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三上 (5)
卷三上 (5)
1. 麻黃湯
(徐忠可曰:濕雖宜汗,但汗大出,則濕反不去,則知汗中自有法。故以麻黃湯為發汗之主,而加朮一味以為固,本清濕之地,則內外兩得矣。然發汗雖亦有火攻之法,而非治濕也,故又戒之。)去桂枝杏仁,加附子,名麻黃附子湯。(金匱)仲景曰: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,屬少陰。
(小字宜玩,觀沉小屬少陰句,可知正水而不喘。脈沉而加小,即從少陰論治,亦即石水治法,所以石水不出方也。)浮者為風,無水虛腫者為氣水,發其汗即已,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。浮者,宜杏子湯,〔徐忠可曰:仲景於風水皮水裡水皆出方。獨所云石水不出方。觀所出之方,似乎責之手足太陽,手足太陰。
里水與急風,兼責陽明而用石膏。此獨另揭言水之為病,脈沉小者屬少陰。後即承之曰: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。然則此方,或即所謂石水之主方耶,又即承麻黃附子甘草方。而曰脈浮者,宜杏子湯。即脈浮,不與前風水皮水方相同,豈非杏子方,乃正水而間有脈浮者,即為風水,宜用此方耶。(正水之下寒多者,似亦可用。
)蓋麻黃附子甘草方,即麻黃甘草二味爾。以少陰而加附子,發其龍火之真陽。協力麻黃甘草,以開久蝕之陰。杏子湯,因金囚不能暈水,故以脈浮者責肺金之熱,而瀉氣以泄其水之實爾。(經不顓言石水,可知正水亦有屬少陰者,故不若以脈沉為別爾。惟麻黃附子湯為少陰水主方,若脈浮,則浮者為風,故仍責肺。
而用杏子方爾。)若無水虛腫,此即所謂風氣相搏,氣強即為風水之屬也,故亦主發汗。〕除桂枝杏仁。名甘草麻黃湯。(金匱)仲景曰:里水,越婢加朮湯主之。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〔徐忠可曰:里水,即一身面目黃腫,脈沉而渴,正水也。麻黃髮其陽,甘草以和之,則陽行而水去。
即有裡熱,不治自清爾。且以防質弱者,不堪石膏也。(水已成,則氣壅肺熱。故里水與風水,俱有用石膏者。不用桂枝,可知麻黃無桂枝,不全發表,大能通徹營中之氣,故用以治水爾)〕單去桂。麻黃(不去節)杏仁(不去皮尖)甘草(生用)名三拗湯。(局方)治感冒風寒,咳嗽鼻塞。
(麻黃留節,發中有收,杏仁留尖,取其發。連皮,則行皮。甘草生用,補中有瀉也。)
忌汗諸證。傷寒傷風辨。陰陽表裡辨。
白話文:
麻黃湯
徐忠可說:雖然濕病宜用發汗法治療,但如果出汗太多,濕氣反而不容易去除,所以發汗也要講究方法。因此,麻黃湯是發汗的首選方劑,再加入白朮一味以固護脾胃,這樣就能從內外兩方面治療濕病。但是,雖然發汗也有像用火攻一樣快速見效的方法,卻不是治療濕病的正確方法,所以要特別注意。
去除此方中的桂枝、杏仁,加入附子,就成了麻黃附子湯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張仲景說:水腫病的脈象沉而細小,屬於少陰經病證。(小字注:仔細觀察脈象沉而細小屬於少陰經這句話,可以知道這是純粹的水腫,並非伴有喘息。脈象沉而細小,就從少陰經來治療,也就是石水病的治療方法,所以石水病沒有單獨的方劑。)浮脈屬於風證,沒有水腫而虛胖的屬於氣水症,只要發汗就能痊癒;脈象沉的,則應該服用麻黃附子湯;浮脈的,則應該服用杏子湯。(徐忠可說:張仲景對於風水病、皮水病、裡水病都開具了不同的方劑,唯獨所謂的石水病沒有單獨的方劑。從他所開具的方劑來看,似乎是針對手足太陽經、手足太陰經。裡水病和急風病則同時針對陽明經,而使用石膏。但是這裡單獨提到水腫病,脈象沉而細小的屬於少陰經。後面接著說:脈象沉的,應該用麻黃附子湯。那麼,這個方劑,是不是就是所謂石水病的主方呢?它也是承襲麻黃附子甘草湯而來的。而他說脈象浮的,應該用杏子湯。也就是說,脈象浮的,跟之前風水病、皮水病的治療方法不同,難道杏子湯是針對純粹的水腫,而偶爾出現浮脈,也就是風水病,所以才用這個方劑嗎?(正水病中寒邪較盛的,似乎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劑。)總而言之,麻黃附子甘草湯,其實就是麻黃和甘草兩味藥。因為是少陰經病證,所以加入附子,以激發它內在的真陽之氣。麻黃和甘草協同作用,來疏通久病積滯的陰寒之氣。杏子湯,是因為金氣受困不能運化水液,所以對於脈象浮的,治肺金的熱邪,通過瀉氣來排除水濕。
(經書上沒有單獨講述石水病,可見正水病也有屬於少陰經的,所以不如以脈象沉為區分依據。只有麻黃附子湯是少陰經水腫的主方,如果脈象浮,則浮脈屬於風證,所以還是針對肺經,而使用杏子湯。)如果沒有水腫而虛胖,這就是所謂的風氣相搏,氣盛則屬於風水病,所以也要主要發汗。]去掉桂枝、杏仁,就是甘草麻黃湯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張仲景說:裡水病,越婢加朮湯主治,甘草麻黃湯也主治。(徐忠可說:裡水病,就是全身面目黃腫,脈象沉而口渴,這是純粹的水腫。麻黃發散陽氣,甘草調和藥性,這樣陽氣運行,水腫就能消除。即使有裡熱,也會自然消退。而且,這是為了避免體質虛弱的人,承受不住石膏的藥力。(水腫形成後,就會氣機阻滯,肺熱。所以裡水病和風水病,都使用石膏。不用桂枝,可見麻黃湯沒有桂枝,不能完全發散,卻能很好地疏通營衛之氣,所以用來治療水腫。)]只去掉桂枝。麻黃(不去節)、杏仁(不去皮尖)、甘草(生用),叫做三拗湯。(出自《局方》)治療感冒風寒,咳嗽鼻塞。(麻黃保留節,發汗兼有收斂作用;杏仁保留尖,取其發散作用;連皮,則能通達皮膚;甘草生用,補中有瀉。)
忌諱發汗的各種病症。傷寒、傷風的辨別。陰陽、表裡的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