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
1. 卷四下
2. 消導門
(消者,散其積也。導者,行其氣也。脾虛不健,則氣不流行,氣不流行,則停滯而為積。或作瀉痢,或成症痞。以致飲食減少,五臟無所資稟,氣血日以虛衰,因致危因者多矣,故必消而導之。峻劑已見攻下門,茲集緩攻平治之劑。)
白話文:
所謂「消」,是指散開積聚的東西;所謂「導」,是指疏通行氣。如果脾胃虛弱不健康,那麼氣的運行就會不順暢,氣不順暢就會停滯而形成積聚。這些積聚可能會導致腹瀉或腹部脹滿痞塞。進而導致食慾下降,五臟六腑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,氣血也會日漸虛弱衰敗,因此而導致危險情況的人很多。所以必須要用消散和疏導的方法來治療。猛烈的藥劑已經在「攻下門」中提過了,這裡蒐集的是藥效比較緩和、平穩的藥劑。
3. 枳朮丸
(潔古),消痞除痰,健脾進食。
白朮(二兩土蒸),枳實(一兩麩炒),為末,荷葉包陳米飯,煨乾為丸。痞悶加陳皮,氣痞加木香,傷食加麥芽神麯。
東垣曰:白朮甘溫,補脾胃之元氣,其味苦,除胃中濕熱利腰臍間血,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。枳實苦寒,泄胃中痞悶,化胃中所傷。是先補其虛,而後化其傷,則不峻矣。荷葉中空色青,形仰象震,在人為少陽膽,胃氣,元氣,穀氣,甲膽上升之氣,皆生氣也。食藥感此氣化,胃氣何為不上升乎。
燒飯與白朮協力,滋益穀氣,補令胃厚,不致再傷,其利廣矣。(王安道曰:勞倦飲食,雖俱為內傷,誠不足矣。飲食傷,又當於不足之中,分其有餘。夫飢餓不飲食者,胃氣空虛,此為不足而傷也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者,此不足之中,兼有餘而傷也。惟其不足,故補益。
惟其有餘,故消導。亦有物滯氣傷,宜消補兼行者。亦有物滯氣不傷,但須消導者。亦有不須消導,但須補益者。枳朮丸之類,雖曰消導,固有補益之意焉。亦有所滯之物,非枳丸之力,所能去者。備急丸煮黃丸瓜蒂散等,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而勿用也。景岳曰:枳朮丸,以白朮為君,脾得其燥,所以能健,然佐以枳實,其味苦峻,有推牆倒壁之功,此實乃攻於守之劑。推脾氣不清,而滯勝者,正當用之。
若脾氣已虛,非所宜也。今人不察,相傳為補脾之藥,而朝吞暮吐。或以小兒瘦弱,制今常服,則過足以傷其氣,助其瘦弱,用宜酌也。)
金匱用枳實七枚,白朮二兩,作湯,名枳朮湯。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盤。(心下,上為陽分也,屬氣分之水。)加半夏一兩,名半夏枳朮丸,治脾濕停痰,及傷冷食,淋者。加澤瀉一兩,加陳皮半夏,名橘半枳朮丸,健脾,消痞,化痰。加橘皮一兩,名橘皮枳朮丸,治飲食不消,氣滯痞悶。
加木香一兩,名木香枳朮丸,治氣滯痞滿。(木香平肝行氣,使木不剋土。)再加砂仁,名香砂枳朮丸,破滯氣,消飲食,強脾胃。再加乾薑五錢,名木香乾姜枳朮丸,兼治氣寒。再加人參陳皮,名木香人參乾薑枳朮丸,開胃進食。加茯苓五錢,乾薑七錢,名消飲丸,治停飲胸滿嘔逆。
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麯橘紅各一兩,名三黃枳朮丸,治傷肉食濕面辛熱味厚之物,填塞悶乳不快。加神麯麥芽各一兩。名三黃枳朮丸,治內傷飲食,或泄瀉。
白話文:
[枳朮丸]
這個藥方(出自李杲的《脾胃論》),可以消除胸腹脹滿、化解痰液,並且健脾幫助消化。
藥材組成:白朮(用土蒸過,兩份),枳實(用麩皮炒過,一份),將兩者磨成粉末,用荷葉包裹著陳米飯一起煨乾,再製成藥丸。如果感到胸悶,可以加入陳皮;如果是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,可以加入木香;如果是因飲食不當引起的消化不良,可以加入麥芽和神麯。
李杲說:白朮性味甘溫,可以補充脾胃的元氣,它的味道略帶苦,可以去除胃中的濕熱,並有利於腰部和肚臍之間的血液循環,它的補益作用大約是枳實這種消化藥的一倍。枳實性味苦寒,可以疏泄胃中的脹悶感,化解胃中積滯的食物。所以,這個藥方是先補養虛弱的脾胃,然後再化解積滯的食物,因此不會過於猛烈。荷葉中間是空的,顏色是青色的,形狀向上,像震卦的樣子,在人體中對應少陽膽,胃氣、元氣、穀氣,以及膽氣上升之氣,這些都是生發的氣。服用藥物時感受這種氣機的變化,胃氣為什麼不會上升呢?
