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四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1)

1. 攻下門

(凡攻氣者攻其聚,聚可散也。攻血者攻其瘀,瘀可通也。攻積者攻其堅。在臟者可破可行,在經者可針可灸也。攻痰者攻其急,真實者暫宜解標,多虛者只宜求本也。但諸病之實有微甚,用攻之法分輕重。大實者,攻之未及,可以再加。微實者,攻之太過,每以致害,所當慎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攻伐之法,都是攻伐疾病的聚集處,聚集之處可以被攻散。攻伐血癥,則是攻伐血瘀,血瘀可以被攻通。攻伐積症,則是攻伐積塊,積塊可以被攻破。積症位於臟腑內部,則可以用攻伐之法來破壞,位於經脈之中,則可以用針灸之法來攻治。攻伐痰症,則是攻伐痰濁,痰濁急迫者,暫時宜解表,虛多者,只能先求補虛。但各種疾病的實證各有輕重,用攻伐之法也應分輕重緩急。對於大實之症,攻之未及,可以再加大攻伐力度。對於微實之症,攻之太過,常常會造成危害,所以要慎重考慮。

凡病在陽者,不可攻陰,病在胸者,不可攻臟。若此者,病必乘虛內陷,所謂引賊入門也。病在陰者,勿攻其陽,病在裡者,勿攻其表。若此者,病必因誤而甚,所謂自撤藩蔽也。大都治宜用攻,必其病邪之甚者也。若實邪既甚,自與攻藥相宜,不必雜之補劑。蓋實不嫌攻,若但略加甘滯,便相牽制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在身體的陽部,千萬不可攻伐陰部,如果疾病在胸部,千萬不可攻伐臟腑。這樣一來,疾病一定會乘虛而入,就像引盜賊進門一樣。如果是疾病在身體的陰部,千萬不可攻伐其陽部,如果疾病在身體的內部,千萬不可攻伐其外表。這樣一來,疾病一定會因為錯誤的診治而加重,就像自己拆除藩籬一樣。總體來說,治療疾病應該採用攻伐的方法,但必須是疾病邪氣非常嚴重的時候。邪氣既然已經很嚴重了,攻伐的藥物也就相應地合適,不必用補藥來混雜。因為邪氣實盛時,不忌諱攻伐,如果稍微加入甘溫生膩的藥物,就會相互牽制,效果減半。

虛不嫌補,若但略加消耗,便覺相妨。所以純虛者最不喜清,熱實者最不喜暖。然實而誤補,不過增病,病增者可解。虛而誤攻,必先脫元,元脫者無治矣。是皆攻法之要也,其或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此又當酌其權宜,不在急宜攻急宜補之例。雖然,凡用攻之法,所以除凶剪暴也,亦猶後世之兵,必不可無,然必不得已乃可用之。

若或有疑,再加詳慎。蓋攻雖去邪,無弗傷氣傷血,實自古仁人所深忌者,正恐其成之難,敗之易爾。)

白話文:

虛弱的人不忌諱服用補品,但如果稍加消耗,就會感覺到被妨礙。因此,純粹虛弱的人最不喜歡清冷,熱實證的人最不喜歡溫熱。然而,實證的人如果誤補,不過是增加病情,病情加重可以治療。虛證的人如果誤攻,必定先損傷元氣,元氣損傷就沒有辦法治了。這些都是攻法(攻補法)的要點,如果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這就應該權衡輕重,不在急宜攻補之例。雖然如此,凡是使用攻法,都是為了除去兇險,剪除暴虐,就像後世的軍隊,必定不可沒有,然而必須不得已才能使用。

2. 大承氣湯

(仲景),治傷寒陽明腑證,陽邪入里。胃實不大便,發熱譫語,自汗出,不惡寒,痞滿燥實堅全見,雜病三焦大熱,脈沉實者。(陽明外證,身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是也。此為在經,仍當汗散。若熱邪已入胃腑,痞滿燥熱堅全見者,為當下。實則譫語,亂言無次也。虛則鄭聲,一語頻言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治療傷寒陽明腑證,指的是陽邪進入身體內部。胃中實熱,大便不通暢,發熱說胡話,自汗而出,不畏寒,痞滿燥熱堅硬的症狀都出現了,雜病三焦大熱,脈沉實的人是這種情況。

