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二下 (5)
卷二下 (5)
1. 茯菟丹
(局方),治遺精,白濁,及強中消渴。
菟絲子(十兩),五味子(八兩),山藥(六兩),白茯苓,石蓮肉(三兩),將菟絲用酒浸,浸過余酒,煮山藥糊丸。漏精,鹽湯下。赤濁,燈心湯下,白濁,茯苓湯下。消渴,米飲下。
菟絲辛甘和平,強陰益陽,能治精寒淋渴。五味滋腎生津,石蓮清心止濁,山藥健脾利濕,皆澀精固氣之品也。茯苓能通心氣於腎,利小便而不走氣,取其淡滲,於補正中能泄腎邪也。
白話文:
[茯菟丹],這個藥方出自《和劑局方》,用來治療遺精、白濁,以及陰莖容易勃起且口渴的症狀。
藥材包含:菟絲子(十兩)、五味子(八兩)、山藥(六兩)、白茯苓、石蓮肉(三兩)。將菟絲子用酒浸泡,浸泡過後剩下的酒不用倒掉,接著用來煮山藥成糊狀,再將所有藥材做成藥丸。
若是遺精,用鹽湯送服藥丸;若是赤濁(尿液帶血絲),用燈心草湯送服;若是白濁(尿液混濁),用茯苓湯送服;若是口渴,用米湯送服。
菟絲子味辛甘性平,能補強陰氣、增益陽氣,可以治療精液寒冷導致的遺精和淋病口渴。五味子能滋養腎臟、促進津液生成。石蓮肉能清心火、止白濁。山藥能健脾、去除體內濕氣,這些都是能夠收澀精液、鞏固元氣的藥材。茯苓能夠溝通心腎之氣,利小便卻不會耗損元氣,取用其淡滲的特性,能在補養正氣的同時,也將腎臟的邪氣排出。
2. 菟絲煎
治心脾氣弱,凡遇思慮勞倦,即苦遺精者,宜此主之。
山藥(炒二錢),棗仁(炒),茯苓(一錢三分),當歸(錢半),人參(二三錢),制菟絲子(炒四五錢),炙甘草(一錢或五分),遠志肉(制四分),鹿角霜(為末。每用加入四五匙。),水煎,加鹿角霜末,食前調服,或加白朮二三錢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心脾氣虛弱,只要稍微思慮過度或勞累,就容易發生遺精的人,很適合服用這個方子。
藥材包含:炒過的淮山藥(八克)、炒過的酸棗仁、茯苓(四點八克)、當歸(六克)、人參(八到十二克)、炒過的製菟絲子(十五到二十克)、炙甘草(四克或二克)、製遠志肉(一點六克),以及鹿角霜(磨成粉,每次加入四到五匙)。
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,加入鹿角霜粉末攪拌均勻,在飯前服用,也可以加入白朮八到十二克一起煎煮。
3. 水陸二仙丹
治遺精,白濁。(精與濁所出之竅不同,便濁即是膏淋,肝膽之火也,精濁乃精氣滑出,不便亦然,此腎水不足,淫火熏蒸,故精離其位也。)
金櫻膏(取半黃者熬膏一斤。熟則全甘而失澀味。芡實一斤。蒸熟為粉。)和丸,鹽酒下。
金櫻芡實,甘能益精,潤能滋陰,澀能止脫。一生於水,一生於山,故名水陸二仙丹。
白話文:
治療遺精、白濁。(精液和濁液排出的孔道不同,小便混濁就像膏淋,是肝膽火氣旺盛所致;精液混濁是精氣滑脫,小便也不順暢,這是腎水不足,淫慾之火向上蒸騰,所以精液離開了它原本的位置。)
用半黃的金櫻子熬製成膏,取一斤。(金櫻子完全成熟就只剩甜味而失去澀味。)、芡實一斤,蒸熟後磨成粉。)混合製成藥丸,用鹽和酒送服。
金櫻子和芡實,性味甘甜可以補益精氣,滋潤可以滋養陰液,澀味可以止住脫泄。一個生長在水中,一個生長在山上,所以稱為水陸二仙丹。
