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上 (4)
卷四上 (4)
1. 大陷胸湯
(仲景),治傷寒下早,表邪內陷,膈內拒痛,心下因硬成結胸證。或重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渴,日晡所,小有潮熱。從心上至小腹,硬滿而痛不可近者。(按之硬痛者為結胸,硬而不痛者為痞。下之太早,邪熱乘虛入結於心胸之間,故硬而痛。又有硬痛而無熱證者,為寒實結胸,白散主之。
結胸固當下,然脈浮大者,下之則死。以其猶帶表邪,下之重虛,結而又結,故死。嘉言曰:太陽誤下之脈,主病皆在陽,在表即有沉緊沉滑之殊,皆不得以里陰名之。六書云:胸膈滿者,胸間氣塞滿悶也,非心下滿。脅滿者,脅肋脹滿也,非腹中滿。蓋表邪傳裡,必先胸,以至心腹入胃。
是以胸滿多帶表證,宜微汗。脅滿多帶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胸中痰實者,宜湧之。如結實燥渴便秘,宜以此湯下之。附白散,巴豆一分,去心皮炒黑研,貝母桔梗各三分,治寒實結胸。巴豆辛熱,以散寒結。貝母苦辛,以散痰熱。結在胸,故以桔梗浮而上之,利膈清表。故病在膈上必吐,病在膈下必利也。
)
大黃(二兩),芒硝(一升),甘遂(一錢為末),先煮大黃去渣,內芒硝,煮一二沸,內甘遂末,溫服。
表邪入里,結於高位,以致三焦俱實,手不可近,證為危急,非常藥所能平。故以甘遂苦寒,行水直達為君。芒硝鹹寒,軟堅為臣。大黃苦寒,盪滌為使。三藥至峻,而有起死之功。(準繩曰:邪結胸中,處至高之分,宜若可吐。然邪氣與胸中陽氣相結,不能分解,壅於心下,為硬為痛,非虛煩膈實者所可同,故須攻下也。低者舉之,高者陷之,以平為期,故曰陷胸也。
經又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,朱丹溪曰:太陽病,在表而攻裡,可謂虛矣。原文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今得誤下,動數變遲矣。
又曰:胃中空虛。又曰:短氣躁煩,虛之甚矣。假曰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而可迅攻之乎?豈陷胸之力,反緩於承氣,一下再下,寧不畏其虛乎?前文曰:結胸脈浮大者,下之死。又曰: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死。今曰脈浮,又曰煩躁,大陷胸果可用乎?若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當以梔子豉湯,吐去胸中之邪。陶節庵曰:結胸乃下早而成,未曾經下者,非結胸也,乃表邪傳至胸中。
證雖滿悶,尚為在表,正屬少陽部分,半表半裡之間,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。未效,則以小柴胡對小陷胸,一服豁然。若因下早而成者,方用陷胸湯丸,分淺深從緩治之,不宜太峻。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,過下則傷元氣也。崔行功曰:傷寒結胸欲絕,心膈高起,手不可近,用大陷胸湯不瘥者,此下後虛逆,氣已不理,毒復上攻,當用枳實理中丸,先理其氣,次調諸疾,其效如神。活人云:誤下未成結胸中者,急頻與理中湯,自然解了,蓋理中治中焦故也。
胃中雖和,傷寒未退,宜候日數足,欲以承氣再下之,蓋前來之下未是也。其水結胸者,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,又有血結胸證,手不可近,漱水不欲咽,喜忘如狂,大便黑,小便利,宜犀角地黃湯。)
白話文:
(仲景)所說的大陷胸湯,是用來治療因為傷寒初期就過早使用瀉下藥,導致表邪(體表的病邪)內陷,阻礙了膈膜的正常運作,造成心下(胃脘部)因疼痛而變硬,形成結胸證的狀況。也可能因為過度發汗後又使用瀉下藥,導致五六天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在下午時分略有潮熱。從心口到小腹,整個腹部都硬滿疼痛,無法讓人觸碰的。
(按壓時會感到硬且疼痛的是結胸,如果只是硬而不痛則是痞。太早使用瀉下藥,會讓邪熱趁虛而入,聚集在心胸之間,所以會硬且痛。另外,也有硬痛但沒有發熱症狀的,那是寒實結胸,可以用白散來治療。
結胸確實應該用瀉下藥,但是如果脈象呈現浮大,就不能用瀉下藥,用了反而會死亡。因為這表示病邪還停留在體表,如果再用瀉下藥會造成身體更加虛弱,使病邪更加深入結聚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有人說:太陽病誤用瀉下藥的脈象,病邪主要還在陽分(體表),雖然有沉緊、沉滑等不同,但都不能歸類為陰分(體內)。六書說:胸膈滿悶指的是胸腔的氣機阻塞,不是指心下滿悶。脅滿指的是兩側脅肋脹滿,不是指腹部脹滿。病邪從體表傳入體內,一定會先到胸部,然後到心腹,最後才入胃。