(陽明外證)身體發熱、出汗,不畏寒,反而怕熱就是這種情況。這是因為病邪在經絡中,仍然應該發汗來散熱。如果熱邪已經進入胃腑,出現痞滿、燥熱、堅硬的症狀,就要用藥來疏通。實證會導致胡言亂語,語無倫次;虛證會導致聲音嘶啞,頻頻重複同一句話。

陽明多血多氣,法當自汗,過汗亡液,無水以制火,腸胃有燥糞,結而不下,故妄見妄言也。經曰:何緣行陽明病?曰:太陽病,若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。胃實,大便難也。又曰:太陽初病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。陽明證,能食為中風,風陽邪,能消穀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本來就是氣血充沛,容易出現自汗,如果出汗過多,津液耗損,就沒有水分來制約體內的火氣,腸胃中就會有乾燥的大便,結成硬塊排不出來,所以才會胡言亂語。經書裡說:是什麼原因導致陽明病的發生呢?有太陽病患,如果發汗、瀉下、利小便太多,就會津液耗損,胃中乾燥,於是轉變為陽明病。胃裡有實滯,大便就難以排出。經書裡又說:太陽病初起的時候,發汗治療,汗先出來,但沒有出透,就會轉變為陽明病。陽明病的證狀,能吃就屬於中風,風陽邪氣,會消耗穀物。

不能食為中寒,寒陰邪,不能消穀,以此為辨。胸悶不食為痞,胸腹膨脹為滿。大便枯少為燥,腹滿痛不大便為實,按之石硬為堅,)亦治陽明剛痙。(此太陽兼陽明證,其證腹滿口噤,臥不著席,攀足齘齒而無汗,謂之剛痙,宜下之者。以陽明主潤宗筋,風寒濕熱,傷陽明胃,津液不行,筋失所養,故以此湯下濕熱,行津液。

白話文:

不能吃東西是因為中寒,寒邪、陰邪侵犯人體,無法消化飲食,以此作為辨別。胸悶不思飲食是痞證,胸腹飽脹是滿證。大便乾結減少是燥證,腹滿疼痛,不大便,按下如石頭一樣硬是堅證。也可以治療陽明剛痙證。(這是太陽病併發陽明證,其症狀是腹滿、口噤,臥不安席,足攀、咬牙而無汗,稱為剛痙,宜用下法治療。因為陽明主潤宗筋,風寒濕熱,損傷陽明胃,津液不行,筋脈失養,所以用這個湯藥來攻下濕熱,行津液。)

喻嘉言曰:傷寒腹滿可下,胸滿不可下,謂熱邪尚在表也。此證入里之熱,極深極重,陽熱既極,陰血立至消亡。小小下之,尚不能勝。必大下之,以承領其一線之陰,陰氣不盡為陽所劫,因而得生者多矣。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,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。學者深造,端在斯矣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傷寒腹滿可以瀉下,胸滿則不可瀉下,因為熱邪還停留在體表。這種證狀是熱邪入裏,非常嚴重,陽熱極盛,陰血馬上就會消亡。小劑量瀉下,尚且不能奏效,一定要大量瀉下,用以接引和保護那一點陰氣。陰氣不至於完全被陽氣劫奪,因此而得救的人就多了。既然有過度瀉下會亡陰的大戒,又有了急瀉救陰的活法,學者們深入鑽研,關鍵就在這兒。

經曰:陽明居中,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以胃為水穀之海,四旁病,皆傳入胃。已入胃腑,則不復傳他經矣。)

白話文:

經典中說:陽明經位於人體中部,五行屬土,是萬物歸集的地方,沒有其他經絡再傳輸了。以胃為水穀之海,周圍的病症都會傳入胃。一旦進入胃腑,就不會再傳到其他經絡了。

大黃(四兩酒洗。王海藏曰:邪氣居高,非酒不到。若用生者,則遺高分之邪熱。病愈後,變生目赤,喉痹,頭腫,膈上熱疾也。),芒硝(三合),厚朴(半斤),枳實(五枚),先煎樸實將熟,內大黃,煮二三沸,傾碗內,和芒硝服,得利則止。(陶節庵曰:去實熱用大黃,無枳實不通。

