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上 (3)

1. 黃連湯

(仲景),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,胃中有寒而腹痛。(成氏曰:濕家下後,舌上如胎者。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邪氣入里,而為下熱上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,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不得升,而獨治於下。為下寒,腹中痛,陽不得降,而獨治於上。為胸中熱欲嘔吐,宜與此湯以升降陰陽。)

黃連(炒),乾薑(炒),桂枝,甘草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
黃連苦寒,泄熱以降陽,薑桂辛溫,除寒以升陰,人參助正去邪,半夏和胃止嘔,甘草大棗,調中止痛。上中二焦,寒熱交戰,故以此和解之。(喻嘉言曰:濕家下之,舌上如胎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。仲景亦用此湯何耶,蓋傷寒分表裡中三治。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。

至於丹田胸中之邪,在上下不在表裡。即變柴胡為黃連湯,以桂枝代柴胡,以黃連代黃芩,以乾薑代生薑。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上下敷布,故不問下寒上熱,上寒下熱,皆可治之也。夫表裡之邪,則用柴芩,用生薑之辛以散之。上下之邪,則用桂連,用乾薑之辣以開之,仲景聖法灼然矣。

白話文:

黃連湯

(這是張仲景的方子)用來治療傷寒,病人胸口感覺發熱想吐,但胃裡卻感到寒冷而腹痛的狀況。(成氏說:濕氣重的病人,在用瀉藥後,如果舌苔像一層胎衣,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口卻有寒氣,代表邪氣已經侵入體內深處,形成下熱上寒的情況。這也是傷寒邪氣由表入裡,轉變為下寒上熱的狀況。因為胃裡有邪氣,導致陰氣無法上升,只能停留在下方,造成下寒腹痛;陽氣無法下降,只能停留在上方,造成胸口發熱想吐,所以適合用這個方子來調和陰陽的升降。)

藥材組成:黃連(炒過)、乾薑(炒過)、桂枝、甘草(各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)

黃連味苦性寒,可以瀉熱並使陽氣下降;乾薑和桂枝味辛性溫,可以祛寒並使陰氣上升;人參可以扶助正氣、驅除邪氣;半夏可以調和胃氣、止住嘔吐;甘草和大棗則能調和脾胃、緩解疼痛。此方主要針對上中二焦(身體中部區域)寒熱交雜的情況,所以用此方來調和。

(喻嘉言說:濕氣重的病人,用瀉藥後,如果舌苔像一層胎衣,代表丹田有熱,胸口有寒。仲景也用此方的原因,是因為傷寒的治療可以分為表、裡、中三種。如果表裡都有邪氣,就從中間調和,所以有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。

而丹田和胸口的邪氣,是在上下而非表裡。這時就把小柴胡湯改成黃連湯,用桂枝代替柴胡,用黃連代替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。藥物喝下去後,藉由胃氣的升降來發揮作用,所以無論是下寒上熱或上寒下熱,都可以治療。表裡的邪氣,就用柴胡和黃芩,加上生薑的辛散作用來發散。上下的邪氣,就用桂枝和黃連,加上乾薑的辛辣作用來開解。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非常明確。)

2. 溫膽湯

(集驗),治膽虛痰熱不眠,虛煩驚悸,口苦嘔涎。(膽熱則口苦,膽虛氣鬱,致脾生痰涎而煩嘔,傷寒病後,多有此證。)

半夏(薑製),茯苓(或用茯神),陳皮(去白),甘草,枳寶(麩炒),竹茹,加姜煎,或加棗。局方無茯苓。如心虛,加人參棗仁。心內煩熱,加黃連麥冬。口燥舌乾,去半夏,(以其行水耗津。),加麥冬五味花粉。表熱未清,加柴胡。內虛大便自利,去枳實加白朮。內實心煩,加黑梔子。

橘半生薑之辛溫,以之導痰止嘔,即以之溫膽。(戴氏云:痰在膽經,神不守舍,亦令人不寐。)枳實破滯,茯苓滲濕,甘草和中,竹茹開胃土之郁。清肺金之燥,涼肺金,即所以平甲木也。(膽為甲木,金能平木。)如是則不寒不燥,而膽常溫矣。經又云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
又曰:陽氣滿,不得入於陰。陰氣虛,故目不得瞑。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,故內經用治不眠。二陳非特溫膽,亦以和胃也。(三因云:心虛膽怯,氣鬱生涎,涎與氣搏,變生諸證。觸事易驚,或夢寐不祥,或短氣悸乏,或自汗,並溫膽湯主之,嘔則以人參代竹茹。經曰: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。

加人參棗仁遠志熟地,名十味溫膽湯,治夢遺驚惕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溫膽湯)出自《集驗方》,主要治療因為膽虛、痰熱而導致的失眠,以及虛煩、驚悸、口苦、嘔吐痰涎等症狀。(膽有熱就會口苦,膽氣虛弱導致氣機鬱滯,會使脾產生痰涎而感到煩躁、嘔吐,傷寒病癒後,常會出現這種情況。)

藥材組成包括:半夏(用薑製過)、茯苓(或用茯神代替)、陳皮(去掉白色的部分)、甘草、枳實(用麩炒過)、竹茹。用水加薑煎煮,也可以加紅棗。有些方子沒有用茯苓。如果心虛,可以加人參和酸棗仁。如果心裡煩熱,可以加黃連和麥冬。如果口乾舌燥,就去掉半夏(因為它會使水分流失),加麥冬、五味子和花粉。如果表面的熱還沒退,可以加柴胡。如果體內虛弱導致腹瀉,就去掉枳實,加白朮。如果體內實熱導致心煩,就加黑梔子。

方子裡用橘皮、半夏、生薑這些辛溫的藥材來化痰止嘔,同時也用來溫膽。(戴氏認為:痰在膽經,會讓心神不安,也因此導致失眠。)枳實用來破除停滯,茯苓用來利水滲濕,甘草用來調和脾胃,竹茹用來疏通胃土的鬱滯。清除肺金的燥熱,使肺金清涼,就達到平息肝木的效果。(膽屬於甲木,金能克木。)這樣就能不寒不燥,使膽維持在溫和的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也說:胃氣不和就會睡不好。

另外也說過:陽氣過盛,無法進入陰分。陰氣虛弱,眼睛就不能閉合。半夏能調和脾胃,使陰陽交通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用它來治療失眠。二陳湯不僅能溫膽,也能調和脾胃。(《三因方》認為:心虛膽怯,氣鬱會產生痰涎,痰涎與氣相搏,就會產生各種症狀。容易受驚,或者做惡夢,或者氣短心悸,或者自汗,都可用溫膽湯治療。如果嘔吐,就用人參代替竹茹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凡是水液病的人,都不能安臥,躺下就容易驚醒,驚醒就咳得厲害。)

加上人參、酸棗仁、遠志、熟地,就叫做十味溫膽湯,可以用來治療夢遺、驚恐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