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上 (3)
卷四上 (3)
1. 調胃承氣湯
(仲景),治傷寒陽明病,不惡寒,反惡熱,口渴便閟,譫語腹滿,中焦燥實,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。(邪在表,則身熱汗出而惡寒。邪已入里,則表證罷,故不惡寒,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。汗多亡津,熱又入里,故口渴,便閟。無水以制火,內有燥屎,故妄見妄言而譫語。
吐後不解,腹脹滿者,熱入胃也。然滿而痛,不宜急下,故少與調胃和之。)陽明病,不吐不下而心煩者。(吐後煩為內煩,下後煩為虛煩,不吐不下心煩者,胃有鬱熱也。)亦治渴證,中消,善食而溲。
大黃(酒浸),芒硝(一兩),甘草(炙五錢),少少溫服。
大黃苦寒,除熱蕩實,芒硝鹹寒,潤燥軟堅,二物下行甚速,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,不致傷胃,故曰調胃承氣。去枳樸者,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。(準繩曰:陽明一證。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等。按本草,大黃酒浸,入太陽經。酒洗,入陽明經。浸久於洗,故能引於至高之分。
仲景以調胃承氣,收入太陽門,而大黃注曰酒浸,湯後曰少少溫服,曰當和胃氣。又本湯治不吐不下心煩者,及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。吐後腹脹滿者,是太陽陽明,去表未遠,其病在上,不當攻下,故宜緩劑調扣之也。至正陽陽明,則曰急下之。而大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洗,洗輕於浸,是微升其走下之性,以治其中也。
至少陽陽明,則去正陽而逼太陰,其分為下,故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。少陽不宜下,故去芒硝。又曰:少與微溏之,勿令大泄下,此仲景之妙法也。大承氣統治三焦,小承氣不犯下焦,調胃承氣不犯上焦。)
加當歸,薑棗煎,名當歸承氣湯。(河間)治裡熱火鬱,或皮膚枯燥,或咽燥鼻乾,或便溺秘結,或瘀血發狂。(加當歸入血分,以潤燥調營,亦與桃仁承氣同意。加薑棗,引入胃也。)除芒硝,名大黃甘草湯,(金匱)治食已即吐。(徐忠可曰:食已即吐,非復嘔病矣,亦非胃弱不能消,乃胃不容谷,食已即出者也。
明是有物傷胃營氣,閉而不納,故以大黃通營分已閉之穀氣,而兼以甘草調其胃爾。外臺用治吐水,大黃亦能開脾氣之閉,而使散精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也。)用大黃二兩半,芒硝甘草各二兩,又名破棺丹。治多汗大渴,便閉譫語,陽結之證,及諸瘡腫熱。(董廢翁云:按承氣三方,俱仲景成法,所謂急下之以存真陰。
不使胃中津液,為實熱之邪,燔灼枯槁而死,皆先賢至精至妙之旨也。但後世腸胃脆薄者多,氣血充實者少,審之未的,或致誤投,一下之後,變證蜂起,卒致不救,粗工殺人,往往因此。所以後賢師古人之意,變古人之法。凡審其人病系實邪,而質非強壯,脈不牢固者,概用滋陰補水之劑。