白話文:

大黃(四兩,用酒洗過。王海藏說:邪氣存在於身體的上方,不借助酒藥力是達不到的。如果使用沒經過酒洗過的大黃,就會遺留上方的邪熱。病好了之後,會演變為眼睛發紅,喉嚨腫痛,頭腫,膈膜以上有熱證的疾病。),芒硝(三合),厚朴(半斤),枳實(五枚),先把厚朴、枳實煎到將要煮熟時,放入大黃,再煮二、三次,倒入碗中,與芒硝一起服用,腹瀉後就停止服用。(陶節庵說:用大黃來清除體內實熱,沒有枳實是不通暢的。)

溫經用附子,無干薑不熱。發表用麻黃,無蔥白不發。吐痰用瓜蒂,無淡豉不湧。竹瀝無薑汁,不能行經絡。蜜導無皂莢,不能通秘結。)

白話文:

溫暖經絡使用附子,沒有生薑無法溫熱。發表汗邪使用麻黃,沒有蔥白無法發汗。祛痰使用瓜蒂,沒有淡豉不能湧出痰液。竹瀝沒有薑汁,不能疏通經絡。蜂蜜導滯沒有皁莢,不能通利祕結。

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。氣堅者以咸軟之,熱盛者以寒消之。故用芒硝之鹹寒,以潤燥軟堅。大黃之苦寒,以瀉熱去瘀,下燥結,泄胃強。枳實厚朴之苦降,瀉痞滿實滿,經所謂土鬱奪之也。(陽明屬土,大黃治大實,芒硝治大燥大堅,二味治有形血藥也。厚朴治大滿,枳實治痞,二味治無形氣藥也。

白話文:

燥熱在內,用鹹寒藥物來治療。病氣堅強的,用帶鹹味軟堅的藥來治療;熱盛的,用寒藥來消除。所以用芒硝的鹹寒,以潤燥軟堅。大黃的苦寒,用以瀉熱去瘀,下燥結,泄胃強。枳實厚朴的苦降,瀉痞滿實滿,經書上所說的土鬱奪之也是這個意思。(陽明屬土,大黃治大實,芒硝治大燥大堅,二味治有形血藥也。厚朴治大滿,枳實治痞,二味治無形氣藥也。

)然非大實大滿,不可輕投,恐有寒中,結胸,痞氣之變。(此大小陷胸湯之所由作也。承,順也。十劑曰:通可去滯,泄可去閉。使塞者利而閉者通,正氣得舒,故曰承氣。仲景曰:欲行大承氣,先與小承氣。若腹中轉矢氣者,有燥屎也,可以大承氣攻之。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初硬後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

白話文:

但是若非身體有實熱、實滿的徵狀,不可輕率的服用,恐有寒中、結胸、痞氣的變化。(這是大小陷胸湯這帖藥的由來。承,順也。十劑承氣湯:通可以去滯,泄可以去閉。使不通暢的地方暢通,閉塞的地方通暢,正氣得以舒展,所以說承氣。仲景說:想要服用大承氣湯,先服用小承氣湯。如果腹中轉矢氣,表示有大便乾燥的情況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攻下。如果不轉矢氣,只是剛開始乾燥、後面腹瀉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

又曰: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。此斷其入陽明之路,仍從外解,則不內攻也。又曰:陽明病,應發汗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,皆仲景慎於攻下之意也。喻嘉言曰:陽明以胃實為正,則皆下證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陽明病,脈搏遲緩,汗出較多,輕微怕寒冷,表明外感風寒沒有完全解除,可以發汗治療,宜用桂枝湯。陽明病,脈搏浮大,沒有汗而喘息,發汗後會痊癒,宜用麻黃湯。這兩種情況均是阻斷病邪進入陽明的途徑,仍然從外治療,就不會攻入內臟。又說:陽明病,應當發汗治療,醫生反倒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這是嚴重的錯誤,都是仲景謹慎於攻下治療的思想。喻嘉言說:陽明以胃氣實為正常,那麼都是瀉下的證候。

