的正氣,汗多時使用麻黃,藉助白朮來扶正,石膏來養陰以控制其作用,因此,越婢加朮湯的方義,是說用人的勇敢,才能去除他的暴烈。汗多洩氣而加重怕風時,就必須防止其陽氣脫洩,因此加入附子。(方劑中,麻黃用根,薑用炮薑纔是正確的。)
4. 小續命湯
(千金),治中風不省人事,神氣憒亂,半身不遂。〔丹溪曰:左半身不遂,屬血虛與瘀血,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薑汁竹瀝。右半身不遂,屬氣虛與痰,以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。(分氣血屬左右,亦太拘著,不甚驗也。)〕筋急拘攣,口眼喎斜,語言謇澀,風濕腰痛,痰火併多,六經中風,及剛柔二痙。
白話文:
(千金方),治療中風神志昏迷,神經錯亂,半身不遂。〔丹溪說:左半身不遂,由於血虛和血瘀,可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薑汁、竹瀝。右半身不遂,由於氣虛和痰,可用四君子湯加竹瀝、薑汁。(分氣血屬左右,拘泥於此,也不甚驗證。)〕筋急抽搐,口眼歪斜,語言不利,風濕腰痛,痰火很多,六經中風,及剛柔二痙。
(痙者,項背強直,手足反張也。傷風有汗為柔痙,以風能散氣也,傷寒無汗為剛痙,以寒能澀血也,亦有血虛筋脈無所榮養而成痙者。凡中風口開為心絕,手撒為脾絕,眼合為肝絕,遺尿為腎絕,鼻鼾為肺絕。吐沫直視,髮直頭搖,面赤如妝,汗綴如珠,皆不治。或只見一二證,尚有得生者。
白話文:
痙攣:頭頸背部僵硬,手腳向後伸張。
傷風出汗,痙攣較為輕柔,因為風能使氣血流暢;傷寒不發汗,痙攣則較為嚴重,因為寒能使血凝滯。
也有因為血虛,經脈失去濡養而痙攣的。
凡是中風,口張開表示心臟衰竭,手脫落表示脾臟衰竭,兩眼閉表示肝臟衰竭,大小便失禁表示腎臟衰竭,鼻鼾表示肺臟衰竭。
吐口水、直視、頭髮直立、頭搖晃、臉色紅潤如化妝、汗珠如珍珠般滴落等情況,都難以治療。
或者只出現一、兩個症狀,還有生存的可能。
金匱中風篇曰: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虛寒相搏,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。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。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吐涎。釋曰:中絡者,邪方入衛,尚在經絡之外,故但肌膚不仁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《中風篇》中說:寸口脈浮而緊,緊就說明陰寒,浮就說明虛,虛寒相互搏擊,邪氣在皮表之下。脈浮的人是血虛,經絡空虛,邪氣不能散。或在左或在右,邪氣反而緩和,正氣就緊張,正氣牽引邪氣,身體偏傾不遂。邪氣在經絡中,肌肉不仁。邪氣在經脈中,就會感到沉重難以勝任。邪氣進入腑中,就會不認識人。邪氣進入臟中,舌頭就難以言語,口中吐涎。釋曰:中絡者,邪氣正進入人體衛分,還在外經絡之外,所以只是肌肉不仁。
中經則入營脈之中,骨肉皆失所養,故身體重著。至中腑中臟,則離外而內,邪入深矣。中腑必歸於胃者,胃為六腑之總司也。中臟必歸於心者,心為神明之主也。風入胃中,胃熱必盛,蒸其津液,結為痰涎。胃之大絡入心,痰涎壅盛,堵其出入之竅,故中腑則不識人也。諸臟受邪,迸入於心,則神明無主。
故中臟者,舌縱難言,廉泉開而流涎沫也。廉泉穴在舌下,竅通於腎,津液之所出也。)
白話文:
如果病邪入侵經脈,骨肉就會失去營養供養,所以身體會覺得沉重。病邪到臟腑之後,就會遠離體表而深入體內,邪氣進入得更深了。中臟的病邪必定歸屬於胃,因為胃是六腑的總管。中腑的病邪必定歸屬於心,因為心是神明的主宰。風邪進入胃中,胃熱一定會旺盛,將津液蒸發,凝結成痰涎。胃的大經絡通到心臟,痰涎壅盛,堵塞了出入的孔竅,所以中腑就會神識不清。各臟腑受到邪氣侵襲,進入心臟,那麼神明就會失去主宰。