如甘露飲,四物湯,或六味飲,貞元飲,或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,濃煎頻進。令胃中津液充足,實邪自解,陰氣外溢則得汗,陰血下潤則便通。奏效雖遲,實稱穩當。此乃仲景功巨,不可不知也。又曰:治感證大法,總以始終照顧胃中津液為第一奧旨。蓋邪之所感,皮毛閉塞,氣不外達,鬱而成熱。
熱積皮毛不解,漸而肌肉熱矣,漸而各經絡無不熱矣,漸而熱氣皆壅塞,陽明府中熱矣,此必然之勢也。又況邇來稟賦漸薄,且喜御酒肉厚味,胃中素有濕熱者多。一旦客熱交併,區區陰津幾何,能當此烈焰燎原乎。凡感證之死,皆由胃汁乾枯故也。是以古人立法,及其邪之在表,血氣未傷之時,當汗汗之,欲熱從汗解,則清寧安固,而氣血全保不傷矣。
當其邪之在裡,血氣漸虧之際,可下下之,欲熱隨便通,則焦灼頓除,而氣血可徐俟其來復矣。其有氣血素虧之人,三五日後,不論表證解與未解,里證急與不急,一見口乾唇焦,舌胎黑燥,全用滋養清涼。虛甚者並涼藥不用,純陰重劑,加人參升發運用。但救得胃中津液不竭,其人必不即死。
及其津液漸充,汗自能來,宿物自下。至所謂胃中之津液非他,即周身氣血所化,乃後天之本也。凡人平日之強弱,及遇外感賊邪之難治易治,可治不可治,強半憑此。粗工不知,無論新久虛實,但見身熱,風藥混表。一覺滿悶,攻中破氣雜投。不效,大黃枳樸繼進,必求一便以畢其技能。
豈慮熱得風而益熾,陰被劫而速亡,何其與先賢之意相反乎。)
白話文:
標題:[調胃承氣湯]
內容:(張仲景),用於治療傷寒陽明病症,患者不畏寒反而怕熱,口乾舌燥、便祕,說胡話腹部脹滿,中焦燥熱且實質,以及傷寒後嘔吐腹部脹滿的情況。(若邪氣在體表,會出現發熱出汗且畏寒的症狀。邪氣已侵入體內,體表症狀消失,所以不再畏寒,身體發熱出汗反而怕熱。汗多喪失體內液體,熱邪深入體內,所以口渴,便祕。體內無水分控制火氣,內部有乾燥的大便,因此出現幻覺、胡言亂語。
嘔吐後病症未緩解,腹部脹滿,是熱邪進入胃部的表現。然而,如果腹部雖脹滿但伴有疼痛,不宜立即進行瀉下治療,所以使用少量的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部。) 陽明病,不吐不泄卻感到心煩的人。(嘔吐後感到煩悶爲內煩,瀉後感到煩悶爲虛煩,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但感到心煩,是因爲胃部有鬱熱。) 同時也治療口渴症,中消症,食慾好但尿量少。
大黃(酒浸)、芒硝(一兩)、甘草(炒五錢),少量溫服。
大黃苦寒,能清除熱邪盪滌實熱;芒硝鹹寒,能潤燥軟化堅硬的大便,這兩種藥物向下排泄的速度非常快,因此使用甘草甘平來緩和其效果,避免傷害胃部,因此被稱爲調胃承氣。去掉枳實和厚朴,是不想它們影響到上焦氣分。(標準繩索說:陽明證分爲太陽正陽少陽三種等級。根據本草記載,大黃酒浸,入太陽經。酒洗,入陽明經。酒浸時間比酒洗長,所以能引導到至高的部位。
張仲景將調胃承氣湯歸入太陽門,而大黃註明酒浸,湯劑之後註明少量溫服,稱應當和胃氣。此外,此湯劑治療不吐不泄心煩的人,以及發汗後未緩解,持續發熱的人。嘔吐後腹部脹滿的人,是太陽陽明,離表面不遠,病症在上部,不應該進行攻下的治療,所以應該使用緩和的藥劑調和。至於正陽陽明,則需要緊急進行下瀉。而大承氣湯大黃註明酒洗,酒洗比酒浸輕,稍微提升其下行的特性,來治療中焦。