陽明之邪,其來路則由太陽。凡陽明證見八九,而太陽證有一二未罷,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,可汗而不可下也。其去路則趨少陽,凡陽明證雖見八九,而少陽證略見一二,則從少陽而不從陽明,汗下兩不可用也。惟風寒之邪,已離太陽,未接少陽,恰在陽明界內,亟為攻下,則不再傳他經,津液元氣,兩無虧損矣。庸愚無識,必待七日,傳經已盡,方敢議下,不知太陽有十餘日不解者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之邪氣,它的來源是從太陽經而來。凡是陽明病的症狀已出現八九分了,而太陽病的症狀還有一二分沒有消除,治療上仍應從太陽經著手,而不應從陽明經著手,此時宜採用發汗的方法排邪,而不宜用瀉下的方法。陽明病的邪氣,它的去路是進入少陽經。凡是陽明病的症狀雖然出現了八九分,而少陽病的症狀略微出現了一二分,治療上就要從少陽經著手,而不應從陽明經著手,此時宜採用汗下兩法排邪。只有風寒之邪,已經離開了太陽經,還沒有進入少陽經,恰好位於陽明經的範圍之內,此時應迅速用瀉下的方法排邪,這樣邪氣就不會再傳到其他經絡了,患者津液和元氣兩方面均不會受到損傷。庸俗愚昧之人,一定等到七天後,邪氣傳遍全身了,纔敢考慮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不知道太陽病有的會有多於十天都不解的情況。

若不辨經,而但計日,其誤下仍在太陽。至陽明二三日,即顯下證,反以計日,當面錯過。及陽明已入少陽,又以計日,妄行攻下,輕者重而重者死矣。仲景法,日數雖多,但有表證而脈浮者,猶宜發汗。日數雖少,若有里證而脈沉者,即宜下之。古人有治惡寒戰慄用大承氣下燥而愈者,此陽邪入里,熱結於裡,表虛無陽,故惡寒戰慄。

此陽盛格陰,乃熱病,非寒證。誤投熱藥,則死矣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辨別不出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,而是單純地計算日子,那麼誤下病症可能仍然在太陽經上。等到陽明經病發到二到三日的時候,就會出現明顯的病症,但卻因為一直計算日子,反而錯過了正確的治療時機。當陽明經的病症已經進入少陽經的時候,又因為計算日子,胡亂地進行攻下的治療,那麼病情輕的會加重,病情重的就會死亡了。仲景的方法是,日數雖然很多,但只要有表證而脈搏浮動,仍然應該發汗治療。日數雖然少,但如果有裡證而脈搏沉滯,則應該立即治療。古時候有位醫生用大承氣湯來治療惡寒戰慄的疾病,結果病人痊癒了。這是因為陽邪入裡,熱邪聚集在裡頭,表虛沒有陽氣,所以才會惡寒戰慄。

加甘草等分,名三一承氣湯。治大承氣證,腹滿實痛。調胃證,譫語下利。小承氣證,內熱不便。一切傷寒雜病,蓄熱內甚,燥實堅脹。(謂合三承氣為一方也。成無己曰:若大承氣證,則用小承氣,則邪不服。若小承氣證,反用大承氣,則過傷元氣,而腹滿不能食,仲景所以分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加入甘草等分,稱為三一承氣湯。用於治療大承氣症狀,腹滿實痛。可以調理胃部,可以治療譫語下利。小承氣症狀,指內熱不便。所有傷寒雜病,體內蓄熱過多,燥實堅脹。(指將三種承氣方劑合方為一方,成無己說:如果出現大承氣症狀,就用小承氣方劑,那邪氣就不服。如果出現小承氣症狀,反而用大承氣方劑,就會過度損傷元氣,而導致腹滿不能進食,仲景因此將它們分開治。)