防風(一錢二分),桂枝,麻黃,杏仁(去皮尖炒研),芎藭(酒洗),白芍(酒炒),人參,甘草(炙),黃芩(酒炒),防己(八分),附子(四分),每服三錢,加薑棗煎。筋急語遲,脈弦者,倍人參,加薏仁當歸,去芍藥以避中寒。煩躁不大便,去桂附,倍芍藥,加竹瀝。
白話文:
防風(十二克)、桂枝、麻黃、杏仁(去皮尖炒研)、芎藭(用酒洗過)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人參、甘草(炙過)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防己(八克)、附子(四克),每服三錢,加上薑和紅棗煎服。如果筋骨僵硬、言語遲緩、脈搏弦緊的人,加倍人參,再加薏仁和當歸,去掉白芍以免寒氣中阻。煩躁不安、大便不通,去掉桂枝和附子,加倍白芍,再加竹瀝。
日久不大便,胸中不快,加大黃枳殼。臟寒下痢,去防己黃芩。倍附子,加白朮。嘔逆加半夏。語言謇澀,手足戰抖,加石菖蒲竹瀝。身痛發搐加羌活,口渴加麥冬花粉。煩渴多驚,加犀角羚羊角。汗多,去麻黃杏仁,加白朮。口燥,去桂附,加石膏。
白話文:
-
很多天沒有大便,胸中煩悶,加用大黃和枳殼。
-
臟腑受寒引起的腹瀉,祛除防己和黃芩。
-
加倍使用附子,加入白朮。
-
嘔吐反胃加用半夏。
-
語言謇澀,手足戰抖,加用菖蒲和竹瀝。
-
身體疼痛抽搐加用羌活,口渴加用麥冬和花粉。
-
心煩口渴,易受驚嚇,加用犀角和羚羊角。
-
汗多,去除麻黃和杏仁,加用白朮。
-
口乾,去除肉桂和附子,加用石膏。
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。鶴皋曰:麻黃杏仁,麻黃也,治太陽傷寒。桂枝芍藥,桂枝也,治太陽中風。此中風寒有表證者,所必用也。人參甘草補氣,川芎芍藥補血。此中風寒氣血虛者,所必用也。風淫,故主以防風。挾濕,佐以防己。挾寒,佐以附子。挾熱,佐以黃芩。
白話文:
這六味藥是治療中風的通用方劑。鶴皋說:麻黃杏仁,麻黃,用於治療太陽傷寒。桂枝芍藥,桂枝,用於治療太陽中風。這些方子是中風的氣血虛寒者所必須使用的。有風邪,所以用防風來治療。有濕邪,再輔以防己。有寒邪,再輔以附子。有熱邪,再輔以黃芩。
病來雜擾,故藥亦兼該也。(嘉言曰:中風之脈,必有所兼。兼寒則浮緊,兼風則浮緩,兼熱則浮數,兼痰則浮滑,兼氣則浮澀,兼火則盛大。兼陽虛則脈微,兼陰虛,則脈數或細如絲。虛滑為頭痛,緩遲為營衛衰。然虛浮遲數,正氣不足,尚可補救。急大數疾,邪不受制,必死無疑。
白話文:
當疾病症狀複雜多變時,使用的藥物種類也會增多。像《嘉言》裡說的:「中風病的脈象也必然會兼雜其他脈象。如果兼有寒邪,脈象就會浮緊;兼有風邪,脈象就會浮緩;兼有熱邪,脈象就會浮數;兼有痰邪,脈象就會浮滑;兼有氣滯,脈象就會浮澀;兼有火邪,脈象就會盛大。此外,如果兼有陽虛,脈象就會微弱;兼有陰虛,脈象就會數弱或細弱如絲。脈象浮滑主頭痛,脈象緩遲主氣血虛衰。不過,如果是脈象虛浮、遲緩或數弱,這只是正氣不足,尚可補救。如果脈象急促、大盛、數疾,說明邪氣不受控制,必死無疑。
然數大未至急疾,尚有不死者。又曰:世傳中風之人,每遇外風一發,宜進續命湯以御之。殊為不然,風勢才定,更用續命湯,重引風入,是添蛇足也。惟用甘寒藥,頻頻熱服,俾內不召風,外無從入之路。且甘寒一可息風,二可補虛,三可久服,何樂不用耶。保命集曰:厥陰瀉痢不止,脈沉遲,手足厥逆,膿血稠黏,此為難治,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。謂有表邪縮於內,當散表邪,則臟腑自安矣。
又曰:厥陰風瀉,以風治風,小續命消風散主之。)
白話文:
