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
1. 卷六上
2. 祛風門
〔六氣風淫為首,故風病最多,其淺而止在皮毛,則為傷風。其久而留於關節,則為痿痹。其最重而入於腑臟,則為中風。內經風痹痿厥四證,各有專論,獨風論中泛及雜風。至論中風,惟曰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亦為臟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所中,則為偏風。不過兩述其名而已。
後論五臟並六腑之風,亦但各述其狀而已。賴仲景金匱書,表章先聖,語語金針,大有端緒之可求矣。仲景以後,英賢輩出,方書充棟,何反漫無取裁,坐令中風一證,鮮書一之法,治之百無一效。如劉河間則主火為訓,是火召風入,火為本而風為標矣。李東垣則主氣為訓,是氣召風入,氣為本而風為標矣。
朱丹溪則主痰為訓,是痰召風入,痰為本而風為標矣。張景岳則以為此證多屬氣脫,本非風證,竟以非風二字,易中風二字,其風雖超,然豈無外邪乘虛而入,以致卒倒者乎。(諸家所論,俱太偏執,因致客反勝主,幾置中風一證於烏有矣。)喻嘉言曰:此證陽虛邪害空竅為本,而風從外入者,必挾身中素有之邪,或氣或痰或火,而為標也。
(喻氏所論,甚圓而該)蓋風為陽邪,人身衛外之陽不固,陽邪乘陽,尤為易入,即如偏枯不仁。要皆陽氣虛餒,不能充灌所致,中風卒倒,其陽虛更審。設非陽虛,其人必輕矯便捷,何得卒倒耶。要知風性善走空竅,陽虛則風居空竅,漸入臟腑,此惟離照當空,群邪始得畢散。
若胸中之陽不治,風必不出矣。中風門中,大小續命湯,及六經加減法。雖曰治風,依然後人之法也。金匱取古今錄驗續命湯,治風痱之身無痛,而四肢不收者,仲景所重,原不在此。所重維何,則驅風之中,兼填空竅,為第一義也,空竅一實,則風出而不復入,其病瘳矣。
古方中有侯氏黑散,深得此意。仲景取為主方,隨制數方,輔其未備,乃遵內經久塞其空之意也。後人以無師之智,爚亂成法,中風之初,治其表裡,風邪非不外出,而重門洞開,出而復入,乃至莫御者多矣。〕
白話文:
風邪是導致疾病的六種外感邪氣之首,所以風病最多。風邪侵犯人體,如果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,就叫做傷風;如果時間久了,停留在關節,就會變成肢體痿軟或麻痹;如果最嚴重的情況,風邪侵入到內臟,就會變成中風。
《內經》分別討論了風、痹、痿、厥這四種疾病,各有專門的論述,只有關於風的論述中,提到各種雜風。至於中風的論述,只說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,也會變成臟腑之風,各自從其侵入的途徑進入,就變成偏風。這不過是簡單地描述了這些病名而已。
後世關於五臟和六腑之風的論述,也只是各自描述了它們的症狀。幸好有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這本書,闡明了古代聖賢的學說,字字句句都像金針一樣,讓人可以找到一些頭緒。張仲景之後,出現了很多傑出的人才,醫學著作也堆積如山,為什麼反而沒有人能夠吸取其中的精華,導致中風這種疾病,很少有書能說清楚治療方法,治療起來往往沒有效果呢?
比如劉河間認為中風主要是火邪引起的,這是說火邪招引了風邪,火是根本,而風是枝節。李東垣認為中風主要是氣虛引起的,這是說氣虛招引了風邪,氣是根本,而風是枝節。朱丹溪認為中風主要是痰邪引起的,這是說痰邪招引了風邪,痰是根本,而風是枝節。張景岳認為中風這種病多半屬於氣脫,本來就不是風病,竟然用「非風」兩個字來代替「中風」兩個字。雖然他的見解很獨特,但是難道沒有外邪趁虛而入,導致人突然昏倒的情況嗎?(這些醫家的論述都太過片面,導致本末倒置,幾乎要把中風這種病說成是不存在的了。)
喻嘉言說:這種病是因為人體陽氣虛弱,邪氣侵入空竅為根本,而風邪從外侵入人體,必然會夾雜著體內原本就有的邪氣,可能是氣滯、痰阻、或火熱,而這些都屬於標。 (喻嘉言的論述很圓融而且全面。)
風邪屬於陽邪,人體保護體表的陽氣不夠穩固,陽邪乘虛侵入,尤其容易入侵,比如偏枯不仁這種情況,都是因為陽氣虛弱,不能充養灌溉所導致。中風突然昏倒,更加說明陽氣虛弱。如果不是陽氣虛弱,這個人一定身手輕捷矯健,怎麼會突然昏倒呢?要知道風邪的特性是喜歡在空竅中遊走,陽氣虛弱,風邪就會停留在空竅,然後逐漸侵入臟腑。只有當陽氣充足時,各種邪氣才能被驅散。
如果胸中的陽氣不能得到治療,風邪就無法排出。中風這個門類中,雖然有大小續命湯和六經加減法等方劑,說是用來治療風邪,但這些仍然是後人的方法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古代驗方續命湯,用來治療風痱(肢體麻痹無力,但沒有疼痛)和四肢無法活動的症狀,這是張仲景所重視的,他所重視的並非單純的祛風,而是要在驅散風邪的同時,兼顧填補空竅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當空竅被填實後,風邪就會被驅除而不再侵入,疾病自然就好了。
