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(3)

1. 防風通聖散

(河間),治一切風寒濕暑,飢飽勞役,內外諸邪所傷,氣血怫鬱,表裡三焦俱實。憎寒壯熱,(邪在表。)頭目昏暈,目赤睛痛。風熱上攻,耳鳴鼻塞,口苦舌乾,咽喉不利,唾涕稠黏,咳嗽上氣,大便秘結,(熱結大腑。)小便赤澀。(熱蓄膀胱。)瘡瘍腫毒。(氣血怫鬱。

)折跌損傷,瘀血便血,腸風痔漏。手足瘛瘲,驚狂譫妄。(肝風胃火。)丹斑癮疹。(風熱在胃也。)

防風,荊芥,連翹,麻黃,薄荷,川芎,當歸,白芍(炒),白朮,山梔(炒黑),大黃(酒蒸)芒硝(五錢),黃芩,石膏,桔梗(一兩),甘草(二兩),滑石(三兩),加生薑蔥白煎。自利,去硝黃。自汗,去麻黃,加桂枝。涎嗽,加薑製半夏。

防風荊芥薄荷麻黃,輕浮解表,使風寒從汗出,而散之於上。大黃芒硝,破結通幽,梔子滑石,降火利水,使風熱從便出,而泄之於下。風淫於內,肺胃受邪,桔梗石膏,清肺瀉胃。風之為患,肝木受之,川芎歸芍,和血補肝。黃芩清中上之火,連翹散氣聚血凝。甘草緩峻而和中,(重用甘草滑石。

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。)白朮健脾而燥濕。上下分消,表裡交治,而於散瀉之中,猶寓溫養之意。所以汗不傷表,下不傷里也。

除大黃芒硝。名雙解散。(麻黃防風荊芥薄荷川芎以解表,黃芩梔子連翹石膏滑石以解里。復有當歸白芍以和血,桔梗甘草白朮以調氣,故曰雙解。)

再加人參補氣,熟地益血,黃柏黃連除熱,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祛風。蜜丸,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茶酒任下,名祛風至寶丹。(喻嘉言曰:此中風門不易之專方也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防風通聖散)是治療各種因風寒濕暑、飲食不當、勞累過度,以及內外各種邪氣侵襲所導致的疾病,這些病症會造成體內氣血鬱結,使得身體表面和內部的上、中、下三焦都處於實證狀態。

主要症狀包括:怕冷發熱(這是邪氣在體表),頭昏眼花,眼睛紅腫疼痛,風熱侵襲導致的耳鳴、鼻塞,口苦、舌頭乾燥,喉嚨不舒服,濃稠的口水和鼻涕,咳嗽、氣喘,大便乾燥(這是熱邪積聚在大腸),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(這是熱邪積蓄在膀胱),以及瘡瘍腫毒(這是因為氣血鬱結)。

其他症狀還包括:跌打損傷,瘀血和便血,腸風痔瘡,手腳抽搐,癲癇、胡言亂語(這是肝風和胃火引起),以及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和風疹(這是風熱影響胃部)。

這個方子使用了以下藥材: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(炒過)、白朮、山梔(炒黑)、大黃(用酒蒸過)、芒硝(五錢)、黃芩、石膏、桔梗(一兩)、甘草(二兩)、滑石(三兩)。煎煮時加入生薑和蔥白。

如果出現腹瀉,就去掉芒硝和大黃。如果容易出汗,就去掉麻黃,加入桂枝。如果痰多咳嗽,就加入用生薑炮製過的半夏。

其中,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麻黃這些藥材輕浮可以發散體表的邪氣,讓風寒從汗液排出。大黃和芒硝可以破除體內積聚的邪氣,疏通腸道;梔子和滑石可以降火利水,讓風熱從大便排出。風邪侵入體內,影響肺和胃,則用桔梗和石膏來清肺瀉胃。風邪也會影響肝臟,因此用川芎、當歸、白芍來調和氣血、滋養肝臟。黃芩可以清除中焦和上焦的火氣,連翹可以疏散氣滯和血瘀。甘草可以緩和藥性,調和藥效(這裡甘草和滑石用量較多,也是為了加強利水瀉火的作用)。白朮可以健脾燥濕。這些藥材能夠使體內上下的邪氣分散消解,表裡都得到治療,並且在疏散和瀉下的同時,還能兼顧溫補的作用,所以不會因為發汗而傷及體表,也不會因為瀉下而傷及體內。

去掉大黃和芒硝,就成了雙解散。(麻黃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川芎用來解表,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石膏、滑石用來解裡,再加上當歸、白芍來調和氣血,桔梗、甘草、白朮來調和氣機,所以稱為雙解。)

如果再加入人參補氣,熟地滋養陰血,黃柏和黃連清熱,羌活、獨活、天麻、細辛、全蠍來祛風,用蜂蜜做成藥丸,如彈珠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可以搭配茶或酒服用,這個藥方就叫做祛風至寶丹。(喻嘉言說:這個方子是治療中風的良方。)

2. 五積散

(局方),治少陰傷寒,及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。身熱無汗,頭痛身痛,項背拘急,胸滿惡食,嘔吐腹痛,寒熱往來,腳氣腫痛,冷秘寒疝,寒瘧,惡寒無汗,婦人經水不調。(上證皆寒濕為病。)

