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(4)

1. 參蘇飲

(元戎),治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。發熱頭痛,嘔逆咳嗽。痰塞中焦,眩暈嘈煩,傷風泄瀉。及傷寒已汗,發熱不止。(已汗而熱不止,猶有餘邪。亦宜以此和解表裡,則邪自散。溢飲身重注痛者,亦宜此方清利之。)

白話文:

(元戎)可以治療外感風寒、內傷飲食引起的發熱頭痛、嘔吐、咳嗽及痰塞在中焦、眩暈、嘈煩、傷風泄瀉等症狀。(如果已經出汗但發熱症狀還未停止(出汗而熱不止,表示還有餘熱未散發出來),也適合使用這個方劑來調和表裡氣血,讓餘熱自行散發出去。如果因喝太多水,身體重著、關節疼痛,也適合用這個方劑來幫助清除體內濕氣、減輕疼痛。)

人參,紫蘇,乾薑,前胡,半夏(薑汁炒),茯苓(七錢半),陳皮(去白),甘草,枳殼(麩炒)桔梗,木香(二錢),每五錢。加薑棗煎。外感多者,去棗,加蔥白。肺中有火,去人參加杏仁桑白皮。(瀉肺)泄瀉,加白朮扁豆蓮肉。(炒。燥濕健脾。)

白話文:

  1. 人參、紫蘇、乾薑、前胡、半夏(薑汁炒)、茯苓(七錢半)、陳皮(去白)、甘草、枳殼(麩炒)、桔梗、木香(二錢),每種藥物各五錢。加入薑和棗煎服。

  2. 外感症狀較多的人,去掉棗,加入蔥白。

  3. 肺中有火的人,去掉人參,加入杏仁和桑白皮。(瀉肺)

  4. 腹瀉的人,加入白朮、扁豆和蓮肉。(炒。燥濕健脾。)

元戎云:此方有風藥解表,氣藥和中。外感風寒,內積痰飲,皆可用也。合四物,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,及吐衄便血。乃虛實表裡兼治之劑,然不可過。(劉宗厚曰:此出少陽柴胡例藥,治感冒異氣,挾痰飲之病。本方云:前胡葛根,自能解肌,枳殼橘紅輩,自能寬中快膈,毋以性涼為疑。愚觀藥性非涼,亦是辛平之劑。)

白話文:

元戎說:此方有風藥透解散表,氣藥調中,外感風寒,內積痰飲,皆可用。合以四物湯,名為茯苓補心湯,更能治療虛熱,及吐衄便血。是治療虛實表裡兼顧之藥,然而不可用過多。(劉宗厚說:此方出自少陽柴胡類藥,治療感冒異氣,挾痰飲之病。本方所云:前胡葛根,本身即可解肌,枳殼橘紅之類,本身即可舒暢心胸,消除鬱結,不要以藥性偏涼為疑。我看本方藥性非涼,亦是辛平之藥。)

去人參,加川芎,前胡易柴胡,薑棗煎,名芎蘇飲。(澹寮。)治傷風寒,外有發熱頭痛惡寒,內有咳嗽吐痰氣湧。(此因肺有實熱,且表邪甚重,故去人參,而加川芎以除頭痛。以柴胡易前胡者,取其升散,不取其清降也。)

白話文:

移除人參,加入川芎,將前胡改為柴胡,用薑和紅棗煎煮,取名為芎蘇飲。(出自澹寮。)治療傷風感冒,症狀包括發熱、頭痛、惡寒,以及咳嗽、吐痰、氣息上湧。(這是由於肺部有實熱,而且外邪很重,所以移除人參,而加入川芎來消除頭痛。將前胡改為柴胡,是取其升散的作用,而不是其清降的作用。)

2. 三黃石膏湯

治傷寒溫毒,表裡俱熱。狂叫欲走,煩躁大渴,面赤鼻乾,兩目如火,身形拘急,而不得汗,或已經汗下。過經不解,三焦大熱,譫狂鼻衄,身目俱黃,六脈洪數,及陽毒發斑。(陶節庵曰:此因熱在三焦,閉塞經絡,津液營衛不通,遂成此證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溫毒,表裡俱熱。臨牀表現為狂叫欲走,煩躁大渴,面赤鼻乾,兩目如火,身形拘急,而不得汗,或已經出汗。但是,醫治後病情沒有好轉,三焦大熱,胡言亂語鼻衄,身長眼睛俱黃,六脈洪數,甚至出現陽毒發斑。(陶節庵說:這是因為熱在三焦,閉塞經絡,津液営衛不通,所以形成了這個證。)

生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(五錢),梔子(三十個炒黑),麻黃(去節),淡豉(二兩),每服一兩,薑三片,棗二枚,細茶一撮煎,熱服。

白話文:

生石膏(兩半)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五錢)、梔子(三十個炒黑)、麻黃(去節)、淡豉(二兩),每次取一兩藥材,加入三片薑片、兩枚紅棗、一撮細茶葉,一起煎煮,趁熱服用。

表裡之邪熱俱盛,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,黃連瀉中焦之火,黃柏瀉下焦之火。梔子通瀉三焦之火。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,石膏體重瀉火,氣輕解肌,亦表裡分消之藥也。

白話文:

表裡兼有邪熱壅盛,所以用黃芩瀉上焦之火,黃連瀉中焦之火,黃柏瀉下焦之火。梔子通瀉三焦之火。而用麻黃和淡豉發散表邪,石膏體質沉重瀉火,氣質清輕解肌,也是表裡分消之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