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二上 (17)
卷二上 (17)
1. 補肺阿膠散
(錢乙),治肺虛有火,嗽無津液而氣哽者。(火盛則津枯,津枯則氣哽。)
阿膠(蛤粉炒兩半),兜鈴(焙),甘草(炙),牛蒡子(炒香一兩),杏仁(去皮尖七錢),糯米(一兩)
馬兜鈴清熱降火,(兜鈴象肺,故入肺。),牛蒡子利隔滑,痰(潤肺解熱。故治火嗽。),杏仁潤燥散風,阿膠清肺滋腎,益血補陰。氣順則不哽,液補則津生,(阿膠補血液。),火退而嗽寧矣。土為金母,故加甘草糯米以益脾胃。(時珍曰:補肺阿膠散用馬兜鈴,非取其補肺,取其清熱降氣,而肺自安也。其中阿膠糯米,乃補肺之正藥。)
白話文:
這是錢乙的方子,用來治療肺虛有火,導致咳嗽沒有痰液,而且氣喘胸悶的狀況。(火氣太旺盛會使體內津液枯竭,津液枯竭就會導致呼吸不順暢。)
藥材組成是:阿膠(用蛤粉炒過,兩份),馬兜鈴(烘焙過),甘草(炙烤過),牛蒡子(炒香,一份),杏仁(去皮尖,七錢),糯米(一份)。
馬兜鈴能清熱降火(因為馬兜鈴的形狀像肺,所以能入肺經),牛蒡子能疏通胸膈、滑利痰液(潤澤肺部、解除熱氣,所以能治療火氣引起的咳嗽),杏仁能潤燥散風,阿膠能清肺滋養腎臟,補血養陰。當氣順了,胸悶的感覺就會消失,津液補足了,口乾的狀況就會改善(阿膠能補血)。火氣消退了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因為脾胃是肺的母親,所以加入甘草和糯米來增強脾胃的功能。(李時珍說:補肺阿膠散用馬兜鈴,不是要用它來補肺,而是取它清熱降氣的功效,這樣肺自然就會安寧了。其中阿膠和糯米,才是真正補肺的藥。)
2. 紫菀湯
(海藏),治肺傷氣極,勞熱久嗽,吐痰吐血,(氣極,六極之一也。肺主氣,元氣虛,則陰火盛,壯火食氣,故成氣極。火炎肺系,故久嗽不已,甚則逼血上行也。),及肺痿變癰。
紫菀(洗淨炒),阿膠(蛤粉炒成珠),知母,貝母(一錢),桔梗,人參,茯苓,甘草(五分),五味(十二粒)
勞而久嗽,肺虛可知。即有熱證,皆虛火也。海藏以保肺為君,故用紫菀阿膠。(二藥潤肺補虛,消痰止嗽。)以清火為臣,故用知母貝母。(二藥辛寒,潤燥消痰。)以參苓為佐者,扶土所以生金,以甘桔為使者,載藥上行脾肺。(桔梗載諸藥上行而能清肺,甘草輔人參補脾。)五味滋腎家不足之水,收肺家耗散之金,久嗽者所必收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紫菀湯),是出自於李杲的《珍珠囊》,用來治療肺部氣虛嚴重的情況,像是勞累發熱、長久咳嗽、咳痰帶血等問題。(這裡說的「氣極」,是身體六種虛損情況的其中一種。肺主導呼吸之氣,當元氣虛弱時,陰火就會旺盛,過旺的火會消耗氣,因此造成氣虛嚴重。火氣往上衝到肺部,所以才會咳嗽不止,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咳血。)也能治療肺痿轉變成肺癰。
藥方組成:紫菀(洗淨炒過)、阿膠(用蛤粉炒成珠狀)、知母、貝母(各一錢)、桔梗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各五分)、五味子(十二粒)。
長期勞累導致咳嗽,可以判斷是肺虛。就算有發熱的症狀,也都是虛火。李杲認為,治療重點是保護肺氣,所以用紫菀和阿膠作為主藥。(這兩種藥可以滋潤肺部、補充虛損、化痰止咳。)用知母和貝母作為輔助藥,來清除虛火。(這兩種藥性味辛寒,可以滋潤乾燥、化痰。)用人參和茯苓作為佐藥,是為了強健脾胃,讓脾胃能幫助肺(因為中醫認為脾土生肺金)。用桔梗和甘草作為使藥,可以引導藥性往上走到脾和肺。(桔梗可以引導其他藥往上走,並且能清肺;甘草可以幫助人參補脾。)五味子可以滋養腎臟的不足,並收斂肺氣的耗散,對於久咳的人來說,這是必要的收斂之藥。
