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
1. 卷五上
2. 和解門
(凡病兼虛者,補而和之。兼滯者,行而和之。兼寒者,溫而和之。兼熱者,涼而和之。和之為義廣矣,亦猶土兼四氣,其於補瀉溫涼之用,無所不及。務在調平元氣,不失中和之為貴也。故凡陰虛於下,而精血虧損者,忌利小水,如四苓通草之屬是也。陰虛於上,而肺熱乾咳者,忌用辛燥,如半夏蒼朮細辛香附芎歸白朮之屬是也。
陽虛於上忌消耗,如陳皮砂仁木香檳榔草之屬是也。陽虛於下忌沉寒,如黃柏知母梔子木通之屬是也。大便溏泄忌滑利,如天冬蓯蓉牛膝當歸柴胡童便之屬是也。表邪未解忌收斂,如五味棗仁地榆文蛤之屬是也。氣滯者忌塞閉,如黃耆白朮山藥甘草之屬是也。凡邪火在上者,不宜升。
火得升而愈熾矣。沉寒在下者,不宜降,陰被降而愈亡矣。諸動者不宜再動,如火動者忌溫暖,血動者忌辛香,汗動者忌疏散,神動者忌耗傷。凡性味之不靜者,皆所當慎。其於剛暴更甚者,則又在不言可知也。諸靜者不宜再靜,如沉微細弱者,脈之靜也。神昏氣怯者,證之靜也。
肌體清寒者,表之靜也。口腹畏寒者,里之靜也。凡性味之陰柔者,皆所當慎。其於沉寒更甚者,又在不言可知也。夫陽主動,以動濟動,火上添油也,不焦爛乎。陰主靜,以靜益靜,雪上加霜也,不寂滅乎。凡前所論,論其略爾,而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,能因類而廣之,斯知和之為義矣。
)
白話文:
(凡是生病兼有虛弱的情況,要用補養的方法來調和。兼有氣血阻滯的,要用疏通的方法來調和。兼有寒冷的,要用溫熱的方法來調和。兼有熱性的,要用寒涼的方法來調和。調和的意義非常廣泛,就像大地包含著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一樣,對於補瀉、溫涼的應用,沒有什麼不能包含的。重點在於調整平衡體內的元氣,不失去中和這個最重要的原則。所以凡是陰虛在下,導致精血虧損的,要忌用利尿的藥物,例如四苓散、通草之類的藥材。陰虛在上,導致肺熱乾咳的,要忌用辛辣燥熱的藥物,例如半夏、蒼朮、細辛、香附、川芎、當歸、白朮之類的藥材。
陽虛在上的人要避免使用消耗陽氣的藥物,例如陳皮、砂仁、木香、檳榔、草果之類的藥材。陽虛在下的人要避免使用沉寒的藥物,例如黃柏、知母、梔子、木通之類的藥材。大便稀溏泄瀉的人要忌用滑利的藥物,例如天冬、肉蓯蓉、牛膝、當歸、柴胡、童便之類的藥材。表邪還沒解除的人要忌用收斂的藥物,例如五味子、酸棗仁、地榆、文蛤之類的藥材。氣滯的人要忌用阻塞的藥物,例如黃耆、白朮、山藥、甘草之類的藥材。凡是邪火在上的人,不應該用升提的藥物。
火遇到升提會更加熾烈。沉寒在下的人,不應該用降泄的藥物,陰氣被降泄會更加消亡。各種動的現象不宜再讓它動,例如火氣旺盛的人要忌用溫熱的藥物,血氣妄動的人要忌用辛香的藥物,汗液不止的人要忌用發散的藥物,精神躁動的人要忌用耗傷精氣的藥物。凡是藥性不寧靜的,都要謹慎使用。至於藥性過於剛烈暴躁的,更是不需要多說也知道要謹慎。各種靜的現象不宜再讓它靜,例如脈象沉微細弱,這是脈的靜;精神昏沉、氣息微弱,這是證候的靜;肌膚冰冷寒涼,這是表的靜;口腹畏寒怕冷,這是裡的靜。凡是藥性陰柔的,都要謹慎使用。至於藥性過於沉寒的,更是不需要多說也知道要謹慎。陽氣主動,如果用動的方法來加強動,就像火上加油一樣,難道不會燒焦爛掉嗎?陰氣主靜,如果用靜的方法來加強靜,就像雪上加霜一樣,難道不會寂滅消失嗎?以上所說的,只是簡略地闡述,文字無法完全表達,言語也無法完全傳達含義,能夠根據這些道理加以推廣運用,才能真正理解調和的真諦。)
3. 小柴胡湯
(仲景),治傷寒中風。少陽證,往來寒熱。(寒為陰,熱為陽。里為陰,表為陽。邪客於半表半里,陰出與陽爭,陰勝則寒。陽入與陰爭,陽勝則熱。又曰:太陽行身之後,屬膀胱寒水,為表,陽明行身之前,屬胃燥金,為表之裡。邪在於中,近後膀胱寒水則寒,近前陽明燥金則熱也。
寒熱有定時者為瘧,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。以熱在表而淺,邪惡正,故惡寒。寒已復熱,此邪未並於表裡,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。)胸脅痞滿,心煩喜嘔。(半表半裡,屬足少陽膽,脈行於兩脅。手少陽三焦之脈,絡心包。風邪干之,心氣不得宣暢,故煩滿,或攻胸脅,故又痞而痛也。
邪在表,則不煩不嘔,在裡則煩嘔。表方傳裡,故心煩喜嘔也。)默默不欲食。(邪在表則呻吟不安,在裡則煩而悶亂,邪自表而方傳裡,故默默靜也。經曰:陽入之陰則靜。邪在表則能食,入里則不能食。今在表裡之間,故但不欲食,未至於不能食也。)或脅下痛,或腹中痛,或渴或利。
