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二上 (16)
卷二上 (16)
1. 百合固金湯
(趙蕺庵),治肺傷咽痛,喘咳痰血。(肺金受傷,則腎水之源絕。腎脈挾咽,虛火上炎,故咽痛。火上熏肺,故喘咳。痰因火生,血因火逼。)
熟地(三錢),生地(二錢),麥冬(錢半),百合,芍藥(炒),生甘草,當歸,貝母(一錢),元參,桔梗(八分)
金不生水,火炎水乾,故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為君。百合保肺安神,麥冬清熱潤燥,元參利咽喉而降火,貝母散肺鬱而除痰。歸芍養血,兼以平肝,肝火盛則剋金。桔梗清金,功成上部,載諸藥而上浮。皆以甘寒培元清本,不欲以苦寒傷生髮之氣也。(李士材曰:蕺庵此方,殊有卓見。
然土為金母,清金之後,急宜顧母,否則金終不能足也。醫貫曰:咳嗽吐血,未必成瘵也。服四物知柏之類不已,則瘵成矣。胸滿膨脹,悒悒不快,未必成脹也。服山楂神麯之類不止,則脹成矣。面目浮腫,小便秘澀,未必成水也。服滲利之藥不止,則水成矣。氣滯膈塞,未必成噎也。
服青皮枳殼寬快之藥不止,則噎成矣。)
白話文:
(趙蕺庵的)百合固金湯,用來治療肺部受損導致的咽喉疼痛、氣喘咳嗽、痰中帶血等症狀。(肺部金氣受損,會使得腎臟水液的來源枯竭。腎經脈絡連接著咽喉,虛火就會向上竄,因此導致咽喉疼痛。火熱之氣往上熏蒸肺部,所以會出現氣喘咳嗽。痰是由於火熱產生,血是因為火熱逼迫而出的。)
藥物組成:熟地黃(三錢)、生地黃(二錢)、麥門冬(一錢半)、百合、炒過的白芍藥、生甘草、當歸、貝母(一錢)、玄參、桔梗(八分)。
由於金氣不能生水,火熱過盛會使水液乾涸,所以用熟地黃和生地黃來幫助腎臟滋養水液、退散虛熱,作為主要藥物。百合能夠保護肺氣、安定心神,麥門冬可以清熱、滋潤乾燥,玄參能利咽喉並降火,貝母則能疏散肺氣鬱結、去除痰液。當歸和芍藥能夠滋養血液,同時也能平息肝火,因為肝火過盛會剋制肺金。桔梗能夠清肺氣,藥力作用於上部,並能帶領其他藥物向上發揮作用。這些藥物都是用甘甜寒涼的性質來培補元氣、清除病本,不希望用苦寒之藥來傷害身體的生髮之氣。(李士材說:趙蕺庵的這個方子,確實有獨到的見解。
然而,土是金的母親,在清理肺金之後,應該趕緊照顧脾土這個母親,否則肺金最終還是會不足。醫貫說:咳嗽吐血,未必會發展成肺癆。如果服用四物湯、知柏地黃丸之類的藥物,病症還是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肺癆。胸悶腹脹,心情煩悶不快,未必會發展成腹脹。如果服用山楂、神麯之類的消食藥物,病症還是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腹脹。面目浮腫、小便不暢,未必會發展成水腫。如果服用利尿的藥物,病症還是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水腫。氣機阻滯、胸膈不暢,未必會發展成食道堵塞。如果服用青皮、枳殼等疏通氣機的藥物,病症還是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食道堵塞。)
2. 補肺湯
治肺虛咳嗽。桑皮,(蜜炙),熟地(二錢),人參,黃耆(蜜炙),五味,紫菀(一錢)入蜜少許和服。
肺虛而用參耆者,脾為肺母,氣為水母也。(虛則補其母。)用熟地者,腎為肺子,子虛必盜母氣以自養,故用腎藥先滋其水,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。(丹溪曰:補水以制相火,其痰自除。)咳則氣傷,五味酸溫,能咳肺氣。咳由火盛,桑皮甘寒,能瀉肺火。紫菀辛能潤肺,溫能補虛,合之而名曰補肺,蓋金旺水生,咳嗽自止矣。
(此治肺虛咳嗽,若實火嗽者,禁用。劉宗厚曰:因勞而嗽,則非嗽為本也,故此湯與金匱腎氣丸為少陰例藥。仁齋直指曰:肺,出氣也。腎,納氣也。肺為氣主,腎為氣本。凡咳嗽暴重,自覺氣從臍下逆上者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,當用地黃丸安腎丸,毋徒從事於肺,此虛則補子之義也。
醫貫曰:五行唯肺腎二臟,母病而子受邪,何則?肺主氣,肺有熱,氣得熱而上蒸,不能下生於腎,而腎受傷矣。腎傷則肺益病,蓋母藏子宮,子隱母胎。凡人肺金之氣,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,因肺受心火之邪,欲下遁水中,而腎水乾枯有火,無可容之地,由是復上而為病矣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治療肺虛引起的咳嗽的。
使用的藥材有:蜜炙過的桑白皮、熟地黃(二錢)、人參、蜜炙過的黃耆、五味子、紫菀(一錢),再加入少許蜂蜜一起服用。
肺虛所以要用人參和黃耆,是因為脾是肺的母親,氣是水的母親。(虛弱就應該補養它的母親。)用熟地黃的原因是,腎是肺的兒子,兒子虛弱就會奪取母親的氣來滋養自己,所以要用補腎的藥先滋養腎水,而且熟地黃也是化痰的好藥。(朱丹溪說:補養腎水來抑制相火,痰自然就會消除。)
咳嗽會損傷肺氣,五味子味道酸溫,可以收斂肺氣。咳嗽如果是因為肺火旺盛,桑白皮甘寒,可以瀉肺火。紫菀味道辛辣可以潤肺,性溫可以補虛,合用這些藥材,所以叫做「補肺湯」,因為金(肺)旺盛就能生水(腎)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
這個方子是治療肺虛咳嗽的,如果是實火引起的咳嗽,就不能用。劉宗厚說:因為勞累引起的咳嗽,並不是咳嗽本身的問題,所以這個方子和金匱腎氣丸都是治療少陰虛症的藥。
《仁齋直指》說:肺是出氣的器官,腎是納氣的器官。肺是氣的主管,腎是氣的根本。凡是咳嗽突然加重,自己感覺氣從肚臍下面往上衝,這是因為腎虛不能收納氣歸於丹田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、安腎丸來安定腎氣,不要只針對肺來治療,這就是「虛則補子」的道理。
《醫貫》說:五行之中只有肺和腎這兩個臟器,母親生病而兒子也會受邪,為什麼呢?因為肺主管氣,肺有熱,氣就會因為熱而往上蒸騰,不能往下生成腎水,這樣腎就會受到損傷。腎受傷,肺就會更加嚴重,這是因為母親孕育兒子,兒子依附於母親。一般人肺金的氣,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歸藏於腎水之中,如果因為肺受到心火的邪氣侵擾,想要往下歸藏於腎水之中,但腎水乾枯有火,沒有地方可以容納,於是又往上而發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