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十一下 (6)
卷十一下 (6)
1. 托裡溫中湯
治瘡瘍為寒變而內陷,膿出清解。皮膚涼,心下痞滿,腸鳴切痛,大便微溏,食則嘔逆,氣短呃逆,不得安臥,時發昏憒。(此孫彥和治王伯祿臂瘍方也。六脈沉微,色變膚涼,加以呃逆,胃中虛寒極矣。遂於盛夏用此大辛熱之劑,蓋舍時從症之變法也。)
白話文:
治療的瘡瘍是寒症變化而引起的內陷病症,膿液排出之後疼痛即刻消解。皮膚冰涼,心下痞滿,腸中鳴響且伴有疼痛,大便稀溏,吃飯後嘔吐反酸,呼吸短促隔肌痙攣,無法安睡,時常感到頭昏腦脹。(這個方子是孫彥和用來治療王伯祿手臂瘡瘍的藥方。他的脈象沉弱細微,臉色發紫皮膚冰涼,再加上隔肌痙攣,胃中虛寒已經到了極點。於是,即使是在盛夏,也採用了這個極辛熱的藥劑。這可以說是根據病情變化而捨棄時令的變通療法。)
白話文:
附子(炮製四錢),乾薑(炮製),羌活(三錢),茴香,丁香,沉香,益智仁,甘草(炙製),陳皮(一錢),木香(錢半),生薑(五片)。
衛生寶鑑曰:經云,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附子乾薑大辛熱,溫中外發陽氣,自里至表為君。羌活味苦辛溫,透關節。炙草甘溫補脾胃,行經絡,通血脈。胃寒則嘔吐不下食,益智沉香丁香,大辛熱以散寒邪為佐。瘡氣內攻,聚而為滿,木香茴香陳皮辛苦溫,治痞散滿為使。
白話文:
《衛生寶鑑》中提到,經典說,寒邪侵犯體內,應以辛熱發散之藥治療,佐以苦溫之藥。附子乾薑性辛熱,溫中外發陽氣,自裡至表為君藥。羌活味苦辛溫,能透關節。炙草性甘溫,能補脾胃,行經絡,通血脈。胃寒則嘔吐不下食,應以益智沉香丁香,性大辛熱,以散寒邪為佐藥。瘡氣內攻,聚而為滿,木香茴香陳皮,性辛苦溫,可治痞散滿為使藥。
2. 托裡黃耆湯
(總錄),治諸瘡潰後,膿多內虛。(潰後膿血出多,陰陽兩竭,宜大補氣血。)
白話文:
治療各種瘡口潰爛後,膿液分泌過多而導致體內虛弱的情況。(瘡口潰爛後,膿血流出過多,導致陰陽兩虛,應該大補氣血。)
白話文:
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桂心、茯苓、遠志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材,各取等量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飯後服用。
人參黃耆,補氣固衛。當歸桂心,活血生肌。茯苓滲濕健脾,麥冬清熱補肺。遠志辛散,專理癰疽。五味酸溫,善收腫大。(丹溪曰:癰疽潰後,補氣血,理脾胃,實為至要。否則數月半年之後,虛症仍見,轉成他病矣。)
白話文:
人參與黃耆,可以補氣固守衛氣。當歸與桂心,可以活血生肌。茯苓可以滲濕健脾,麥冬可以清熱補肺。遠志辛散,可專門治療癰疽。五味子性酸溫,可善於收縮腫大。(丹溪說:癰疽潰爛後,補益氣血,調理脾胃,實為至關重要。否則,數月半年之後,虛弱的症狀仍然存在,就會轉變成其他疾病。)
3. 螵蛸散
治濕熱破爛,毒水淋漓等瘡,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,下部諸瘡。無不神效。
白話文:
治療濕熱引起的破皮爛瘡,毒水不斷流出的瘡口,或是下身包括腎囊、大腿和小腿的腫痛,以及下身各種瘡病,都非常有效。
海螵蛸(不必浸淡),人中白(或人中黃。硇砂亦可。等分。),為細末,先以百草煎濃湯,乘熱熏洗,後以此藥摻之。如干者,以麻油或熬熟豬油,或蜜水,調塗之。若腫而痛甚者,加冰片少許更妙。若濕瘡膿水甚者,加密陀僧等分,或煅過官粉亦可。
白話文:
海螵蛸(無須泡水),人中白(或人中黃。硃砂也可以。比例相同。),研磨成細末,先以百草熬煮出濃湯,趁熱燻洗,之後再用此藥塗抹。如果已經乾燥,可用麻油或熬熟的豬油,或蜂蜜水,調和後塗抹。若有腫痛的症狀,加少許冰片效果更好。如果濕瘡有膿水,添加等量的密陀僧,或煅燒過的官粉也可以。
4. 槐花蕊
治楊梅下疳神方。
凡棉花毒,或下疳,初感或毒盛經久難愈。用新槐蕊揀淨,不必炒。每食前,用清酒送下三錢許,早午晚每日三服之。服至二三升,則熱毒盡去。可免終身餘毒之患,亦無寒涼敗脾之慮,此經驗神方也。(如不能飲,即用滾水鹽湯,俱可送之。但不及酒送之功捷也。)
白話文:
凡是患有棉花毒或是下疳的人,不論是剛開始感染還是毒性已經很強且經久難愈。都可使用新的槐花蕊,挑揀乾淨,不必炒過。每餐前,用清酒送下約三錢重,早上、中午、晚上,每天三次。服用至二三升,則熱毒完全消除。如此一來,可以避免終生受餘毒的困擾,同時也不必擔心寒涼之性會損傷脾胃。這是一個經驗證明的有效方劑。(如果不能飲酒,也可以用滾燙的鹽水送服,但效果比不上用清酒送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