後人以三方合而為一,云通治三方之證,及傷寒雜病,內外一切所傷。與仲景之方,甚相違戾。失軒岐緩急之旨,使病人暗受其害,將誰咎哉。)加柴胡黃芩甘草,入鐵鏽水三匙。墜熱開結,名六一順氣湯。(節庵謂合三承氣,三一承氣,大柴胡,大陷胸六方而為一方也。)治潮熱自汗,發渴譫語,狂妄斑黃,腹滿便實,正陽明腑病。

白話文:

後世把三張方劑合為一張,聲稱能夠治療三張方劑證侯及傷寒雜病、內外一切損傷。這與仲景的方劑大相違背。違背了軒轅黃帝和岐伯緩急相濟的宗旨,使病人暗中蒙受損害,能夠責怪誰呢?再加入柴胡、黃芩、甘草,用鐵鏽水調服三匙。發散熱邪,通利結閉,叫做「六一順氣湯」。(節庵說,是把三個承氣湯、三個一承氣湯、兩個大柴胡湯、兩個大陷胸湯六個方劑合為一個方劑。)主治潮熱自汗、口渴、譫語、狂妄、斑黃、腹滿便實,正陽明腑病。

加人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,名黃龍湯。治邪熱傳裡,胃有燥屎,心下硬痛,身熱口渴,下利純清水。(有燥屎,何以又下清水?陶節庵曰:此非內寒而利,乃日飲湯藥而下滲也,名熱結利。庸醫妄謂漏底傷寒,以熱藥止之,殺人多矣。年老氣血虛者,去芒硝。)去芒硝,加麻仁杏仁芍藥,蜜丸,名麻仁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加入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桔梗、薑大棗,因此命名為「黃龍湯」。主治邪熱傳佈到體內,胃中有燥屎,心口處疼痛堅硬,身體發熱口乾,腹瀉純是清水。(有燥屎,為什麼又瀉清水?陶節庵說:這不是內寒而拉肚子,而是因為長期服用湯藥而導致下滲,這種情況稱為熱結瀉。庸醫胡亂說這是「漏底傷寒」,用熱藥來止瀉,害死人太多了。年紀大氣血虛弱的人,去處芒硝。)除去芒硝,加入麻仁、杏仁、芍藥,加入蜂蜜做成丸子,取名為「麻仁丸」。

(仲景)治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難,其脾為約。(趺陽,胃脈也。經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今胃火乘脾,約束津液,但輸膀胱,致小便數,而大便難,故名脾約,與此丸潤燥通腸,此太陽傳入陽明之證。故仲景曰:太陽陽明脾約是也。

白話文:

(仲景)治療陰陽脈浮起而澀滯,浮起是胃氣強盛,澀滯是小便次數多,浮起和澀滯相互衝擊,則大便困難,脾臟受到約束。(趺陽,就是胃的脈絡。經典說:飲食進入胃裡,散發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臟,脾氣散發精華,向上歸於肺。通調水液的通路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精布滿全身,五經脈絡都運轉正常。這是脾臟幫助胃輸送津液,現在胃火侵犯脾臟,約束津液,只輸送到膀胱,導致小便次數多,而大便困難,所以稱之為脾約,將這個藥丸潤燥通腸,這是太陽經傳入陽明的證狀。所以仲景說:太陽、陽明、脾約是這種情況。

按成氏釋此證,謂脾弱胃強。然本文但云脾約,未嘗云脾弱也。喻嘉言曰:脾弱即當補矣,何為反用大黃樸實乎?此脾土過燥,使腸胃津液枯槁,致中消便難,使脾果弱,非溏即瀉,焉能反約少胃中之穀食乎。陽明證中,凡宜攻下者,惟恐邪未入胃,大便勿硬。又恐初硬後溏,未可妄攻,故先與小承氣,試其轉失氣,方可攻之,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。

白話文:

成氏認為這個病症是脾弱胃強,但文章只說脾約,沒說脾弱。喻嘉言認為脾弱就應該補,為何反用大黃樸實呢?這是因為脾土過於乾燥,導致腸胃津液枯竭,造成中消便難,如果脾真的弱,就會溏瀉,怎麼可能反過來約束胃裡的食物呢?陽明證中,凡是需要攻下的,都是擔心邪氣尚未進入胃,大便過於硬結。又擔心一開始硬結,之後就溏瀉,不能隨便攻下,所以先用小承氣湯,觀察其轉氣消化的情況,才能攻下,都是因為考慮到脾氣虛弱。