白芷,陳皮,厚朴(六分),當歸,川芎,芍藥,茯苓,桔梗(八分),蒼朮,枳殼(七分),半夏,麻黃四分,乾薑,肉桂(重表者用桂枝),甘草(三分),加薑蔥煎。又法,除桂芷枳殼陳皮,余藥慢火炒,攤冷,人桂芷同煎,名熟料五積散。(用炒者,助其溫散也。)有汗去蒼朮麻黃,氣虛去枳桔,加人參白朮。

腹痛挾氣加吳茱萸,胃寒加煨姜。陰證傷寒,肢冷虛汗,加附子。婦人調經,加醋艾。

麻黃桂枝,所以解表散寒。甘草芍藥,所以和里止痛。蒼朮厚朴,平胃土而散滿。陳皮半夏,行逆氣而除痰。芎歸姜芷,入血分而祛寒濕。枳殼桔梗,利胸膈而清寒熱。茯苓瀉熱利水,寧心益脾。所以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,去痰消痞調經之方也。(王海藏曰:桂枝麻黃芍藥甘草,即各半湯也。

蒼樸陳草,即平胃散也。枳桔陳茯半,即枳桔半夏等湯也。加芎歸治血,又加乾薑,為厚朴散。此數藥相合,為解表溫中之劑,消痞調經之方。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所制,實非仲景表裡桂枝麻黃姜附之的方也,惟在活法變而通之,陶節庵曰:夫病不身熱頭痛,初起怕寒,腹痛嘔吐,泄瀉蜷臥,沉默不渴,脈沉遲無力,人皆知為陰證矣。至於發熱,面赤,煩躁,揭去衣被,脈大,人皆不識,認作陽證。

誤投寒藥,死者多矣。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,不論脈之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重按全無,便是伏陰,急與五積散一服,通解表裡之寒。若內有沉寒,必須姜附溫之。若作熱治,而用涼藥,則渴愈甚,而躁愈急,豈得生乎,此取脈不取證也。按傷寒有舍證取脈者,又有舍脈取證者。

本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,故名五積。)

合人參敗毒散,名五積交加散。治寒濕,身體重痛,腰腳痠疼。

白話文:

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此方劑主要治療少陰傷寒,以及外感風寒、內傷生冷的病症。這些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卻不出汗,頭痛、全身疼痛,頸項背部僵硬,胸悶、不想吃東西,想吐、腹痛,忽冷忽熱,腳氣腫痛,因寒氣引起的便秘或疝氣,寒瘧,怕冷不出汗,以及婦女月經不調。(以上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寒濕引起的疾病。)

藥材組成:白芷、陳皮、厚朴(各六分)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茯苓、桔梗(各八分),蒼朮、枳殼(各七分),半夏、麻黃(各四分),乾薑、肉桂(如果表證較重,則用桂枝),甘草(三分)。煎藥時加入生薑和蔥白。

另有一種方法,將藥方中的肉桂、白芷、枳殼、陳皮去除,將剩下的藥材用小火炒過,放涼,再加入肉桂、白芷一同煎煮,稱為熟料五積散。(炒過是為了加強藥性的溫散作用。)如果病人有出汗,則去掉蒼朮和麻黃;如果病人氣虛,則去掉枳殼和桔梗,加入人參和白朮。

腹痛伴有脹氣,加入吳茱萸;胃寒,加入煨過的生薑。屬於陰證傷寒,出現手腳冰冷、虛汗的,加入附子。婦女月經不調,加入醋艾。

麻黃和桂枝可以解表散寒;甘草和芍藥可以調和內部並止痛;蒼朮和厚朴可以調和脾胃,消除脹滿;陳皮和半夏可以疏通氣機,消除痰液;川芎、當歸、乾薑、白芷可以入血分,去除寒濕;枳殼和桔梗可以疏通胸膈,清除寒熱;茯苓可以瀉熱利水,寧心益脾。這個方劑是解表、溫中、除濕、去痰、消痞、調經的綜合方劑。(王海藏說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甘草這四味藥就是各半湯。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這四味藥就是平胃散。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這五味藥就是枳桔半夏等湯。再加上川芎、當歸可以治療血證,再加乾薑,就成了厚朴散。這幾種藥合在一起,就成了這個解表溫中除濕的方劑,也是一個消痞調經的方劑。雖然這個方劑是針對內寒外感、表裡不同的病症而設,但實際上並不是張仲景表裡兼顧的桂枝、麻黃、乾薑、附子等方劑,關鍵在於要靈活運用。陶節庵說:如果病人不是發熱頭痛,而是剛開始就怕冷,腹痛嘔吐,腹瀉蜷縮,沉默不語且不口渴,脈象沉遲無力,人們都知道這是陰證。但如果病人出現發熱、臉色潮紅、煩躁不安、想要脫掉衣服、脈象洪大,很多人就無法辨識,會認為是陽證。如果誤用了寒涼的藥物,死的人會很多。實際上,陰證不論是否發熱,也不論脈象是浮是沉、是大是小,只要摸到脈象無力,重按下去完全沒有感覺,那就是陰證潛伏,應該馬上服用五積散,通暢表裡的寒氣。如果體內有很深的寒氣,必須用乾薑、附子溫補。如果當成熱證來治療,而使用寒涼的藥物,會使口渴更嚴重,煩躁更急迫,怎麼可能活命呢?這是只取脈象而不取症狀的做法。傷寒病有時要捨棄症狀而取脈象,有時要捨棄脈象而取症狀。本方能夠散寒積、食積、氣積、血積、痰積,所以叫做五積散。

如果和人參敗毒散合用,就叫做五積交加散。可以用來治療寒濕引起的身體沉重疼痛,以及腰腿痠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