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5)

1. 小陷胸湯

(仲景),治傷寒誤下。小結胸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及痰熱塞胸。(前證上下俱硬,此則正在心下,前證痛不可近,此則按之則痛。結胸脈沉緊,或寸浮關沉。今脈浮滑,知熱未深,與此湯以除膈上結熱。)
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),栝蔞(大者一枚)

黃連之苦寒以泄熱,栝蔞之寒潤以滌垢,半夏之辛溫以散結。結胸多由痰熱結聚,故用三物以除痰去熱也。(劉心山曰:結胸多由痰飲凝結心胸,故陷胸瀉心,用甘遂半夏栝蔞枳實旋覆之類,皆為痰飲而設也。)

白話文:

這是仲景(張仲景)所提出的方劑,用來治療因為傷寒被誤用瀉藥後,產生的「小結胸」症狀。這個症狀的特徵是:病邪結聚在心下部位(胃部附近),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脈象呈現浮滑的狀態,同時有痰熱阻塞在胸腔。

(之前的「大結胸」症狀是上下部位都感到僵硬,而「小結胸」則集中在心下;之前大結胸的疼痛讓人無法靠近,而小結胸的疼痛則是可以按壓時才感受到。大結胸的脈象是沉緊,或是寸脈浮而關脈沉;現在小結胸的脈象是浮滑,可知熱邪還沒深入,所以使用這個方劑來解除膈膜以上的熱邪結聚。)
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:黃連(一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瓜蔞(大的一枚)。

黃連的苦寒性質可以清泄熱邪,瓜蔞的寒潤性質可以清除痰垢,半夏的辛溫性質可以散開結聚。小結胸多半是由於痰熱積聚所導致,所以使用這三種藥物來去除痰液和熱邪。(劉心山說:結胸多半是由於痰飲凝結在心胸部位,所以治療結胸的方法,像是「陷胸瀉心」的方劑,會使用甘遂、半夏、瓜蔞、枳實、旋覆花之類的藥物,這些都是針對痰飲而設的。)

2. 大陷胸丸

(仲景),治傷寒結胸,項強如柔痙狀。(有汗為柔痙,胸膈實滿,故項強而不能俯,項屬太陽部位。)

大黃(八兩),杏仁(去皮尖),葶藶(炒),芒硝(各半升),合研,取如彈丸一枚。別搗甘遂末一錢,白蜜丸合,煮服。大黃之苦寒以泄熱,芒硝之鹹寒以軟堅,杏仁之苦甘以降氣,葶藶甘遂取其行水而直達,白蜜取其潤滑而甘緩。

白話文:

(仲景)所用的「大陷胸丸」,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結胸症,症狀是脖子僵硬,像罹患柔痙一樣。(如果有出汗,就屬於柔痙。因為胸腔和膈膜之間被實邪充滿,所以脖子僵硬無法低下頭,脖子屬於太陽經脈的位置。)

藥物組成:大黃(八兩)、杏仁(去除外皮和尖端)、葶藶(炒過)、芒硝(各半升),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,做成如彈丸大小的藥丸。另外單獨搗碎甘遂末一錢,用白蜂蜜調和藥粉,混合製成藥丸,然後煮過後服用。大黃的苦寒之性,是用來洩熱;芒硝的鹹寒之性,是用來軟化堅硬的結塊;杏仁的苦甘之性,是用來降氣;葶藶和甘遂取其行水的功能,使藥力能直達病灶;白蜂蜜取其潤滑和甘緩的功效。

3. 十棗湯

(仲景),治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頭痛,心下痞硬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,表解而里未和。邪熱內蓄,有伏飲者。(下利嘔逆,里受邪也。汗出不惡寒,表已解也。頭痛痞硬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邪熱內蓄,而有伏飲也,此為水氣上逆。

嘔逆頭痛,與表證頭痛稍別。周揚俊曰:此證與結胸頗同,故湯亦與陷胸相仿,表解後攻,與結胸之戒不殊也。)

芫花(炒黑),甘遂,大戟(等分),大棗(十枚),先煮棗去滓,內前藥末。強人服一錢,虛人五分,或棗肉為丸,病不除者再服。得快下後,糜粥自養。

芫花大戟之辛苦,以遂水飲,甘遂苦寒,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,以攻決為用。三藥過峻,故用大棗之甘以緩之,益土所以勝水,使邪從二便而出也。(十棗湯小青龍湯主水氣乾嘔,桂枝湯主太陽汗出乾嘔,姜附湯主少陰下利乾嘔,吳茱萸湯主厥陰吐涎沫乾嘔。王海藏曰:表有水,用小青龍。

里有水,用十棗。李時珍曰:仲景治傷寒太陽證,表未解心下有水氣而咳,乾嘔,發熱,或喘,或利,小青龍湯主之。表已解,有時頭痛惡寒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痛引兩脅,或喘,或咳,十棗湯主之。蓋青龍散表邪,使水從汗出,內經所謂開鬼門也,十棗逐里邪,使水從二便出,內經所謂潔淨腑,去陳莝法也。