古代方劑中有侯氏黑散,就深得這個道理。張仲景把它作為主要方劑,然後又制定了數個方劑來輔助它的不足,這都是遵循《內經》中「久塞其空」的道理。後人沒有老師的指導,隨意變亂了古代的法則,在中風的初期,去治療它的表和裡,風邪雖然可能被排出,但是門戶大開,風邪排出後又會再次侵入,導致無法控制的情況有很多。
3. 侯氏黑散
(金匱),治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(外臺用治風癲。)
菊花(四十分),白朮,防風(十分),桔梗(八分),黃芩(五分),人參,茯苓,當歸,川芎,乾薑,桂枝,細辛,牡蠣,礬石(三分),十四味杵為散,用溫酒調方寸匕,日三,服二十日。再冷食,服四十日。禁一切魚肉大蒜,共六十日止。即藥積腹中不下,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,治法之準則也。謂風從外入,挾寒作熱,此為大風。證見四肢煩重,豈非四肢為諸陽之本,為邪所痹,而陽氣不運乎。然但見於四肢,不猶愈體重不勝乎。證又見心中惡寒不足,豈非漸欲凌心乎。然燥熱猶末乘心,不猶愈於不識人乎。故用參苓歸芎,補其氣血為君。
菊花白朮牡蠣,養肝脾腎為臣。(菊花入肝養陰,病因風,必傷肝,故獨多,又恐風邪乘虛併入心臟故也。)而加防風桂枝,以行痹著之氣。細辛乾薑,以驅內伏之邪。兼桔梗黃芩,以開提肺熱為佐。礬石所至,卻濕解毒,收澀心氣。酒力運行周身為使。且必為散,酒服至六十日止。
又常冷食,使藥積腹中不下,填塞胸中之空竅,而邪可不復入。內經所謂塞其空竅,是為良工之理也。(嘉言曰:仲景制方,皆匠心獨創,乃於中風證首引此散,豈非深服其長乎。夫立方而但驅風補虛,誰不能之。至於驅之補之之中,行其堵截之法,則非思議可到。方中取用礬石,以固澀諸藥,使之留積不散,以漸填其空竅。
服之日久,風自漸而熄,所以初服二十日,不得不用溫酒調下,以開其痹者。以後則禁諸熱食,惟宜冷食。如此再四十日,則藥積腹中不下,而空竅填矣。空竅填,則舊風盡出。新風不受矣。蓋礬性得冷即止,得熱即行,故囑云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,抑何用意之微耶。
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侯氏黑散)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嚴重風邪侵襲,導致四肢沉重、煩躁,以及心中怕冷、感覺虛弱的病症。(《外臺秘要》用它來治療癲癇。)
藥方組成有:菊花(四十分),白朮,防風(十分),桔梗(八分),黃芩(五分),人參,茯苓,當歸,川芎,乾薑,桂枝,細辛,牡蠣,礬石(三分)。總共十四味藥,將它們搗成粉末。每次用溫酒調服一小匙藥粉,一天三次,連續服用二十天。之後改為吃冷食,繼續服用四十天。服用期間,禁止吃所有魚肉、大蒜,總共六十天後停止服藥。
如果藥積在腹中沒有排出,吃熱食就會幫助藥物排出,而吃冷食則能幫助藥力發揮。
這個藥方適用於中風初期,身體感受寒邪但還沒有轉為發熱的階段,是治療此類病症的準則。風邪從體外侵入,夾帶寒邪導致身體發熱,這就是所謂的「大風」。病症表現為四肢沉重、煩躁,這是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被邪氣阻礙,陽氣運行不暢。但病症只表現在四肢,還比全身沉重難受好一些。又見心中怕冷、感覺虛弱,這是因為寒邪逐漸想要侵入心臟。但身體燥熱的情況還沒有侵入心臟,也比完全失去意識要好。所以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來補養氣血,作為主要藥物。
菊花、白朮、牡蠣用來滋養肝、脾、腎,作為輔助藥物。(菊花入肝,能夠滋養陰液,風邪侵襲會傷肝,所以用量較多,也因為擔心風邪趁虛侵入心臟。)再加上防風、桂枝,用來疏通行走於體表的痹阻之氣。細辛、乾薑用來驅散潛伏在體內的寒邪。同時加入桔梗、黃芩,用來開通、提升肺部的熱氣,作為佐助藥物。礬石所到之處,能夠去除濕氣、解毒,並收斂心氣。用酒來幫助藥力在全身運行。而且藥必須做成散劑,用酒調服,連續六十天後停止服藥。
並且經常吃冷食,使得藥積在腹中沒有排出,這樣可以填塞胸中的空隙,使邪氣無法再次侵入。《內經》中說的「塞其空竅」就是高明醫生的治療原則。(有人說:張仲景的方子都獨具匠心,在這個治療中風的方子中首先引用這個藥方,可見他對這個方子非常推崇。如果只是開方驅風、補虛,誰都能做到。而這個方子在驅風補虛的同時,還用上了堵截的方法,這就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了。方中選用礬石,用來固定藥力,使藥物停留在體內不散,慢慢填塞空隙。
服用時間長了,風邪自然會逐漸消退。所以開始服用二十天時,必須用溫酒調服,用來打開被痹阻的氣血。之後就禁止吃熱食,只適合吃冷食。這樣再過四十天,藥物就會積在腹中不排出,空隙就被填滿了。空隙填滿,舊有的風邪就會排出,新的風邪也無法侵入。因為礬石藥性遇冷則停滯,遇熱則流動,所以囑咐說吃熱食藥就會排出,吃冷食就能幫助藥力發揮,其中的用意非常深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