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下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下 (7)

1. 排氣飲

治氣逆食滯等證。

陳皮,枳殼,藿香(一錢五分),香附,澤瀉,烏藥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木香(七分或一錢)水煎熱服。如食滯者,加山楂麥芽各二錢。寒滯者,加焦乾姜肉桂之屬。氣逆之甚者,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。嘔而兼痛者,加半夏丁香之屬。痛在小腹者,加小茴香。兼疝者,加荔枝核。煨熟搗碎用二三錢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因為氣不順、食物積滯等引起的症狀。

藥材包含:陳皮、枳殼、藿香(各一錢五分)、香附、澤瀉、烏藥(各二錢)、厚朴(一錢)、木香(七分或一錢)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
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,可以加入山楂、麥芽各二錢。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的積滯,可以加入炒過的乾薑、肉桂等藥材。如果氣逆的情況嚴重,可以加入白芥子、沉香、青皮、檳榔等藥材。如果同時有嘔吐和疼痛,可以加入半夏、丁香等藥材。如果疼痛在小腹,可以加入小茴香。如果同時有疝氣問題,可以加入荔枝核,將荔枝核煨熟搗碎後用二到三錢。

2. 葛花解酲湯

專治酒積,或嘔吐,或泄瀉,痞塞頭痛,小便不利。(酒熱而兼濕,濕熱積於腸胃,故見諸證。)

葛花,豆蔻,砂仁(一錢),木香(二分),青皮,陳皮,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(四分),神麯(炒),乾薑,豬苓,澤瀉三分

過飲無度,濕熱之毒,積於腸胃。葛花獨入陽明,令濕熱從肌肉而解。豆蔻砂仁,皆辛散解酒,故以為君。神麯解酒而化食。木香乾姜,調氣而溫中。青皮陳皮,除痰而疏滯。二苓澤瀉,能驅濕熱從小便出。乃內外分消之劑。飲多則中氣傷,故又加參朮以補其氣也。(人參補氣最能解酒。

東垣曰:酒大熱有毒,無形之物也。傷之只當發汗,次利小便,上下分消其濕氣。今人或用酒證丸大熱之藥下之,或用大黃牽牛下之,是無形元氣受傷,反損有形陰血。陰血愈虛,陽毒大旺,元氣消亡,而虛損之病成矣。葛花解酒,而發散不如枳椇。枳椇一名雞距,一名木蜜,經霜黃赤而味甘。

其葉入酒,酒化為水。門外植此木者,屋內釀酒多不佳。)

白話文:

專門治療因為飲酒過量造成的積滯,可能會有嘔吐、腹瀉、胸悶不舒服、頭痛、小便不順暢等症狀。(這是因為酒屬於熱性又帶濕氣,濕熱積在腸胃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)

藥方組成:葛花、豆蔻、砂仁(各一錢)、木香(二分)、青皮、陳皮、人參、炒白朮、茯苓(各四分)、炒神麯、乾薑、豬苓、澤瀉(各三分)。

過量飲酒,導致濕熱毒素累積在腸胃。葛花特別能進入陽明經,使濕熱從肌肉發散而解。豆蔻和砂仁都是辛香發散的藥物,能解酒,所以作為主要藥材。神麯能解酒並且幫助消化食物。木香和乾薑能調理氣機並溫暖中焦。青皮和陳皮能化解痰濕並疏通氣滯。豬苓和澤瀉能將濕熱從小便排出。這是一個內外分消的藥方。飲酒過多會傷害中氣,所以又加入人參和白朮來補養元氣。(人參補氣最能解酒。)

李東垣說:「酒性大熱且有毒,是無形的東西。如果因飲酒過度而受傷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其次是用利小便的方法,將濕氣上下分流排出。現在有些人遇到酒病,卻用大熱的藥物來攻下,或用大黃、牽牛等瀉藥來瀉下,這樣反而會使無形的元氣受損,並進一步損耗有形的陰血。陰血越虛,陽毒就會越旺盛,導致元氣消散,最終形成虛損的病症。葛花能解酒,但發散的效果不如枳椇。枳椇又名雞距、木蜜,經過霜打後會呈現黃紅色,味道甘甜。

如果把枳椇的葉子放入酒中,酒就會變成水。如果家門外種了這種樹,屋內釀的酒通常都不太好。」

3. 大和中飲

治飲食積滯留聚等證。

陳皮,枳實(二錢),厚朴,澤瀉,山楂,麥芽(錢半),砂仁(五分),水煎溫服。脹甚者加白芥子。胃寒無火,或噁心者,加炮乾薑一二錢。疼痛者,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。痰多者加半夏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飲食積滯、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陳皮、枳實(各八克),厚朴、澤瀉、山楂、麥芽(各六克),砂仁(二克)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腹脹嚴重,可以加入白芥子。如果體質虛寒、沒有火氣,或是有噁心感,可以加入一到四克的炮乾薑。如果感到疼痛,可以加入木香、烏藥、香附之類的藥材。如果痰多,可以加入半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