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(2)

1. 柴胡加芒硝湯

(仲景),治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潮熱。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,知醫以圓藥下之,非其治也,潮熱者實也。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加芒硝湯主之。(傷寒十三日,為再經已盡,當解之時。脅滿而嘔,少陽也。胸滿而日晡潮熱,陽明也,邪氣猶在表裡之間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出自《傷寒論》,用來治療傷寒病發作後十三天沒有好轉,出現胸部和脅肋脹滿、想吐,並且在午後會發熱的症狀。之後,病人可能會稍微腹瀉。這本來是柴胡證的表現,但醫生卻用丸劑來攻下,這是不對的治療方法。午後發熱表示體內有實邪。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表邪,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。(傷寒病經過十三天,病程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,應該要開始好轉。脅肋脹滿、想吐是少陽病的症狀。胸部脹滿加上午後發熱,則是陽明病的症狀,表示邪氣還在身體的表裡之間。)

2. 小柴胡湯

(見和解門),加芒硝(六兩)

表證誤下,邪熱乘虛入胃,以致下痢。而滿嘔潮熱之證猶在,故仍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,隨後以加芒硝湯以蕩胃熱,亦與大柴胡兩解同意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是小柴胡湯的變方(出自和解類的方劑),加上芒硝(六兩)。

這是因為病人原本是表證(體表發病的症狀),卻被誤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導致邪熱趁著身體虛弱侵入胃部,造成腹瀉。然而,胸腹脹滿、噁心嘔吐、發熱的症狀仍然存在,所以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邪氣,接著再用加芒硝的方子來清除胃中的熱邪。這個做法和用大柴胡湯同時解除表裡之邪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3. 葛根黃連黃芩湯

(仲景),治太陽病桂枝證,(發熱,頭痛,惡風,自汗。)醫反下之,利逐不止。(邪在表而反下之,虛其腸胃,表邪乘虛入里,遂協熱而利不止也。)脈促者,表未解也。(脈數而止曰促,促為陽盛。雖下利而脈促,知表未解,前證仍在也。)喘而汗出者,(汗出而喘,為邪氣外盛所致。喘而汗出,為裡實氣逆所致。與此湯散表邪,清裡熱。)此湯主之。

葛根(半斤),甘草(炙),黃芩(二兩),黃連(三兩),先煮葛根,內諸藥煎,或加薑棗。

表證尚在,醫反誤下,邪入陽明之腑,其汗外越,氣上奔則喘,下陷則利。故舍桂枝而用葛根,專主陽明之表。(葛根能升陽明清氣。又為治瀉要藥。)加芩連以清裡熱,甘草以調胃氣,不治利而利自止,不治喘而喘自止。乃太陽陽明,表裡兩解之變法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葛根黃連黃芩湯),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病,原本應該用桂枝湯證狀的(發燒、頭痛、怕風、自己會流汗),結果醫生反而用了瀉下的藥,導致腹瀉不止。(這是因為病邪還在體表,卻用了瀉下的藥,使腸胃虛弱,體表的邪氣趁機進入體內,與熱邪結合,導致腹瀉不止。)如果把脈感覺脈搏急促,代表體表的病還沒好。(脈搏跳動快且時快時慢稱為促脈,促脈代表陽氣過盛。雖然腹瀉,但脈搏急促,表示體表的病還沒解除,之前的症狀還在。)如果出現喘氣又流汗的情況,(流汗又喘氣,是邪氣在體表過於旺盛引起的。喘氣又流汗,是體內熱邪壅盛,氣機上逆造成的。使用這個方子可以驅散體表的邪氣,清除體內的熱邪。)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藥方組成:葛根(半斤)、甘草(炙烤過的)、黃芩(二兩)、黃連(三兩)。先煮葛根,再加入其他藥一起煎煮,也可以加入生薑和紅棗。

體表的病症還存在,醫生卻誤用了瀉下的藥,導致邪氣進入陽明的腑,體內的熱邪向外發散就流汗,氣機向上衝逆就喘氣,向下陷落就腹瀉。所以捨棄桂枝湯,而改用葛根,專門針對陽明的體表病症。(葛根可以提升陽明經的清氣,也是治療腹瀉的重要藥物。)加入黃芩和黃連來清除體內的熱邪,用甘草來調理腸胃的氣機,不用刻意去治療腹瀉,腹瀉自己就會停止,不用刻意去治療喘氣,喘氣自己也會停止。這是一種同時解決太陽病和陽明病,體表和體內同時治療的變通方法。

4. 桂枝加大黃湯

(仲景),治太陽誤下,轉屬太陰,腹滿大實痛者。

桂枝湯(見表散門),加大黃(一兩),芍藥(三兩)

誤下而成結胸,則邪在上,仍屬太陽。今腹滿而大實痛,則邪已入太陰。經曰:諸痛為實,痛隨利減。故用桂枝以解未盡之表邪,加大黃以下內陷之邪熱,(王海藏曰:腹痛,桂枝加芍藥,大實痛,桂枝加大黃。何為不只用芍藥大黃,而於桂枝內加之,要知從太陽來,以太陽為本也。

趙嗣真曰:太陰腹痛有三,有次第傳經之邪,有直入本經之邪。有下後內陷之邪。此腹滿時痛,為下後內陷之邪,宜桂枝加芍藥湯。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設遇本經直入陰邪,腹滿實痛,脈沉細者,宜急用四物理中等以和之矣。經又曰:太陰病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芍藥者,宜減之。

以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以太陰為寒臟,其病多宜溫而不宜下也。)

白話文:

這是張仲景的方劑,用來治療太陽病被錯誤地用瀉藥治療後,病情轉移到太陰,出現腹部脹滿、嚴重且持續的疼痛的狀況。

這個方子是在桂枝湯(配方參見表散門)的基礎上,加入大黃(一兩)和芍藥(三兩)。

如果誤用瀉藥造成結胸,邪氣還在上半身,仍然屬於太陽病。但現在腹部脹滿而且劇烈疼痛,就表示邪氣已經侵入太陰。經書說:「各種疼痛都是實證,痛感會隨著排便次數增加而減輕。」所以用桂枝湯來解除尚未完全消散的表邪,再加大黃來瀉下內陷的邪熱。(王海藏說:腹痛用桂枝加芍藥,腹部嚴重且持續的疼痛則用桂枝加大黃。為什麼不只用芍藥和大黃,而要在桂枝湯中加入它們呢?要知道,這種病是由太陽病傳來的,太陽病是根本。)

趙嗣真說:太陰腹痛有三種情況:一是按次序傳經的邪氣造成的;二是邪氣直接侵入太陰經的;三是誤用瀉藥後邪氣內陷造成的。這種腹脹且持續疼痛,是誤用瀉藥後邪氣內陷造成的,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湯。如果腹部嚴重且持續疼痛,就用桂枝加大黃湯。如果遇到邪氣直接侵入太陰經,造成腹部脹滿且持續疼痛,脈象沉細的情況,就應該趕緊用四逆理中湯等方劑來調和。經書又說:太陰病脈象虛弱,病人會持續地腹瀉,如果需要用大黃芍藥的,就要減少用量。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容易被藥力影響。由於太陰屬寒性臟腑,所以它的病症多數適合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,不適合用瀉下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