或問十棗湯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,皆屬飲家,俱有頭痛項強之證,何也?張兼善曰:太陽經多血少氣,病人表熱微渴,恣飲水漿,為水多氣弱,不能施化。本經血氣因凝滯,致有頭痛項強之患,不須攻表,但宜逐飲,飲盡則自安。杜壬曰:里未和者,蓋痰與燥氣,壅於中焦,故頭痛乾嘔,汗出短氣,是痰膈也。

非十棗不能除,但此湯不宜輕用,恐損人於倏忽。)

除大棗,加大黃黑醜輕粉,水丸,名三花神佑丸。(河間)治壯實人風痰鬱熱,肢體麻痹,走注疼痛,濕熱腫滿,氣血壅滯,不得宣通,及積痰翻胃。服二丸後,轉加痛悶,此痰涎塞,頓攻不開,再加二丸,快利則止。(加牽牛大黃,大瀉氣血之濕。加輕粉無竅不入,以去痰積,虛人尤不可輕用。

)本方各五錢,加黃柏(三兩酒炒)大黃(煨兩半),粥丸,名小胃丹。(丹溪)治胸膈腸胃,熱痰濕痰。

白話文:

十棗湯

這個方子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中風,已經解除表證(身體發熱、怕冷等)但出現腹瀉、嘔吐的狀況。如果病人出現身體微微出汗,頭痛,胸口下方感覺痞塞、硬脹,牽引到兩側脅肋疼痛,乾嘔氣短,雖然出汗但不怕冷,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,但身體內部的問題還沒解決,邪熱積蓄在體內,並且有潛伏的水飲。

腹瀉嘔吐表示身體內部受到邪氣侵擾。出汗但不怕冷,表示表證已解。頭痛、胸口痞塞硬脹、牽引脅肋疼痛、乾嘔氣短,這些都表示邪熱內鬱,且有潛伏的水飲,這是因為水氣向上逆行導致。

這種嘔吐頭痛與一般表證引起的頭痛略有不同。周揚俊說,這個證候和結胸證很相似,所以用藥也和陷胸湯類似,都是在表證解除後才用攻下的藥。

藥物組成:芫花(炒黑)、甘遂、大戟(等分),加上大棗(十枚)。先煮大棗,去棗核,再加入其他藥末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,虛弱的人服用五分。也可以把藥和大棗肉做成藥丸。如果病沒好,可以再次服用。藥效發揮後,就會快速排泄,之後要用稀粥來調養身體。

芫花、大戟的辛辣苦味,是用來排除體內的水飲;甘遂苦寒,能直接作用在水氣結聚的地方,用攻下來解決問題。這三種藥的藥性過於猛烈,所以用大棗的甘甜來緩和藥性,並且用大棗的補益作用來制約水邪,使邪氣從大小便排出體外。

十棗湯、小青龍湯,都是用來治療水氣導致的乾嘔。桂枝湯是治療太陽病因出汗引起的乾嘔,姜附湯治療少陰病腹瀉引起的乾嘔,吳茱萸湯治療厥陰病吐口水引起的乾嘔。王海藏認為:表證有水,用小青龍湯;里證有水,用十棗湯。李時珍說,仲景治療傷寒太陽證,如果表證還沒解,但胸口有水氣導致咳嗽、乾嘔、發燒,或者喘氣、腹瀉,要用小青龍湯治療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但有時會頭痛怕冷,胸口有水氣,乾嘔,疼痛牽引兩側脅肋,或者喘氣、咳嗽,就要用十棗湯治療。小青龍湯是疏散表邪,使水從汗排出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“開鬼門”;十棗湯是驅逐裡邪,使水從大小便排出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“潔淨腑,去陳莝”的方法。

有人問,十棗湯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,都是治療體內有水飲的,都有頭痛脖子僵硬的症狀,這是為什麼呢?張兼善說,太陽經的氣血比較少,病人表熱輕微口渴,喝太多水,導致水多氣弱,不能正常運化,所以本經的血氣凝滯,導致頭痛脖子僵硬。不需要疏散表邪,只需要驅逐水飲,水飲排出自然就會痊癒。杜壬認為,“里未和”是因為痰和燥氣阻塞在中焦,所以會頭痛乾嘔,出汗氣短,這是痰阻。

這種情況非十棗湯不能解決,但這個方子不能輕易使用,以免損害身體。

將此方除去大棗,加入大黃、黑丑、輕粉,做成水丸,稱為三花神佑丸。用來治療體格強壯的人,因為風痰鬱熱導致肢體麻木,遊走性疼痛,濕熱腫脹,氣血阻塞,不能順暢流通,以及積痰翻胃等症狀。服用兩丸後,如果轉為疼痛悶脹,這是痰涎堵塞,一時無法攻開,再加服兩丸,如果快速排泄就停止服藥。加入牽牛子和大黃,可以大力瀉出氣血的濕邪。加入輕粉,因為它無孔不入,可以去除痰積,但對於虛弱的人來說更不可輕易使用。

此方原方各用五錢,加入黃柏(用酒炒三兩),大黃(煨兩半),做成粥丸,稱為小胃丹。用來治療胸膈腸胃的熱痰濕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