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下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(6)

1. 水解散

(肘後),治天行一二日,頭痛壯熱。

麻黃(四兩),桂心,甘草(炙),白芍(二兩),大黃,黃芩(三兩)麻黃能開腠發汗,桂心能引血化汗,黃芩以清上中之熱,大黃以瀉中下之熱,甘草白芍,能調胃而和中。蓋天行瘟疫,鬱熱自內達外,與傷寒由表傳裡者不同。故雖一二日之淺,可以汗下兼行,治法絕不同於傷寒也。(鬱熱畢竟外解為易,大黃宜減用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水解散),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,是治療流行性疾病一兩天,出現頭痛、發高燒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四兩)、桂心、甘草(炙甘草)、白芍(二兩)、大黃、黃芩(三兩)。

麻黃能打開毛孔,幫助身體發汗;桂心能引導氣血,促使汗液排出;黃芩用來清除上半身和中焦的熱邪;大黃則用來瀉下中焦和下焦的熱邪;甘草和白芍能調和腸胃,使身體趨於平和。

這種流行性疾病,是體內的鬱熱從內向外發散,跟外感風寒從體表傳入體內的傷寒不同。因此,即使發病只有一兩天,也可以同時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,治療方式和傷寒完全不同。(鬱熱畢竟容易從體表散發,大黃的用量應該減少。)

2. 茵陳丸

治時氣瘴氣,黃病,痎瘧,赤白痢等證。

茵陳,梔子,鱉甲(炙),芒硝(二兩),大黃(五兩),常山,杏仁(炒三兩),巴豆(一兩去心皮炒),豉(五合),蜜丸,梧子大,每服一丸,或吐或利或汗。如不應,更服一丸。不應,則以熱湯投之,老幼以意加減。

梔子淡豉,梔豉湯也。合常山可以湧吐,合杏仁可以解肌。大黃芒硝,承氣湯也,可以蕩熱去實。合茵陳可以利濕退黃,(三藥名茵陳湯,治黃正藥。)加巴豆大熱,以去臟腑積寒,加鱉甲滋陰,以退血分寒熱。此方備汗吐下三法,故能統治諸病。

白話文:

茵陳丸

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季節性的流行病、瘴氣引起的疾病、黃疸病、瘧疾、赤白痢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包括:茵陳、梔子、炙鱉甲、芒硝(二兩)、大黃(五兩)、常山、炒杏仁(三兩)、去心皮炒過的巴豆(一兩)、豆豉(五合)。將這些藥材混合後,用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一丸,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嘔吐、腹瀉或出汗的反應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可以再服用一丸。如果還是沒有效果,就用熱水送服。年老體弱者和幼兒服用劑量要酌情減少。

梔子和淡豆豉組成的配方,就是梔豉湯。與常山合用,可以產生催吐的效果;與杏仁合用,可以幫助身體發汗解表。大黃和芒硝組成的配方,就是承氣湯,可以清除體內的熱邪和積滯。與茵陳合用,可以利濕退黃(這三種藥材組成的茵陳湯,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方)。加入巴豆這種大熱的藥材,可以去除臟腑內的積寒;加入鱉甲可以滋養陰液,退除血分中的寒熱。這個藥方具備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三種作用,因此能夠綜合治療多種疾病。

3. 柴苓飲

(景岳),治風濕發黃,發熱身痛,脈緊,表裡俱病,小水不利,中寒泄瀉等證。

柴胡(二三錢),茯苓,豬苓,澤瀉(一錢),白朮(二三錢),肉桂(一二錢),水一盞半,煎服。如寒邪盛者,加生薑三五片。如汗出熱不退者,加芍藥一二錢。

白話文:

(張景岳所著的方劑)用來治療因為風濕而引起的黃疸,發燒身體疼痛,脈象緊繃,表裡都有病症,小便不順暢,以及因為中寒引起的腹瀉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柴胡(二到三錢),茯苓,豬苓,澤瀉(一錢),白朮(二到三錢),肉桂(一到二錢),用水一碗半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寒邪較盛,可以加入生薑三到五片。如果出汗後發燒沒有退,可以加入芍藥一到二錢。

4. 四逆散

(仲景),治傷寒少陰證,陽邪入里,四逆不溫。(熱結於裡。)或咳,(氣逆挾痰。)或悸,(挾飲)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。(皆因熱結於裡,傷寒邪在三陽,則手足必熱。至太陰,則手足溫。至少陽,則熱邪漸深,四肢逆而不溫,至厥陰,則手足逆冷。經曰: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,與此湯以散傳經之熱。)

柴胡,芍藥,枳實,甘草,等分為末。水調飲。咳加五味子,(收逆氣。)乾薑(散肺寒。)並主下利。(肺與大腸相表裡,上咳下利,治法頗同。)悸加桂枝,(道引陽氣。)小便不利加茯苓,(甘淡滲泄。)腹痛加附子,(補虛散寒。)泄利下重加薤白。(通大腸。泄氣滯。)

經曰:諸四逆者不可下,故用枳實泄結熱,甘草調逆氣,柴胡散陽邪,芍藥收元陰。以辛苦甘酸之品,合表裡而交治之,則陽氣敷布於四末矣。

白話文:

四逆散,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少陰證的方子,這種情況是陽邪進入體內深處,導致四肢冰冷無法溫暖。(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結。)有時會咳嗽(因為氣逆挾帶痰),有時會心悸(因為挾帶水飲),有時會小便不順暢,有時會腹痛,有時會腹瀉且有便意卻排不乾淨(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結)。傷寒的邪氣在三陽經時,手腳一定是溫熱的。到了太陰經,手腳就會變得溫和。到了少陽經,熱邪會逐漸深入,四肢會逆冷而不溫暖。到了厥陰經,手腳就會冰冷。經書上說:「熱邪越深入,厥逆就越嚴重;熱邪越輕微,厥逆就越輕微。」所以使用這個方子來散發傳入經絡的熱邪。

四逆散的組成是: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,將它們磨成粉末,等份混合,用水調服。如果咳嗽,就加入五味子(收斂逆氣)和乾薑(散發肺寒),這個方子也主要治療腹瀉(因為肺與大腸有表裡關係,上咳下利,治療方法很相似)。如果心悸,就加入桂枝(引導陽氣)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就加入茯苓(甘淡滲濕利尿)。如果腹痛,就加入附子(補虛散寒)。如果腹瀉且有便意卻排不乾淨,就加入薤白(通暢大腸,疏泄氣滯)。

經書上說:「各種四逆證都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」所以使用枳實來疏泄體內的結熱,甘草來調和逆亂的氣機,柴胡來散發陽邪,芍藥來收斂陰氣。用辛苦甘酸的藥物,結合表裡一起治療,這樣陽氣就能夠順利地輸布到四肢末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