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上 (7)
卷五上 (7)
1. 薑茶飲
治赤白痢,及寒熱瘧。
生薑,陳細茶,每味三錢。濃煎。
茶助陰,姜助陽,使寒熱平調,並能消暑,解酒食毒。此方用之屢效,勿以平淺而忽之也。除生薑,加陳白梅,蜜水煎,名梅蜜飲,治熱痢。除茶,加木香肉蔻治冷痢。(蜜最能治痢。)
白話文:
薑茶飲
治療紅痢、白痢,以及忽冷忽熱的瘧疾。
使用生薑和陳年細茶,每種各三錢。將它們濃煎。
茶能幫助滋養陰,薑能幫助滋養陽,使體內的寒熱達到平衡協調,並且能夠消除暑氣,解除酒和食物的毒素。這個方子使用起來效果很好,不要因為它看起來簡單就忽略它。
如果把生薑去掉,加入陳年白梅,用蜂蜜水煎煮,就叫做梅蜜飲,可以治療熱痢。如果把茶去掉,加入木香和肉豆蔻,就可以治療冷痢。(蜂蜜最能治療痢疾。)
2. 痛瀉要方
(劉草窗),治痛瀉不止。(脾虛幫瀉,肝實故痛。吳鶴皋曰:此與傷食不同,傷食腹痛,得瀉便減。今瀉痛不止,故責之土敗木賊也。戴氏曰:水瀉而腹不痛者,濕也。痛甚而瀉,瀉而能減者,食積也。瀉水腹痛腸鳴,痛一陣,瀉一陣,火也。或瀉或不瀉,或多或少者,痰也。完穀不化者,氣虛也。)
白朮(土炒三兩),白芍(酒炒二兩),陳皮(炒兩半),防風(一兩),或煎或丸,久瀉加升麻。
白朮苦燥濕,甘補脾,溫和中。芍藥寒瀉肝火,酸斂逆氣,緩中止痛。防風辛能散肝,香能舒脾,風能勝濕,為理脾引經要藥。(東垣曰:若補脾胃,非此引用不能行。)陳皮辛能利氣,炒香尤能燥濕醒脾,使氣行則痛止,皆以瀉木而益土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劉草窗用來治療腹痛腹瀉不止的。
這種腹瀉是因為脾虛導致的瀉泄,肝氣實導致的疼痛。吳鶴皋說:這和吃壞東西導致的腹瀉不同,吃壞東西腹痛,拉完肚子就會減輕。現在腹瀉和疼痛都不止,所以問題在於脾土衰敗、肝木來侵犯。戴氏說:拉水但肚子不痛,是濕氣引起的。腹痛很厲害又腹瀉,拉完肚子能減輕,是食物積滯引起的。拉水,肚子痛、腸鳴,痛一陣、瀉一陣,是火氣引起的。有時候拉肚子,有時候不拉,有時候拉得多,有時候拉得少,是痰引起的。拉出來的食物沒有消化,是氣虛引起的。
藥方組成是: 白朮(用土炒過,三兩),白芍(用酒炒過,二兩),陳皮(炒過,兩半),防風(一兩)。可以用水煎藥服用,也可以製成藥丸。如果腹瀉很久了,可以加升麻。
白朮味苦可以燥濕,味甘可以補脾,性溫和可以調和脾胃。白芍藥性寒可以瀉肝火,味酸可以收斂逆行的氣,緩和疼痛。防風性辛可以疏散肝氣,香氣可以舒緩脾氣,還能去除濕氣。是調理脾胃、引導藥力到達病位的要藥(李東垣說:如果想要補脾胃,沒有防風引導藥力是無法起作用的)。陳皮性辛可以理氣,炒過之後更香,更能燥濕醒脾,使氣運行暢通,疼痛就會停止。這些藥物都是用來瀉肝木、補益脾土的。
3. 甘草黑豆湯
解百藥毒,兼治筋疝。(莖中挈痛,挺脹不堪,由用春方邪術而得之,用此方者,亦取其解毒。)
甘草(二兩),黑豆(半升)
蘇頌曰:古稱大豆解百藥毒,試之不然,又加甘草,其驗乃奇。若治筋疝,當用甘草梢,以梢能逕達莖中也。
加大黃,名大黃甘草湯,治上中下三焦消渴。
白話文:
甘草黑豆湯
這個方子可以解各種藥物的毒性,同時也能治療筋疝這種病。(筋疝指的是陰莖內部劇烈疼痛,腫脹難忍的狀況,通常是因為使用不正當的房中術所導致,使用這個方子也是取它解毒的功效。)
甘草用二兩,黑豆用半升。
蘇頌說:古時候說大豆可以解百藥的毒,試驗結果卻不是這樣,再加上甘草後,效果就非常神奇了。如果要治療筋疝,應該用甘草的末梢,因為末梢才能直接到達陰莖內部。
如果加入大黃,就叫做大黃甘草湯,可以治療上、中、下三焦的消渴症(也就是糖尿病)。
4. 正柴胡飲
(景岳),凡外感風寒,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痎瘧初起等證。氣血和平,宜從平散者。
柴胡(一二三錢),防風(一錢),陳皮(錢半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五片),如熱而兼渴者,加乾葛一二錢。如嘔惡者,加半夏錢半,如濕勝者,加蒼朮一錢。如胸腹有微滿者,加厚朴一錢。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,加麻黃一二三錢。去浮沫,或酥葉亦可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叫做「正柴胡飲」,是出自景岳的醫書。它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,像是發燒怕冷、頭痛、身體痠痛,以及瘧疾剛開始發作等症狀。當患者的氣血狀況還算平和,沒有太過偏頗時,適合使用這種平和疏散的藥方。
藥方組成:柴胡(4.5克-11.25克),防風(3.75克),陳皮(5.625克),芍藥(7.5克),甘草(3.75克),生薑(三到五片)。如果發燒且口渴,可以加入葛根3.75克-7.5克。如果想吐,可以加入半夏5.625克。如果濕氣比較重,可以加入蒼朮3.75克。如果胸腹部稍微脹滿,可以加入厚朴3.75克。如果寒氣較重,並且病邪不容易散去,可以加入麻黃3.75克-11.25克。煎藥時要去掉藥渣產生的浮沫,也可以用酥葉代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