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下 (3)
卷四下 (3)
1. 和胃飲
治寒濕傷脾,霍乳吐瀉,及痰飲水氣,胃脘不清,嘔惡脹滿等證。
陳皮,厚朴(各一錢五分),乾薑(炮一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
此即平胃散之變方也。凡嘔吐等證,多有胃氣虛寒,一聞蒼朮之氣,亦能動嘔,故以乾薑代之。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澤瀉之類,皆可隨宜增用之。若胸腹有滯,而兼時氣寒熱,加柴胡以清利之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[和胃飲]是治療因為寒濕侵犯脾胃,導致上吐下瀉,或是痰飲水氣停滯,胃部不清爽,噁心想吐、腹脹等症狀的。
藥方組成:陳皮、厚朴(各一錢五分)、炮過的乾薑(一到二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。
這個方子是從平胃散變化而來的。一般來說,嘔吐等症狀,大多是胃氣虛寒所引起。如果聞到蒼朮的氣味,反而容易引發嘔吐,所以用乾薑來取代蒼朮。像藿香、木香、丁香、茯苓、半夏、扁豆、砂仁、澤瀉這些藥材,都可以根據病情需要來酌量增加使用。如果胸腹有氣滯,而且同時有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怕冷,可以加上柴胡來疏通氣機、清解外邪。
2. 保和丸
治食積飲停,腹痛泄瀉,痞滿吐酸,積滯惡食,食瘧下痢。(傷於飲食,脾不運化,滯於腸胃,故有泄痢食痢等證。傷而未甚,不欲攻以厲劑,惟以和平之品,消而化之,故曰保和。東垣曰:傷飲者,無形之氣也,宜發汗利小便,以導其濕。傷食者,有形之物也,輕則消化,或損其谷,重則方可吐下。
脈經云:大腸有宿食,寒慄發熱,有時如瘧,輕則消導,重則下之。)
山楂(三兩去核),神麯(炒),茯苓,半夏(一兩),陳皮,萊菔子(微炒),連翹(五錢),曲和丸,麥芽湯下,或加麥芽入藥亦可。
山楂酸溫,收縮之性,能消油膩腥膻之食。(收縮故食消。)陳曲辛溫,蒸窨之物,能消酒食陳腐之積。菔子辛甘,下氣而制面。麥芽鹹溫,消穀而軟堅。(堅積堅痰。)傷食必兼乎濕,茯苓補脾而滲濕。積久心郁為熱,連翹散結而清熱。半夏能潤能燥,和胃而健脾。陳皮能降能升,調中而理氣。此傷於飲食而氣未病者,故但當消導也。
加白朮白芍,去半夏菔子連翹,蒸餅糊丸,名小保和丸,助脾進食。加白朮二兩,名大安丸。或加人參,治飲食不消,氣虛邪微。加白朮香附黃芩黃連厚朴枳實,治積聚痞塊。合越鞠丸,扶脾開鬱。
白話文:
保和丸
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吃太多東西或喝太多飲料,導致食物積滯、肚子痛、腹瀉、胸腹脹滿、嘔吐酸水、消化不良、厭食,甚至是像瘧疾一樣的腹瀉(通常是吃東西後引起的腹瀉)。
因為飲食不當,脾胃無法正常運化,導致食物積滯在腸胃,所以會出現腹瀉、食積性腹瀉等症狀。如果情況不嚴重,不應該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攻擊,而是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幫助消化和化解積滯,所以叫做「保和」(保養和諧)。東垣說:飲食導致的疾病,如果是「飲」的問題,是無形的氣滯,應該用發汗或利小便的方式來導出濕氣;如果是「食」的問題,是有形的食物積滯,情況輕微的就幫助消化或減少食量,情況嚴重的才可以考慮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。
《脈經》也說:大腸內有積滯的食物,會感到寒冷發抖、發熱,有時候像瘧疾一樣,情況輕微的就幫助消化,情況嚴重的就用瀉下的方法。
藥方組成:
山楂(去除果核,用三兩),炒過的 神麯、茯苓、半夏(各一兩),陳皮、稍微炒過的萊菔子、連翹(各五錢)。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神麯和丸,用麥芽湯送服。也可以在藥方中加入麥芽。
山楂味道酸溫,有收縮的作用,可以消化油膩和腥味的食物。(因為收縮所以可以幫助消化。)陳曲味道辛溫,是蒸製發酵的食物,可以消化酒食和陳腐的積滯。萊菔子味道辛甘,可以下氣、幫助消化麵食。麥芽味道鹹溫,可以消化穀物和軟化堅硬的積滯(包括堅硬的積食和痰)。因為食物積滯常常伴隨著濕氣,茯苓可以健脾、去除濕氣。積滯久了會使人感到心煩鬱悶而生熱,連翹可以散結、清除熱邪。半夏具有潤燥雙重作用,可以和胃、健脾。陳皮可以降氣也可以升氣,可以調和脾胃、疏理氣機。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疾病,但氣機尚未受損,所以只需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。
如果加入白朮和白芍,去除半夏、萊菔子和連翹,用蒸餅糊來製成藥丸,就叫做「小保和丸」,可以幫助脾胃功能、促進食慾。如果加入兩兩的白朮,就叫做「大安丸」。如果再加入人參,可以治療因為飲食不消化、氣虛、邪氣微弱的狀況。如果加入白朮、香附、黃芩、黃連、厚朴、枳實,可以治療積聚、痞塊。和越鞠丸一起使用,可以扶助脾胃、開解鬱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