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下 (4)

1. 芍藥枳實丸

治食積痞滿,及小兒腹大脹滿,時常疼痛,脾胃不和等證,此方較枳朮丸其效更神。

白朮(麵炒),赤芍藥(酒炒二兩),枳實(麩炒),陳皮(一兩),荷葉湯煮黃老米糊為丸,桐子大,米飲或滾白湯任下百餘丸。如臟寒,加炒黃乾薑一二兩。如脾胃虛,加人參一二兩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腹部痞塞脹滿,以及小孩子肚子脹大、經常疼痛、脾胃不協調等症狀。這個方子的效果比枳朮丸更好。

藥方組成: 白朮(用麵粉炒過)、赤芍藥(用酒炒過,各二兩)、枳實(用麩皮炒過)、陳皮(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和用荷葉水煮過的黃老米糊混合製成丸子,大小像桐子一樣。每次用米湯或熱開水送服一百多顆。

如果體內有寒氣,可以加入炒過的乾薑一到二兩;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一到二兩。

2. 痞氣丸

(東垣),治脾積,在於胃脘,大如盤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。或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(金匱曰:堅而不移者名積,為臟病。推移不定者名聚,為腑病。按痞病由陰伏陽蓄,氣血不運而成。處心下,位中央,填塞痞滿,皆土病也。與脹滿有輕重之分。痞惟內覺滿悶,脹滿則外有脹急之形也。

有中氣虛衰,不能運化精微而成痞者。有飲食痰積,不能施化而成痞者。有濕熱太甚,上乘心下而成痞者。古方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,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,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,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。惟宜上下分消其氣,果有內實之證,庶可略施疏導。世人苦於痞塞,喜用利藥,暫時通快。

藥過滋甚,皆由不察中氣不暈所致爾。)

黃連(八錢),厚朴(五錢),吳茱萸(三錢),白朮(土炒),黃芩(二錢),茵陳(酒炒),乾薑(炮),砂仁(錢半),人參,茯苓,澤瀉(一錢),川烏(炮),川椒(炒五分),桂,巴豆霜(四分),蜜丸,燈草湯下。黃連瀉熱燥濕,治痞君藥。(仲景治痞滿,諸瀉心湯皆用之。

)厚朴砂仁,行氣而散滿。茵陳苓瀉,利水以實脾,黃芩清肺而養陰,椒萸燥脾而逐冷。薑桂川烏,補命火以生脾土,而薑桂又能去瘀生新。(脾無積血,心下不痞。)巴豆能消有形滯積,為斬關奪門之將,藉之以為先驅。加參朮者,以補脾元正氣,正旺然後可以去邪也。(潔古曰:養正積自除。

除吳茱白朮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,加菖蒲茯神丹參紅豆,名伏梁丸。治心積,起臍上至心下,大如臂,令人煩心。除吳茱砂仁桂術黃芩澤瀉,加柴胡莪朮皂角昆布甘草,名肥氣丸。治肝積,在左脅下,有頭足,令人發咳,痎瘧不已。除吳茱白朮砂仁黃芩茵陳澤瀉,加紫菀桔梗天冬白蔻清皮陳皮三稜,名息賁丸。

淡薑湯下,治肺積,在右脅下,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發肺癰,秋冬黃連減半。除吳茱白朮砂仁人參乾薑川椒黃芩茵陳,加菖蒲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獨活全蠍,名賁豚丸,淡鹽湯下。治腎積,發於小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上下無時,令人喘咳骨痿,及男子七疝,女子瘕聚帶下。(此東垣五積方也,雖有破滯削堅之藥,多借人參之力,贊助成功。

經曰: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)

白話文:

