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下 (5)
卷四下 (5)
1. 十香丸
治氣滯寒滯諸病。
木香,沉香,澤瀉,烏藥,陳皮,丁香,小茴香,香附(酒炒),荔枝核(煨焦各等分),皂角(微火燒煙盡減半),為末,酒糊丸。彈子大者,磨化服。丸桐子大者,湯引下。㿗疝之屬溫酒下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因為氣滯和寒滯所引起的各種疾病。
藥材包含:木香、沉香、澤瀉、烏藥、陳皮、丁香、小茴香、香附(用酒炒過)、荔枝核(煨烤至焦,以上藥材都等量),以及皂角(用微火燒到沒有煙,用量減半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酒調成糊狀,做成藥丸。藥丸如果像彈珠那麼大,就磨化後服用;如果像梧桐子那麼大,就用湯送服。如果是治療㿗疝這類疾病,就用溫酒送服。
2. 枳實消痞丸
(東垣),治心下虛痞,惡食懶倦,右關脈弦。(脾虛不運,故痞滿惡食,脾主四肢,虛故懶倦。右關屬脾,脈弦者,脾虛而木來侮之也。經曰: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隔,皆陰勝陽也。受病之臟,心與脾也。因而鬱塞為痞者,火與濕也。蓋心陽火也,主血。脾陰土也,主濕。
凡傷其陽,則火怫鬱而血凝。傷其陰,則土壅塞而濕聚。陰陽之分,施治之法,不可同也。)
枳實(麩炒),黃連(薑汁炒五錢,厚朴姜炒四錢),半夏曲,麥芽(炒),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(三錢),甘草(炙),乾薑(二錢),蒸餅糊丸。
枳實苦酸,行氣破血。黃連苦寒,瀉熱開鬱,並消痞之君藥。厚朴苦降,散濕滿而化食。麥芽鹹溫,破結氣而軟堅。半夏燥痰濕而和胃,乾薑去惡血而通關。(開五臟六腑,通四肢關節。)皆所以散而瀉之也。參朮苓草,甘溫補脾,使氣足脾運而痞自化。既以助散瀉之力,又以固本,使不傷真氣也。
(玉機微義曰: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。內有枳朮四君平胃等藥,利濕消痞,補虛之劑也。)
白話文:
此方出自李東垣之手,用來治療心下(胃脘部)虛弱而導致的痞塞不適,伴隨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等症狀,且患者右手的寸關脈呈現弦象。
這種情況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,所以產生痞塞脹滿、食慾不振的現象。脾主四肢,脾虛則四肢無力而懶於活動。右關脈屬於脾,脈象呈現弦狀,代表脾虛,導致肝木之氣來克制脾土。根據經絡理論:「太陰經所到的地方,容易積聚飲水形成痞塞隔絕的狀況,這都是陰氣過盛、陽氣不足的表現」。而發病的臟腑,主要在心和脾。因為鬱積閉塞而形成痞塞,原因在於火氣和濕氣。心屬陽火,主導血液運行;脾屬陰土,主導水濕運化。
如果損傷到陽氣,就會導致火氣鬱積而血瘀;如果損傷到陰氣,則會導致脾土壅塞而濕氣積聚。陰陽虛損的情況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可相同。
此方藥物組成:枳實(用麩皮炒過)、黃連(用薑汁炒過五錢)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四錢)、半夏曲、麥芽(炒過)、人參、白朮(用土炒過)、茯苓(三錢)、甘草(炙過)、乾薑(二錢),用蒸熟的餅做成藥丸。
枳實味苦酸,能行氣活血、破除積滯;黃連味苦性寒,能瀉熱、開通鬱結,兩者是消除痞塞的主要藥物。厚朴味苦,能降氣,能散濕氣,消除脹滿、幫助消化。麥芽味鹹性溫,能破除氣結、軟化堅硬積塊。半夏能燥濕化痰、調和胃氣;乾薑能去除惡血、通暢氣機(開通五臟六腑,通達四肢關節)。這些藥物都具有消散和疏瀉的功效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藥性甘溫,能補益脾氣,使脾氣充足、脾胃運化正常,痞塞自然消解。這些藥物既能加強消散疏瀉的藥力,又能鞏固根本,避免損傷正氣。
《玉機微義》中說:此方是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方,方中包含了枳朮、四君子湯、平胃散等藥物,有著利水祛濕、消除痞塞、補益虛弱的功效。
3. 廓清飲
治三焦壅滯,胸膈脹滿,氣道不清,小水不利。年力未衰,通身腫脹,或肚腹單脹,氣實非水等證。
枳殼(二錢),厚朴(一錢半),大腹皮(一二錢),白芥子(七分或一二錢),陳皮(二錢),茯苓(連皮用二三錢),蘿蔔子(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用),澤瀉(二三錢),水煎食遠服。內熱多火,小便熱數者,加梔子木通各一二錢。身黃小便不利者,加茵陳二錢。
小腹脹滿,大便堅實不通者,加生大黃三五錢。肝滯脅痛者,加青皮。氣滯胸腹疼痛者,加烏藥香附。食滯者,加山楂麥芽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叫做「廓清飲」,主要治療三焦氣機阻塞,導致胸膈脹滿、呼吸不順暢、小便不順利等症狀。如果患者還年輕、體力還沒衰退,卻出現全身腫脹,或是只有肚子脹,而且是氣機壅滯而不是水腫等情況,都可以使用這個藥方。
藥方組成: 枳殼(八克),厚朴(六克),大腹皮(四到八克),白芥子(二到四克),陳皮(八克),茯苓(帶皮用,八到十二克),蘿蔔子(生搗,四克,如果脹氣不嚴重、能吃飯就不用),澤瀉(八到十二克)。用水煎煮,在飯後服用。
如果體內有熱、容易上火、小便次數多且發熱,可以加梔子和木通各四到八克。 如果身體發黃、小便不順利,可以加茵陳八克。 如果小腹脹滿、大便乾硬不通,可以加生大黃十二到二十克。 如果肝氣鬱滯導致脅肋疼痛,可以加青皮。 如果氣機不暢導致胸腹疼痛,可以加烏藥和香附。 如果是因為消化不良導致積食,可以加山楂和麥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