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三上 (7)
卷三上 (7)
1. 九味羌活湯
(張元素,即羌活沖和湯),治傷寒傷風,憎寒壯熱,頭痛身痛,項痛脊強,嘔吐口渴,太陽無汗。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,疫癘諸病。(有物有聲曰嘔,氣逆則嘔。有物無聲曰吐,胃寒則吐。邪熱在表,則不渴,傳裡則渴。四時不正之氣,謂天地間穢惡之氣,及病氣死氣,流行傳染也。)
羌活,防風,蒼朮(錢半),細辛(五分),川芎,白芷,生地,黃芩,甘草(一錢),加生薑蔥白。如風證自汗者,去蒼朮,加耆朮。(發表而即實表,譬驅寇者,隨關門也。)胸滿,去地黃,加枳殼桔梗。喘,加杏仁。汗下兼行,加大黃。
此足太陽例藥,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也。藥之辛者屬金,於人為義,故能匡正黜邪。羌防蒼細芎芷,皆辛藥也。羌活入足太陽,為撥亂反正之主藥。(除關節痛,痛甚無汗者倍之。)蒼朮入足太陰,辟惡而去濕。(能除濕下氣,及安太陽,使邪氣不致傳足太陰脾。)白芷入足陽明,治頭痛在額。
芎藭入足厥陰,治頭痛在腦。細辛入足少陰,治本經頭痛。皆能驅風散寒,行氣活血。而又加黃芩入手太陰,以泄氣中之熱,生地入手少陰,以泄血中之熱。(黃芩苦寒,生地寒滯,二味苟用於發熱之後。則當。若初發熱,猶當議減也。)防風為風藥卒徒,隨所引而無不至,治一身盡痛為使。
甘草甘平,用以協和諸藥也。藥備六經,治通四時,用者當隨證加減,不可執一。(張元素曰:有汗不得用麻黃,無汗不得用桂枝。若未瘥,則其變不可言,故立此方,使不犯三陽禁忌。但陰虛氣弱之人,在所禁爾。)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叫做九味羌活湯(張元素又稱它為羌活沖和湯),主要治療因傷寒或風寒引起的疾病,症狀包括怕冷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頸部僵硬、背部僵硬、想吐、口渴、太陽經受邪而沒有汗。也適用於因感染四季不正常的邪氣或瘟疫等疾病。
(有東西伴隨聲音出來叫嘔,是氣逆造成的;只有東西出來但沒聲音叫吐,是胃寒引起的。邪熱在表時不會口渴,熱邪傳入體內才會口渴。四季不正常的邪氣,指的是天地間污濁的穢氣、病氣或死氣,會流行傳染。)
藥方組成有:羌活、防風、蒼朮(半錢)、細辛(五分)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、黃芩、甘草(一錢)。還要加入生薑和蔥白。如果因風邪導致自汗,要去除蒼朮,加入黃耆和白朮。(這叫做發散邪氣而同時鞏固表層,就像驅趕敵人時,隨即關上城門一樣。)如果胸悶,要去除地黃,加入枳殼和桔梗。如果喘,要加入杏仁。如果需要同時發汗和瀉下,要加入大黃。
這個藥方主要針對足太陽經的疾病,可以替代桂枝湯、麻黃湯、青龍湯等方劑。藥物中辛味的屬於金,在人體中代表義,所以能扶正祛邪。羌活、防風、蒼朮、細辛、川芎、白芷都是辛味的藥物。羌活主要進入足太陽經,是撥亂反正的主要藥物。(關節疼痛,痛得很厲害又沒有汗時,羌活的用量可以加倍。)蒼朮主要進入足太陰經,可以去除穢氣和濕氣。(能去濕氣、降逆氣,並安穩太陽經,使邪氣不會傳到足太陰脾經。)白芷主要進入足陽明經,治療額頭的頭痛。
川芎主要進入足厥陰經,治療腦部的頭痛。細辛主要進入足少陰經,治療本經引起的頭痛。這些藥物都能驅風散寒、行氣活血。另外,加入黃芩主要進入手太陰經,用來洩除氣中的熱邪;加入生地主要進入手少陰經,用來洩除血中的熱邪。(黃芩性苦寒,生地性寒滯,這兩味藥如果用在發熱之後效果好。但如果剛開始發熱,應該考慮減少用量。)防風是風藥中的先鋒,會跟著其他藥物到達身體各處,可以治療全身疼痛,是藥引。
甘草性甘平,用來調和各種藥物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六經的疾病,並且適用於四季,使用時應該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,不能固守不變。(張元素說:有汗不能用麻黃,無汗不能用桂枝。如果病沒有好,病情變化很難預測,所以創立這個藥方,避免犯了三陽經的禁忌。但體虛氣弱的人不適用這個藥方。)
2. 十神湯
(局方),治時氣瘟疫,癘氣初感,頭痛發熱,惡寒無汗,咳嗽鼻塞聲重。(癘氣由口鼻而入,直行中道,流布三焦,致沿門闔境,傳染相似,謂之瘟疫。頭痛發熱,惡塞無汗,邪在表也。咳嗽鼻塞聲重,表實而氣不利也。凡患時證而咳嗽者,邪欲外出而易愈也。)
麻黃,葛根,升麻,川芎,白芷,紫蘇,甘草,陳皮,香附,赤芍,加薑蔥白。治傷寒須分六經見證用藥,此則雖有發熱惡寒,頭痛鼻塞等證,然屬時氣瘟疫,與傷寒不同,故總以疏表辛香利氣之藥主之,而又加芍藥甘草以和之。(吳綬曰:此湯用升麻葛根,能解利時行瘟疫癘氣,非正傷寒之藥。治太陽傷寒發熱用之,則引邪入陽明,傳變發斑矣,慎之。)
白話文:
[十神湯]
這個方子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是用來治療流行性瘟疫,以及剛感染到疫病時,出現頭痛發熱、怕冷無汗、咳嗽鼻塞、聲音沙啞等症狀。
疫病是從口鼻進入人體,直接侵犯身體內部,散佈到全身各處,導致一家或整個地區的人都感染相似的疾病,這就叫做瘟疫。頭痛發熱、怕冷無汗,這是邪氣在身體表面的表現。咳嗽鼻塞、聲音沙啞,則是身體表面實邪,氣機不通暢的表現。一般來說,罹患時疫而出現咳嗽,代表邪氣想要往外散發,比較容易痊癒。
藥方組成:麻黃、葛根、升麻、川芎、白芷、紫蘇、甘草、陳皮、香附、赤芍,再加上生薑和蔥白。治療傷寒必須辨別六經的證候來用藥,這個方子雖然也有發熱怕冷、頭痛鼻塞等症狀,但屬於流行性瘟疫,和傷寒不同,所以主要用來疏散表邪、辛香行氣的藥物,再加入芍藥和甘草來調和。
(吳綬說:這個方子使用升麻和葛根,能夠解除流行性瘟疫的病邪,不是治療一般傷寒的藥物。如果用來治療太陽傷寒發熱,反而會把邪氣引到陽明經,導致病邪傳變而出現斑疹,要謹慎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