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下 (4)
卷五下 (4)
1. 參蘇飲
(元戎),治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。發熱頭痛,嘔逆咳嗽。痰塞中焦,眩暈嘈煩,傷風泄瀉。及傷寒已汗,發熱不止。(已汗而熱不止,猶有餘邪。亦宜以此和解表裡,則邪自散。溢飲身重注痛者,亦宜此方清利之。)
人參,紫蘇,乾薑,前胡,半夏(薑汁炒),茯苓(七錢半),陳皮(去白),甘草,枳殼(麩炒)桔梗,木香(二錢),每五錢。加薑棗煎。外感多者,去棗,加蔥白。肺中有火,去人參加杏仁桑白皮。(瀉肺)泄瀉,加白朮扁豆蓮肉。(炒。燥濕健脾。)
元戎云:此方有風藥解表,氣藥和中。外感風寒,內積痰飲,皆可用也。合四物,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,及吐衄便血。乃虛實表裡兼治之劑,然不可過。(劉宗厚曰:此出少陽柴胡例藥,治感冒異氣,挾痰飲之病。本方云:前胡葛根,自能解肌,枳殼橘紅輩,自能寬中快膈,毋以性涼為疑。愚觀藥性非涼,亦是辛平之劑。)
去人參,加川芎,前胡易柴胡,薑棗煎,名芎蘇飲。(澹寮。)治傷風寒,外有發熱頭痛惡寒,內有咳嗽吐痰氣湧。(此因肺有實熱,且表邪甚重,故去人參,而加川芎以除頭痛。以柴胡易前胡者,取其升散,不取其清降也。)
白話文:
參蘇飲
這帖藥方,主要治療外感風寒,又同時內傷飲食的病症。症狀包括發燒頭痛、想吐、咳嗽、痰堵在胃部一帶、頭暈心煩、因為感冒引起的腹瀉,以及傷寒病已經流汗,但發燒卻沒有停止的情況。(如果已經流汗但發燒不止,表示體內還有殘餘的邪氣。也適合用這帖藥方來調和身體內外,讓邪氣自行消散。因體內積水導致身體沉重疼痛的,也適合用這藥方來清除濕氣。)
藥材包含:人參、紫蘇、乾薑、前胡、半夏(用薑汁炒過)、茯苓、陳皮(去除白色內膜)、甘草、枳殼(用麥麩炒過)、桔梗、木香,每種藥材取五錢。用水加入薑和紅棗一起煎煮。外感風寒症狀較明顯的,可以去除紅棗,加入蔥白。如果肺部有火氣,就去除人參,加入杏仁和桑白皮來瀉肺火。腹瀉的狀況,可以加入白朮、扁豆和蓮子(炒過),用來燥濕健脾。
藥理說明:這帖藥方結合了能解表的風藥,以及能調理腸胃的氣藥。無論是外感風寒,還是體內積聚痰飲,都適合使用。如果再加入四物湯的藥材,就變成茯苓補心湯,更可以治療虛熱、吐血、便血等症狀。這是一帖能同時治療虛實和表裡的藥方,但用量不能過多。(劉宗厚認為:這帖藥方類似少陽柴胡湯的用藥原則,用來治療感冒夾帶痰飲的病症。此方提到,前胡和葛根能夠解肌,枳殼和橘紅能寬胸理氣,不必因為藥性涼就感到懷疑。我認為這帖藥性不是涼性,而是屬於辛平的藥方。)
芎蘇飲
如果去除人參,加入川芎,並將前胡換成柴胡,再加薑和紅棗一起煎煮,就成了芎蘇飲。這帖藥方主要治療因為傷風受寒,而出現發燒、頭痛怕冷,以及咳嗽、吐痰、呼吸不順暢等症狀。(這是因為肺部有實熱,而且表邪很重的緣故,所以去除人參,加入川芎來治療頭痛。將前胡換成柴胡,是取其升散的藥性,而不是清降的藥性。)
2. 三黃石膏湯
治傷寒溫毒,表裡俱熱。狂叫欲走,煩躁大渴,面赤鼻乾,兩目如火,身形拘急,而不得汗,或已經汗下。過經不解,三焦大熱,譫狂鼻衄,身目俱黃,六脈洪數,及陽毒發斑。(陶節庵曰:此因熱在三焦,閉塞經絡,津液營衛不通,遂成此證。)
生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(五錢),梔子(三十個炒黑),麻黃(去節),淡豉(二兩),每服一兩,姜三片,棗二枚,細茶一撮煎,熱服。
表裡之邪熱俱盛,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,黃連瀉中焦之火,黃柏瀉下焦之火。梔子通瀉三焦之火。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,石膏體重瀉火,氣輕解肌,亦表裡分消之藥也。
白話文:
此方劑治療傷寒引起的溫熱毒邪,導致身體內外都發熱的症狀。患者會狂躁叫喊想逃跑,心煩意亂、口渴嚴重,臉色通紅、鼻孔乾燥,雙眼像著火一般,身體緊繃僵硬、無法出汗,或者已經出汗但症狀沒有緩解。如果病程拖延,熱邪深入到三焦,會出現胡言亂語、流鼻血、全身和眼睛都發黃、脈搏洪大且快,以及陽毒發斑等症狀。(陶節庵認為,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三焦,阻塞了經絡,導致津液和營衛氣血不流通,所以形成這種病症。)
藥方組成:生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(各五錢),梔子(三十個炒黑),麻黃(去掉節),淡豆豉(二兩),每服用一兩。再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兩枚、少量細茶一起煎煮,趁熱服用。
病症是身體內外都有熱邪,所以用黃芩來瀉上焦的火熱,黃連來瀉中焦的火熱,黃柏來瀉下焦的火熱。梔子可以疏通並瀉三焦的火熱。同時,用麻黃和淡豆豉來發散表面的邪熱,石膏質地重可以瀉火,氣味輕清可以解肌,也是表裡都能兼顧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