所以,胸滿多半還帶有表證,應該用微汗來發散。脅滿多半是介於表裡之間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。胸中有痰的人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結實、乾燥、口渴、便秘,應該用大陷胸湯來攻下。附帶的白散,成分是巴豆(一分,去心皮炒黑研磨),貝母、桔梗各三分,用來治療寒實結胸。巴豆辛辣溫熱,可以散寒結。貝母苦辛,可以散痰熱。因為病邪結在胸部,所以用桔梗向上提升,以疏通膈膜,清除體表病邪。所以,病邪在膈膜以上一定會催吐,病邪在膈膜以下則會用瀉下。
大黃(二兩),芒硝(一升),甘遂(一錢,磨成粉)。先煮大黃,去渣,加入芒硝,煮沸一兩次,再加入甘遂粉,溫服。
表邪進入體內,結聚在高處,導致三焦(人體的上、中、下三部分)都充滿實邪,讓人無法觸碰,這種情況非常危急,不是一般的藥物可以治好的。所以用甘遂這種苦寒的藥,直接引導水液向下,作為君藥;芒硝鹹寒,用來軟化堅硬的結塊,作為臣藥;大黃苦寒,用來盪滌腸胃的積滯,作為使藥。這三種藥的藥性都非常強,但是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有人說:病邪結聚在胸部高處,似乎應該用催吐的方法。但是邪氣和胸中的陽氣互相糾結,無法分解,壅塞在心下,形成硬塊和疼痛,和虛煩膈實的狀況不一樣,所以必須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就像把低處的東西舉高,把高處的東西降低,以達到平衡,所以叫做「陷胸」。
經典又說:太陽病脈象呈現浮而動數,浮代表風邪,數代表熱邪,動代表疼痛,數也代表虛弱。頭痛發熱,稍微盜汗,卻又怕冷,這表示表邪還沒解除。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藥,就會讓動數的脈象變得遲緩,膈膜內會出現疼痛拒按,胃中也會變得空虛,外來的邪氣會擾動膈膜,造成呼吸短促、煩躁不安、心中懊惱。陽氣內陷,心下就會因疼痛而變硬,形成結胸,這時應該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朱丹溪說:太陽病,在表就去攻裡,這已經很虛弱了。經典說:太陽病,脈象浮而動數,現在因為誤用瀉下藥,導致動數的脈象變遲緩了。
經典又說:胃中空虛。又說:呼吸短促、煩躁不安,這已經非常虛弱了。如果陽氣內陷,心下因為疼痛而變硬,就可以立刻用猛烈的瀉下藥來治療嗎?難道大陷胸湯的作用會比承氣湯還慢嗎?如果一下再下,難道不怕身體更加虛弱嗎?前面說過:結胸脈象浮大的,用瀉下藥會死。又說:結胸症狀都出現了,又煩躁的,也會死。現在既有脈浮,又有煩躁,大陷胸湯還能用嗎?如果胃中空虛,外來的邪氣擾動膈膜,心中懊惱,應該用梔子豉湯,催吐胸中的邪氣。有人說:結胸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造成的,沒有使用過瀉下藥的,就不是結胸,而是表邪傳到胸中。
雖然症狀是滿悶,但仍然屬於表證,還在少陽的區域,介於表裡之間,只需要用小柴胡湯加枳殼、桔梗來治療。如果沒效,可以用小柴胡湯對小陷胸湯,吃一劑就會有明顯的效果。如果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造成的,才可以用陷胸湯或丸,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慢來治療,不宜過於猛烈。上焦(胸腔)是清陽之氣匯聚的地方,過度使用瀉下藥會損傷元氣。有人說:傷寒結胸非常嚴重,心膈高高隆起,無法讓人觸碰,用了大陷胸湯還沒好的,是因為使用瀉下藥後造成虛弱逆反,氣機無法順暢,毒邪反而向上攻,應該用枳實理中丸,先調理氣機,再治療其他疾病,就會有很好的效果。有人說:誤用瀉下藥還沒有形成結胸的,應該趕快頻繁服用理中湯,自然就會好轉,因為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藥。
胃氣雖然調和了,但傷寒還沒退,應該等病程夠了,再用承氣湯來瀉下,因為之前用的瀉下藥是不對的。如果是水液停聚在胸腔造成的結胸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來治療。另外,也有血瘀造成的結胸證,也是無法讓人觸碰,漱口卻不想吞下去,容易忘事,好像發狂一樣,大便黑,小便正常,這應該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