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十一下

2. 癰瘍門

(外科方症,至為繁多,不能盡錄。茲量採數方,以備擇用。若夫瀉熱解毒活血托裡之劑,多散見於諸門,唯在用者之圓神而已。內經曰: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又曰:諸痛癢瘡,皆屬心火。丹溪曰:癰疽皆因陰陽相滯而生,蓋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相併周流。寒與濕搏之,則凝滯而行遲為不及。

熱與火搏之,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。氣得邪而鬱,津液稠黏,為痰為飲。積久滲入脈中,血為之濁,此陰滯於陽也。血得邪而鬱,隧道阻滯,或溢或結。積久滲出脈外,氣為之亂,此陽滯於陰也。百病皆由於此,不止癰疽為然。)

白話文:

(外科的病症實在太多了,無法全部記錄下來。這裡只挑選一些常用的方子,方便大家選擇使用。至於那些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托毒生肌的藥方,大多散見於其他各個章節,關鍵在於使用者的靈活運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營氣運行不順,逆向肌肉紋理,就會產生癰腫。又說:所有疼痛、搔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所引起。朱丹溪認為:癰疽都是因為陰陽氣機運行不暢而產生的。營氣在脈管內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,兩者並行不悖。如果寒氣與濕氣侵入人體,會導致氣血凝滯,運行遲緩不足;如果熱氣與火邪侵入人體,會導致氣血沸騰,運行過速而過盛。氣受到邪氣侵襲而鬱結,津液變得稠黏,形成痰液和飲液。時間久了,這些痰飲滲入脈管中,血液也因此變得混濁,這是陰氣鬱滯在陽氣的表現。血液受到邪氣侵襲而鬱滯,經絡管道阻塞,可能導致血液溢出或結塊。時間久了,這些瘀血滲出脈管外,氣機也因此紊亂,這是陽氣鬱滯在陰氣的表現。各種疾病都是由此而來,不僅僅是癰疽這樣。)

3. 皂莢丸

(金匱),治肺癰,咳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眠。(肺者,五臟之華蓋,處於胸中,主氣,候在毛皮。勞傷血氣,腠理虛,而風邪乘之。內感於肺,汗出惡風,咳嗽短氣,鼻塞項強,胸膈脹滿,久久不瘥,則成肺痿。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,風熱相搏,氣血稽留,蘊結於肺。

則成肺癰。多吐涎沫,而無膿者,肺痿也。口乾喘滿,咽燥而渴,甚則四肢微腫,咳吐膿血,胸中隱痛者,肺癰也。痿為正氣虛,癰為邪氣實。)

皂莢(刮去皮弦酥炙),為末,蜜丸,以棗膏和湯服三丸。

喻嘉言曰:火熱之毒,結聚於肺,表之裡之溫之清之,曾不少應。堅而不可功者,令服此丸,庶幾無堅不入。聿成洗盪之功,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。

加蛤粉,等分為末,名皂蛤丸。每服二錢,酒下。治婦人風邪客於乳房,而成奶癰。(此藥能導其乳汁,散其風邪,汗出而自愈矣。)

白話文:

這個「皂莢丸」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肺癰的。這種病會讓人咳嗽、氣喘、往上衝氣,常常吐出混濁的痰,而且會因為不舒服而坐著無法入睡。(肺是五臟的保護傘,位於胸中,主管呼吸,在體表的毛孔皮膚表現出來。如果過勞損傷氣血,導致皮膚毛孔虛弱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。風邪侵入肺部,就會出現怕風、流汗、咳嗽、呼吸短促、鼻塞、脖子僵硬、胸悶腹脹等症狀,如果久病不癒,就會變成肺痿。風邪傷到皮毛,熱邪傷到血脈,風熱互相搏擊,導致氣血淤積在肺部,就會形成肺癰。如果吐很多口水,但沒有膿液,那是肺痿。如果口乾舌燥、喘氣、喉嚨乾燥口渴,嚴重時四肢會稍微腫脹,咳嗽吐膿血,胸部會隱隱作痛,那就是肺癰。肺痿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,肺癰則是因為邪氣太盛。)

治療方法是用皂莢(刮去外皮和筋,用酥油炙烤)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再用棗泥湯送服三顆。

喻嘉言說:火熱的毒邪聚集在肺部,無論用發汗、溫熱、清涼的方法都沒什麼效果。對於堅硬難以攻克的病症,可以服用這個藥丸,或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它能起到洗滌清除病邪的作用,不要因為藥材便宜就輕視它。

如果加入蛤粉,等量混合磨成粉末,就叫做「皂蛤丸」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送服。這個藥能治療婦女因為風邪侵入乳房而引起的乳癰(這種藥能引導乳汁排出,驅散風邪,出汗後自然就會痊癒)。

4. 桔梗杏仁煎

治咳嗽吐膿,痰中帶血。或胸膈隱痛,將成肺癰者,此方為第一。(此桔梗湯之變方也。)

桔梗,杏仁,甘草(一錢),阿膠,麥冬,百合,金銀花,夏枯草,連翹(二錢),貝母,紅藤(三錢),枳殼(錢半),水煎,食遠服。火盛兼渴者,加天花粉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咳嗽吐膿痰,痰中帶血的症狀。或者胸部隱隱作痛,有發展成肺癰(肺部化膿性疾病)趨勢的情況,這個藥方是首選。(這是桔梗湯的改良方。)

藥方組成:桔梗、杏仁、甘草(各一錢),阿膠、麥冬、百合、金銀花、夏枯草、連翹(各二錢),貝母、紅藤(各三錢),枳殼(一錢半)。用水煎煮,在飯後服用。如果火氣旺盛兼有口渴症狀,可以加入天花粉。