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上 (7)
卷四上 (7)
1. 硇砂丸
(本事),治一切積聚痰飲,心脅引痛。
硇砂,巴豆(去油),三稜,乾薑,白芷(五錢),木香,青皮,胡椒(二錢半),乾漆(炒),大黃(一兩),檳榔,肉豆蔻(一個),為末,釅醋二升,煮巴豆五七沸,再下三稜大黃末,同煎五七沸,入硇砂熬成膏。和諸藥杵丸,綠豆大,每服五丸,薑湯下。
此治肉積氣積血積通劑也。硇砂化肉食,(硇砂性大熱,能爛五金。本草言其能化人心為血,故治膈噎癥瘕肉積有殊功。)乾漆散瘀血,木香青皮行滯氣,三稜破血而行氣,肉蔻暖胃而和中,白芷散風而除濕,乾薑胡椒,除沉寒固冷,大黃巴豆,能斬關奪門。方內多辛熱有毒之品,用之以破冷攻堅。
惟大黃苦寒,假之以蕩熱去實。蓋積聚既深,攻治不得不峻。用醋者,酸以收之也。(玉機微義曰:方中因白芷散水行氣,故更言治痰飲也。潔古曰:壯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。皆由脾胃怯弱,氣血兩衰,四時有感,皆能成積。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,疾似去而人已衰矣。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之類。
得藥則暫快,藥過則依然。氣愈消,疾愈大,竟何益哉。故善治者,當先補虛,使氣血旺,積自消。如滿坐皆君子,則小人自無容地也。不問何臟,先調其中,使能飲食,是其本也。)
白話文:
這個藥丸(名叫硇砂丸),主要治療各種積聚、痰飲,以及胸脅部位牽引疼痛的症狀。
藥材組成有:硇砂、去除油脂的巴豆、三稜、乾薑、白芷(各五錢),木香、青皮、胡椒(各二錢半),炒過的乾漆、大黃(各一兩),檳榔、肉豆蔻(各一個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。用兩升濃醋煮巴豆五到七次沸騰,再加入三稜和大黃粉末,一同煎煮五到七次沸騰,然後放入硇砂熬成膏狀。將熬好的藥膏和之前磨好的藥粉混合,搗成丸狀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五顆,用薑湯送服。
這個藥方是治療肉積、氣積、血積的通用藥方。硇砂能消化肉食(硇砂藥性大熱,能熔化金屬。本草記載它能將人心的鬱結化為血液,所以對於治療食道阻塞、腹部腫塊和肉積有特殊功效)。乾漆能散瘀血,木香和青皮能疏通行氣,三稜能破血並推動氣的運行,肉豆蔻能溫暖胃部並調和中焦,白芷能散風並去除濕氣,乾薑和胡椒能驅除體內的寒冷,大黃和巴豆則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。這個方子裡面有很多辛辣、溫熱而且有毒性的藥材,用它們來破除寒冷並攻克堅硬的積聚。
只有大黃是苦寒的,用它來清除體內的熱邪和實證。因為積聚已經很深了,所以必須使用峻烈的藥物來治療。用醋的原因是因為醋味酸,有收斂的作用。(《玉機微義》說,方中因為有白芷能散水氣和推動氣的運行,所以也治療痰飲。《潔古》說,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有積聚,虛弱的人則容易產生。這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氣血兩虛,加上外感邪氣,都可能形成積聚。如果立即用磨堅破結的藥物來治療,雖然疾病看起來消除了,但人的身體已經衰弱了。例如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大黃、牽牛子等藥材。
用藥後雖然暫時感覺舒服,但藥效過後就會恢復原狀。氣越被消散,疾病反而越來越嚴重,這樣有什麼好處呢?所以善於治療的人,應該先補養虛弱的身體,使氣血旺盛,積聚自然就會消失。就像當滿朝都是君子,小人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。不論是哪個臟腑出現問題,都應該先調理中焦脾胃,使其能夠飲食,這才是治本的方法。)
2. 敦阜丸
治堅頑食積,停滯腸胃,痛劇不行等證。
木香,山楂,麥芽,皂角,丁香,烏藥,青皮,陳皮,澤瀉(各五錢),巴霜(一錢),上共為末,用生蒜頭一兩,研爛,加熟水取汁,浸蒸餅搗爛丸,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隨便用湯引送下。如未愈,徐徐加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堅硬頑固的食積,食物停滯在腸胃,導致劇烈疼痛無法行動等症狀。
