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下 (5)
卷四下 (5)
1. 十香丸
治氣滯寒滯諸病。
木香,沉香,澤瀉,烏藥,陳皮,丁香,小茴香,香附(酒炒),荔枝核(煨焦各等分),皂角(微火燒煙盡減半),為末,酒糊丸。彈子大者,磨化服。丸桐子大者,湯引下。㿗疝之屬溫酒下。
白話文:
木香、沉香、澤瀉、烏藥、陳皮、丁香、小茴香、香附(用酒炒過)、荔枝核(烘烤至焦黑)、皁角(用小火燒至冒煙,然後減半)、磨成細粉,用酒糊做成丸劑。彈子大小的丸劑,磨成粉後服用。桐子大小的丸劑,用湯送服。或將這種藥丸作為疝氣藥,用溫酒送服。
2. 枳實消痞丸
(東垣),治心下虛痞,惡食懶倦,右關脈弦。(脾虛不運,故痞滿惡食,脾主四肢,虛故懶倦。右關屬脾,脈弦者,脾虛而木來侮之也。經曰: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隔,皆陰勝陽也。受病之臟,心與脾也。因而鬱塞為痞者,火與濕也。蓋心陽火也,主血。脾陰土也,主濕。
凡傷其陽,則火怫鬱而血凝。傷其陰,則土壅塞而濕聚。陰陽之分,施治之法,不可同也。)
白話文:
(東垣),治療心窩部脹滿,胃部痞滿,食慾不振,懶倦乏力,右關脈弦數。(脾虛不運,所以肚子飽脹,食慾不振,脾主四肢,虛弱所以懶倦乏力。右關脈屬脾,脈弦數,是脾虛而肝木來侮辱它。經典說:太陰(脾)所到之處,就會產生積飲痞隔,都是陰盛陽衰。受病的臟腑,是心和脾。因而導致鬱塞而形成痞滿的,是火和濕。因為心陽是火,主血。脾陰是土,主濕。
枳實(麩炒),黃連(薑汁炒五錢,厚朴薑炒四錢),半夏曲,麥芽(炒),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(三錢),甘草(炙),乾薑(二錢),蒸餅糊丸。
白話文:
枳實(用麩炒)、黃連(用薑汁炒五錢,用厚朴與生薑炒四錢)、半夏曲、麥芽(炒)、人參、白朮(用土炒)、茯苓(三錢)、甘草(炙)、乾薑(二錢)、蒸餅糊丸。
枳實苦酸,行氣破血。黃連苦寒,瀉熱開鬱,並消痞之君藥。厚朴苦降,散濕滿而化食。麥芽鹹溫,破結氣而軟堅。半夏燥痰濕而和胃,乾薑去惡血而通關。(開五臟六腑,通四肢關節。)皆所以散而瀉之也。參朮苓草,甘溫補脾,使氣足脾運而痞自化。既以助散瀉之力,又以固本,使不傷真氣也。
白話文:
枳實味苦酸,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。黃連味苦寒,具有清熱解鬱、消痞的作用,是治療痞症的首選藥物。厚朴味苦降,具有散濕化食的作用。麥芽味鹹溫,具有破氣散結、軟堅的作用。半夏味燥,具有燥濕化痰、和胃的作用。乾薑味辛溫,具有去惡血、通關的作用。(疏通五臟六腑,使四肢關節條達。)這些藥物都具有散結瀉熱的作用。參、朮、苓、草都味甘溫,具有補益脾氣的作用,使氣血充足,脾胃運化功能正常,痞症自然消除。這些藥物既能幫助散瀉邪氣,又能固護脾胃之氣,防止正氣受到損傷。
(玉機微義曰: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。內有枳朮四君平胃等藥,利濕消痞,補虛之劑也。)
白話文:
玉機微義說:這個方劑是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法。裡面有枳朮四君子平胃等藥物,可以利濕消痞,補虛。
3. 廓清飲
治三焦壅滯,胸膈脹滿,氣道不清,小水不利。年力未衰,通身腫脹,或肚腹單脹,氣實非水等證。
白話文:
治療三焦不通,胸部和膈肌感到脹滿,呼吸不順暢,小便不暢的情況。適用於身體還未虛弱,全身或僅腹部腫脹,氣體積聚而非水分過多等症狀。
枳殼(二錢),厚朴(一錢半),大腹皮(一二錢),白芥子(七分或一二錢),陳皮(二錢),茯苓(連皮用二三錢),蘿蔔子(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用),澤瀉(二三錢),水煎食遠服。內熱多火,小便熱數者,加梔子木通各一二錢。身黃小便不利者,加茵陳二錢。
白話文:
-
枳殼 (2 錢)
-
厚朴 (1.5 錢)
-
大腹皮 (1.2 錢)
-
白芥子 (7 分或 1.2 錢)
-
陳皮 (2 錢)
-
茯苓 (連皮使用 2.3 錢)
-
蘿蔔子 (生搗 1 錢,如果中氣不甚脹且能進食,則不需要使用)
-
澤瀉 (2.3 錢)
將上述藥材水煎後飲用,可遠距離服用。
- 如果內熱火氣大,小便熱數,則加入梔子、木通各 1.2 錢。
- 如果身體發黃,小便不利,則加入茵陳 2 錢。
小腹脹滿,大便堅實不通者,加生大黃三五錢。肝滯脅痛者,加青皮。氣滯胸腹疼痛者,加烏藥香附。食滯者,加山楂麥芽。
白話文:
如果小腹脹滿,大便堅實不通暢,可以加入三到五錢的生大黃。
如果有肝氣鬱結引起的肋骨疼痛,可以加入青皮。
如果有氣滯引起的胸腹疼痛,可以加入烏藥和香附。
如果有食物滯留不消化的情況,可以加入山楂和麥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