若脾約證,在太陽即當下矣,何待陽明耶,朱丹溪曰:此由久病,大汗大下之後,陰血枯槁,內火燔灼,熱傷元氣,又傷於脾而成。肺金受火,氣無所攝,腎為肺子,肺耗則液虧,金耗則木寡於畏,土欲不傷,其可得乎。肺失傳送,脾失轉輸,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。理宜滋養陰血,使火不熾而金化行,木有制而脾土暈,津液乃能入胃腸,潤而通矣。

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,若熱盛而血虛者,勿膠柱而鼓瑟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是脾約證的話,屬太陽病,應在太陽階段就應治療,何需等到陽明階段呢?朱丹溪說:這是由於久病之後,大汗大下,陰血枯竭,內火焚燒,熱氣損傷元氣,又傷及脾臟而形成的。肺金被火所傷,氣無法被約束,腎臟是肺的兒子,肺臟耗損則液體不足,金耗損則木的約束力減弱,土臟想要不受到傷害,可能嗎?肺臟失去傳輸功能,脾臟失去轉運功能,所以大便不通而小便頻繁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滋養陰血,使火氣不旺盛而金氣能夠運行,木氣受到約束而脾土得以滋養,津液才能進入胃腸,潤澤而通暢。

當下諸證(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。下利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宜下之。脈經曰:滑為食病。仲景曰:滑則穀氣實,又曰:寸脈浮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知有宿食,宜下之。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現在出現的各種症狀,如發汗不止、腹脹疼痛,應立即用瀉下法治療。腹瀉,三部脈象都平穩,按壓心下部感到堅硬,應立即用瀉下法治療。脈象滑而數,是宿食所致,應當用瀉下法治療。《脈經》上說:脈象滑,是飲食積滯引起的疾病。仲景說:脈象滑,是穀氣充實;又說:寸脈浮大,按壓時反而澀,尺中部也微弱而澀,知道有宿食,應當用瀉下法治療。傷寒六七天,眼前模糊不清,眼睛無神,沒有表證和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微微發熱,這是實證,應立即用瀉下法治療。

內經曰:諸脈皆屬於目。針經曰:熱病目不明,熱不已者,此腎水將絕,不能照物也。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。汗多則亡津液而內燥,宜急下以存津液。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。邪入未深,便作口燥,此腎水將干,宜急下以救欲絕之水。少陰證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,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全身的脈絡都與眼睛相連。《針灸經》說:發高燒、眼睛看不清的病人,如果熱退不了,這是腎水將要枯竭,不能照射物品的緣故。陽明病,發高燒、出很多汗的病人,要趕快瀉下。出汗多則津液耗散,而體內燥熱,應該趕快瀉下,以保存津液。少陰病,得病二、三天,口乾舌燥的病人,要趕快瀉下。邪氣入侵不久,就口乾舌燥,這是腎水將要枯竭的緣故,應該趕快瀉下,以搶救將要枯竭的腎水。少陰病,六、七天,腹部脹滿、大便不通的病人,要趕快瀉下。

此少陰邪熱入胃腑也,土勝則水乾,宜急下以救腎水。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中必痛,口中燥者,急下之。青為肝色,肝邪乘腎,故下利。陽邪上攻,故口燥,此亦少陰傳入陽明腑證也。厥陰證,舌卷囊縮,宜急下之。此證仲景無治法,按舌卷囊縮,有寒極而縮者,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,並灸關元氣海,蔥熨等法。又有陽明之熱,陷入厥陰經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少陰邪熱侵犯胃腑的疾病,因為土屬性勝過水屬性,所以水液乾枯,應立即瀉下以挽救腎水。少陰病患者,大便自行排出清水,顏色純青,心中一定有疼痛,口乾者,應立即瀉下。青色是肝臟的顏色,肝臟的邪氣侵襲腎臟,所以腹瀉。陽邪向上攻擊,所以口乾,這也是少陰傳入陽明腑的證據。厥陰證患者,舌頭卷縮,應立即瀉下。仲景對此證沒有治法,根據舌頭卷縮的症狀,有寒極而收縮的,應服用附子四逆湯加吳茱萸湯,並灸關元、氣海等穴位,用蔥熨等方法治療。還有一種是陽明之熱,陷入了厥陰經。

