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三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上 (6)

1. 柴葛解肌湯

(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),治太陽陽明合病,頭目眼眶痛,鼻乾不眠,惡寒無汗,脈微洪。(太陽脈起目內眥,上額,交巔。陽明脈上至額顱,絡於目。風寒上干,故頭痛,目痛,眶痛也。惡寒無汗,屬太陽。鼻乾不眠,屬陽明。脈洪,將為熱也。節庵曰:此陽明在經之邪,若在腑病,另有治法。)

柴胡,葛根,羌活,白芷,黃芩,芍藥,桔梗,甘草,加薑棗石膏一錢煎。無汗,惡寒甚者,去黃芩。

寒邪在經,故以羌柴芷葛散之,寒將為熱,故以黃芩石膏桔梗清之。(三藥並泄肺熱,)以芍藥甘草和之也。

白話文:

(這是節庵先生製作的,用來取代葛根湯的方子),主要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的狀況,症狀有頭部、眼睛周圍、眼眶疼痛,鼻子乾燥、難以入睡,怕冷但不出汗,脈象微弱但又帶有洪大的感覺。(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內角,向上到額頭,交會於頭頂。陽明經的脈絡向上到前額,與眼睛相連。風寒邪氣侵襲頭部,所以會引起頭痛、眼痛、眼眶痛。怕冷不出汗,這是屬於太陽經的症狀。鼻子乾燥難以入睡,這是屬於陽明經的症狀。脈象洪大,代表即將轉為發熱的徵兆。節庵先生說:這是陽明經上的邪氣,如果邪氣是在臟腑,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。)

藥方組成包含:柴胡、葛根、羌活、白芷、黃芩、芍藥、桔梗、甘草,再加上生薑、紅棗、石膏一錢一起煎煮。如果沒有汗,而且特別怕冷,就去掉黃芩。

寒邪停留在經絡,所以用羌活、柴胡、白芷、葛根來疏散它;寒邪將要轉為熱,所以用黃芩、石膏、桔梗來清除熱邪(這三味藥一起可以宣洩肺部的熱氣);再用芍藥、甘草來調和藥性。

2. 柴胡升麻湯

(局方),治少陽陽明合病,傷風,壯熱惡風,頭痛體痛,鼻塞咽乾,痰盛咳嗽,唾涕稠黏。及陽氣鬱遏,元氣下陷,時行瘟疫。(劉宗厚曰:傷風一證,仲景與傷寒同論,雖有麻黃桂枝之分,至於傳變之後,亦未嘗悉分之也。諸家皆與感冒四氣,並中風條混治。惟陳無擇別立傷風一方,在四淫之首。

且依傷寒以太陽為始,分注六經,可謂詳密。但風本外邪,諸方例用解表發表,然受病之源,亦有不同。若表虛受風,專用發表之藥,必致汗多亡陽之證。若內挾痰熱而受風,亦宜內外交治,不可專於解表也。或曰:此雲表虛,與傷寒中風表虛同歟。予曰:不同也。彼以太陽中風,而於有汗無汗分虛實。

實者加麻黃,虛者加葛根,俱解表也。此雲表虛者,當固守衛氣,而散風者也。)

柴胡,前胡,黃芩,升麻,葛根,桑皮,荊芥,赤芍,石膏,加姜三片,豉廿粒,陽明而兼少陽,則表裡俱不可攻,只宜和解。(在經宜和。)柴胡平少陽之熱,升葛散陽明之邪。(三藥皆能升提清陽。)前胡消痰下氣,而解風寒。桑皮瀉肺利濕,而止痰嗽。荊芥疏風熱而清頭目,赤芍調營血而散肝邪。

黃芩清火於中上二焦,石膏瀉熱於肺胃之部。(風壅為熱,故以石膏辛寒為君。)加姜豉者,取其辛散而升發也。

白話文:

此方出自《局方》,用來治療少陽和陽明合併發病的狀況,像是傷風感冒引起的發熱、怕風、頭痛、身體痠痛、鼻塞、喉嚨乾燥、痰多咳嗽、以及吐出的痰液或鼻涕濃稠等症狀。也適用於陽氣被鬱結、元氣下陷、以及時行瘟疫等情況。

劉宗厚認為,傷風和傷寒的病因類似,雖然用藥上有麻黃和桂枝的區別,但病情發展後,並非完全能區分清楚。許多醫家都將傷風與感冒、四時之氣、甚至中風混為一談。只有陳無擇將傷風獨立出來,放在外感疾病的首位。

他認為,傷寒以太陽經為起始,再分到其他六經的說法很詳細。但風邪本是外來的邪氣,所以一般的方劑都以解表發汗為主。然而,受病的原因各有不同。如果是表虛而受風,只用發汗的藥,反而會導致汗出過多而耗損陽氣。如果是內有痰熱而受風,也應該內外兼治,不能只專注於解表。有人問,這裡說的表虛,和傷寒、中風中的表虛一樣嗎?我認為不一樣。傷寒中風的表虛是因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所以用有汗或無汗來區分虛實。

實證加麻黃,虛證加葛根,目的都是解表。而這裡說的表虛,應該是固護衛氣,同時將風邪驅散出去。

這個方劑的組成為:柴胡、前胡、黃芩、升麻、葛根、桑白皮、荊芥、赤芍、石膏。再加入生薑三片和淡豆豉二十粒。對於同時有陽明和少陽症狀的,表裡都不適合攻伐,只能用和解的方式治療。

柴胡可以平息少陽經的熱邪,升麻和葛根可以驅散陽明經的邪氣。(這三味藥都能提升清陽之氣)。前胡能消痰降氣,同時解散風寒。桑白皮能瀉肺利濕,並止咳化痰。荊芥能疏散風熱,並使頭目清爽。赤芍能調和營血,並疏散肝邪。

黃芩能清除中上二焦的火熱,石膏能瀉肺和胃部的熱邪。(風邪導致的熱症,所以用辛寒的石膏為君藥)。加入生薑和淡豆豉,是取其辛散升發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