(裡虛協熱。)或咳或悸,小便不利。(里有停飲。)耳聾口苦。(少陽膽脈絡於耳,膽氣上溢,故口苦。)脈弦。(肝與膽皆屬木,故脈弦。)或汗後餘熱不解,及春月時嗽。瘧發寒熱。婦人傷寒,熱入血室。(血室,衝脈也,男女皆有之。婦人傷寒七八日,邪當傳裡,值經水適來,則邪不久入腑,乘虛而入血室。
或經水適斷,表邪乘虛,亦入血室。熱與血搏,結而不行,致有寒熱如瘧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。在男子則下血譫語,皆為熱入血室。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,惟熱入血室,妊娠傷寒,為不同也。小柴胡在經主氣,在臟主血,故更能入血室。李東垣曰:若血受病,亦先調氣。謂氣不調則血不行,氣夫血婦也。
如婦人經病,先柴胡以行經之表,次四物以行經之裡,亦先氣而後血也。)亦治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手足冷。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為陽微結。(仲景曰: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,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有汗,故知非少陰也。
按三陰脈皆至頭胸中而遠,不上循頭。程郊倩曰:熱難結而不甚也,以有微惡寒之半表在,至於脈沉雖似里陰矣,則又有頭汗出之證以別之。凡脈細脈沉脈緊,皆陽熱鬱結之證,無關少陰也。可見陽氣一結,不但陽證似陰,陽脈亦似陰也。經曰,傷寒中風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。
不必悉具,又曰:傷寒五六日,發熱而嘔,醫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發熱汗出而愈。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,仍與小柴胡湯,雖雜證不能外也。)
柴胡(半斤),黃芩,人參,甘草,生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劈),水一斗二升,煮六升,去渣再煎,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喻嘉言曰:少陽經用藥,有汗吐下三禁,故但取小柴胡湯以和之。然一方之中,柴胡欲出表,黃芩欲入里,半夏欲去痰,紛紜而動,不和甚矣。
故去渣復煎,使其藥性合而為一,漫無異同,俾其不至於僨事爾。又和非和於表,亦非和於裡,乃和於中也。是必煎至最熱,令藥氣並停胃中,少頃,隨胃氣以敷布表裡,而表裡之邪,不覺潛消默奪。所以方中既用人參甘草,復加生薑大棗,不厭其復,全藉胃中天真之氣為斡旋。
所謂大力者,負之而走爾。試即以仲景印仲景,三黃附子湯中,以其人陽邪入陰而熱熾,非三黃不能除熱。其人復真陽內微而陰盛,非附子不有回陽。然必各煎,後乃得以各行其事,而復煎以共行其事之義,不亦彰彰乎。)
嘔逆,加生薑以散逆,陳皮以理氣。煩而不嘔,去半夏人參,加栝蔞以蕩鬱熱。渴者,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。若不渴,外有微熱,去參,加桂枝以解肌,覆取微汗。咳嗽去參棗生薑,加五味以斂肺,乾薑以散寒。(咳為氣逆肺寒。戴元禮曰:少陽有嗽無喘。有喘非少陽也。陽明有喘無嗽,有嗽非正陽明也。
)齒燥無津,(屬陽明火。)加石膏以清胃止渴。虛煩,加竹葉以涼心。糯米以和胃。痰熱,加栝蔞貝母。腹痛,去黃芩(以其寒中)加芍藥,(合陽草能和里。)脅下痞硬,去大棗,(甘令人滿加)牡蠣,(咸能軟堅)脅下痛,加青皮芍藥。(脅為肝膽之部,痛屬肝火,二藥平肝。
)心下悸,(經曰:太陽證飲水多,心下必悸,水停心下故悸。)小便不利,(水蓄不行。)去黃芩,(苦反堅腎。)加茯苓。(淡能利水。)本經頭痛加川芎,(入肝活血,散郁除風。)發黃加茵陳以利濕。