使用木香、山楂、麥芽、皂角、丁香、烏藥、青皮、陳皮、澤瀉(各五錢),以及巴豆霜(一錢),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。另外取生蒜頭一兩,搗爛後加開水取汁,用蒜汁浸泡蒸熟的麵餅,再將麵餅搗爛成糊狀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可以用開水或湯送服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可以慢慢增加服用量。
3. 木香檳榔丸
(子和),治胸腹積滯,痞滿結痛,二便不通。或瀉泄下痢,裡急後重食瘧實積。(胸腹痞滿瀉痢,由於飲食留滯,濕熱鬱積而成。二便不通,由於熱結。裡急後重,由於氣滯。按裡急後重,有因火熱者,火燥物而性急也。有因氣滯者,大腸氣壅,不得宣通也。有因積滯者,腸胃有物結墜也。
有氣虛者,中氣陷下,不能升也。有血虛者,津枯腸燥,虛坐努責是也。當分證論治,脈洪大而實為裡實,宜下。若脈浮大,慎不可下。)
莪朮(醋煮),三稜(醋煮),黃連(吳萸湯炒),黃柏(酒炒),枳殼,陳皮(去白),青皮(醋炒)檳榔,木香(五錢),大黃(酒浸一兩),香附,黑牽牛(二兩),芒硝水丸,量人虛實服,一方加當歸。(酒洗),張子和儒門事親,無三稜枳殼,只十味。紺珠無三稜陳皮,名木香導氣丸。
濕熱在三焦氣分,木香香附,行氣之藥,能通三焦,解六郁。陳皮理上焦肺氣,青皮平下焦肝氣。(瀉痢多由肝木克脾土。)枳殼寬腸而利氣,而黑醜檳榔,又下氣之最速者也,氣行則無痞滿後重之患矣。瘧痢由於濕熱鬱積,氣血不和。黃柏黃連,燥濕清熱之藥。三稜破血中氣滯,莪朮破氣中血滯。
大黃芒砂,血分之藥,能除血中伏熱,通行積滯,併為摧堅化痞之峻品。濕熱積滯去,則二便調而三焦通泰矣。蓋宿垢不除,清陽終不得升,故必假此以推蕩之,亦通因通用之意。然非實積,不可輕投。(滑伯仁曰:腸胃,陽明燥金也。下焦,少陽相火也。後重之用木香檳榔,行燥金之郁也。
癃閉之用知母黃柏,散相火之熾也。)
白話文:
這個藥方「木香檳榔丸」主要治療胸腹部因為積滯而引起的脹滿疼痛,以及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。也適用於腹瀉、痢疾、裡急後重(想上廁所卻又解不出來的感覺)和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瘧疾等症狀。
這些症狀的產生,主要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濕熱積聚在體內,或者因為熱邪積結造成二便不通。裡急後重可能是因為體內氣滯、火熱、積滯,或是氣虛、血虛等原因所造成。具體治療時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辨證論治。如果脈象洪大而有力,代表體內有實邪,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。但如果脈象浮大,則不宜輕易使用瀉下藥。
這個藥方裡包含了:莪朮(用醋煮過)、三稜(用醋煮過)、黃連(用吳茱萸湯炒過)、黃柏(用酒炒過)、枳殼、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、青皮(用醋炒過)、檳榔、木香、大黃(用酒浸泡過)、香附、黑牽牛、芒硝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調製成藥丸服用。用量要根據患者體質的虛實情況而定。也有方子會加入當歸(用酒洗過)。
根據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的記載,他的方子裡沒有三稜和枳殼,只有十味藥。而《紺珠》中的方子則沒有三稜和陳皮,稱為「木香導氣丸」。
這個方子主要針對濕熱鬱積在三焦氣分的情況。木香和香附是行氣的藥物,可以疏通三焦,解除體內的各種鬱結。陳皮可以調理上焦肺氣,青皮可以平下焦肝氣。(腹瀉、痢疾多因肝木剋脾土引起。)枳殼可以寬腸利氣,黑牽牛和檳榔則是下氣最快的藥物,氣行則可以消除胸腹脹滿和裡急後重的問題。瘧疾和痢疾多因為濕熱積聚、氣血不和所致。黃柏和黃連可以燥濕清熱。三稜可以破除血中的氣滯,莪朮可以破除氣中的血滯。
大黃和芒硝是作用於血分的藥物,可以清除血中的伏熱,疏通積滯,是攻堅化積的峻藥。當濕熱和積滯被清除後,大小便就會恢復正常,三焦也會通暢。體內的宿垢不清,清陽之氣就無法上升,所以必須借助這些藥物來推蕩它,這也是「通因通用」的道理。但是,如果不是真的有積滯,就不可以輕易服用這些藥物。
(滑伯仁認為:腸胃屬陽明燥金,下焦屬少陽相火。使用木香檳榔可以疏通腸胃的鬱滯,使用知母和黃柏可以散去下焦的火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