雖然病情稍重、情況危急,但仍有不死的人。又說:世人流傳中風的人,每逢風邪一起發作,就要吃續命湯來防止。實在很不妥當,風邪才平靜,又用續命湯,反而又引動風進入體內,如同畫蛇添足一樣。只要用甘寒的藥,頻頻熱服,使體內不引發風邪,體外也沒有讓風邪進入的管道。並且甘寒的藥,第一可以平息風,第二可以補虛,第三可以長期服用,為什麼不使用呢?《保命集》說:少陰瀉痢不止,脈搏沉細而緩慢,手腳冰冷逆亂,膿血稠黏,這種屬於難以治療的,須用麻黃湯加小續命湯發汗。認為有外邪閉阻於內,應該散除外邪,臟腑自然安康。
易老六經加減法,倍麻黃杏仁防風,名麻黃續命湯,治太陽中風,無汗惡寒。倍桂枝芍藥杏仁,名桂枝續命湯,治太陽中風,有汗惡風。去附子,加石膏知母,名白虎續命湯,治陽明中風無汗,身熱不惡寒。加葛根,倍桂枝黃芩,名葛根續命湯,治陽明中風,身熱有汗不惡風,倍附子,加乾薑甘草,名附子續命湯,治太陰中風,無汗身涼。倍桂附甘草,名桂附續命湯,治少陰中風,有汗無熱。
白話文:
易老《六經加減法》中,有一種叫做麻黃續命湯的方劑,它是將麻黃、杏仁、防風的劑量加倍,用於治療太陽中風、無汗惡寒的疾病。
還有桂枝續命湯,它是將桂枝、芍藥、杏仁的劑量加倍,用於治療太陽中風、有汗惡風的疾病。
如果去掉附子,加入石膏和知母,就叫做白虎續命湯,用於治療陽明中風、無汗、身熱不惡寒的疾病。
如果加入葛根,將桂枝、黃芩的劑量加倍,就叫做葛根續命湯,用於治療陽明中風、身熱有汗不惡風的疾病。
如果將附子的劑量加倍,加入乾薑和甘草,就叫做附子續命湯,用於治療太陰中風、無汗身涼的疾病。
如果將桂枝、附子、甘草的劑量加倍,就叫做桂附續命湯,用於治療少陰中風、有汗無熱的疾病。
加羌活連翹,名羌活連翹續命湯,治中風六經混淆,系少陽厥陰,或肢節攀急,或麻木不仁。(玉機微義曰:此方無分經絡,不辨寒熱虛實,雖多亦奚以為,易老治分六經,庶乎合法。)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,加當歸石膏,即古今錄驗續命湯。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持,或拘急不得轉側,內之營衛痹,而口不能言。
白話文:
加入羌活、連翹,名稱為羌活連翹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六經混亂,包括少陽、厥陰經,或者四肢肌肉緊迫,或是麻木不仁。(《玉機微義》中說:此方沒有區分經絡,也不辨別寒熱虛實,即使藥物再多又有什麼用?易老治療分六經,纔算合乎規範。)去掉防風、防己、附子、白芍,加入當歸、石膏,這就是古今錄驗續命湯。用於治療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如收持,或是拘謹緊張不能轉動,內部的營衛痹,而口不能說話。
冒昧不知痛處。(嘉言曰:痱,即痹之別名也。風入而痹其營衛,即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也。然營衛有虛有實,虛者自內傷得之,實者自外感得之。此方則治外感之痹其營衛者,故以得小汗為貴。然已變越婢之制,而加芎歸養血,人參益氣矣。
白話文:
冒昧不知痛處。(嘉言曰:痱,就是痹的別名。風邪侵入而痹阻營衛,身體不能自主收攝,口不能說話,冒昧不知痛處,或者拘急得不能轉動。但營衛分虛實,虛的自己內傷得的,實的自己外感得的。這個方子就是治療外感營衛痹阻的人,所以以出點小汗為好。但是已經變更了越婢湯的制式,而加上了芎歸養血,人參益氣了。)
其內傷而致營衛之痹者,於補氣血藥中,略加散風藥為制,更可知矣。)錄驗方,去人參,加乾薑黃芩竹瀝,即千金大續命湯,通治五臟偏枯賊風。
白話文:
那些因內傷而導致營衛痹阻的人,在補益氣血的藥物中,略微添加一些祛風的藥物即可,這就更加明白了。記載驗證過的方劑,去掉人參,加入乾薑、黃芩、竹瀝,就是千金大續命湯,可以普遍治療五臟虧損、偏枯賊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