最少到少陽陽明,則去除了正陽而接近太陰,其部位爲下部,所以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制。少陽不適合下瀉,所以去除芒硝。又說:少量服用,使其輕微腹瀉,不要讓它劇烈下瀉,這是張仲景的妙法。大承氣湯統轄三焦,小承氣湯不侵犯下焦,調胃承氣湯不侵犯上焦。)
添加當歸,生薑大棗煎煮,名爲當歸承氣湯。(河間)治療裏熱火鬱,或皮膚乾燥,或咽喉乾燥鼻腔乾燥,或大小便祕結,或瘀血引發狂躁。(添加當歸入血分,以滋潤乾燥調節營血,也與桃仁承氣湯有相同的效果。添加生薑大棗,引導進入胃部。)去掉芒硝,名爲大黃甘草湯,(金匱)治療進食後立即嘔吐。(徐忠可說:進食後立即嘔吐,這不是嘔吐病,也不是胃弱無法消化,而是胃部無法容納食物,進食後立即排出。
明顯有物質傷害胃營氣,閉塞不納,所以使用大黃疏通營分已閉的谷氣,同時使用甘草調和胃部。外臺使用來治療嘔吐水,大黃也能開啓脾氣的閉塞,並讓脾精散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)使用大黃二兩半,芒硝甘草各二兩,又名爲破棺丹。治療大量出汗極度口渴,便祕胡言亂語,陽結的病症,以及各種瘡腫熱。(董廢翁說:按照承氣湯三種方法,都是張仲景的成熟法則,所謂的緊急下瀉以保存真陰。
不讓胃中津液,被實熱邪氣燒灼枯萎而死亡,這都是先賢最精緻最微妙的理念。但是後世腸胃脆弱的人很多,氣血充實的人很少,審定不準確,可能會誤投藥物,一次下瀉之後,各種症狀蜂擁而起,突然導致無法救治,粗工殺人,經常因爲這個原因。所以後賢師古人之意,改變古人之法。凡是審定此人疾病屬於實邪,但體質並非強壯,脈搏不牢固的人,全部使用滋養補水的藥劑。
例如甘露飲、四物湯,或者六味飲、貞元飲,或者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,濃煎頻繁服用。讓胃中津液充足,實邪自然解除,陰氣外溢則會出汗,陰血下潤則會通便。雖然見效慢,但實際上穩妥。這是張仲景的巨大貢獻,不可不知道。又說:治療感染病症的主要原則,總是始終照顧胃中的津液爲首要奧義。因爲邪氣感染,皮毛閉塞,氣不外達,鬱結成爲熱邪。
熱邪積聚皮毛無法解除,逐漸肌肉熱了,逐漸各經絡無不熱,逐漸熱氣都堵塞,陽明府中熱了,這是必然的趨勢。更何況近年來體質逐漸薄弱,而且喜歡食用酒肉厚味,胃中素有溼熱的人多。一旦客熱交併,區區陰津幾何,能抵擋這烈焰燎原嗎。所有感染病症的死亡,都是因爲胃汁乾枯的原因。因此古人制定法規,在邪氣還在表層,血氣未受傷害的時候,應當發汗就發汗,希望熱邪從汗液中解除,就會清寧安定穩固,而氣血全保不受傷。
當邪氣在體內,血氣逐漸虧損的時候,可以下瀉就下瀉,希望熱邪隨着排便而消除,那麼焦灼頓時消除,而氣血可以慢慢恢復。對於氣血素虧的人,三五日後,不論表證是否解除,裏證是否緊急,一旦看到口乾脣焦,舌苔黑燥,全部使用滋養清涼。虛損嚴重的人甚至涼藥都不用,純陰重劑,加人參升發運用。只要救得胃中津液不竭,這個人一定不會立即死亡。
等到津液逐漸充盈,汗液自然會來,宿物自然會下。所謂胃中之津液並非其他,就是全身氣血所化,是後天之本。所有人平時的強弱,以及遇到外感賊邪的難治易治,可治不可治,大部分取決於此。粗工不知道,無論新舊虛實,只要看到發熱,風藥混表。一感覺滿悶,攻中破氣雜投。無效,大黃枳樸繼續,一定要求一次排便以結束其技能。
豈料熱邪得到風邪而更加熾烈,陰氣被劫掠而迅速消亡,這多麼與先賢之意相反啊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