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五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上 (3)

1. 黃連湯

(仲景),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,胃中有寒而腹痛。(成氏曰:濕家下後,舌上如胎者。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邪氣入里,而為下熱上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,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不得升,而獨治於下。為下寒,腹中痛,陽不得降,而獨治於上。為胸中熱欲嘔吐,宜與此湯以升降陰陽。)

白話文:

(仲景)治療傷寒症狀,胸中有熱想要嘔吐,胃中有寒則腹痛。(成氏曰:染有濕邪的人,是下後,舌頭上像塗了一層胎脂。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這是邪氣入裡,導致下熱上寒。這是傷寒邪氣傳到體內,導致下寒上熱。胃中有邪氣,導致陰氣無法上升,只在下面活動。所以屬於下寒,腹中疼痛;陽氣無法下降,只在上部活動。所以屬於胸中熱,想嘔吐。應該服用這個湯藥來升降陰陽。)

黃連(炒),乾薑(炒),桂枝,甘草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
白話文:

  • 黃連(炒):炒過的黃連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殺蟲止癢的功效。

  • 乾薑(炒):炒過的乾薑具有溫中散寒、回陽通脈、止嘔止瀉的功效。

  • 桂枝:桂枝具有解表散寒、溫通經脈、助陽化氣的功效。

  • 甘草(三兩):三兩甘草具有補中益氣、健脾益胃、潤肺止咳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人參(二兩):二兩人生具有補氣養血、扶正固本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
  • 半夏(半升):半升半夏具有化痰止咳、平喘止嘔、消暑除煩的功效。

  • 大棗(十二枚):十二枚大棗具有補中益氣、養血安神、潤肺止咳的功效。

黃連苦寒,泄熱以降陽,薑桂辛溫,除寒以升陰,人參助正去邪,半夏和胃止嘔,甘草大棗,調中止痛。上中二焦,寒熱交戰,故以此和解之。(喻嘉言曰:濕家下之,舌上如胎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。仲景亦用此湯何耶,蓋傷寒分表裡中三治。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。

白話文:

黃連性味苦寒,可以瀉熱以降低陽氣,薑桂性味辛溫,可以散寒以提升陰氣,人參可以扶助正氣以去除邪氣,半夏可以調和胃氣以止嘔,甘草和大棗可以調和中氣以止痛。上焦和中焦,寒熱交戰,所以用這個方劑來和解。(喻嘉言說:患有濕症的人服用這個方劑後,舌苔像胎兒的舌苔一樣,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的緣故。仲景也使用這個湯劑,這是因為傷寒分為表證、裡證和中證三種病症。表證和裡證的邪氣都很盛,那麼就從中焦入手調和,所以有小柴胡的和解方法。

至於丹田胸中之邪,在上下不在表裡。即變柴胡為黃連湯,以桂枝代柴胡,以黃連代黃芩,以乾薑代生薑。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上下敷布,故不問下寒上熱,上寒下熱,皆可治之也。夫表裡之邪,則用柴芩,用生薑之辛以散之。上下之邪,則用桂連,用乾薑之辣以開之,仲景聖法灼然矣。

白話文:

至於丹田和胸中的邪氣,位於身體的上部和下部,而不僅僅是在表面或內部。此時可以將柴胡湯改為黃連湯,用桂枝代替柴胡,用黃連代替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。藥物飲入胃中後,隨著胃氣的作用而分布到全身上下,因此無論是下面寒上面熱,或是上面寒下面熱的情況,都可以治療。對於表層和裡層的邪氣,就使用柴胡和黃芩,並利用生薑的辛味來散發它們;對於上部和下部的邪氣,則使用桂枝和黃連,並且依靠乾薑的辣味來疏通。張仲景的這些方法是非常明確有效的。

至於丹田胸中的邪氣,在上下,不在表裡。因此將柴胡改為黃連湯,用桂枝代替柴胡,用黃連代替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。喝下後進入胃中,聽任胃氣在上下敷布,因此不論是上熱下寒、上寒下熱,都可以治癒。表裡之邪,就用柴芩,用生薑的辛味來散發。上下之邪,就用桂連,用乾薑的辛辣味來開散,仲景的聖法真是明確呀。

白話文:

至於丹田和胸中的邪氣,它們在身體的上部或下部,而不是在表層或裡層。因此,將柴胡改為黃連湯,用桂枝代替柴胡,用黃連代替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。喝下後藥物進入胃中,隨著胃氣在體內上下流通,所以無論是上熱下寒還是上寒下熱的情況都能得到治療。如果邪氣在表層或裡層,就使用柴胡和黃芩,利用生薑的辛味來散發邪氣。如果是上下的邪氣,則使用桂枝和黃連,利用乾薑的辛辣味來開散邪氣。張仲景的醫學法則真是非常明確啊。

2. 溫膽湯

(集驗),治膽虛痰熱不眠,虛煩驚悸,口苦嘔涎。(膽熱則口苦,膽虛氣鬱,致脾生痰涎而煩嘔,傷寒病後,多有此證。)

白話文:

(集驗),治療膽氣虛弱、痰熱不眠、虛煩驚悸、口苦吐涎。(膽氣過熱則口苦,膽氣虛弱鬱結,導致脾生痰涎而煩悶嘔吐,傷寒病後,多有此症狀。)

半夏(薑製),茯苓(或用茯神),陳皮(去白),甘草,枳寶(麩炒),竹茹,加薑煎,或加棗。局方無茯苓。如心虛,加人參棗仁。心內煩熱,加黃連麥冬。口燥舌乾,去半夏,(以其行水耗津。),加麥冬五味花粉。表熱未清,加柴胡。內虛大便自利,去枳實加白朮。內實心煩,加黑梔子。

白話文:

半夏(用生薑汁炮製),茯苓(或用茯神),陳皮(去白皮),甘草,枳殼(用麩子炒過),竹茹,加生薑煎煮,或加紅棗。官方藥方沒有茯苓。如果心氣虛弱,加人參和棗仁。心內煩熱,加黃連和麥冬。口乾舌燥,去掉半夏(因為半夏會耗損津液),加麥冬和五味花粉。表熱未清,加柴胡。內虛導致大便自利,去掉枳實,加白朮。內實心煩,加黑梔子。

橘半生薑之辛溫,以之導痰止嘔,即以之溫膽。(戴氏云:痰在膽經,神不守舍,亦令人不寐。)枳實破滯,茯苓滲濕,甘草和中,竹茹開胃土之郁。清肺金之燥,涼肺金,即所以平甲木也。(膽為甲木,金能平木。)如是則不寒不燥,而膽常溫矣。經又云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
白話文:

橘子和生薑辛溫,可以導痰止嘔,也可以溫膽。(戴氏說:痰在膽經,神不守舍,也會讓人失眠。)枳實可以破滯,茯苓可以滲濕,甘草可以和中,竹茹可以開胃土之鬱。清肺金的燥熱,涼肺金,就可以平甲木了。(膽為甲木,金能平木。)這樣就不會寒不燥,而膽常溫了。經上又說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
又曰:陽氣滿,不得入於陰。陰氣虛,故目不得瞑。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,故內經用治不眠。二陳非特溫膽,亦以和胃也。(三因云:心虛膽怯,氣鬱生涎,涎與氣搏,變生諸證。觸事易驚,或夢寐不祥,或短氣悸乏,或自汗,並溫膽湯主之,嘔則以人參代竹茹。經曰: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。

白話文:

加入人參、棗仁、遠志、熟地,命名為「十味溫膽湯」,用於治療夢遺和驚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