膽為清淨之腑,無出無入,其經在半表半裡,不可汗吐下,法宜和解。(仲景曰:少陽中風耳聾目赤,胸滿而煩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釋曰:邪在半表半裡,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,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又曰: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不可汗,汗之譫語。
釋曰:汗之亡津液,少陽之邪,因之入胃,故譫語。)邪入本經,乃由表而將至里,當徹熱發表,迎而奪之。勿令傳太陰。柴胡味苦微寒,少陽主藥,以升陽達表為君。黃芩苦寒,以降陰退熱為臣。(陽湊於陰則發熱,用柴胡升陽氣,使不陷入陰中,則不熱。陰湊於陽則發寒,用黃芩降陰氣,使不上入陽中,則不寒,又曰:柴胡黃芩之苦寒以退熱,半夏生薑之辛溫以退寒,人參大棗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。)半夏辛溫,能健脾和胃,以散逆氣而止嘔。
人參甘草,以補正氣而和中,使邪不得復傳人里為佐。邪在半表半裡,則營衛爭,(表屬衛,里屬營。)故用薑棗辛甘,以和營衛為使也。(陶節庵曰:本經證心下飽悶,未經下者,非結胸也,乃表邪傳至胸中。未入於臟,尚為在表,只須小柴胡加枳桔。不效,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,一服豁然,其效如神。
李時珍曰: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,而胸膈痞滿,實兼心肺上焦之邪。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證,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,黃芩亦少陽藥也。喻嘉言曰:傷寒分表裡中三治,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於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,助脾之中。但帶柴胡一味透表,黃芩一味透里。
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升者,帶柴胡出表。胃氣之降者,帶黃芩入里,一和而表裡之邪盡解。未盡者加工治之,不相杆格矣。徐忠可曰:小柴胡湯為邪傳少陽,恰在半表半裡,和解之主方,又能散諸經血凝氣聚。故凡邪之表裡混雜者,俱借之以提出少陽,俾循經而散。以柴甘生薑為定藥,余則加減隨證爾。
吳綬曰: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,太陽經之表熱,陽明之標熱,皆不能解也。若夫陽氣虛寒,面赤發熱,脈沉足冷者,服之立見危殆。及內有虛寒,大便不實,婦人新產發熱,皆不可用也。李士材曰:今人治傷寒,不分陰陽表裡,概用此方去參投之,以為平穩,殺人多矣,不獨峻劑也。喻嘉言曰:虛勞發寒熱者,乃衛虛則惡寒,營虛則發熱爾。
緩調營衛,俾不亢戰,寒熱自止。若誤用小柴胡,俾汗多而衛傷於外,便溏而營傷於內,虛熱轉加,病益甚矣。)
去半夏,加花粉,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。(金匱)治往來寒熱而渴,及勞瘧。(喻嘉言曰:此仲景治少陽病,全體大用之一方也。仲景謂瘧邪盛衰出入,必在少陽表裡之間,小柴胡湯乃傷寒少陽經,天然不易之法。渴者去半夏加栝蔞實,亦天然不易之法。而施之於少陽邪傳陽明,傷耗津液之證,亦為天然不易之法。
蓋渴雖陽明津竭,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,全本少陽之邪。觀內經刺法,渴者取之少陽,非以其木火之熱,劫奪胃津而然耶。故瘧邪進退於少陽,即以此方進退而施其巧。柴胡黃芩,對治木火。人參甘草,扶助胃土。栝蔞生津潤燥,薑棗發越營衛。若勞瘧之病,其木火盛,營衛衰,津液竭,所不待言,故並可施此方以治之也。
)去半夏人參薑棗,加桂枝幹姜花粉牡蠣,名柴胡桂枝幹薑湯。(仲景)治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。(喻嘉言曰:少陽證尚兼太陽,所以誤下而胸間微結也。太陽中篇結胸條內,頭微汗出,用大陷胸湯,以其熱結在裡,故從下奪之法也。
此頭汗出而胸微結,用柴胡桂枝幹薑湯,以里證未具,故從和解之法也。小柴胡方中減半夏人參,而加桂枝以行太陽,加乾薑以散滿,栝蔞根以滋干,牡蠣以軟結,一一皆從本例也。)亦治瘧發,寒多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,服一劑如神。(喻嘉言曰:此瘧之寒多熱少,或但寒不熱,非不似於牝瘧,而微甚則大不同。