這是東垣先生的痞氣丸,用來治療脾臟積聚的問題,這個積聚的位置在胃脘處,大小像盤子一樣,久久不癒,會導致四肢無力。有時會出現黃疸,飲食中的營養無法輸送到身體各處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:堅硬不移動的叫做積,屬於臟腑的病;能移動的叫做聚,屬於六腑的病。痞病是因為體內陰氣潛伏,陽氣蓄積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的。它處於心窩處,位置在中間,感覺堵塞、脹滿,這都是脾胃的毛病。痞病與脹滿有輕重之分,痞病只是感覺內部悶脹,脹滿則外表看起來會脹大。

有些痞病是因為中氣虛弱,不能運化食物的精華所導致;有些是因為飲食積滯、痰液積聚,不能消化吸收而形成;有些是因為濕熱太重,向上侵襲心窩而引起。古人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的苦味藥來疏導,用厚朴、半夏、生薑的辛味藥來散開,用人參、白朮的甘溫藥來補益,用茯苓、澤瀉的淡味藥來滲濕。總之要讓氣上下分開,如果真的有內實的症狀,才能稍微用疏導的方法。世人苦於胸痞堵塞,喜歡用瀉藥,雖然一時感到通暢,但藥性太過則會傷害身體,都是因為沒有注意到中氣虛弱、運化功能不佳所導致的。

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有:黃連(八錢)、厚朴(五錢)、吳茱萸(三錢)、炒白朮、黃芩(二錢)、酒炒茵陳、炮製過的乾薑、砂仁(一錢半)、人參、茯苓、澤瀉(一錢)、炮製過的川烏、炒川椒(五分)、桂、巴豆霜(四分),用蜂蜜做成藥丸,用燈心草煮的水送服。黃連能瀉熱燥濕,是治療痞病的主要藥物。(張仲景治療痞滿,用的各種瀉心湯都用到黃連。)

厚朴和砂仁能行氣、散滿;茵陳和茯苓、澤瀉能利水、健脾;黃芩能清肺、養陰;川椒和吳茱萸能燥脾、驅寒。乾薑、桂枝和川烏能補充命門火,使脾土得以生長,乾薑和桂枝還能去除瘀血,促進新生。(脾臟沒有積血,心下才不會出現痞塞。)巴豆能消除有形的積滯,像一個先鋒官,可以開路。加入人參和白朮,是為了補充脾胃的元氣,只有正氣旺盛,才能驅除邪氣。(李杲說:養好正氣,積滯自然會消除。)

如果去除吳茱萸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茵陳、川椒、砂仁,加上菖蒲、茯神、丹參、紅豆,就成了伏梁丸。這個方子治療心積,位置從肚臍上方到心下,大小像手臂一樣,會使人煩躁不安。

如果去除吳茱萸、砂仁、桂枝、白朮、黃芩、澤瀉,加上柴胡、莪朮、皂角、昆布、甘草,就成了肥氣丸。這個方子治療肝積,位置在左脅下方,有頭有腳,會使人咳嗽,瘧疾反覆發作。

如果去除吳茱萸、白朮、砂仁、黃芩、茵陳、澤瀉,加上紫菀、桔梗、天冬、白蔻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,就成了息賁丸。用淡薑湯送服,治療肺積,位置在右脅下方,會使人忽冷忽熱,氣喘咳嗽,甚至引發肺癰。在秋冬季節,黃連的用量要減半。

如果去除吳茱萸、白朮、砂仁、人參、乾薑、川椒、黃芩、茵陳,加上菖蒲、丁香、附子、苦楝、延胡索、獨活、全蠍,就成了賁豚丸。用淡鹽水送服,治療腎積,發病於小腹,上達心下,形狀像小豬,上下遊走不定,會使人氣喘咳嗽、骨骼痿軟,男子會患七種疝氣,女子會患子宮積聚、帶下病。(以上是東垣先生治療五種積聚的方子,雖然有破除積滯、消散堅硬的藥物,但多數要藉助人參的力量,輔助藥力發揮作用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大的積聚,不能輕易觸犯,要讓它衰退大半就停止,過度用藥反而會導致死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