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上 (1)
卷六上 (1)
1. 瀉青丸
(錢乙),治肝火鬱熱,不能安臥,多驚多怒,筋痿不起,目赤腫痛。(肝屬風木,木盛生火,故發熱多甚於寅卯木旺之時。按之在肉之下,骨之上,為肝熱。肝膽之經,行於兩脅,風火干之,故臥不安。肝在志為怒,故多怒。肝虛膽怯,故多驚。肝主筋,逢熱則縱,故痿。目為肝竅,熱發於目,故腫痛。)
方見卷六上祛風門
肝者,將軍之官,風淫火熾,不易平也。龍膽大黃,苦寒味厚,沉陰下行直入厥陰而散瀉之,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使下也。羌活氣雄,防風善散,並能搜肝風而散肝火,所以從其性而升之於上也。少陽火鬱多煩躁,梔子能散三焦鬱火,而使邪從小便下行。少陽火實,多頭痛目赤,川芎能上行頭目而逐風邪。
且川芎當歸,皆血分之藥,能養肝血而潤肝燥。(血虛故肝燥。肝燥故多怒多驚。)又皆血中氣藥,辛能散而溫能和。一瀉一散一補,同為平肝之劑,故曰瀉青。然必壯實之人,方可施用。(餘子容曰:時醫多執肝常有餘之說,舉手便云平肝。按聖濟經云:原四時所化始於木,究十二經之所食養於春。
女子受孕一月,是厥陰肝經養之。肝者,乃春陽發動之始,萬物生化之源。故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,相生於無窮,是攝生之切要也,不可泥於此說。內經六節藏象論曰:所謂得五行時之勝,各以氣命其臟,求其勝也,皆歸始春。蓋春屬肝木,乃吾身升生之氣。此氣若有不充,則四臟何所稟承。
如春無所生,則夏長秋收冬藏者何物乎?五行之中,唯木有發榮暢茂之象,花葉茜蔥,豔麗而可愛,結果成實,食之以全生,皆此木也。使天地而無木,則世界黯淡無色矣。由是言之,培之養之,猶恐不暇,而尚欲剪之伐之乎。外臺秘要曰:五行五臟,皆互相生。肝雖處中,而為臟首,位在甲乙,懷養懷仁,故應春而王也,為心之母,餘臟循次而生焉。
)
白話文:
(錢乙的)瀉青丸,用來治療肝火鬱積化熱,導致無法安穩睡覺、容易驚嚇、容易發怒、筋脈萎軟無力、眼睛紅腫疼痛。(肝臟在五行中屬風木,木氣過盛就會生火,所以發熱的情況在寅卯木氣旺盛的時候特別嚴重。按壓肌肉之下、骨頭之上的部位,如果感覺到熱,就是肝熱。肝經和膽經都經過兩脅,風火侵擾,所以無法安穩睡覺。肝在情緒上對應的是怒,所以容易發怒。肝虛膽氣不足,所以容易驚嚇。肝主筋,遇到熱就會鬆弛無力,所以會筋脈萎軟。眼睛是肝臟的竅孔,熱氣發散到眼睛,所以會紅腫疼痛。)
這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第六卷上的祛風門可以找到。
肝臟,就像是將軍一樣的器官,一旦風邪和火氣熾盛,就很難平息。龍膽和黃芩,味道苦寒,藥性沉降,向下直入肝經,能夠疏散瀉火,所以能抑制肝火,使其向下消散。羌活氣味剛烈,防風善於疏散,兩者都能搜刮肝臟的風邪,散發肝火,所以能順應其特性,使其向上升發。少陽經的火氣鬱積,容易煩躁不安,梔子可以疏散三焦的鬱熱,使邪氣從小便排出。少陽經的火氣旺盛,容易頭痛眼睛紅,川芎可以上行頭部和眼睛,驅逐風邪。
而且川芎和當歸,都是血分的藥,能夠滋養肝血,潤澤肝臟的乾燥。(肝血虛,所以肝臟會乾燥。肝臟乾燥,所以容易發怒驚嚇。)兩者也都是血分中的氣藥,辛味可以疏散,溫性可以調和。一方面瀉火,一方面疏散,一方面滋補,共同構成平肝的藥劑,所以叫做瀉青丸。但是必須是身體強壯的人,才能使用這個方子。(餘子容說:現在的醫生大多抱持著肝常有餘的說法,動不動就說要平肝。根據《聖濟經》記載:四時的變化,從木開始;十二經脈的營養,在春天供應。
女子懷孕一個月時,是由厥陰肝經來滋養的。肝,是春天陽氣開始發動的起點,是萬物生化的源頭。所以要戒除怒氣,保養陽氣,使先天的氣,能夠生生不息,這是養生最重要的關鍵,不能固執於肝常有餘的說法。《內經》的六節藏象論說:所謂「得到五行時節的旺盛之氣,各自以氣來命名所屬的臟器,求其旺盛之氣,都歸於初春。」因為春天屬肝木,是我們身體升發之氣。這個氣如果不足,那麼其他四個臟腑要如何承受?
如果春天沒有生長,那麼夏天生長,秋天收割,冬天收藏,又會是什麼呢?五行之中,只有木具有發榮茂盛的景象,花葉茂盛,鮮豔美麗,結果成實,提供食物,使生命得以延續,都是因為有木。如果天地沒有木,那麼世界就會黯淡無光。由此可見,我們應該培植它,滋養它,唯恐來不及,又怎麼可以剪伐它呢?《外臺秘要》說:五行和五臟,都是互相滋生的。肝臟雖然處於中間,卻是臟腑之首,位置在甲乙,懷抱著養護和仁愛,所以應和春天而興旺,是心臟的母親,其他臟腑依次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