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上 (4)
卷四上 (4)
1. 大陷胸湯
(仲景),治傷寒下早,表邪內陷,膈內拒痛,心下因硬成結胸證。或重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渴,日晡所,小有潮熱。從心上至小腹,硬滿而痛不可近者。(按之硬痛者為結胸,硬而不痛者為痞。下之太早,邪熱乘虛入結於心胸之間,故硬而痛。又有硬痛而無熱證者,為寒實結胸,白散主之。
白話文:
(仲景)治療傷寒的藥方中,有一味藥叫作「下早」,是針對表邪內陷、膈內拒痛、心下因硬成結胸證的患者而用。又或者是大汗之後又再次用下法,導致五六天不通大便,舌頭乾燥、口渴,到了下午時分就發熱。從心窩到小腹,堅硬而疼痛,不能靠得太近。(按壓時硬痛的是結胸,硬而不痛的是痞。下法用得太早,邪熱乘虛進入心胸之間而結聚,所以會硬痛。另外還有一種硬痛但不熱的,叫做寒實結胸,而使用白散主治。)
結胸固當下,然脈浮大者,下之則死。以其猶帶表邪,下之重虛,結而又結,故死。嘉言曰:太陽誤下之脈,主病皆在陽,在表即有沉緊沉滑之殊,皆不得以里陰名之。六書云:胸膈滿者,胸間氣塞滿悶也,非心下滿。脅滿者,脅肋脹滿也,非腹中滿。蓋表邪傳裡,必先胸,以至心腹入胃。
白話文:
對於胸部疾病,通常需要進行治療,但是如果脈象浮大,則不應使用瀉下法,否則可能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患者體內仍存在表邪,如果使用瀉下法,會導致氣血虛弱,使結胸更加嚴重,最終導致死亡。
《嘉言》中提到,太陽經誤用瀉下法時,病症主要在陽經和表層。即使脈象沉緊或沉滑,也屬於表邪,不應診斷為裏陰證。
《六書》中說,胸膈滿是胸腔內氣塞滿悶,而不是心下滿。脅滿是脅肋脹滿,而不是腹中滿。這是因為表邪傳入裏層,首先會影響胸腔,然後進入心腹,最後到達胃部。
是以胸滿多帶表證,宜微汗。脅滿多帶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胸中痰實者,宜湧之。如結實燥渴便秘,宜以此湯下之。附白散,巴豆一分,去心皮炒黑研,貝母桔梗各三分,治寒實結胸。巴豆辛熱,以散寒結。貝母苦辛,以散痰熱。結在胸,故以桔梗浮而上之,利膈清表。故病在膈上必吐,病在膈下必利也。
白話文:
大黃(二兩)、芒硝(一升)、甘遂(一錢研磨成粉末),先將大黃煮沸後去除渣滓,加入芒硝,煮沸一到兩次,加入甘遂末,趁溫熱時服用。
表邪入里,結於高位,以致三焦俱實,手不可近,證為危急,非常藥所能平。故以甘遂苦寒,行水直達為君。芒硝鹹寒,軟堅為臣。大黃苦寒,盪滌為使。三藥至峻,而有起死之功。(準繩曰:邪結胸中,處至高之分,宜若可吐。然邪氣與胸中陽氣相結,不能分解,壅於心下,為硬為痛,非虛煩膈實者所可同,故須攻下也。低者舉之,高者陷之,以平為期,故曰陷胸也。
白話文:
病邪進入體內,到了高位,以致三焦都實熱壅滯,手無法靠近,病情危急,並不是一般的藥物就能解決。因此用甘遂的苦寒,行水直達為君藥。芒硝的鹹寒,軟堅消癥為臣藥。大黃的苦寒,盪滌為使藥。三種藥物都很峻烈,卻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(《準繩》說:病邪結在胸中,在最高之處,好像應當用吐法。但是病邪與胸中的陽氣相結合,不能分解,壅滯在心下,形成堅硬疼痛,與虛煩膈實的癥狀不同,因此必須用攻下的方法。因為低處的可以舉起來,高處的可以陷下去,以求達到平和,所以叫做陷胸法。
經又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,朱丹溪曰:太陽病,在表而攻裡,可謂虛矣。原文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今得誤下,動數變遲矣。
白話文:
經文又說:太陽病,脈象浮現並帶有跳動和快速的節奏,浮現代表風邪,快速則表示熱症,跳動是疼痛的徵兆,快速則意味著體力的虛弱。頭痛伴有發熱,輕微的盜汗出現,卻反而畏寒,這表明表層的病徵尚未解除。如果醫者錯誤地使用下法治療,原本快速的脈搏變得緩慢,腸胃內部抗拒著疼痛,胃部空虛,外來的邪氣影響腸胃,導致呼吸困難、焦躁不安,心中感到煩亂。體內的陽氣下降到心下,造成心下部位堅硬,這是形成結胸的表現,適合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朱丹溪指出:太陽病在表層卻進行了內部的攻伐,可以說是對身體的虛弱行為。原文提到:太陽病,脈象浮現且快速跳動,現在由於錯誤地使用了下法,脈搏的速度已經從快速變成了緩慢。
又曰:胃中空虛。又曰:短氣躁煩,虛之甚矣。假曰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而可迅攻之乎?豈陷胸之力,反緩於承氣,一下再下,寧不畏其虛乎?前文曰:結胸脈浮大者,下之死。又曰: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死。今曰脈浮,又曰煩躁,大陷胸果可用乎?若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當以梔子豉湯,吐去胸中之邪。陶節庵曰:結胸乃下早而成,未曾經下者,非結胸也,乃表邪傳至胸中。
白話文:
又說:胃中空空的。又說:氣息短促,心煩意亂,虛弱到了極點。假設陽氣內陷,心下因此堅硬,就可以迅猛地攻伐它嗎?難道陷胸的力量,反而緩慢於承氣湯,一而再,再而三地服用,難道不擔心它的虛弱嗎?前文說:結胸脈象浮大的人,攻下就會死。又說:結胸的證狀全部具備,煩躁的人會死。現在說脈象浮,又說煩躁,大陷胸真的可以用嗎?如果胃中空虛,邪氣動搖膈膜,心中煩悶,應該用梔子豉湯,吐出胸中的邪氣。陶節庵說:結胸是由於攻下太早而形成,沒有攻下過的,不是結胸,而是表邪傳到了肺中。
證雖滿悶,尚為在表,正屬少陽部分,半表半裡之間,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。未效,則以小柴胡對小陷胸,一服豁然。若因下早而成者,方用陷胸湯丸,分淺深從緩治之,不宜太峻。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,過下則傷元氣也。崔行功曰:傷寒結胸欲絕,心膈高起,手不可近,用大陷胸湯不瘥者,此下後虛逆,氣已不理,毒復上攻,當用枳實理中丸,先理其氣,次調諸疾,其效如神。活人云:誤下未成結胸中者,急頻與理中湯,自然解了,蓋理中治中焦故也。
白話文:
雖然胸悶的症狀很嚴重,但仍然屬於在表證,正是少陽部分的病症,半表半裡的階段,只要用小柴胡湯加枳桔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用小柴胡湯搭配小陷胸湯,一服藥就能豁然開朗。如果是因為過早服用瀉下藥而引起的症狀,就用陷胸湯丸,根據病情的輕重深淺來緩慢治療,不宜太過猛烈。上焦是清道至高的地方,過度瀉下會傷及元氣。崔行功說:傷寒結胸,患者瀕臨死亡邊緣,心膈部位高高鼓起,手都不能靠近,服用大陷胸湯而不見好轉的,這是因為瀉下後體虛而出現逆氣,氣息已經混亂,毒邪又上攻,應該服用枳實理中丸,先理順氣息,再調和各種疾病,其效果如神。活人書中說:誤服瀉下藥而尚未形成結胸的,趕快頻繁地服用理中湯,自然就會解除,因為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藥方。
胃中雖和,傷寒未退,宜候日數足,欲以承氣再下之,蓋前來之下未是也。其水結胸者,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,又有血結胸證,手不可近,漱水不欲咽,喜忘如狂,大便黑,小便利,宜犀角地黃湯。)
白話文:
雖然胃中已經恢復正常,但是傷寒還沒有完全退去,應該再觀察幾天時間,然後再用承氣湯再次瀉下,因為之前的那次瀉法不是正確的。如果出現水結胸的癥狀,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和加味小柴胡湯,外加牡蠣治療。另外,還有一種血結胸的癥狀,手不能靠近,漱口水不想要嚥下去,還會出現喜忘發狂的行為,大便黑色,小便不利,此時應使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