用米飯和白朮一起煨乾,可以增強穀氣的滋養作用,補益脾胃,使胃變得強壯,避免再次受損,它的好處非常廣泛。(王安道說:勞累和飲食不當,雖然都是內傷,但確實是體內不足造成的。飲食引起的損傷,還要在不足的情況下,區分是有餘還是不足。如果因為飢餓而不進食,導致胃氣空虛,這是體內不足而引起的損傷。如果飲食過量,導致腸胃受損,這是體內不足,又兼有食物積滯引起的損傷。對於體內不足的情況,就應該補養;對於積滯有餘的情況,就應該消導。也有既有積滯又有氣傷的情況,應該兼顧消導和補養;也有只有積滯,但氣沒有受損的情況,只需要消導;也有不需要消導,只需要補養的情況。像枳朮丸這類的藥方,雖然說是消導,但其實也包含補益的含義。也有一些積滯的物質,不是單靠枳實的藥力就能夠去除的。所以像備急丸、煮黃丸、瓜蒂散等藥方,李杲和張元素也是不會忽略而不用的。張景岳說:枳朮丸以白朮為主藥,脾得到白朮的燥性,才能變得強健,但又輔以枳實,枳實性味苦而峻猛,有推牆倒壁的功效,所以這個藥方實際上是一個在補的基礎上,同時兼顧攻的藥劑。當脾氣不清、積滯較重的時候,才應該使用這個藥方。
如果脾氣已經虛弱了,就不適合使用。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都把它當作是補脾的藥,結果服用後不是吐就是拉。或者認為小孩子身體瘦弱,就經常給他們服用,這樣過多的使用反而會損傷他們的氣機,加重瘦弱,應該慎重使用。)
《金匱要略》中用枳實七枚,白朮二兩,煮成湯藥,叫做枳朮湯。用來治療水飲停留在心下,形成像盤子一樣堅硬的腫塊,邊緣像旋轉的盤子。(心下,指的是上部的陽分,屬於氣分的水。)如果加入半夏一兩,就叫做半夏枳朮丸,用來治療脾濕停滯形成的痰液,以及因受冷或吃冷食引起的淋漓不盡的病症。如果加入澤瀉一兩,再加入陳皮、半夏,就叫做橘半枳朮丸,可以健脾、消除脹滿、化解痰液。如果加入橘皮一兩,就叫做橘皮枳朮丸,可以治療飲食不消化、氣滯胸悶。
如果加入木香一兩,就叫做木香枳朮丸,可以治療氣滯腹脹。(木香可以平肝行氣,使木不剋土。)如果再加入砂仁,就叫做香砂枳朮丸,可以破除積滯的氣,消除飲食停滯,強健脾胃。如果再加入乾薑五錢,就叫做木香乾薑枳朮丸,同時可以治療氣虛寒冷的病症。如果再加入人參、陳皮,就叫做木香人參乾薑枳朮丸,可以開胃增進食慾。如果加入茯苓五錢、乾薑七錢,就叫做消飲丸,可以治療停留在體內的飲水導致的胸悶、嘔吐等症狀。
如果加入酒炒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炒神麯、橘紅各一兩,就叫做三黃枳朮丸,可以治療因吃肉食、濕麵、辛辣、味道濃厚的食物,導致胸腹悶脹不適。如果加入神麯、麥芽各一兩,就叫做三黃枳朮丸,可以治療因內傷飲食而引起的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