4. 黏米固腸糕
治脾胃虛寒,或因食滯氣滯,腹痛泄瀉,久不止者,多服自效。
白糯米滾湯淘洗,炒香熟為粉。每粉一兩,加乾薑炒熟者二分半,白糖二錢,拌勻,於飢時用滾水調服一二兩。如帶微滯者,加陳皮末二分,或砂仁一分。一法用陳老米粉,亦妙。
白話文:
這個「黏米固腸糕」是個治療脾胃虛寒,或是因為吃太多東西消化不良、肚子脹氣,導致腹痛拉肚子,而且很久都沒好的情況,多吃幾次就會有效果的食療方。
做法是將白糯米用熱水快速沖洗一下,然後炒熟磨成粉。每份糯米粉一兩,加入炒熟的乾薑粉二分半,白糖二錢,全部混合均勻,在肚子餓的時候,用滾水沖泡,調成糊狀服用一到二兩。如果感覺有點消化不良,可以加入陳皮末二分,或是砂仁末一分。另外一個做法是用陳年的老米磨成粉,效果也很好。
5. 桑螵蛸散
(寇氏),治小便數而欠。(數,便頻也。欠,便短也。溺雖出於膀胱,然泌別者小腸也。小腸虛則便數,小腸熱則便短。)能安神魂,補心氣,療健忘。
人參,茯苓(一用茯神),遠志,石菖蒲(鹽炒),桑螵蛸(鹽水炒),龍骨(煅),龜板(酥炙一用鱉甲醋炙),當歸,等分為末,臨臥服二錢,人參湯下。
虛則便數,故以螵蛸龍骨固之。(並能補腎澀精。)熱則便欠,故以當歸龜板滋之。人參補心氣,菖蒲開心竅。茯苓能通心氣於腎,遠志能通腎氣於心,並能清心解熱。心者,小腸之合也,心補則小腸不虛,心清則小腸不熱矣。
惜紅煎,治婦人經血不固,崩漏不止,及腸風下血等證。
白朮,山藥(二錢),白芍藥(酒炒一錢五分),荊芥穗(炒),地榆,川續斷(炒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北五味(十四粒),烏梅(二個),水煎,食遠服。如火盛者,加黃芩黃連。如脾虛兼脾泄者,加破故紙人參。
白話文:
(寇氏的方子),治療小便頻繁卻量少的問題。(小便頻繁,就是指排尿次數多。量少,是指每次排尿量少。雖然尿液是從膀胱排出,但負責分辨尿液的是小腸。小腸虛弱就會小便頻繁,小腸有熱就會小便量少。)這個方子能安定心神,補益心氣,治療健忘。
用人參、茯苓(有的用茯神)、遠志、石菖蒲(用鹽炒過)、桑螵蛸(用鹽水炒過)、龍骨(煅燒過)、龜板(用酥油炙烤過,有的用鱉甲用醋炙烤),當歸,將這些藥材等量磨成粉末,睡前服用二錢,用人參湯送服。
虛弱導致小便頻繁,所以用桑螵蛸和龍骨來固澀。(同時也能補腎澀精。)有熱導致小便量少,所以用當歸和龜板來滋養。人參能補心氣,菖蒲能打開心竅。茯苓能使心氣通達腎臟,遠志能使腎氣通達心臟,並且能清心解熱。心臟與小腸相合,心氣補足,小腸就不會虛弱,心氣清靜,小腸就不會有熱。
惜紅煎,治療婦女經血不固、崩漏不止,以及腸風下血等症狀。
用白朮、山藥(各二錢)、白芍藥(用酒炒過,一錢五分)、荊芥穗(炒過)、地榆、川續斷(炒過,各一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北五味子(十四粒)、烏梅(二個),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如果體內火氣旺盛,就加入黃芩和黃連。如果脾虛且兼有腹瀉,就加入破故紙和人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