仲景不立論,只附一方,且云服一劑如神,其邪之輕而且淺,從可識矣。蓋以衛氣在外,營血在內,胸中之陽氣,散行於分肉之間。今以邪氣痹之,則外衛之陽,反鬱伏於內守之陰,而血之痹者,愈瘀結而不散,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。其邪之入營者,既無外出之勢,而營之素痹者,亦不出而與陽爭,所以多寒少熱,或但有寒無熱也。小柴胡湯,本陰陽兩停之方,可隨瘧邪之進退以為進退者,加桂枝幹姜,則進而從陽。
痹著之邪,可以開矣,更加牡蠣以軟其堅壘,則陰陽豁然貫通,而大汗解矣,所以服一劑如神也。其加芩連,以退而從陰,亦可類推。)合桂枝湯,名柴胡桂枝湯。(仲景)治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。(喻嘉言曰:心下支結者,邪結於心下之偏旁,不中正也,比小結胸之正在心下,又較輕矣。
傷寒至六七日,宜經傳已遍,乃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微嘔,其邪尚在三陽之界,未入於裡,雖心下支結,而外證未除,即不可用大陷胸湯,以大陷胸湯主裡而不主表也。亦不可用小陷胸湯,以小陷胸湯主飲而不主表也。夫支結之邪,其在外者方盛,其陷入者原少,故但合用柴胡桂枝和解二法,以治其表,表邪去而支結自開矣。)除黃芩甘草,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,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
(仲景)治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。(喻嘉言曰:此伏飲素積,為變之最鉅者。蓋積飲之人,津液素結,原不足以充灌周身。及遇外感,一切汗吐下定法,漫難輕試。其誤下之變,更有進於結胸者,似此一證,八九日過經乃下之。
可謂慎矣。孰知外邪末盡,乘虛而陷,積飲挾之,填滿胸中。胸中既滿,則膻中之氣不能四布,而使道絕。使道絕則君主孤危,所以心驚而神亂也。煩與嚴語,本屬胃,此則兼心。小便不利,本屬津液內竭,此則兼小腸火燔。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又神明內亂,治節不行,百骸無主之明徵也。
夫邪方在表裡,其患已及神明,於此而補天浴日,寧復尋常表裡所辦。故用人參茯苓之補,以益心虛。鉛丹之重,以鎮心驚。龍骨牡蠣之澀,以為載神之舟楫。一方而批郄導窾,全收安內攘外之功。後人不察,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,豈其然哉。按傷寒雖云傳足不傳手,其實原無界限。
此證手少陰心主為邪所逼,神明內亂,因致譫語無倫,較他證譫語之屬胃實者,相去懸絕。若復以治足經之法治之,必無幸矣。方中藥止九味,用入心藥五種,不以為復。且用重澀藥三種,不以為猛。蓋都城震動,勢必悉力入援,非孤注可圖僥倖也。至於痰飲摶膈,最為剝床者,但用半夏一味。
表邪內襲,首發難端者,但從太少之例,用桂枝柴胡二味。陽邪入陰,最宜急驅者,但用大黃一味,是則治傷寒吃緊之處,咸落第二義。只從治心諸藥之後,一案共結其局,此等手眼,豈凡近可識耶。)去柴胡黃芩,加厚朴,名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。(仲景)治發汗後,腹脹滿者。
(喻嘉言曰:吐後腹脹,與下後腹脹,俱為實,以邪氣乘虛入里為實也。若發汗後,外已解而腹脹滿,知非裡實之證。由脾胃氣虛,津液摶結,陰氣內動,壅而為滿也。故以益胃和脾,降氣滌飲為治也。)除半夏,加當歸白芍大黃,名柴胡飲子。(子和)治肌熱,蒸熱,積熱,汗後餘熱,脈洪實弦數,(表為肌熱,里為蒸熱,壅為積熱。)亦治瘧疾。
(喻嘉言曰:於和法中,略施攻補,深中肯綮。)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,治春嗽。合平胃散,名柴平湯,治濕瘧,身痛,身重。加青黛,薑汁和丸,名清鎮丸。(潔古)治嘔吐脈弦,頭痛及熱嗽。本方一分,加四物二分,名柴胡四物湯。治婦人日久虛勞,微有寒熱。本方與四物各半,名調經湯。
以前胡易柴胡,名小前胡湯。(崔氏去風痰而降,余治同。)加陳皮芍藥,名柴胡雙解散。(節庵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