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上 (2)
卷六上 (2)
1. 風引湯
(金匱),治大人風引癱瘓,小兒驚癇瘛瘲,日數十發。(巢氏用治腳氣。)
大黃,乾薑,龍骨(四兩),牡蠣,甘草(二兩),桂枝(三兩),寒水石,滑石,赤石脂,白石脂,紫石英,石膏(六兩),十二味杵,粗篩以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溫服一升。
風邪內並,則火熱內生。五臟亢盛,逆歸於心,故以桂甘龍牡,通陽氣安心腎為君。然厥陰風木,與少陽相火同居,火發必風生,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,故脾氣不行,聚液成痰,流注四末,因成癱瘓,故用大黃以盪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。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,以補之為反佐。
又取滑石石膏,清金以伐其木,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,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,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,故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。巢氏用治腳氣。以石性下達,可勝濕熱,不使攻心也。〔嘉言曰:風者,外司厥陰,內屬肝木,上隸手經,下隸足經,中見少陽相火,所以風自內發者,由火熱而生也。風生必害中土,土主四肢,土病則四末不用,聚液成痰。
癱患者,以風火挾痰,注於四肢故也。觀金匱此方,可見非退火則風不熄,非填竅則風復生,風火一熾,則五神無主,故其用藥如是之周到也。又曰:侯氏黑散,專主補虛以熄其風,此方兼主清熱火濕以除其風。明此以治風之入臟者,遊刃有餘。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,舍之不用,而用腦麝以散其真氣,花蛇以增其惡毒,智恥愚耶,吾不解矣。
忠可曰:河間謂風病多因熱甚,良由將息失宜,而心火暴甚,腎水虛衰,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,而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無知。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,此最確之論。但云全無外風,未免太偏。不知熱能生風,風亦能生熱。故仲景既云,脈微而數,中風使然,此偏中外風者也。
又以寸口脈微而緊,亦為中風,而實皮膚經絡風寒遞深者也。又以寸口脈遲而緩,亦為中風之脈。然又分別言之曰:營緩則為亡血,(亡血。血虛也。)謂本氣先自病,而外風因之也。衛緩則為中風,謂風強則然,而以漸入內者也。下則出風引湯方,而方名全主於風。以風為陽邪,故熱也。
則知從亡血來,是熱能生風,而外邪又助之也。從中風來,是風能生熱以滯津液,而痰涎壅膈也。(觀風引藥味,全是和臟腑,通經絡,便是治風,不專治風也。)是河間主熱之論,仲景早引其端緒。但不專主於熱,謂實有陽虛而外邪入之,為卒倒,為偏枯,為筋急瘛瘲者也。
若諸痿全起於肺熱,因而傳入五臟,為昏惑瘛瘲,蝥悶暴喑,皆屬於火。為四肢不收,舌本強,足痿不收,痰涎有聲,皆屬於土。悉是濕熱之病,與中風之虛多風多寒多,皆為中風之理,全不相涉矣。按黑散風引二湯,喻氏以為仲景聖方,而程云來金匱直解又云:侯氏黑散,風引湯,防己地黃湯,頭風摩散,礬石湯。所主皆非中風歷節之證,是宋人較正,附入唐人之方,遂盡刪之。
又云:仲景方書之祖,復取侯氏方為法耶,亦不過臆度之見爾。〕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風引湯)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大人因為風邪引起的癱瘓,以及小孩因為驚嚇而導致的抽搐、痙攣,發作頻繁,一天可能數十次。(《巢氏病源》則用它來治療腳氣病。)