3. 王母桃
(景岳),培補脾腎,功力最勝。
白朮(味甘者佳。苦者勿用,米泔浸一宿,切片炒,),大懷熟(蒸搗二味等分),何首烏(九蒸),巴戟(甘草湯浸剝炒),枸杞三味減半,上為末,煉蜜丸,龍眼大,每服三四丸。飢時嚼服,滾湯送下。或加人參,其功尤大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能調理脾腎,效果最好。
白朮(味道甘甜的最好,味道苦的不要用。將白朮用米泔水浸泡一晚,切片炒過。),大懷地黃熟地(蒸過搗爛,與白朮等分),何首烏(蒸過九次),巴戟天(用甘草湯浸泡後剝去外皮再炒),枸杞這三味藥用量減半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,大小像龍眼一樣。每次服用三到四顆,空腹時咀嚼服用,用熱開水送服。也可以加入人參,效果會更好。
4. 玉屏風散
治自汗不止,氣虛表弱,易感風寒。(陽也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陽虛則不能衛外,故津液不固而易泄,且畏風也。此與傷風自汗不同,彼責之邪實,此責之表虛,故補瀉各異。)
黃耆(炙),防風(一兩),白朮(炒二兩),為末。每服三錢。
黃耆補氣,專固肌表,故以為君。白朮益脾,脾主肌肉,故以為臣。防風去風,為風藥卒徒,而黃耆畏之,故以為使。以其益衛固表,故曰玉屏風。(李東垣曰:黃耆得防風而功益大,取其相畏而相使也。準繩曰:卒中偏枯之證,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,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,防風為必用之臣藥,黃耆助真氣者也,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,亦有治風之功焉。許胤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,煎二藥熏之而愈,況服之乎?)
前藥等分煎,名黃耆湯。潔古用代桂枝湯,治春夏發熱有汗,脈微弱,惡風寒者。惡風甚,加桂枝。又用川芎蒼朮羌活等分,名川芎湯,以代麻黃湯。治秋冬發熱無汗,惡風寒者。惡寒甚,加麻黃。
白話文:
玉屏風散,是用來治療自汗不止,這是因為氣虛導致體表虛弱,容易感受風寒的症狀。(陽氣的作用是保護體表使之堅固,當陽氣虛弱時,就無法保護體表,因此津液不能固守而容易外泄,並且會怕風。這和傷風感冒引起的自汗不同,傷風自汗是因為邪氣實在,而這裡的自汗是因為體表虛弱,所以治療方法補瀉不同。)
配方是:炙黃耆、防風(一兩)、炒白朮(二兩)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。
黃耆有補氣的作用,特別能鞏固體表,所以作為主藥。白朮能健脾,脾主肌肉,所以作為輔助藥。防風有祛風的作用,是風藥中的引導藥,但是黃耆又怕它,所以讓防風做使藥。因為這個藥方能增強體表防禦能力,所以叫做玉屏風。 (李東垣說:黃耆配上防風,功效會更大,這是因為它們之間互相制約又互相協調。朱丹溪的《醫學準繩》說:中風偏癱的病症,沒有不是因為真氣不足引起的,所以黃耆是必用的主藥,防風是必用的輔助藥。黃耆能幫助真氣,防風能帶領黃耆的真氣周遍全身,也有祛風的功效。許胤宗曾用黃耆和防風煎藥熏蒸,治好了王太后中風口噤的病症,何況是服用呢?)
用前面這幾味藥等量煎煮,叫做黃耆湯。張元素用它來代替桂枝湯,治療春夏發熱有汗,脈象微弱,怕風怕冷的人。怕風特別厲害,可以加桂枝。他又用川芎、蒼朮、羌活等量,叫做川芎湯,用來代替麻黃湯。治療秋冬發熱無汗,怕風怕冷的人。怕冷特別厲害,可以加麻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