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三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上 (12)

1. 大羌活湯

(潔古),治兩感傷寒。(內經曰: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太陽經脈,循腰脊,經頭項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俠鼻,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,而鼻乾,不得臥。三日少陰受之,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,絡於耳,故胸脅痛,而耳聾。四日太陰受之,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

五日少陰受之。少陰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六日厥陰受之,厥陰脈循陰器,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兩感者,謂一日則太陽與少陰俱病,有頭痛項強,而又口乾煩渴也。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有身熱膽語,而又腹滿不欲食也。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有脅痛耳聾,而又囊縮厥逆也,此陰陽表裡俱病。

欲汗之則有里證,欲下之則有表證,故仲景不立治法。吳鶴皋曰:易老制此方,意謂傳經者,皆為陽邪,一於升陽散熱,滋養陰臟,則感之淺者,尚或可平也。)

羌活,獨活,防風,細辛,防己,黃芩,黃連,蒼朮,甘草(炙),白朮(三錢),知母,川芎生地(一兩),每服五錢,熱飲。

此陰陽兩解之藥也。氣薄則發泄,故用羌獨蒼防芎細,祛風發表,升散傳經之邪。寒能勝熱,故用芩連知母生地防己,清熱利濕,滋培受傷之陰。又用白朮甘草,以固中州,而和表裡之氣。升不至峻,寒不至凝,間能回九死於一生也。(仲景兩感無治法,又云:兩感病俱作,治有先後。

如表證急,當先救表。里證急,當先救里。李梃曰:表裡俱急者,大羌活湯。陽證體痛而不下痢者,為表急。先以葛根麻黃解表,後以調胃承氣攻裡。陰證身痛而下利不止者,為裡急。先用四逆救里,後以桂枝救表。陰陽未分者,陶氏沖和湯探之。古法一日太陽少陰,五苓散主之。

頭痛加羌活防風,口渴加黃柏知母。二日陽明太陰,大柴胡湯。三日少陽厥陰,危甚,大承氣加川芎柴胡救之。劉宗厚曰:傷有兼風兼濕不同,表裡俱實俱虛之異,大抵俱虛為多。脈從陽者可治,從陰者難治。)

白話文:

(潔古)認為,大羌活湯能治療同時感受兩種外邪的傷寒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傷寒第一天,是足太陽經受邪,太陽經脈循行於腰背、經過頭部和頸項,所以會出現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強直的症狀。第二天是足陽明經受邪,陽明主肌肉,其脈絡夾著鼻子,與眼睛相連,所以會發燒、眼睛疼痛、鼻孔乾燥、難以入睡。第三天是足少陽經受邪,少陽主膽,其脈絡循行於脅肋,與耳朵相連,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、耳聾。第四天是足太陰經受邪,太陰脈分布在胃中,與咽喉相連,所以會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。

第五天是足少陰經受邪。少陰脈絡貫穿腎臟,與肺相連,聯繫著舌根,所以會口乾舌燥、口渴。第六天是足厥陰經受邪,厥陰脈絡循行於陰器,與肝臟相連,所以會心煩胸悶、陰囊收縮。所謂「兩感」,是指一天之內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,既有頭痛、頸項僵硬的症狀,又有口乾、煩躁、口渴。兩天之內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既有發燒、胡言亂語的症狀,又有腹部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。三天之內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既有脅肋疼痛、耳聾的症狀,又有陰囊收縮、四肢厥冷的症狀,這是陰陽表裡同時生病的情況。

如果想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體內卻有裡證;如果想要用攻下的方式治療,體表卻有表證,所以張仲景沒有制定治療方法。吳鶴皋說:易老創制這個方子,認為傷寒傳變到各經,都是因為陽邪所導致,應該用升陽散熱、滋養陰臟的方法治療,這樣對於感受病邪比較輕的,或許還能夠治好。

藥方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細辛、防己、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炙甘草、白朮(三錢)、知母、川芎、生地(一兩)。每服五錢,用熱水送服。

這個方子是陰陽表裡雙解的藥物。氣味輕薄的藥物可以發散,所以用羌活、獨活、蒼朮、防風、川芎、細辛,祛除風邪、發散外邪,升提散開傳經的邪氣。寒涼的藥物可以勝過熱邪,所以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生地、防己,清熱利濕,滋養受傷的陰液。又用白朮、甘草,來固護脾胃中焦,調和表裡之氣。升陽不至於過於峻猛,寒涼不至於過於凝滯,有時能夠起死回生。

(張仲景說兩感病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,又說:兩感病同時發作,治療需要分先後順序。如果表證緊急,應當先治療表證。如果裡證緊急,應當先治療裡證。李梃說:表裡俱急的,可以用大羌活湯。屬於陽證,身體疼痛卻沒有腹瀉的,屬於表證緊急,先用葛根、麻黃解表,再用調胃承氣湯攻下裡證。屬於陰證,身體疼痛且腹瀉不止的,屬於裡證緊急,先用四逆湯救治裡證,再用桂枝湯救治表證。如果陰陽證候不明顯的,可以用陶氏沖和湯探查證候。古法認為,一天太陽少陰同時發病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頭痛的加羌活、防風,口渴的加黃柏、知母。兩天陽明太陰同時發病,用大柴胡湯。三天少陽厥陰同時發病,病情危急,用大承氣湯加川芎、柴胡來救治。劉宗厚說:傷寒有兼風兼濕的不同,表裡有俱實俱虛的差異,大抵虛證比較多。脈象從陽的可以治療,從陰的就難以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