藥方組成有: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各四兩)、牡蠣、甘草(各二兩)、桂枝(三兩)、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(各六兩)。總共十二味藥,將它們搗碎,粗略過篩後,用葦草編成的袋子裝起來。每次取三指撮的藥粉,用井水三升煮開三次,溫熱服用一升。
風邪侵入體內,會導致體內產生熱,五臟的機能過於旺盛,熱往心臟集中,所以用桂枝、甘草、龍骨、牡蠣來疏通陽氣,安定心腎,作為主要藥物。但是,肝經(厥陰)的風邪和膽經(少陽)的相火相互影響,火熱會生風,風邪會助長肝木的勢力來侵犯脾土。因此,脾的運化功能失調,水液積聚成痰,流向四肢末端,導致癱瘓。所以用大黃來清除風火濕熱的邪氣,作為輔助藥物。同時使用乾薑這種藥性收斂的藥物,來輔助大黃,達到相反的制約作用。
再用滑石和石膏來清瀉肺金,以抑制肝木;用赤石脂和白石脂來加強脾土功能,消除濕氣;用寒水石來滋養腎水;用紫石英來補養心神,作為輔助藥物。所以無論是大人或小孩,因風邪引起的驚癇都適用。巢氏用它來治療腳氣病,是因為這些石頭類的藥物有向下走的特性,可以排除濕熱,不讓濕熱向上攻心。
(嘉言說:風邪從外來說,歸屬於厥陰經;從內來說,歸屬於肝木。在手部走手經,在足部走足經,中間還可見少陽的相火。所以風邪從內部產生,是因為體內火熱引起的。風邪產生必然會傷害脾土,而脾土主管四肢,脾土生病就會導致四肢不能活動,濕液積聚成痰。
癱瘓是因為風火夾雜著痰液,侵入到四肢而造成的。看《金匱要略》這個方子,就可以知道,不消除火熱,風邪不會停止;不填補空虛,風邪又會再生。當風火過於旺盛時,五臟神氣就會失守,所以用藥才如此周到。又說:侯氏黑散主要用來補虛以平熄風邪,而這個方子則主要用來清除熱火濕邪,以祛除風邪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可以靈活地治療進入臟腑的風邪。為什麼後人認為石頭類的藥物用得太多,捨棄不用,反而用麝香之類的藥物來耗散正氣,用花蛇之類的藥物來增加毒性呢?是聰明人自欺欺人嗎?我實在不理解啊。
忠可說:河間學派認為風病多是由於熱邪過盛引起的,這是因為調養不當,導致心火過於旺盛,腎水虛弱,不能制約心火,陰虛陽實,熱氣鬱積,心神昏迷,筋骨無力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。多半是因為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五種情緒過於極端引起的,這是非常確鑿的論斷。但說完全沒有外來的風邪,未免太過偏頗。要知道,熱會產生風,風也會產生熱。所以張仲景既說:「脈象微弱而數,是中風引起的」,這是偏重外風引起的。
又說:「寸口脈微弱而緊,也是中風」,實際上這是風寒從皮膚經絡侵入體內深層的表現。還說:「寸口脈遲緩,也是中風的脈象」。但是他還加以區別地說:「營氣緩慢是失血的表現,」指的是人體自身氣血先虛弱,外來的風邪再趁機侵入。「衛氣緩慢是中風的表現」,指的是風邪太過強烈導致,而且風邪會逐漸向內侵入。接著就提出了風引湯這個方子,而方名又完全著重於「風」,這是因為風邪屬於陽邪,所以會有熱。
由此可知,從失血而來的病,是因為熱邪產生了風邪,外來的邪氣又助長了風邪。從中風而來的病,是因為風邪產生了熱邪,導致津液阻滯,痰液阻塞胸膈。(看風引湯的藥味,都是調和臟腑、疏通經絡的,說明它是治療風邪,而不是專門治療風邪的。)可見河間學派以熱為主的論點,張仲景早就提出了端倪。但是仲景並不完全認為是熱引起的,而是認為也有陽虛的情況,導致外邪侵入,引起突然昏倒、半身不遂、筋脈拘急、抽搐等症狀。
如果各種痿症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,然後傳到五臟,導致昏迷、抽搐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都屬於火熱;如果四肢無力、舌頭僵硬、腳痿無力、痰液有聲音,都屬於脾土的病變,這些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,和中風導致的虛弱、多風、多寒的狀況,完全沒有關係。至於侯氏黑散和風引湯這兩個方子,喻昌認為它們是張仲景的聖方,而程雲來在《金匱直解》中卻說:侯氏黑散、風引湯、防己地黃湯、頭風摩散、礬石湯,所主治的都不是中風引起的關節疼痛等症狀,這是宋代的人校正後,附加上唐代的方子,然後就把他們都刪掉了。
還說:張仲景是方書的祖師,難道會去參考侯氏的方子嗎?這不過是自己猜測的看法罷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