陽明主潤宗筋,宗筋為熱所攻,勿榮而急,引舌與睪丸,故舌卷囊縮。此為熱極,當瀉陽以救陰。以上皆大承氣證也。張兼善曰:胃為水穀之海,四旁有病,皆能傳入,胃土燥,則腎水乾,故陽明與少陰,皆有急下之條。證雖不同,其入腑之理則一,故皆用大承氣。有病循衣摸床,兩手撮空者,此胃熱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胃經主導潤澤宗筋,若宗筋被熱所侵襲,便會出現無榮養而緊急的狀態,導致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。這屬於熱症極盛的表現,應當瀉火降陽來救治陰虛。上述症狀都屬於大承氣證。張兼善說:胃是水穀的海洋,四處如果有病,都能傳入胃中。胃土燥熱,則腎水乾枯,所以陽明和少陰都有急下之證。雖然證狀不同,但其病理特徵都是進入胃腑,所以都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有些病人會出現沿著衣服摸索牀鋪、雙手在空中抓取的行為,這是胃熱的表現。

錢仲陽小兒藥證直訣云:此肝熱也,亦承氣湯主之。樓全善曰:嘗治循衣摸床撮空數人,皆用大補氣血之劑,惟一人兼振瞤脈代,遂於補劑中加桂二分,亦振止脈和而愈。按譫語亦有因氣虛陽脫而然者,當用參附大補之。)

白話文:

錢仲陽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中說:這種病症是肝熱引起的,也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。樓全善說:我曾經治療過幾個總是喜歡在衣服上摸索,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的病人,都用了大量補益氣血的藥物,只有一個人同時還出現了驚厥、脈搏快而無力等症狀,於是在補益的藥物中加入了二分桂皮,驚厥停止了,脈搏也恢復了正常,病情好轉。根據記載,胡言亂語也有可能是由於氣虛陽脫造成的,這種情況下應該用參附等藥物來大補元氣。

忌下諸證(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。脈浮大為在表,不可下。惡寒為邪在表,不可下。嘔為邪在上焦,雖有陽明證。不可下。陽明病,應發汗,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。必噦,胃中虛冷故也。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宜麻黃湯,肺氣清,則胃邪自散,不可下。

白話文:

忌在下諸證(太陽病,外證沒有被解開,不可以開始瀉下。脈象浮脈很大,邪氣在表,不可瀉下。惡寒是因為邪氣在表,不可瀉下。嘔吐是因為邪氣在陽明熱鬱在上焦,陽明有證,不可瀉下。陽明病,應該發汗,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就是大逆大違。陽明病,不能進食,清理熱病邪氣。一定會打慄,因為胃中虛冷的緣故。太陽和陽明一起發的病,喘息和胸悶,應該用麻黃湯,把肺氣清散,那麼胃裡邪氣就會自散,不可瀉下。

少陰病,陽虛,尺脈弱澀者,不可下。脈數不可下,數為血虛。下之則熱邪入里,血愈虛而亡陰。惡水者,不可下,下之裡冷,不嗜食,完穀出。頭痛目黃者,不可下,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。陽微不可下,下之痞硬。諸虛,不可下。諸動氣者,不可下。)

白話文:

少陰病,陽氣虛弱,尺脈微弱而澀的話,不可以攻下。脈數不可攻下,脈數是血虛所致。攻下,就會使熱邪侵入裡層,血更加虛弱,而陰液盡失。惡水的人,不可以攻下,攻下則裡部寒冷,不思飲食,完穀會從肛門排出。頭痛,眼睛發黃的,不可以攻下。四逆厥逆的人,也不可以攻下。陽氣微弱的人,不可以攻下,否則會造成痞硬現象。身體虛弱的人,不可以攻下。凡是使氣機運動的藥物,均不可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