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上 (1)
卷六上 (1)
1. 祛風門
〔六氣風淫為首,故風病最多,其淺而止在皮毛,則為傷風。其久而留於關節,則為痿痹。其最重而入於腑臟,則為中風。內經風痹痿厥四證,各有專論,獨風論中泛及雜風。至論中風,惟曰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亦為臟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所中,則為偏風。不過兩述其名而已。
白話文:
六種氣候的不正常,以風邪的影響為首,所以風邪的疾病最多,停留於皮毛之間的,稱為傷風;拘留於關節部位的,就變成了痿痹;最嚴重的侵犯到腑臟,就成了中風。內經中,風、痹、痿、厥四種病證,都有它們的專門論述,唯獨風論中,它泛及各種風邪。至於中風論中,只說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腧穴,就變成了臟腑之風,分別侵入經氣所入的地方,就變成偏風。不過只是兩次提到它們的名稱而已。
後論五臟並六腑之風,亦但各述其狀而已。賴仲景金匱書,表章先聖,語語金針,大有端緒之可求矣。仲景以後,英賢輩出,方書充棟,何反漫無取裁,坐令中風一證,鮮書一之法,治之百無一效。如劉河間則主火為訓,是火召風入,火為本而風為標矣。李東垣則主氣為訓,是氣召風入,氣為本而風為標矣。
白話文:
後面討論五臟六腑的風病,也只是各自敘述其症狀而已。幸賴仲景的《金匱書》表章了先聖的思想要領,字字句句都像金針一般,很有端緒可尋。仲景以後,名醫輩出,醫書充塞書架,怎麼反而隨意選用,以致中風一症,鮮有專門講述的方法,治療方法幾乎沒有奏效的。比如劉河間主張用火來解釋中風,就是火招風入,火是根本而風是標誌。李東垣主張用氣來解釋中風,就是氣招風入,氣是根本而風是標誌。
朱丹溪則主痰為訓,是痰召風入,痰為本而風為標矣。張景岳則以為此證多屬氣脫,本非風證,竟以非風二字,易中風二字,其風雖超,然豈無外邪乘虛而入,以致卒倒者乎。(諸家所論,俱太偏執,因致客反勝主,幾置中風一證於烏有矣。)喻嘉言曰:此證陽虛邪害空竅為本,而風從外入者,必挾身中素有之邪,或氣或痰或火,而為標也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認為痰是中風的主要原因,是痰引入了風邪,痰為本而風為標。張景嶽則認為中風多屬氣脫,並不是風證,便以「非風」兩個字,取代了「中風」兩個字。他的見解雖然高明,但也忽略了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中風的可能性。(各家的論點都太過偏頗,因此導致客邪反客為主,幾乎將中風這一種疾病置於不存在的地位。)喻嘉言說:中風的根本原因是陽虛邪害空竅,而從外侵入的風邪,必定挾帶著身體中原本就有的邪氣,可能是氣、痰或火,這些就是中風的標。
(喻氏所論,甚圓而該)蓋風為陽邪,人身衛外之陽不固,陽邪乘陽,尤為易入,即如偏枯不仁。要皆陽氣虛餒,不能充灌所致,中風卒倒,其陽虛更審。設非陽虛,其人必輕矯便捷,何得卒倒耶。要知風性善走空竅,陽虛則風居空竅,漸入臟腑,此惟離照當空,群邪始得畢散。
白話文:
喻氏所說的理論,很全面也很周到。風是陽邪,人體衛外之陽不強固,陽邪乘陽,特別容易進入,就像偏枯不仁。這些都是陽氣虛弱,不能充灌所致,中風卒倒,陽虛就更明顯了。如果沒有陽虛,那人一定輕巧矯捷,怎麼會突然倒下呢?要知道風的特性很活躍,會鑽入空隙,陽虛則風就會沉積在空隙處,漸漸進入臟腑,只有太陽的照射,羣邪才會一掃而空。
若胸中之陽不治,風必不出矣。中風門中,大小續命湯,及六經加減法。雖曰治風,依然後人之法也。金匱取古今錄驗續命湯,治風痱之身無痛,而四肢不收者,仲景所重,原不在此。所重維何,則驅風之中,兼填空竅,為第一義也,空竅一實,則風出而不復入,其病瘳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的陽氣沒有治療,風就會一直存在。中風門中的大小續命湯,以及六經加減法。雖然說是治療中風,也是按照後人的方法。金匱中選取古今醫書記錄驗證的續命湯,治療中風後身體沒有疼痛,但四肢不能收縮的,這是仲景重視的,但重點不在這裡。重點是什麼呢?驅風的同時,填補空洞是第一要義。空洞得到了填補,風就會出來而不復入,疾病就會痊癒了。
古方中有侯氏黑散,深得此意。仲景取為主方,隨制數方,輔其未備,乃遵內經久塞其空之意也。後人以無師之智,爚亂成法,中風之初,治其表裡,風邪非不外出,而重門洞開,出而復入,乃至莫御者多矣。〕
白話文:
在古方中,侯氏黑散很好地體現了這個意思。仲景以侯氏黑散為主方,相繼制定了多個方劑,彌補其不足,遵循了《內經》中久塞其空的精神。後來的人沒有老師的指導,擅自將既定方法搞得亂七八糟,中風初期,治療其表裡,風邪本來已經外出了,卻因為重門洞開,出去了又進來,所以很多人到了最後都無法控制住病情。
2. 侯氏黑散
(金匱),治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(外臺用治風癲。)
白話文:
治療嚴重的風病,四肢感到沈重不適,心裡感覺寒冷且體力不足。(外台秘要中用來治療風癲。)
菊花(四十分),白朮,防風(十分),桔梗(八分),黃芩(五分),人參,茯苓,當歸,川芎,乾薑,桂枝,細辛,牡蠣,礬石(三分),十四味杵為散,用溫酒調方寸匕,日三,服二十日。再冷食,服四十日。禁一切魚肉大蒜,共六十日止。即藥積腹中不下,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白話文:
菊花(四十分)、白朮、防風(十分)、桔梗(八分)、黃芩(五分)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乾薑、桂枝、細辛、牡蠣、礬石(三分),共十四味藥材研磨成散劑。用溫酒調一湯匙,每天三次,連續服用二十天。之後轉為吃冷食,再服四十天。在服用期間,禁止食用任何魚肉和大蒜,總共六十天為止。這個藥方如果積在腹部下不去,吃熱食就能下去了,吃冷食可以幫助增強藥效。
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,治法之準則也。謂風從外入,挾寒作熱,此為大風。證見四肢煩重,豈非四肢為諸陽之本,為邪所痹,而陽氣不運乎。然但見於四肢,不猶愈體重不勝乎。證又見心中惡寒不足,豈非漸欲凌心乎。然燥熱猶末乘心,不猶愈於不識人乎。故用參苓歸芎,補其氣血為君。
白話文:
這是中風家因寒氣而尚未轉為熱症的治療原則。意思是說,風從體外進入,挾帶寒氣產生熱症,這叫做大風。症狀是四肢感到沉重煩悶,原因是四肢是諸陽之本,被邪氣所困,陽氣無法運行。但是症狀只表現在四肢,是不是比全身沉重不能勝任更輕微。症狀還表現在心中感覺寒冷不足,是不是逐漸想要侵犯到心臟。可是燥熱之氣還沒有侵犯到心臟,是不是比不認識人更好。因此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,補益氣血為君藥。
菊花白朮牡蠣,養肝脾腎為臣。(菊花入肝養陰,病因風,必傷肝,故獨多,又恐風邪乘虛併入心臟故也。)而加防風桂枝,以行痹著之氣。細辛乾薑,以驅內伏之邪。兼桔梗黃芩,以開提肺熱為佐。礬石所至,卻濕解毒,收澀心氣。酒力運行周身為使。且必為散,酒服至六十日止。
白話文:
菊花、白朮和牡蠣,用來補肝、脾和腎,是臣藥。(菊花入肝養陰,病因是風邪,一定會傷肝,所以用得最多,又怕風邪乘虛併入心臟,所以也用菊花。)而加防風桂枝,用來疏通痹阻的氣。細辛乾薑,用來驅除內伏的邪氣。兼用桔梗黃芩,用來開提肺熱,是佐藥。礬石所到之處,可以祛濕解毒,收斂心氣。酒力運行周身,是使藥。並且一定做成散劑,用酒送服,服用到六十天為止。
又常冷食,使藥積腹中不下,填塞胸中之空竅,而邪可不復入。內經所謂塞其空竅,是為良工之理也。(嘉言曰:仲景制方,皆匠心獨創,乃於中風證首引此散,豈非深服其長乎。夫立方而但驅風補虛,誰不能之。至於驅之補之之中,行其堵截之法,則非思議可到。方中取用礬石,以固澀諸藥,使之留積不散,以漸填其空竅。
白話文:
經常吃生冷食物,會使藥物積存在腹中而不往下走,填塞胸中的空隙,邪氣就無法再進入。中醫經典《內經》中提到,堵塞空隙的方法,是良醫的治療原則。(《嘉言》中說:仲景制定的藥方,都是匠心獨創,他在中風證中首先引用了這個藥方,豈不是因為他深深佩服它的長處嗎?制定藥方而只驅風補虛,誰都能做到。至於在驅風補虛的中間,採用堵截的方法,則不是思慮所能達到的。藥方中取用礬石,以固澀各種藥物,使它們積存而不分散,逐漸填滿空隙。)
服之日久,風自漸而熄,所以初服二十日,不得不用溫酒調下,以開其痹者。以後則禁諸熱食,惟宜冷食。如此再四十日,則藥積腹中不下,而空竅填矣。空竅填,則舊風盡出。新風不受矣。蓋礬性得冷即止,得熱即行,故囑云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,抑何用意之微耶。
白話文:
長期服用,風自然慢慢平息下來,所以剛開始服用二十天,一定得用溫酒送服,來開啟閉塞之處。之後則禁止食用熱食,只宜食用冷食。如此再服用四十天,藥積在腹中不下,空虛的地方便填滿了。空虛的地方填滿了,舊有的風便完全排出了。新風就不會進來了。因為明礬的特性是遇到冷就停止,遇到熱就運行,所以叮囑說熱食一起服用就會排泄出去了,冷食自然能夠幫助藥效,這用意多麼精妙啊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