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下 (1)

1. 表裡門

(病在表者,宜汗宜散。病在裡者,宜攻宜清。至於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者,仲景復立大柴胡葛根黃芩等法,合表裡而兼治之。後人師其意,則有防風通聖參酥五積諸劑。姑採數方以為準則,學者其引而伸之,比例而善用之,則得矣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在外表,應該發散汗水。如果疾病在體內,應該攻下或者清熱利濕。至於外表症狀還沒消除,體內症狀又急迫的,仲景又制定了大柴胡、葛根、黃芩等藥方,結合外表和體內的症狀同時治療。後人學習他的意思,就有防風通聖、參酥五積等藥方。暫且採集幾種藥方作為準則,學者可以根據這些藥方延伸,比較類推,善加運用,就能夠掌握治療的方法。

2. 大柴胡湯

(仲景),治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陽邪入里,熱結在裡。(里非三陰之裡,乃胃腑也,此為少陽陽明。三陰亦有轉人陽明者,如太陰有桂枝加大黃湯,少陰有三大承氣,厥陰一小承氣,皆兼陽明證也。)心下痞硬,嘔而下利。(張兼善曰:裡虛者,雖便難而勿攻。裡熱者,雖吐利而可下。

白話文:

(仲景)治療因傷寒引起發熱的病情,病後即使流汗也不退燒,病邪由表證轉變為裡證,熱氣聚集於胃腸內。心下痞硬、嘔吐、腹瀉。(張兼善說:裡虛的人,雖然大便難解,但不要攻下。裡熱的人,雖然吐瀉,但可以攻下。)

心煩喜嘔,裡熱已甚,結於胃中,故下之則愈。又曰:傷寒下之早,因作痞者,裡虛協熱而利也。因表裡不解,故用桂枝人參湯,解表和里。若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此為實,故以大柴胡下之。)或往來寒熱,煩渴譫妄腹滿便秘,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脈洪。

(邪在陽明。)或沉實弦數者。(沉實為邪在裡,弦數為邪在少陽。)

白話文:

(一) 心煩愛吐,內熱非常厲害,停結成塊在胃中,所以瀉下去就好了。又說:傷寒病提早服用瀉藥,所以發生痞滿、悶脹,是因想補足內臟虛寒,卻助長了熱證,而導致腹瀉。由於表證、裡證都沒有解除了,所以使用桂枝人參湯,發散表寒,調和裡熱。

(二) 如果傷寒病體溫升高,出汗不止,心窩堵塞堅硬,嘔吐腹瀉,這是裡實證,所以使用大柴胡湯瀉下。

(三) 或者寒熱交替,煩渴、譫妄、腹脹便祕,表證沒有解除,裡證又加重了,脈搏洪大。

柴胡(八兩),半夏(半升),黃芩,芍藥(三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劈),枳實(四枚)大黃(二兩酒浸)

白話文:

柴胡(八兩),半夏(半杯),黃芩,芍藥(三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切開),枳實(四枚)大黃(二兩浸泡在酒中)

表證未除,故用柴胡以解表。里證又急,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。芍藥安脾斂陰,(能瀉肝火,使木不剋土。)黃芩退熱解渴,半夏和胃止嘔,薑辛散而棗甘緩,以調營衛而行津液。此表裡交治,下劑之緩者也。(陶節庵曰:傷寒邪熱傳裡,須看熱氣淺深用藥。三焦俱傷,則痞滿燥實堅全見,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冒症狀尚未消除,就使用柴胡來解表發汗。如果內臟的症狀又很嚴重,就使用大黃和枳實來攻裡。芍藥可以安撫脾臟和斂陰,(可以瀉肝火,讓肝木不能剋制脾土。)黃芩可以退熱解渴,半夏可以和胃止嘔,生薑的辛辣味可以發散,大棗的甘甜味可以緩和,用來調和營衛和運行津液。這是一種表裡同時治療的緩和劑。(陶節庵說:傷寒邪熱傳入內臟,必須根據熱氣的深淺程度來用藥。如果三焦都受傷,那麼痞滿、燥實、堅硬的症狀都會出現,這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)

邪在中焦,則有燥實堅三證,宜調胃承氣湯。加甘草和中,去枳樸者,恐傷上焦氤氳之氣也。邪在上焦,則痞而實,宜小承氣湯。去芒硝者,恐傷下焦真陰也。若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則用大柴胡湯,通表裡而緩治之。大承氣最緊。小承氣次之,調胃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。

白話文:

邪氣在中焦,就會有發熱、大便不通、腫脹、腹痛等症狀,這時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在調胃承氣湯中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胃氣,但去掉枳殼和樸硝,因為擔心會傷到上焦的陽氣。邪氣在上焦,就會有胸悶、腹脹、大便不通等症狀,這時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但在小承氣湯中去掉芒硝,因為擔心會傷到下焦的腎臟。如果外感症狀沒有消除,內臟的症狀又很急迫,不得不瀉下時,就可以使用大柴胡湯,通過疏通表裡,緩和地治療。治療的次序是:大承氣湯最緊要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再次之,大柴胡湯再次之。

蓋恐硝性燥急,故不輕用。周揚俊曰:仲景於太陽入膀胱腑證,則有五苓散,少陽兼陽明腑證,則有大柴胡湯,皆表裡兩解之法也。),以前胡易柴胡,名大前胡湯。(崔氏取其清降而治風痰。)

白話文:

大黃性燥烈急迫,因此不輕易使用。周揚俊說:仲景在太陽病入膀胱腑證,就用五苓散,少陽病兼陽明病入腑證,就用大柴胡湯,都是表裡一起治療的方法。以前胡取代柴胡,命名為大前胡湯。(崔氏取其清降作用而治療風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