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十一下 (4)
卷十一下 (4)
1. 芍藥蒺藜煎
治通身濕熱瘡疹,及下部紅腫熱痛諸瘡,神效。外以螵蛸粉敷之。
龍膽草,梔子,黃芩,木通,澤瀉(錢半),芍藥,生地(二錢),白蒺藜(連刺搗碎。五錢。甚者用一兩。)
如火不甚者,宜去龍膽草梔子,加當歸茯苓米仁之屬。如濕毒盛者,加土茯苓五錢,或一二兩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叫做「芍藥蒺藜煎」,主要治療全身因為濕熱引起的皮膚瘡疹,以及下體紅腫熱痛的各種瘡瘍,效果非常好。可以另外用海螵蛸(烏賊骨)磨成的粉末外敷。
藥方組成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木通、澤瀉(各五分),芍藥、生地(各兩錢),白蒺藜(連同刺搗碎,五錢;嚴重的話可以用一兩)。
如果火熱症狀不嚴重,可以去掉龍膽草和梔子,改為加入當歸、茯苓、薏仁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濕毒很嚴重,可以加入土茯苓五錢,甚至一兩。
2. 當歸蒺藜煎
治癰疽瘡疹,血氣不行,邪毒不化,內無實熱,而痛腫淋漓者,悉宜用之。此與芍藥蒺藜煎,相為奇正也,當酌其詳。
當歸,熟地,芍藥(酒炒),何首烏(二錢),甘草(炙),防風,川芎,白芷,荊芥穗(一錢),白蒺藜(炒搗碎。三錢。或五錢。),或水或酒煎,然水不如酒。或以水煎,服後飲酒數杯,以行藥力,亦可。陽虛不能化毒者,加桂枝。甚者,再加乾薑附子。氣虛不化者,加人參黃耆。毒陷不能外達者,加穿山甲,或皂刺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癰、疽、瘡、疹等皮膚疾病,是因為體內氣血循環不順暢,導致邪毒無法代謝,體內也沒有明顯的熱象,卻出現疼痛、腫脹、滲出液體等症狀。這種情況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這個方子和芍藥蒺藜煎,可以互相搭配使用,功效一正一奇,要仔細考慮並酌情使用。
藥材組成:當歸、熟地、芍藥(用酒炒過)、何首烏(各二錢)、甘草(炙過)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荊芥穗(各一錢)、白蒺藜(炒過並搗碎,三錢或五錢)。
煎煮方法:可以用水或酒煎煮,但用酒煎煮效果比用水好。也可以用水煎煮,服藥後喝幾杯酒,以幫助藥力發揮,這樣也可以。
特殊情況加減藥:如果是陽氣虛弱,無法代謝毒素,可以加入桂枝;如果陽虛嚴重,可以再加入乾薑和附子;如果是氣虛,無法代謝毒素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;如果毒素深陷體內無法排出,可以加入穿山甲或皂角刺。
3. 灸法
治一切癰疽惡瘡。
凡人初覺發背,欲結未結,赤腫焮痛。以濕紙覆其上,先干處,即癰頭也。取獨頭大蒜切片,安於頭上,用艾灸之,三壯換一蒜片。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,最要早覺早灸為上。若有十數頭者,即用蒜研作餅,鋪頭上,聚艾於餅上燒之。若初發赤腫一片,中間有黃粟米頭子,便用獨蒜片,安於頭上,著艾灸十四,或四十九壯,使毒氣外出,則易愈。(李迅曰:癰疽著灸,勝於用藥。
三壯一易,百壯為率。但頭頂以上,切不可用。恐引氣上,更生大禍也。史源曰:有灸至八百壯者,約艾一篩。初壞肉不痛,直灸至好肉方痛。至夜火焮滿,背高阜,頭孔百數,則毒外出,否則內逼五臟危矣。綱目曰:精要謂頭上發毒,不得灸,此言過矣。頭為諸陽所聚,艾炷宜小,壯數宜少。
小者如椒粒,少者三五壯而已。按東垣灸元好問腦疽,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,灸至百壯,始覺痛而痊。由是推之,則頭上發毒,灸之痛者,艾炷宜小,壯數宜少。若不痛者,艾炷大,壯數多,亦無妨也。)
白話文:
用艾草燒灼的方法,可以治療各種癰疽和惡性瘡瘍。
一般人剛開始感覺背部要長疔瘡時,還沒完全形成,呈現紅腫、發熱和疼痛的狀態。可以用濕紙覆蓋在上面,先乾掉的地方就是疔瘡的中心。取獨頭大蒜切成薄片,放在中心點上,然後用艾草燒灼它,燒三炷艾草就換一片蒜片。如果疼痛就燒到不痛,如果原本不痛就燒到開始痛再停止,最重要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燒灼。如果疔瘡有很多個中心點,就把大蒜磨成泥做成餅狀,鋪在中心點上,然後將艾草聚集在蒜餅上燒灼。如果剛開始發作時只有一片紅腫,中間有一個像黃色小米粒的小點,就用獨頭蒜片放在中心點上,用艾草燒灼十四炷或四十九炷,讓毒氣散發出去,這樣就容易痊癒。(李迅說:用艾草燒灼治療癰疽,比用藥效果更好。
一般燒三炷艾草就換一次,通常以燒一百炷為基準。但是頭頂以上絕對不能用艾草燒灼,恐怕會把氣往上引,反而造成更大的禍害。史源說:有人燒到八百炷,大約用掉一篩子的艾草。剛開始爛肉的地方不會痛,要一直燒到好的肉開始痛。到了晚上,燒灼的地方會發熱紅腫,背部隆起,出現上百個小孔,這樣毒氣就會散發出去,如果沒有這樣,毒氣就會侵入五臟,那就危險了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精要認為頭上長毒瘡不能燒灼,這說法太過了。頭部是陽氣匯集的地方,艾炷應該要小一點,燒的次數也要少一點。
小到像胡椒粒大小,燒三到五炷就可以了。根據東垣用艾草燒灼元好問腦部疔瘡的經驗,他用像兩個核桃一樣大的艾炷,燒到一百炷才開始感到痛而痊癒。由此推論,頭上長毒瘡,如果燒了會痛,艾炷就應該要小一點,燒的次數也要少一點;如果燒了不會痛,艾炷可以大一點,燒的次數也可以多一點,也沒有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